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完成4~7题。
六月,壬寅朔,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薨。其子殿中侍御史缄与抱真从甥元仲经谋,秘不发丧,诈为抱真表,求以职事授缄;又诈为其父书,遣裨将陈荣诣王武俊假货财。武俊怒曰:“吾与乃公厚善,欲同奖王室耳,岂与汝同恶邪!闻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况有求也!”使荣归,寄声质责缄。
昭义步*都虞候王延贵,汝州梁人也,素以义勇闻。上知抱真已薨,遣中使第五守进往观变,且以*事委王延贵。守进至上党,缄称抱真有疾不能见。三日,缄乃严兵诣守进,守进谓之曰:“朝廷已知相公捐馆,令王延贵权知*事。侍御宜发丧行服。”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守进召延贵,宣口诏令视事,趣缄赴东都。元仲经出走,延贵悉归罪于仲经,捕斩之。诏以延贵权知昭义*事。
秋,七月,壬申朔,以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名虔休。昭义行*司马、摄州刺史元谊闻虔休为留后,意不平,表请以磁、邢别为一镇。昭义精兵多在山东,谊厚以悦之。上屡遣中使谕之,不从。临守将夏侯仲宣以城归虔休,虔休遣磁州刺史马正卿督裨将石定蕃等将兵五千击州;定蕃帅其众二千叛归谊,正卿退还。诏以谊为饶州刺史,谊不行;虔休自将兵攻之,引水以灌城。九月,王虔休破元谊兵,进拔鸡泽。
(节选自《唐纪五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遣裨将陈荣诣王武俊假货财诣:指使。
b.吾与乃公厚善善:交好。
c.令王延贵权知*事知:主持。
d.趣缄赴东都趣:催促。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
b.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
c.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
d.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缄为了继承节度的职位,不仅没有将父亲去世的消息公之于众,反而伪造了父亲的表章。王武俊为人正直,不肯与李缄狼狈为奸,并让陈荣回去,口头传达他对李缄的质问与责备。
b.王延贵本是昭义步*都虞侯,当德宗知道李抱真已死,便派遣中使第五守进前去观察形势的变化。李缄害怕了,交付了重要物件。第五守进口头宣布诏旨,命令王延贵主管事务。
c.德宗任命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给他新的名字,叫王虔休。昭义行*司马、摄州刺史元谊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中愤慨不满。石定蕃也不满王虔休,于是,率领他的部众二千人叛变,归降元谊,
d.德宗颁诏任命元谊为饶州刺史,元谊不肯前去就任。王虔休亲自领兵攻打元谊,还引来水淹灌州城。九月,王虔休打败元谊的兵马,进*攻克鸡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况有求也!
(2)上屡遣中使谕之,不从。
【*】
4.选a。诣:往,到……去。
5.选d。前三项都有“破句”,句读标错。
6.选c。“石定蕃也不满王虔休”无据。
7.(1)听说你父亲已经去世,你竟敢不等待朝廷的任命便擅自继位,还敢告诉我,况且有求于我!(2)德宗屡次派遣中使晓示他,但他不肯听从
【参考译文】
六月,壬寅朔(初一),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去世。他的儿子殿中侍御史李缄,与李抱真的表外甥元仲经谋划,先不将李抱真去世的消息公告于众,伪造李抱真的表章,请求将节度使的职务授给李缄,还伪造他父亲的书信,派遣副将陈荣前往王武俊处借用钱财。王武俊生气地说:“我与你父亲深深交好,是为了共同辅助朝廷而已,怎么会与你狼狈为奸呢!听说你父亲已经去世,你竟敢不等待朝廷的任命便擅自继位,还敢告诉我,况且有求于我!”他让陈荣回去,口头传达他对李缄的质问与责备。
昭义步*都虞候王延贵,是汝州梁地人氏,平素以见义勇为知名。德宗知道李抱真已经去世了,便派遣中使第五守进前去观察形势的变化,将要把*中事务交付给王延贵。第五守进来到上党时,李缄声称李抱真重病在身,不能接见。过了三天,李缄才全副武装地去见第五守进,第五守进告诉他说:“朝廷已经知道李相公去世了,已命令王延贵暂且代理*中事务。你最好还是将消息公之于众,为你父亲服丧守孝吧。”李缄惊讶不已,出来以后,他对各将领说:“朝廷不允许我执掌*中事务,诸位意下如何?”没有人回答他。李缄害怕了,便回去将李抱真的死讯公布于众,把节度使的印信和钥匙交给监*。第五守进召来王延贵,口头宣布诏旨,命令王延贵任职,催促李缄前往东都洛阳。元仲经外出逃走。王延贵把罪责全部加给元仲经,便逮捕并斩杀了他。德宗颁诏任命王延贵暂且代理昭义*中事务。
