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全诗是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木兰诗》教学方案,希望能帮到大家!
重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难点:
诵读指导,并当堂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略)
二、正字音(略)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略)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六、分析第一部分(同时出示幻灯片的画面,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帖,可汗大点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木兰诗的教学方案2
〖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这是~首民歌,是*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它叙述木兰代父从*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我们用不着追究。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见义”,例如“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①机杼:Zhù,织布梭子。②可汗:kèhán专用名词。③鞍鞯:,马鞍下的垫子。④辔头:Pèi,僵绳。⑤燕山:yān。⑥胡骑:jì,战马。⑦戎机:rǒng,*事。⑧朔气:Shuò,北方。⑨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⑩著我旧时裳:Zhuó,穿。⑾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①对偶,有“朔气”两句、“将*”两句。②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顶真(联珠),如“*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3)、关于“互文”的解释。
1.《木兰诗》的教学建议
2.木兰诗的教学
3.《木兰诗》的教学反思
4.初中《木兰诗》教学方案
5.木兰诗教学方案
6.分享《木兰诗》的教学设计
7.关于《木兰诗》的教学设计
8.《木兰诗》的教学片段
木兰诗的教学教案3
㈠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生动*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㈡教学重点
⑴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⑵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
㈢教学难点
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深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⑵文中出现的重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
㈠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事迹,请讲一讲。(学生讲)说到巾帼英雄不得不提到木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会对女英雄木兰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㈡探索新知识
1.相关的文学常识(投影显示)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2.读文
⑴让学生认真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播flash)
需要注意的字音:
机杼*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啾啾朔气扶将著扑朔戎机
⑵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录音和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⑶找学生读文,并找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⑷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读时要读出节奏感,例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让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话划分节奏,并大声读出来。
学生划节奏,读文。
找三至五名同学读。师生共评价。
⑸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着读文,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学生质疑:
学生需积累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例如:当户织:户,*书十二卷:十二,阿爷无大儿:爷,胡骑,戎机,朔,赏赐百千强:强,郭,扶将,著,裳,扑朔,迷离,傍,
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有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练。古诗文中由于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限制,常常用互文见义的表达方法,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完备的意义,增加语句的内涵。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等于说“秦时汉时的明月,秦时汉时的关”。
3.整体阅读,把握故事情节,合作探究
⑴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回答。
明确:木兰替父从*的故事。
⑵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
明确:木兰纺织→木兰从*→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最后一节是一段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辞)。
⑶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叙述的详略。
诗中对木兰出征前置办行装、从*征战生活以及得胜归来等情节,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诗中对木兰从*的准备以及还朝辞官、回家与亲人团聚写得详细,对战场写得简略。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表现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这样写使主题更加突出。
⑷立足全诗,把握人物形象:
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学生回答。
这首诗所叙写的木兰替父从*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这个巾帼英雄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根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喜欢木兰的原因吗?
参考: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返回家园,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4.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㈢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㈤作业:背诵全诗
《木兰诗》教案和教学反思4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木兰诗》教案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北朝民歌,描写了一位活泼可爱而又充满英雄之气的传奇人物。学生会对情节很感兴趣,教师要借用这个兴趣,引导学生,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同时组织探讨,深入人物内心,真切感受人物的人*之美,从而生发出热爱之情,得到情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译出诗句意思,积累文言词语。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能背诵全诗。
3、品析人物内心活动,感受人*之美。
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1、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2、说说你说知道的花木兰。
3、引入:花木兰“替父从*”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
投影相关资料:《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投影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投影出要注意的停顿: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评析中要说出语速语调和情感的把握是否准确,说出理由。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理解难句,复述故事情节。
②在复述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走近木兰
①开头为什么写木兰的叹息?
②出征路上木兰在想些什么?
③回家后木兰最急于做的是什么?
