古代打仗时,旗幡招展、锣鼓喧天到底起什么作用?
由于通讯能力的限制,在古代战场上指挥官所传达的命令内容往往都比较简短——旌旗金鼓能只能传达很简短的信息。
长而复杂的信息传达起来会有很严重的时滞,使用传令兵更要看战线长度的情况了(当然,下令给统帅身边的直属部队和预备队用传令兵更好。
可以传递更加精确的指令,同时不挤占旌旗金鼓的指挥通信资源)——将帅们必须预判战场形势,预先定下方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也要有不同预案;战阵之中以旗鼓的方式将命令——执行哪一套预定方案——传达给下一级指挥官。
很多时候将领的运筹能力正体现在对战况的预判和预案的策划上。
击鼓进攻,鸣金收兵这样的常识大家早已听说过了,但是用音乐往下传达的命令容易在传递过程中走样(战场的环境是极为吵杂的),所以只能承载最为简单的指令——进、退、止步,最多可以控制部分部队进攻的节奏。
古代战场上的指挥还是要依赖旗帜来实现,我们来具体的说说如何使用*旗来指挥部队。
相信很多人看过《武备志》一书中*资篇旗帜部分的内容,各式各样繁杂的*旗不止是为了举着好看的。
每一类旗帜实际都有着明确的指挥用途:四方旗可指示何处有敌*来袭,又或者是应该向那一方向进攻。
星宿旗实际可以对应麾下的部队,挥舞哪一面就是要求相应部队注意。
统帅要对其下令,这时该部队应该应旗(按一定节奏挥舞本部*旗)回应。
一部应旗的同时,该部下辖各队也看到了本部*旗,明白下来该有任务,可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日月水火图案的旗帜可以用来表示此时应用何种方式接敌。
五*旗可以下令用什么阵型应敌——战前*议商量好用什么信号代表要列什么阵势。
同时几种固定的挥舞旗帜的姿势也可以表示一定的含义。
上述这些旗帜都是统帅幕府旗鼓队应该备有的,当然旗帜的使用方式较带有强烈的统帅个人*特点,不一定有统一固定的使用方式。
这也能提供一个隐藏的好处——指令的保密*。
这也是为什么忌讳临战换将的原因:每一位将领(幕府旗鼓队)都有各自不同的旗帜信号,换将的同时就必须要下辖部队的所有指挥人员熟悉新将领的指挥信号(更约束)。
临战则没有多少时间去完成这一过程,造成指挥脱节。
通常有师承(或者上下级)关系的将领会有接近的旗鼓约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封建时代兵为将有,世代将门(外人不懂得如何去指挥)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用具体旗帜下令前,需要挥舞统帅的将旗表示要发令——将旗最为显著,能够引起所有人的注意。
将旗只有一面,保证不是其他人冒用将领的名义下达假命令——如果将旗被砍倒,一是表示将领已经不在指挥位置(可能已经阵亡),二是在重新建旗前将领无法通过旗帜型号下令。
还有个情况必须考虑:战线过长的情况下,距离较远的部队难以看清楚统帅处所挥舞的是什么旗帜。
那么就必须有副手来统领侧翼部队,或者调整全*展开方式来缩短指挥距离(八卦阵、六花阵)。
各级部队有各自的队旗:百人队旗、千人队旗,将领有自己的将旗、令旗,这些即是队官实现对自己部队指挥的工具,又是上级对本部队进行指挥的工具。
列阵时,士兵如何知道自己所属部队所在位置?要在数千乃至数万大*之中,寻找自己的目的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读者们可以在高峰期的地铁站里,或者春运期间的火车站体验到这一点;车站里有指示牌和车站平面图,那士兵在战场上以什么作为路标呢?本队的队旗——明代称呼为认旗。
功能很明确,就是让士兵认得自己所属部队的旗帜,也是让上级认得本队的旗帜。
当然为了防止搞混部队,同级部队间的旗帜要有明显的区别;不同级别的队旗要有不同的大小,用不同高度的旗杆——越是高界别的旗帜就越是要显著。
这样不但有利于区分各队从属关系,更能让高级指挥官一眼看清部队的情况——某一*阵下的低级别*旗减少了,说明这一*阵伤亡增加了。
列阵时的步骤就是这样:士兵寻找盯住自己小队的旗帜,小队队官认准上级队官的队旗,各营队官认清营旗与将旗,以此类推;通常列阵之初,大*都是平均对称按直线分列(形成战线),而非很多人所想象的一开始就摆出一个什么看着花哨的“阵法”出来,具体内容请参考下一部分。