秋季,七月,壬申朔(初一),德宗任命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给他新的名字,叫王虔休。昭义行*司马、摄州刺史元谊听说王虔休担任了留后,心中愤慨不满,上表请求将磁州、邢州另外组成一个节镇。昭义的精锐兵马多数驻扎在山东,元谊给与丰厚的待遇,以便取悦他们。德宗屡次派遣中使晓示他,但他不肯听从。临的守城将领夏侯仲宣率领全城归顺了王虔休,王虔休派遣磁州刺史马正卿督促副将石定蕃等人领兵五千人进击州。石定蕃率领他的部众二千人叛变投降元谊,马正卿撤退而还。德宗颁诏任命元谊为饶州刺史,元谊不肯前去就任。王虔休亲自领兵攻打元谊,还引来水淹灌州城。九月,王虔休打败元谊的兵马,进*攻克鸡泽。
文言文阅读及译文2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八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官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笔削去之。居正卒,改吏部主事。请告归三年,补验封主事。
宪成姿*绝人,幼即有志圣学。邑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构。落成,偕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讲学其中,学者称泾阳先生。
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①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宪成尝曰:“官辇毂②,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故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官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注释】①抱道忤时:抱负为世不容。②辇毂:在朝廷做官。
8.下列句中的“之”与“同官代之署名”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之有b.辍耕之垄上
c.公将驰之d.悍吏之来吾乡
9.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顾宪成从小聪明过人,曾经乡试第一,这为他以后的仕途和做学问都奠定了基础。
b.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时,被称为泾阳先生,他的很多同道中人都曾在东林书院讲学。
c.东林书院人的讲学吸引了很多文人,以致学舍里都容纳不下。
d.东林书院名声响亮,所有在朝在野的文人都支持他们的学说。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宪成笔削去之笔:_________②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修:________
③朝官慕其风者慕:_________④由是东林名大著由是:_________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朝官群为之祷,宪成不可。(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
8.(2分)c
9.(2分)d
10.(4分)①用笔②修复③仰慕④因此(每个1分)
11.(4分)
(1)(2分)朝臣一齐(全都)为他祈祷,(只有)顾宪成不认可(不做)。(采分点:群、祷、不可,各占0.5分)
(2)(2分)居(住)于水边林下,志向不在世道,君子是不这样做的。(采分点:居、志、无取,各占0.5)
古文翻译:
顾宪成,字叔时,江苏无锡人。万历四年(1576)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八年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生病了,朝臣群起为他祈祷,顾宪成不干。同僚代他签名,他拿笔去掉。张居正死后,他改任吏部主事。请假回乡三年,补为验封主事。
