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有几次似乎再也忍不住了,居然微偏着头,眼睛向后掠。恐怕我是上了贼船了。实在不应该冒冒失失搭乘这辆野鸡计程车。趁着星期日到台北处理一些事情,原本计划搭十一点半的最后一班平快夜车回员林的,谁知东拉西扯,赶到火车站时,那班火车已经开走了。怎么办呢?星期一一大早就有课,不赶回去怎么行?

真是的,就算一定得搭野鸡车,也应该睁大眼睛啊,居然司机一说是回头车我就上了,说载不载都无所谓,我就让他开。为什么我当时没有考虑到旅途的安全问题呢?报纸上几乎天天有计程车司机在荒郊野外劫财劫*,甚至还要伤人的报道,为什么我这么大意?

「高考」写出高分记叙文怎么写

果然,车子刚过中坜吧,我就感到异样了。就如同我前面所说,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当然,我身上的钱不多,又是一个大男生,实在不必害怕。不过,如果他真的心怀恶意,如果他嫌钱太少不满意,无论如何,还是我吃亏。我悄悄打量他的体型,没有我高,但是比我结实多了。虽然单打独斗,我未必就会输他,可是他不可能没带东西,而且我根本不想打。

就在这时候,我看到他的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不知在摸什么东西,大概是扁钻或*子吧?车窗外一片漆黑,正是苗粟一带的山间,歹徒下手最理想的所在。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

什么事也不曾发生,他的手又伸了上来,放在方向盘上,没有拿什么东西。一定是他看出我有了戒备,不敢轻率下手,在等待更恰当的时机吧?难道我就这样束手待毙吗?也许我可以想想办法,化解这场危机。我不是一向自诩最善于动脑筋的吗?怎么突然吓呆了呢?或许我可以试着和他聊聊天,动之以情,让他不好意思动手。

于是我吞了口口水,和他搭讪:

“生意好吗,老乡?”

他似乎吓了一跳,过了好几秒钟才回答我:

“不好啊!几乎连油钱都跑不回来。”

“不会吧?你不是回头车?刚刚还有客人包了你的车去台北,不是吗?”

他不再回答。我突然想到可能不是真的回头车,一紧张,舌头打结,也沉默下来。沉默最适于培养紧张的气氛。为什么他不跟我聊天呢?是不是怕暴露他的口音或其他的特征,增加警方缉捕他的可能?他当然明白,我被抢之后必定会去报案的,好聪明狡猾的家伙!我恨恨地咬了咬牙,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

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比这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即使赶不回员林上课,请一天假又有什么大不了,何必一定要搭野鸡车冒险?

算了,如果他真的要抢,就给他吧!好汉不吃眼前亏,财物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人要就给他,犯不着因此打斗伤身。可是再想想,不行!这么一来,岂不是助长了恶人的气焰?无论如何,都应该和他拼斗一番,给他一点教训。

两种想法交战缠斗,还没有分出胜负,员林居然到了。可爱的员林!当计程车在公路局车站前一停,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松了一口气,才想到还没付钱,便绕过车后,走到司机窗口,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突然,车子往前冲,迅速拐一个弯,消失在不远的街角上。我最后看到的,是司机无比惊惶的神*。

怔怔地站在凌晨两点左右冷冷清清的员林街头,莫名其妙地把车钱再放入旅行袋,才看见旅行袋的右方开口突出一截*管。那是我在台北特地为孩子买回来的玩具*,*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里。

解读启示:

主题设立:我搭出租车,以为司机不怀好意,误以为司机是劫财劫*的贼人;司机看到我旅行袋里露出的玩具**管,又误以为我是贼人,最后连车钱都不敢要就溜走了。文章通过两人的误会,入骨三分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人*间爱猜疑、互不信任的丑陋主题。全文气氛沉重,是一种冷峻的黑*幽默。

情节设计:

(1)确定描写易引起误会的事情、人物:“我”和司机。

(2)情节设计:“因末班火车已开走,我只好搭出租车。”

交代起因,是“起””;

“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我误以为他有不良想法。”

接上文,是“承”

“到苗粟一带山间,司机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大概拿扁钻或*子吧?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可没有发生什么事。”