组织学生研讨分析,进入人物内心,感受人*美。
四、感情背诵,热爱木兰
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有感情背诵。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木兰诗》教学反思
作为一篇精读课文,我想在一、二节课内通过深入品读语言来品析人物,又不想放弃对学生朗读诗歌的指导,两个方面都是需要大块时间重锤敲击的教学环节,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越是想两者兼得,越是两个都没有抓牢,这是遗憾之一;
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能力,一直是我教学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节课显然也成了一个并不漂亮的“尾巴”,这是遗憾之二
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来看,渴望让学生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从通过准确的语音、恰当的语速语调和节奏的变化到读出不同内容传达出的不同情绪,这个愿望显然有点理想化了,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品读诗歌”环节,原先设计的赏析突显木兰女**格和品质特点诗句的环节,应该是本课的一个亮点,然而由于前面朗读部分耗时太多而没有展开,这成为了我这节课最大的遗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木兰诗》教学学案设计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朗读全诗,培养朗读理解能力;背诵全诗。整体把握,理清脉络,分析木兰形象,体会文中详略处理的高妙。
2.过程与方法:了解《乐府诗集》,掌握诗中重点实词的意思及乐府诗的特点。学习互文的修辞方法。了解叙事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体会木兰代父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法指导:
朗读,吟诵,品析,感悟。
整体感知: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诗中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建功立业,而后返回故乡的故事,刻画了一位忠孝、勇敢机智、刚毅、爱国、不贪慕荣华富贵的'少女形象。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北宋郭茂倩编的诗歌总集,记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共一百卷,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鞍鞯()辔头()机杼()策勋()金柝()
赏赐()戎机()*帖()可汗()
2.解释下列词:
机杼*帖鞍鞯
辔头戎机胡骑
策勋朔郭
3.常识填空:
《木兰诗》朝编的《》。
知识巩固:中学语文在线(ywzx8)
一、按原文填空:
1.,唯闻女叹息。
2.,可汗大点兵。
3.谢姆兰英姿矫健,奔赴战场的句子:,。
4.写木兰准备出征的句子:,,
5.互文的句子:,。
二、问题探究:
1.文章的情节?
2.木兰的形象?
3.文章详略的安排?
三、拓展延伸:
1.在你的记忆中,你还知道哪几位爱国女英雄的事迹?请列举出来。
2.在这首诗中找出几组对偶句,在本诗外找出几组互文修辞句,积累在笔记本上。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做《同步解析与测评》。
1.《木兰诗》导学案设计
2.木兰诗教学案
3.《木兰诗》教学案例
4.《木兰诗》名师教学案例
5.木兰诗教学案例
6.观潮教学案设计
7.离骚教学案设计
8.《木兰诗》导学案
木兰诗 教学设计6
【重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难点】
诵读指导,并当堂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二、正字音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略)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六、分析第一部分
(同时出示幻灯片的画面,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帖,可汗大点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三、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6、总结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7、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教案设计者:天津津沽高中田克君,收录时略有改动)
【设计思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板书设计〗
板书一:
木兰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
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思亲情切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亲欢伴惊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板书二:
木兰诗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
2、排比反复购置准备奔驰遥远战场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排比功成身退亲欢友惊复妆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木兰诗教学反思7
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帖,可汗大点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贴通:帖;惊忙一作:惶)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即使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看到网上有非常纯正的朗读时就决定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的很不错,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准确的百搭和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额,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表演加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三、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师生享受这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的身份感到自豪!
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什么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特征。
四、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个*解读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而我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的对诗歌的理解做出迅速的判断,并且巧妙地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追问,更有利于对文本、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同时在《木兰诗》课堂中也存在这缺陷。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有些细节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们的教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肯定、否定与再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进步的。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木兰诗教学导入8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教学导入,欢迎阅读。
一、导入:
课前师生共同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生1:花木兰的故事。
生2:花木兰代父从*的故事。
师:故事的主人公花木兰就诞生于一千多年前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中。今天我们带着语言这把钥匙,开启想象的大门,一起来解读这个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英雄形象。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本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教师板书课题,并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二、课前预习展示
师:文言诗词贵在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在朗读中感知人物形象。课前同学们都读过了,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读,谁愿意来读?
(四名同学积极站起来)
师:老师来分工,老师读1、2段,四名同学分别读3、4、5、6段,第七段我们来齐读。
师:同时还有一个要求,朗读中,全体同学要认真倾听,对我们的朗读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有三个:读准字音、读的通顺、读出节奏。
(配乐朗读,《英雄》古筝曲)
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帖,可汗大点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生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⑨。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生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生5: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生6: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齐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哪位同学想对我们刚才的朗读进行评价?