顾宪成聪明过人,幼年就有志于圣学。无锡旧有东林学院,是宋代杨时讲道的地方,顾宪成与其弟顾允成倡导修复它,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建。落成后,顾宪成带领志同道合的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在其中讲学,学者称他为泾阳先生。
当时,士大夫的抱负为世不容,于是退隐山林,闻风响应,以致学舍容纳不下。顾宪成曾经说:“在朝廷做官,志向并不在皇上,在边地做官,志向不在民生,居于水边林下,志向不在世道,君子是不这样做的。”所以他在讲学之余,往往议论朝政,品评人物。朝廷之士仰慕他的风范,多和他遥相呼应。由此东林名声大噪,而忌恨的人也多。
《宋史》文言文阅读及译文3
张?蜃志捶颍?┫嗫W右病R砸癫构伲?傩??径级礁?樾椿?宋淖郑??泵馗蟆?蚴币陨倌辏?谠廾苣保?獠问?瘢?渌?刍??桓?钊私宰砸晕?患耙病<湟跃?*胱啵?蚪?栽唬骸氨菹律夏钭谏缰?鸪埽?裸芍*??刻浚?枞挥谥校??加幸哉裰?3嘉酱诵闹?ⅲ?刺炖碇??嬉病T敢婕邮〔欤???徘紫鸵宰愿ǎ?奘蛊浠蛏傧ⅲ?蚪袢罩??梢员爻桑??蜓??卓筛镆印!毙⒆谝炱溲裕?谑撬於ň?贾?酢?p>
会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实尽夺州县财赋,远近骚然,士大夫争言其害,?蛞嘁晕?浴I显唬骸罢?疚降?≈?羁ぃ?侨≈?诿褚病!?蛟唬骸敖袢罩菘げ聘炒蟮治抻啵?羧≈?灰眩???糜秀冢?还?晌???匀≈?诿穸?!鄙羡侨辉唬骸叭缜渲?裕?请藜偈钟诜⒃耸挂圆∥崦褚病!毙?*涫担???蜓裕?蹿?罩??/p>
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蛞共菔杓?善洳豢桑?┮璩?茫?试鹪紫嘤菰饰脑唬骸盎鹿僦凑??裕ú蹋┚?ⅲㄍ酰╉胧迹唤?爸凑??韵喙?肌!痹饰牟逊卟豢啊?蚋醋啵骸拔奈涑喜豢善??唤裼?椅湟跃??????媚说萌绱酥?耍?俏┎蛔阋苑?睦糁?模??址醇の涑贾??!毙⒆诟形颍??弥星蕖H辉紫嗍狄醺剿担?髂瓿?蛑??荩?晁登懊??型庑???稻挂在厮馈?/p>
?蛭?吮砝锒慈唬?掠诖右澹?藓练⒅土摺C拷?裕?刈悦擞谛模?豢梢匀酥饕庠瞄?兴?嫠场2∏宜溃?淌质枞吧锨拙?釉缎∪耍?湃畏酪患褐???枚窆?煜轮?怼L煜麓?兄??蛴泄?ㄖ???涫蹦晁氖?邪恕P⒆谖胖??钗?档浚?姆较褪看蠓蛲??鎏橄嗟酰???辍⒕步??裼瓤拗?А<味?洌?挖衷恍??/p>
?蛑?栽唬骸把??扔谝謇??嬉逭弑拘闹?蔽?怯形???灿形???蚪匀擞?翘炖怼!贝?蚪惭е??病?/p>
──选自《宋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间以*事入奏间:不久
b.下闵中原之涂炭闵:怜悯
c.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右:崇尚
d.孝宗感悟,命得中寝寝:停止
5.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b.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c.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d.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蛞砸癫谷牍倭校?H沃泵馗螅煌?庇稚倌昀铣桑?拍茏恳欤?Χ缘锰澹?鼓桓?娜硕甲蕴静蝗纾?蚨?畹没噬闲湃巍?/p>
b.发运使史正志推行皇上支持的“均输”方案,张?蚝褪看蠓蛎嵌技?Ψ炊裕?已源且斐<ち摇?/p>
c.宰相虞允文任命张说担任签书枢密院事的职务,张?蚣峋鲒勺瑁?⒃鸨赣菰饰模?帐褂菰饰牡娜蚊?靡灾罩埂?/p>
d.张?虻H喂?ㄊ焙苡忻???上в⒛暝缡牛?⒆诨实凵罡刑鞠ⅰK?ナ朗保?褪看蠓蚝徒?辍⒕步?陌傩斩己苌诵摹?/p>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蚴币陨倌辏?谠廾苣保?獠问?瘢?渌?刍??桓?钊私宰砸晕?患耙病#?分)
(2)然宰相实*附说,明年出?蛑??荩?晁登懊??型庑???稻挂在厮馈#?分)
参考*
4.a(间:偶尔)
5.b
6.d(张?蛎挥械H喂?肮?ā保?κ恰坝泄?ǖ纳??保?/p>
7.①张?虻笔焙苣昵幔?谀诎镏?孛苣被??谕獠卧ぶ疃嗍挛瘛K?娜?婺被??桓?谌硕甲匀衔?蝗纭#ǖ梅值恪笆薄薄ⅰ霸蕖薄澳谕狻保?/p>
②然而宰相实际上暗地里附和张说,第二年命令张?虺鲋??荩?厣暾潘翟?吹拿?睿??⒛谕庖黄????潘底詈笠蛭?馐鼙嶷囟?廊ァ#ā耙酢保?爸型狻保?熬埂保?/p>
【参考译文】