是“承”,也是“转”;

“我试着和他聊天,以打消他的念头。他似乎吓了一跳,过了好几秒钟才回答我。是不是怕暴露他的口音或其他的特征,增加警方缉捕他的可能?好聪明狡猾的家伙。”

气氛由舒缓——紧张——舒缓——紧张,是“承”“转”;

“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比这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度直冒冷汗。”

是“转”;

“目的地到了,我还没给钱,便绕过车尾,司机以为我抢劫,无比惊慌的开车走了。”气氛紧张,是“承”,“转”;“我纳闷中看见了旅行袋中露出的玩具**管。我恍然大悟。”

谜底揭开,主题得以表现,是“合”。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记叙文开头写法2

"成功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同样也贯穿于写作之中。一篇出*的作文除了在思想、构思和语言上能够吸引、感染、打动读者外,其开头的精妙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好比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需要一个抢眼的开场,以牢牢抓住观众的心,引发他们的兴趣与共鸣。在考场作文中尤其如此,若能以别出心裁的开头给阅卷老师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往往会激发老师更积极地评阅,因而作文的评分也可能因此而得以提升。在这里,我整理了十种写作开头的思路,供同学们在写作时参考。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即在文章的第一段就点明主题,不拖泥带水,不绕弯子,而是简洁明快、一针见血。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经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这样的开头直截了当,引发了对父爱的思念,深刻展现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类似的还有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魏巍的《我的老师》等作品。

二、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利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巧妙地埋下伏笔,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揭开谜底。比如一篇文章开头:“这位常胜将*到底是何方神圣?别急,在听我细细道来……”这样的开头既新颖有趣,又能吸引读者,然后自然引出常胜将*生前的辉煌和死后的悲壮,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又比如课文《枣核》开头的“再三托付”、“蹊跷”,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一个枣核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三、巧引诗句,流畅优美。适当引用一些文辞华美、富含哲理的诗句、名言或谚语,能为文章增*不少,使其更具诗意和韵味。比如在一篇作文《春天如诗》的开头引用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名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样的引用自然地衔接了对春天的描绘,使春天的美景更为生动。而引用包含哲理的名言则能使文章更为深刻、厚重。比如一篇作文《青春畅想》开头:“有位哲人曾说:‘世上有一种东西,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可能会忽视它的存在,而一旦失去,才会意识到它的珍贵。’”接下来便自然过渡到对青春的探讨,引发读者对青春的共鸣。

四、铺陈景物,烘托气氛。精彩的景物描写能够为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增*,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比如课文《七根火柴》开头描述了暴风雨后的草地景象,突显了红*长征的艰难,展现了红*战士的坚韧与毅力,为后文的英雄故事营造了悲壮的气氛。再比如一篇作文《美,向我起来》以秋天的景象开头,通过描写萧瑟的秋景,为后文中主人公的遭遇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五、娓娓道来,顺理成章。以平稳的语调讲述故事,不生硬不突兀,使读者能够自然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感受、去思考。这种手法常用于记叙故事明显的文章中,如小说、寓言、童话等,显得自然流畅。比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开头以道德交代的形式介绍了故事的背景,娓娓叙述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庭情况,初步勾勒出了他们的*格特征,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奠定了基础。又如课文《最后一课》、《皇帝的新装》、《*开天辟地》等。

六、挑起争端,初见端倪。通过摆出一个矛盾争端的开头,制造紧张气氛,使文章显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比如一篇作文开头:“‘那只羚羊哪去啦?’妈妈突然问我。”这样的开头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暗示了后文中即将发生的家庭纠葛。再比如一篇作文写同学之间因借书而引发的“风波”,开头就以主人公气冲冲地跑出办公室的情景拉开了序幕,预示了后文中的争执。

通过以上六种开头的方式,可以使作文更加吸引人,引发读者的兴趣与思考,从而使整篇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创作出更加出*的作品。

高中记叙文写作的技巧3

记叙文的文体特点

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的文章。记叙人物和事件,必须掌握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

