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春天再次悄然降临,微风轻拂着,带来了甜蜜的花香,仿佛是一封春天的邀请函送到了我们的身边。
春天在草儿间流淌,小草探出了碧绿的头颅;春天在花儿中舞动,小花展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春天踏过河面,小河便奏响了欢快的歌谣。它们仿佛在向我们暗示着:来吧,到宜兴大觉寺感受春天的气息,一起踏青吧。
步入大觉寺公园,清澈见底的小池塘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以及青翠的山林,令人心旷神怡。温暖的阳光透过树林洒落,投下斑驳的光影,时而可爱的小鸟飞掠而过,清脆的鸟鸣在幽静的树林中回荡,令人心旷神怡。沿着蜿蜒的山径向上行走,你会惊喜地发现,路旁摆放着一群群可爱的小沙弥,它们形态各异,仿佛栩栩如生,每一个小沙弥都展现着独特的表情和神态,令人赞叹匠心独运。
继续前行,山路转角,一片美丽的桃花林映入眼帘,路旁开满了娇艳的桃花,花海中洋溢着淡淡的清香,仿佛晨曦洒落在山林间,令人陶醉。想象在这片桃花林下举办野餐,与蜜蜂、蝴蝶一同舞动,岂不美哉?
登上山顶,视野豁然开阔,四面群山起伏,竹海、松林、山花尽收眼底。若幸运,或许还能远听到大觉寺传来的钟声,让人心神安宁,陶醉其中。
大觉寺作为景区的重要一景,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寺外古木参天,尤其是那几株高大的银杏,数百年树龄,粗壮的树干令人惊叹。走进大觉寺,弥漫着香火,随处可闻念经声,给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感。
怎么样?听完我的描述,你是否也为之心驰神往?不如放下一切,一起前往大觉寺,共赏春日的美景吧。
诺桑觉寺读书笔记2
读书与交朋友一样,全在于缘分。有些书一翻开便如饥渴难耐,沉醉其中;而有些则怎样读都无法深入情节,令人倍感遗憾。
初读《诺桑觉寺》,感受到简·奥斯汀文笔的转变,与往常的浪漫叙事不同,显得古怪而俏皮。阅读至半程时,却发现自己无法继续前行。重温电影后再次探索书中篇章,心情稍有好转。故事依旧围绕着男女主角的婚姻,奥斯汀以其独特的笔法描绘了这个主题,却从未令人感到厌倦。
凯瑟琳虽出身平凡,毫无特长,却以可爱干净的形象迎人。身处艾伦夫妇的照顾下,人们误以为她将成为他们的继承人。亨利是将*之子,一位风度翩翩的牧师,凯瑟琳对他一见钟情。然而,享利似乎比凯瑟琳更加成熟,起初并未对她动情。直到将*误以为凯瑟琳将成为继承人,邀她去诺桑觉寺,意图促成两人关系时,一切都变得扑朔迷离。当真相大白后,将*又对凯瑟琳发怒,将她赶出家门。回到家中,凯瑟琳备受伤害,幸好享利一直陪伴左右,并表白了自己的心意。爱意终究化为美好的姻缘。
“有位名作家曾说,女人在男人未表露爱意之前,不应该轻易倾心。”奥斯汀以讽刺的语调暗示着我们对凯瑟琳的担忧,生怕她太过单纯,错误地选择了对象。然而,最终,凯瑟琳的眼光*了她的正确选择,享利的绅士风度和理解,使他成为了准丈夫的不二人选。凯瑟琳因阅读了许多哥特小说,富有想象力,误以为诺桑觉寺充满神秘故事,百思不得其解。
奥斯汀以调侃的语气评述两人的感情:“对于一些轻浮的男人来说,女人的愚笨增添了她们的魅力,但有些男人却太过聪明,对女人的追求只是出于无知。”男女之间的差异使得凯瑟琳不太了解自己的优点,但享利却对她的进步表示满意,两人的良缘即将绽放,难以阻挡。
虽然享利从未公开表达过对凯瑟琳的爱意,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得知父亲赶走凯瑟琳后,他与父亲争执,并立即前往凯瑟琳处求婚。父亲的无理与势利激发了他更深的爱意,他愿意保护、爱护、拥有凯瑟琳,真挚的爱不言而喻。“将*的阻拦并没有真正伤害到他们的幸福,或许还促进了他们更深的了解与相爱。”
人到中年,谈及爱情总会带着些许的犹豫,然而爱情或许从未离开过,一直存在着。阅读使我们能够窥见人生的方方面面,感悟、思考、微笑、泪流……我们在故事中完善自我,也在文字中寻找着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爱意,以此获得慰藉。
幸福并非唾手可得,最终,享利与凯瑟琳喜结连理。对于一位终身未嫁的奥斯汀来说,只有故事中的美满结局才能弥补她人生中的遗憾。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3
这篇文章只有八十四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
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
它虽然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
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
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
么呢?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
就去找他。这些思想活动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天民”两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
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
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
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运用之
妙,因人而异。不能说作者没有用这个比喻,但和一般人的用法却很不相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很不相
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见“月*入户”
而“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见“藻荇交横”,却原来是“竹柏影也”,当止于“竹柏”;谁赏月?谁看
竹柏?是他和张怀民,当止于他和张怀民。于是总括了这一切,写了如下几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
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入户”,
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
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
“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
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
*,都历历如见。
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公事”。这篇文
章一开头就记“夜游”之时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此时
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这两人,都因被贬而得“闲”,气味也相投。张怀民赠墨二枚给苏轼,苏轼作
《书怀民所遗墨》一文以记之。张怀民修了一座亭子,“以览江流之胜”,苏轼名之曰“快哉”,苏轼的
弟弟苏辙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至今为人们所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