张?蜃志捶颍?秦┫嗾趴5亩?印R愿敢癫谷牍倭校?徽髡傥???径级礁?樾椿?宋淖郑?葜泵馗蟆U?虻笔焙苣昵幔?谀诎镏?孛苣被??谕獠卧ぶ疃嗍挛瘛K?娜?婺被??桓?谌硕甲匀衔?蝗纭E级?蚧实圪髯嗑?拢?谑撬??栽唬骸氨菹律夏罴肮?业某鸷藓统苋瑁?铝?踔*??卦馐芡刻浚?闹芯???胱庞兴?褡鳌N胰衔?庵中乃嫉拿确ⅲ?褪且蛭?炖淼拇嬖凇OM?菹赂??徊侥谑「┎欤?邢肮攀拢?捉?腿死醋韵喔ㄖ??灰?顾?杂兄瓜ⅲ?敲吹苯竦墓σ狄欢?芄怀删停??蜓?鼐傻谋锥司涂梢愿锍?恕!毙⒆诙运?幕案械骄?欤?谑蔷投ㄏ铝司?脊叵抵?恕?/p>
这时史正志担任发运使,名义上是均输,实际上是夺走州县的资财赋税,远近为之骚动。士大夫争相论说它的害处,张?蛞参??鬯怠;实鬯担骸笆氛?舅抵皇侨≈?髦菘ぃ?皇谴影傩漳抢锸杖!闭?蛩担骸跋衷谥菘さ淖什聘乘按筇迳厦挥懈挥啵?绻?≈?恢梗???巡蛔悖?蔷筒还?乔闪⒚?坷创影傩漳抢锴秩“樟恕!被实厶?司?档厮担骸叭缒闼?担?馐俏医璺⒃耸沟氖掷词拱傩绽Э嗔耍彼婕床楹耸登椋??幌裾?蛩档哪茄??谑橇⒓聪纶?榘彰饬耸氛?尽?/p>
知阁门事张说拜官签书枢密院事,张?蛄?共菽庾嗍杓??伤挡豢梢裕?绯康匠?⑷ィ??鸨冈紫嘤菰饰乃担骸盎鹿僦凑??硬叹?⑼蹴肟?迹磺仔胖凑??谴酉喙???肌!庇菰饰奶?耍?吲?训薄U?蛴稚献嗨担骸拔暮臀淙肥挡豢善?希??衷谙氤缟形涔?淳?馕奈洌?墒侨斡玫木谷皇钦庋?娜耍?獠恢皇遣荒苁刮某夹姆??∏】峙路炊?峒て鹞涑嫉姆吲?!毙⒆谖??形颍??畹靡灾兄埂H欢?紫嗍导噬习档乩锔胶驼潘担?诙?昝?钫?虺鲋??荩?厣暾潘翟?吹拿?睿??⒛谕庖黄????潘底詈笠蛭?馐鼙嶷囟?廊ァ?/p>
张?蛭?吮砝锶缫唬?饷骼诼洌???逵挛??挥幸凰康某僖伞C看稳氤?鄱裕?家欢ㄒ?敌闹邢胨档幕埃?换嵋蛭?魃细咝司退炒悠湟狻K?≈亓偎赖氖焙颍?骨资中醋嗍枞暗蓟实矍捉??釉独胄∪耍?乐挂砸患旱*??バ湃嗡?耍??锰煜碌墓?砣ケ?趾枚裰?摹L煜*硕剂鞔?卸痢U?蛴腥??ㄏ嗟纳???ナ朗彼氖?怂辍P⒆谔?邓?ナ篮螅?罡型吹浚?鞯氐南褪看蠓蚨祭崛鞯磕睿???辍⒕步?陌傩湛薜康糜绕渖诵摹<味?昙洌??⒋退?趾拧靶?薄?/p>
张?虻难月凼牵骸拔??挥斜确智逡搴屠??匾?摹R澹?潜拘乃?Φ弊龅模?皇怯兴??湃プ龅模挥兴??湃プ龅模?际侨擞???皇翘炖怼!闭馐钦?蚵垩У囊?臁?/p>
《晋书》文言文阅读及译文4
李胤,字宣伯,辽东襄平人也。胤既幼孤,有识之后,降食哀戚,亦以丧礼自居。又以祖不知存亡,设木主以事之。由是以孝闻。容貌质素,颓然若不足者,而知度沈邃,言必有则。
初仕郡上计掾,州辟部从事、治中,举孝廉,参镇北*事。迁乐平侯相,政尚清简。入为尚书郎,迁中护*司马、吏部郎,铨综廉平。赐爵关中侯,出补安丰太守。文帝引为大将*从事中郎,迁御史中丞,恭恪直绳,百官惮之。伐蜀之役,为西中郎将、督关中诸*事。后为河南尹,封广陆伯。
泰始初,拜尚书,进爵为侯。胤奏以为:"古者三公坐而论道,内参六官之事,外与六卿之教,或处三槐,兼听狱讼,稽疑之典,谋及卿士。陛下圣德钦明,垂心万机,猥发明诏,仪刑古式。自今以往,国有大政,可亲延群公,询纳谠言。其*国所疑,延诣省中,使侍中、尚书谘论所宜。若有疾病,不任觐会,临时遣侍臣讯访。"诏从之。迁吏部尚书仆射,寻转太子少傅。诏以胤忠允高亮,有匪躬之节,使领司隶校尉。胤屡自表让,忝傅储宫,不宜兼监司之官。武帝以二职并须忠贤,故每不许。
咸宁初,皇太子出居东宫,帝以司录事任峻重,而少傅有旦夕辅导之务,胤素羸,不宜久劳之,转拜侍中,加特进。俄迁尚书令,侍中、特进如故。胤虽历职内外,而家至贫俭,儿病无以市*。帝闻之,赐钱十万。其后帝以司徒旧丞相之职,诏以胤为司徒。在位五年,简亮持重,称为任职。以吴会初平,大臣多有勋劳,宜有登进,乃上疏逊位。帝不听,遣侍中宣旨,优诏敦谕,绝其章表。胤不得已,起视事。
太康三年,薨,诏遣御史持节监丧致祠,谥曰成。
(选自《晋书》,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言必有则则:法度
b.州辟部从事、治中辟:征召
c.恭恪直绳绳:衡量
d.绝其章表绝:拒绝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设木主以事之寡人之民不加多
b.而知度沈邃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c.颓然若不足者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又以祖不知存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表现李胤廉洁公正、忠于朝廷的一组是
①国有大政,可亲延群公,询纳谠言
②又以祖不知存亡,设木主以事之
③武帝以二职并须忠贤,故每不许
④迁中护*司马、吏部郎,铨综廉平
⑤迁吏部尚书仆射,寻转太子少傅
⑥迁御史中丞,恭恪直绳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a.李胤的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他长大之后节食哀伤,为父亲守丧。