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描写,就是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抒情,就是抒发、表达自己的感情;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事件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记叙文如果缺少描写,就会平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节不感人。当然,描写要恰当,为中心服务。所谓恰当,即突出特征,符合身份,写出变化。

写作记叙文时,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基础等级

一、选择较小的切入点

话题作文,写作范围一般都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做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统地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定“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五六百字左右的篇幅内定出立意鲜明、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材料的“现实*、针对*、典型*”。俗话说:“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2003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作文题是:在现代社会里少不了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的幸福,有苦恼,请以“交往”为话题定一篇作文。这个话题很宽泛,基本上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在社会中总是以不同的方式与人交往。如考生不能找准一个较小的切入点,就很容易对现在的人际关系泛泛而谈。而一旦落入此俗套,得高分的只能是妄想了。一篇高分作文《往下走,往上走》把切入点放到了楼道里的一扇铁门上,围绕这扇既给人带来安全,又给人带来麻烦的铁门,写出了楼道里的人们由冷漠对立到温情交住的变化。由此可见,只有做到了“化大为小”和“以小见大”,记叙文才容易出彩。

实践*,凡是选择了较小切入点,并做到了“以小见大”的记叙文得高分的可能*就相当大。

二、材料新鲜

这里不再举例,同学们可以仔细读体会后面编选的各地中考优秀作文,相信会受到启发。

三、内容真实

与“材料新鲜”一样,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有一些同学为了表明自己的“崇高”,文章始终不离“助人为乐、希望工程、捐钱救灾”等,事实上,我们希望社会充满爱,充满关怀,可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章里始终充满假话、充满谎言。

我们作文时应牢记:只有真实的,才是动人的!如果我们一味地为了打动人而胡编乱造所谓的动人故事,只能让阅卷老师反感。当然,我们所说的真实并不是要大家把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搬上去。我们所谓提倡的“艺术的真实”实际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的加工,如设置悬念、修饰语言等。它和内容的虚假是完全不同的。

如后面选登的安徽中考满分作文《打工》就完全以真情实感取胜,如果没有真实的体验,是写不出如此传神的细节的。正是这种“真实”的力量打动了阅卷老师。

四、构思精巧

记叙文要写得精彩、写得让人难以忘记,就不得不在文章的构思上下工夫。构思的精巧起“以小见大”、“选材新鲜”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互相包含。一般说来,构思精巧的文章,一定是“以小见大”的,也一定是“选材新鲜”的。如一篇深圳中考作文《留下》就完全以精巧的构思取胜。全文由三个电话留言组成,记录了*时期一位姑娘的父母、男友、朋友的三个电话留言,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爱情、友情。这样的构思在中考作文中实属凤毛麟角,自然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构思的范围不能局限在内容或形式,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遣词造句都可以纳入。在作文之前,审好文题之后,构思就应该开始了。

发展等级

记忆叙文要占领高地,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不从发展等级上做文章是不行的。记叙文的发展写作要点是——

一、立意深刻

这里的立意深刻是指文章的主题新鲜独特,与众不同,富有深意。

我们仍以《留下》一文为例,作者没在文中给出任何评论,却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经历了*时期,这种亲情、爱情、友情更显得弥足珍贵。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平常的话题,我们也可以发掘出深刻的主题来。

二、语言生动形象

这是指文章的描写功夫。好的记叙文应该充满着生动形象的描写,精细入微的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心理,事件的动态,景物的变化……可想而知,,这样的文章一定会获得高分。

如《打工》一文,在描写语言上就很见工夫:“我努力地干着与我年龄极不相称的活,拚命地抬起二三百斤的铁笼。超重的负荷压得我浑身骨骼‘吱吱’地响,我咬紧牙努力地把自己的脊背弯成一张弓,两只脚死命地扣紧地面,两只眼球鼓成了*丸,时刻都有射出眼眶的可能。太阳直射在我身上,背上的皮肤仿佛被烤焦了,随时都有撕裂的可能。汗水淌进了我的眼里,辣得睁不开眼,而鞋子里早已像和泥一般滑,我就这样拚命地撑着……”这段文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精细入微的刻画,传神地写出了“我”打工的体验,充分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技巧熟练

总之,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一定是包含了上述因素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