士兵们就位了,但还不知道应该具体列何种的阵型,这时候大家都在整队,口令声此起彼伏(各位读者应该还记得参加过学生*训的情景:如果教官在队列的一头,则另一边的学生们几乎不能听清教官的口令。
如果几个队列在一起训练,口令会互相干扰,学生们可能就乱套了),这时候又应该怎么办?*官手里的令旗要其作用了,以五*令旗确定是要列防守队形还是进攻队形、是骑兵在前还是步兵在前、是先放箭还是先冲击,令旗挥舞的方向就是要面对的方向。
当然,队旗还可以向高级指挥官传达一定的信息,比如本队达成战役目标,本队伤亡过多无法完成任务。
卫缭子曾云:“百人被刃,陷行乱陈;千人被刃,擒敌杀将;万人被刃,横行天下。”可以说经过训练后,部队中的士兵能够做到:识旗号,辩金鼓,明号令,分阵列,知进退,则一*可成。
打水仗2
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五(2)班 戴旭明
今天是星期天,我和几个同学来到大街上玩耍。走着玩着,这时,我们看到有一个小摊在卖水*。大家纷纷说:“啊,你们看,这种水*真好。我们拿着可以进行一场水仗。”“是呀,我们不要这样走来走去的了,还是去打水仗!”“好,每一个人买一把水*,大家一起参加,那有多好呀!”“好,马上去买,然后就去找一个地方打水仗!”我说:“对,我先买一把水*。来,老板,你的水*多少钱一把?”老板说:“三元一把!”我说:“二元一把吧,我们这几个人都跟你买!”“好吧!”于是,我掏出二元钱买了一把水*。其他的人跟着我纷纷掏出钱来买水*。我觉得这种水*好玩而且便宜,就又掏出二元钱买了一把,还对同伴们说:“我是一个双*将*!”有的人看了也又买了一把水*。
然后,我们找了一个地方,加了水,就开始打起了水仗来了。我把第一把水*中的水打完以后,我就去加水。他们以为我没有水了,就乘机向我发动突然袭击。我立刻拿起第二把水*向他们猛烈射击。他们被我喷了个正着,衣服前面的部分都湿了,只得狼狈逃跑。“哈哈,谁叫你们敢来向我偷袭!”趁着他们逃跑的时候,我立刻将两把水*都灌满了水。接着,我就去支援自己一组的同学向对方开战。我们这一方团结一致,奋勇向前,打得对方狼狈逃窜。
“我们赢了,我们赢了!”我们高兴得喊啊,跳啊!
水仗结束,我们就各自回家去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看到我的衣服湿了,知道我一定去打水仗了,就把我臭骂了一顿。我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贪玩,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走进自己的小房间迅速地做起了作业来了。爸爸妈妈见了,才停止了骂我。
指导教师:冯永康
张家界桑植县白族仗鼓舞的民俗3
传说中,当民家人(白族人自称)最初来到桑植谋生时,由于人数稀少,力量薄弱,经常遭受其他民族的欺凌,特别是受到官府衙门的*。为了生存,民家人开始培养武艺成为一种风尚。
有一年春节前夕,民家兄弟三人正在家中制作糍粑。突然,一队官兵闯入他们的房屋,他们毫不客气地拿起糍粑吃了起来。不仅吃饱了肚子,还开始胡闹起来,乱丢东西。临走时,还想带走剩余的糍粑。兄弟三人一年的辛勤劳作都化为了这些糍粑,怎能轻易让官兵抢走呢?他们毫不犹豫地与官兵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开始时,双方都是拳打脚踢,后来升级为持*持*的搏斗。由于手边没有合适的武器,三兄弟只能抓起手边的糍粑槌(又称“粑粑槌”)来进行防御。由于兄弟三人武艺高强,很快就把官兵打得东倒西歪,一个个落荒而逃。击退了官兵,保住了糍粑,兄弟三人高兴地舞动着手中的杵棍。
此后,民家人每年春节制作糍粑时,都以武术动作舞动“粑粑槌”来庆祝胜利。有些人更会伴以鼓点来增添节日气氛。随着时间的推移,“粑粑槌舞”逐渐演变成了“仗鼓舞”,并成为了白族的传统舞蹈。在每逢节日庆典之际,民家人都会自觉地跳起仗鼓舞来庆祝。尤其在“游神”活动中,还有一项规定,那就是不会跳仗鼓舞的人是不能参加“游神”队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