b.李胤为政崇尚清正不苛细,被皇上召入升迁吏部郎,在任选拔官吏廉洁公正。
c.李胤任御史中丞时,恪尽职守,秉公执法,百官都惧怕他。后来他被朝廷封为广陆伯。
d.李胤认为,皇上可在国家有大事时亲自召见诸位大臣,询问采纳正确的言论。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胤屡自表让,忝傅储宫,不宜兼监司之官。武帝以二职并须忠贤,故每不许。(5分)
(2)胤虽历职内外,而家至贫俭。儿病无以市*。帝闻之,赐钱十万。(5分)
参考*:
9.c绳,正直
10.b
11.c(2说的是李胤有孝心;3是间接表现;5.说的是李胤的官职的变化)
12.a(“为父亲守丧”错误,文中是“亦以丧礼自居”,并不是真正的守丧)
13
(1)李胤多次上表辞让,表示自己已经愧为当太子少傅,不适合再兼任监察官。武帝认为任此二职者都必须忠诚贤明,所以每次都不同意。
(2)李胤虽然当过朝内外官职,但家中却很贫穷俭朴,儿子有病没钱买*。武帝听说后,赏钱十万。
译文:
李胤字宣伯,是辽东襄平人。祖父李敏,汉时任河内太守,辞官回家乡,辽东太守公孙度想逼他当官,他乘扁舟漂流大海,不知去向。儿子李信找他多年,渡大海走塞外,始终未找到,想要服丧,又怀疑他还活着,于是心情如同服丧不思婚娶。后来因邻居故人与他父亲同岁的人死了,便也开始服丧了。与他同乡的燕国人徐邈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由,劝他娶妻。生下李胤后,就断绝与妻来往,好像在服丧一样,悲伤过度,几年后去世。李胤幼年丧父,母又改嫁,成年以后,节食悲伤,也说自己在服丧。又因祖父生死不明,就设木制牌位以供奉。因此以孝闻名。外表不加修饰,弱不经风,却知识渊博,宽宏大量,言而有信。
李胤初为郡国上计掾,州中征用为部从事、治中,举为孝廉,参与镇北*事。升任乐平侯相,为政崇尚清明简约。召入任尚书郎,改任中护*司马、吏部郎,选拔官吏公正廉洁。赐爵关中侯,外任补为安丰太守。文帝用为大将*从事中郎,改任御史中丞,秉公执法,百官都怕他。伐蜀时任西中郎将、督关中诸*事。后来任河南尹,封为广陆伯。
泰始初年,任尚书,进爵为侯。李胤上奏认为:“古代三公坐而论道,在内参与六官之事,在外参预六*之教,处于三公之位,兼听断案,考核疑难典章,和大臣商量。陛下圣明,日理万机,多发诏令,遵循古法,虽唐、虞访求,周文严谨,也赶不上啊。从今以后,国家有大事,可亲自召见诸公,询问采纳正确之言。遇到疑难,可扩大到台省,让侍中、尚书各抒己见。如果有病没来,可临时派近臣垂问。”皇帝下诏同意。升任吏部尚书仆射,不久改任太子少傅。因高风亮节领司隶校尉。李胤多次表示自己愧当太子师傅,不适合兼任监察官。武帝认为任此二职者都必须忠诚贤明,所以每次都不同意。
咸宁初年,皇太子到东宫居住,武帝认为司隶校尉事务繁重,而少傅又要早晚辅导太子,李胤向来身体羸弱,不应长期劳累,改任侍中,加特进。不久改任尚书令,侍中、特进照旧。李胤虽然当过朝内外官职,但家中却很贫穷俭朴,儿子有病没钱买*。武帝听说后,赏钱十万。后来武帝认为以前丞相职位中有司徒一职,下韶以李胤为司徒。在任五年,清静持重,很称职。以吴会刚平定,大臣多有功劳,应当提拔为由,上疏请求辞官。武帝不听,派侍中宣旨,拒绝其上疏,厚诏敦促。李胤不得已,出来处理政事。
太康三年去世,武帝下诏派御史持节监丧致哀,谧号成。
王冕僧寺夜读文言文阅读及译文5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诞挞。已而复如初。母曰:“日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咒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听已,辄默记。辄:_
(2)父怒挞之。挞:_(3)琅琅达旦。旦。_
(4)冕因去。去_(5)窃入学舍。窃:_
2.翻译句子。
(1)已而复如初。译:
(2)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3.文中最能表现出王冕读书专心入迷的一句是
参考*:
1.(1)就(2)鞭打(3)天亮(4)离家(5)偷偷地
2.(1)不久,又像原先那样。(2)王冕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堂,听学堂里的学生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它。
3.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二: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参考*
1.给加点字解释捉:捡掷:扔废:放下观:观看
