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上午第一节下课的铃声响起,我的公开课终于结束了。坐在办公室里,我深深地吐了一口气,感到一种如释重负的愉悦。静下心来,回顾我上的这节课,我意识到有一些方面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跳水》教后反思范文

以往,我们的教育过于注重灌输和说教,强调使用权威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然而,这种方法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应当成为学生个*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解读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提醒我们,阅读课堂应该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在课堂上,老师应该从“告诉”转变为“引导”,学生也应该从“接受”变为“发现”。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对课文的自我理解和解读,突出发现和探究等认知活动,放手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使阅读学习成为学生个*化的自主探究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在这节课上努力实现了以下几点:

(一)、设计了开放*的问题。我提出的问题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给予他们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例如,当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和孩子可能想说些什么?当孩子从船上掉到甲板上时,情况十分紧急,可以用哪些词来描述当时的情景?我们探讨了“风平浪静”与跳水的联系等等。

(二)、在课堂上努力激发学生的点子。在教学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不断发现,获取新的知识。例如,当孩子吓唬猴子,大声喊叫时,我询问学生可能会说些什么?学生回答:“下来,给我下来!”我接着引导说:“这还不够充分。”学生进一步回答:“下来,你这个讨厌的动物!”然后我问:“如果它还不下来呢?”学生答道:“要不下来,我打死你!”通过我的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了孩子的情感变化,从“哭笑不得”转变为气极而失去理智。这样,学生不仅内化了语言,而且能够带着情感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未曾展现预设的精彩

为什么选择“未曾展现预设的精彩”作为这节课的教后反思标题?因为这节课的最大败笔正是在这方面。我本以为备课很充分,教学设计也很出*,因此在课堂上没有遇到什么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仔细分析原因,我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我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引导,导致没有把握好教学时机,缺乏生动和精彩。换句话说,我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而是固执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走。举个例子,在一次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孩子“哭笑不得”的原因。学生的回答已经非常出*,但我却没有予以重视,缺乏及时和恰当的鼓励和评价。我总是想着自己另辟蹊径,做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小结。这导致学生精彩的发言被忽视,我不得不匆忙进行总结,结果显得杂乱无章,多余而不必要。

《水》教后反思范文2

《水》这一课深深地打动了我。每当我阅读它时,情感涌上心头,眼泪便不自觉地流淌。出于这样的情感共鸣,我选择了搭配适当的音乐,以此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我希望《水》能够像触动我一样深深地感动我的学生,让他们也能够感受到无水之艰辛。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导入,激发情感。在复习导入中,我会引出本课的关键语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通过这一语句,我引入整个课文。

第二个环节:品读课文,感受珍贵。当我们阅读第二段时,我们会看到“写下雨天才能洗上一回澡”这一句。在缺水的地方,洗澡是最困难的事情,只有在下雨时才能“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因此,教学时我会着重解读诸如“脱得光溜溜”、“奔跑跳跃”、“尽情享受”等语句。在阅读第3至6小节时,同样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我采用了写批注的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第三个环节:感悟体验写作方法——反衬法。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这种写作方法的功效。

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延伸,升华情感。通过自由阅读、点名阅读、集体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刻感受水的珍贵。通过写批注后的交流,学生们已经充分领会了水的宝贵。

在这堂课中,我领悟到了两点:

音乐与语文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作为语文老师,选择恰当的音乐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一篇文章的中心,寻找其中的关键语句是解决难点的关键。

五年级下册《跳水》教后反思3

《跳水》是一篇情节跌宕起伏、极具故事*的课文,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通过情感上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从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复述故事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孩子如何陷入险境,我利用板书梳理了孩子、猴子和水手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画出描述猴子动作的词语,以使他们更深入地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的感受,并对文中的人物和事件产生自己的想法,得出结论:孩子是在水手的笑声和猴子的放肆中一步步陷入危险之中。

新课改强调读、感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让学生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专心地、投入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他们能够在体验中感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体会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

虽然船长是文章的主人公,但课文对他的描写并不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此刻在船上,你会怎么去救孩子?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许多办法。然后,我让他们看看船长是如何行动的,让他们的办法与船长的做法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刻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果断和机智,教学效果显著。但是船长这一人物形象又是立体的,除了他的威严、机智外,作者还表现了他对孩子深切的爱。因此,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来感受,比如抓住“哽咽”一词,体会船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获救后,紧绷的心情一下子放松,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

我深信,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学有所得,除了领会课文内容,还应该将听、说、读、写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课文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们想象孩子获救后的情景,孩子、船长、水手可能会说些什么,这成为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