2.句子翻译: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3.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三: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参考*
1.偷偷地就入迷神情平静
2.王冕是诸暨的人。晚上,(他)偷偷地跑出来,坐到佛像的膝盖上,在长明灯光的映照下,拿着书苦读。
3.年轻时必须勤读苦练,长大后方能有所作为。
四: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②听已,则默记
③冕因去依僧寺而居④安阳韩*闻而异之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23.“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一个“复”字可见王冕求学之执着,文中还有哪些字能体现王冕求学之刻苦执着,试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24.我国古代象“王冕刻苦求学”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成语“囊萤映雪”就是其中之一,囊萤是指晋代车胤家贫,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指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请你再写出一个反映古人刻苦求学的成语,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大致内容。
参考*
21.①暗地里,偷偷的;②完;③离开;④认为……不同寻常
22.(王冕)手拿书本在寺庙长明灯的照映下刻苦阅读,琅琅读书声直响到天亮。
23.示例:如“痴”字,从母亲的话里可了解到王冕读书求学的执着和痴迷。还有“窃”“达旦”“不见”等均可。
24.示例:成语“凿壁借光”,说的是西汉匡衡在夜里借邻居家墙壁洞中透过来的灯光读书的故事。还有苏秦、孙敬的悬梁刺股,范仲淹的划齑为粥,孔子的韦编三绝,杨时的程门立雪等。
译文
王冕,诸暨人,在他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要他在陇上放牛,他却偷偷地溜进学舍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住,有时晚上回来竟忘了牵牛。有时会有人把牛牵回来,责备说踩了他的田,他的父亲生气了,*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打完了还是不改。他母亲说:“儿子读书像这样痴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到寺庙旁居住,晚上就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数是土造的,狰狞可怖,王冕虽然是小孩子,但他坦然面对好像什么也没见到,一点也不怕。安阳的韩*听说后对他感到惊异,(就)收他为弟子。王冕努力学习于是成为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大儒。
赏析启示
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后天教育重要,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为我们创造的学习条件,刻苦用功,踏踏实实学习。
僧寺夜读文言文阅读及译文6
僧寺夜读
【原文】
王冕者,诸暨(1)人。七八岁时,父命牧(2)牛陇上,窃(3)入学舍,听诸(4)生诵书;听已,辄(5)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6)。父怒挞(7)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8)如此(9),曷(10)不听其所为?”冕因去(11),依僧寺以居。夜潜(12)出,坐佛膝上,执策(13)映长明灯(14)读之,琅琅达旦(15)。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16);冕小儿,恬(17)若不见。安阳(18)韩*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卒,门人事冕如事*。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选自明·宋濂《王冕传》)
【注释】(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2)牧:放牧牲畜(3)窃:偷偷地(4)诸:许多(5)辄:总是(常常)、就(6)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7)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8)痴:此指入迷(9)如此:这样(10)曷:通“何”,为什么听:听任(11)去:离开(12)潜:暗暗地、悄悄地走(13)执策:策通“册”,拿着书(14)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15)达旦:到早晨,到天亮(16)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7)恬:安静的样子(18)安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19)曰:说,回答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信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韩信死了以后,韩信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信一样。
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阅读训练】
1.解释:
(1)窃:偷偷地(2)亡:丢失(3)或:有人(4)挞:打
2.你认为王冕是个怎样的人?从王冕的故事中你的到了什么启示?
答:王冕勤奋好学,有孝顺父母。启示:略(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和氏壁》原文译文及阅读*7
【原文】
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阅读练习
1、解释:①璞②奉③相④诸⑤泣⑥夫
2、翻译:①王以和为诳
②子奚哭之悲也?
3、这珍贵的玉璧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
参考*
1.①玉石②同“棒”③看④之于⑤泪⑥那
2.①楚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②你为什么要哭得那么伤心?
3.因为发现它的人叫“卞和”。
【注释】
奉:双手敬捧。
相:鉴别,察看。
刖:即砍掉足。
薨:周代诸侯死称做薨。
泣尽而继之以血:眼泪哭干了而直到流出血来。继之以血,即以血继之,以血来接着泪。
【翻译】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脚。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文言文《柳》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8
柳
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呼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长则无袅娜之致致:获得
B.得时闻鼓吹者鼓吹:此指蝉唱和鸟鸣
C.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弋:用系有绳子的箭射鸟
D.隔婵娟而不使见者婵娟:指月亮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在卧榻之上也申之以孝悌之义
b.此其不宜于昼夜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c.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故忧愁思而作《离骚》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垂柳之可爱写到蝉附鸟集,因而能让人“时闻鼓吹”,“耳则无时不悦”,于袅娜重柳的蝉唱鸟鸣中产生一片悦情,寻觅到一种生活的乐趣。
B.文章写鸟在白天有“虚患之念”,故“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清晨则无“防患之心”,故“自能毕其能事”“一鸣惊人”,两相对比,突出“鸟音宜晓听”的观点。
C.文章由“悦耳”引出一段关于“鸟声”的探幽发微的议论,句句写鸟,又似句句非止于写鸟:晓时鸟鸣,一无所虑,其声清越明澈,自由透脱,此间岂无寄欤?
D.文末由“种树之乐”写到种树之“不便”在于“枝叶繁冗,不漏月光”,这是“树木无心”与“人无心”造成的。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事物都有两面*的辩证思考。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4分)
(2)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4分)
参考*
11、*A(致:此指景致、情态,名词。)
12、*10.C(C项:“者”都是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A项:作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作介词,“把”。B项:作介词,表时间,“在”//作介词,表对象,“对,向”。D项:作连词,表转折,“但,却”//“而”作连词,承接兼有因果关系,“于是”或“因而”之义。)
13、*:D(此项有两错:一是作者认为种树之“不便”不是由于“树木无心”,而是因为“人无心”,如果“种树之初”“留一线之余天”则可避免;二是并非着意体现所谓“事物都有两面*的辩证思考”。)
14、(1)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2分)
译文:然而它单单宜在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而”表转折,“宜”是适宜的意思,“未之察”属宾语前置句。各1分。而其独宜于晓之故”译为“然而惟独它适宜在早晨听赏的缘故”亦可,但“听赏”没有补出,要扣1分;“察”译为“仔细观察”“审察”亦可。句意不畅酌情扣分。)
(2)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2分)
译文:留下一线闲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树木之间)出没,那么白天晚上都得到它的好处了。(“以”连词,相当于“用以”;“月轮”指“明月”;“则”作连词,相当于“那么”,各1分。“月轮”译为“月亮”,“出没”当作偏义复词译为“出现”亦可,不扣分;但“出没”译为“升起”要扣1分。句意不畅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柳树贵在柳枝下垂,柳枝不下垂就宁可没有柳树。柳枝贵在长,柳枝不长就没有袅娜的景致,只是下垂没有什么益处。这种树是招纳蝉的处所,各种鸟也往往栖息在上面。漫长的夏天不让人感到寂寞,能时时听到虫唱鸟鸣,这树都有功劳,而高高的柳树是功劳最大的。总之种树不只是让眼睛*,还能使耳朵愉悦。眼睛有时却不能*,因为人躺在卧榻上;耳朵就没有什么时候不愉悦。
鸟鸣中最可爱的,不在于人坐着的时候,却偏在于人睡着的时候。鸟音适宜在早晨听赏,人们都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正是它单单适宜于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鸟儿防备射猎,没有哪个时候不是这样。过了卯时到辰时之后,人们都起床了,人们起了床而鸟就不能自在安宁了。忧虑担心的念头一萌生,虽然想要鸣叫却不能,鸣叫起来也一定没有动听的声音,这是它(听赏鸟鸣)不适宜在白天的原因。早上人们却都没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鸟儿没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尽情表现它(善于鸣唱)的本领。况且舌头憋了一夜,心里痒痒的只想一展唱技,到这时都想摆弄歌喉了,所说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情况就是这样,这是它(听赏鸟鸣)适宜在早晨的原因。庄子不是鱼,能知道鱼儿的快乐;笠翁不是鸟,能懂得鸟儿的心情。凡属是啼鸟鸣禽,都应当把我当作它们知己呀。
种树的乐趣有多种,但是它对于高雅的人不便的情况也有一个:枝叶繁茂,不透月光。阻隔着月亮而不使人看到的情况,这是它无意而造成的过错,不值得责备它。然而不是树木无心,而是人无心罢了。假使在种植树木的当初,预防到这一点,留下一线闲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树木之间)出没,那么白天晚上都得到它的好处了。
《文心雕龙知音》文言文阅读及译文9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
夫麟凤与?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v,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不事浮浅,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赞曰∶
洪锺万钧,夔旷所定。良书盈箧,妙鉴乃订。
流郑淫人,无或失听。独有此律,不谬蹊径。
文心雕龙知音译文
知音多么困难啊!音乐实在难以理解,懂得音乐的人又实在难遇到,碰到知音的人,千年只有一次吧!从古以来的“知音”,大多看轻同时代的人而怀念古代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每天在面前不信用,老远听见名声便想念”啊!从前韩非的《储说》方才传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看了,都怨恨不能和作者同时。后来知道同时相处了,结果韩非却被囚禁,而司马相如也遭轻贱待遇。这岂不是明白地看出了对同时的人看轻吗?至于班固和傅毅,文章不相上下,然而班固却嗤笑傅毅说:“下笔便没完没了,不能自己休止。”及至陈思王曹植评论文人的才能,也极力贬低孔璋,丁?m请他修饰文辞,便感叹他的话说得好,刘?喜好诋毁别人的文章,便把他比方为爱攻击人的田巴:从这些议论里,曹植的用意也可以看到了。所以魏文帝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这并不是空话。至于像楼护这种摇唇鼓舌的人,却荒谬地想要评论文章,说什么“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要咨询请教东方朔”。于是桓谭这些人,都对楼护的谬论相视而笑。他本来没有地位,轻率的发言被人耻笑,何况是文人,难道可以乱说吗?所以观察得深切明白,却又看重古代而轻视现代,两位君主便是;文才确实鸿博懿美,但却只抬高自己而贬低别人的,班固和曹植便属于这一类;学识够不上谈论文章,却把伪谬当成是真实的,楼护便属于这一类。刘歆看了扬雄的《太玄》后说:“我怕后人用它来盖酱瓮。”这难道是多余的感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