生7:我认为刚才都把读音读准了。
生8:我同意把字音读准了,但节奏感没读出来。
生9:我认为刚才“出郭相扶将”的“将”应该读一声。
生10:我认为刚才读的有点快。
师:刚才的朗读,老师听出来有三个音不是太准。第一个“燕”应该读一声;“裳”在文言文中应该读“chang”,古人穿的下衣,是裙子的一种,不同于现在的裙子;“将”应读四声。
三、自主学习
师:这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非常生动。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完成以下任务:
木兰从*教学教案9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认识1个识字部首。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并能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知道木兰是我国古代一位女英雄;学习文中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够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2.紧扣“女英雄”,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齐读课题。
2.出示第一段复习。(板书:女英雄。)
3.引导学生看木兰女装图,让学生感知木兰的女子形象。
4.在古代,像这样一位女子,应该足不出户。在家中,种桑养蚕,纺丝织布,绣花刺字。可是,木兰却成了女英雄。你心中的英雄是什么形象的?
小结:发现没有,你们心中的英雄都有一颗保家卫国的心,由此可见,木兰也是一个热爱祖国的女子了。
二、精读品味
(一)感知爱国爱家
过渡:让我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最能体现木兰热爱祖国的句子来吧。
1.生仔细读文后交流。
2.出示: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理应”什么意思?(应该)这句话什么意思?(自己应该为国为家分担忧愁。)
3.国家有何忧患,家庭又有什么忧愁呢?请你再读第二段,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读完了,我们来看这段话。(出示第二段)
4.引导学生感悟“国忧家愁”,指导朗读。
1)国忧是什么?(板书:国)指名读。
a.凸显1、2句,积累词语:战事不断
b.北方战事不断,边防将士死伤无数,情况多危急呀!所以朝廷——紧急征兵。谁来读好它?指名读。再读。
c.此时,国家正遭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敌人正在烧杀抢掠。假如是你,你怎么办?(我要为国出力……)
对,国家的兴盛与灭亡,是关系到每一个国家成员的。没有大家庭的安宁,哪有小家庭的温馨?国家有难,作为一份子,理应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就是人么常说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出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齐读)
2)过渡:国忧如此,那家愁又是什么?(板书:家)指名读。
a.凸显4、5句话。
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幼小,家里情况不如人意呀。你再读。
b.凸显“焦急万分”,读好“焦急万分”。
师:面对这国忧家愁,木兰的内心怎么样?(焦急万分)“焦急”换个词怎么说?(十分着急)能理解这种心情吗?用朗读表达出来。
3)指名朗读1234句。
师生评读。
5.木兰焦急过后想到了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她怎样去为国为家分忧的?她决定怎么做?
指名读: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
引读出坚定的语气。
6.引导说话
1)同学们,透过这句话的字面,你还能发现什么?(家人不同意)
2)从哪里看出来的?“说服”就是木兰和家人讲道理,让家人同意她替父从*。
3)铺设说话语境
木兰的家人有哪些?
你是她的弟弟,你同意姐姐离家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
你是她的母亲,你同意女儿从*吗?你担心什么?
你是父亲,你同意孩子代替你吗?为什么?
家人都不同意她从*。可是木兰一心想着国家,只好一一说服他们了,她是怎样说服家人的?想不想演演木兰?
4)请你选择一个说服对象,同桌先练一练。
5)说话表演。
师:小木兰们,现在我就是你的家人,你来说服我吧!
a.弟弟:姐姐,你为什么去从*呀?你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呀!你走了,爸妈怎么办?
b.母亲:儿呀,你可不能去呀,你是个女孩子,怎么生活呀?
c.父亲:木兰呀,国家有难,爹知道不能不去,文书上是爹的名字,还是让爹去吧。你毕竟是个弱女子呀!
小结:你们的说服让我感受到木兰爱国爱家的高尚品质。(板书:爱)
她能够坚定想法,为国为家分忧,女扮男装,替父从*,她果真是一位——女英雄。
8.朗读第二段
过渡:你敬佩她吗?谁能通过朗读告诉我们呢!
指名读。你读出了自己的敬佩之情。你读出了那份焦急,那份坚定。
(二)感知为国立功
引读:与亲人的离别让人伤心难过,可是为了国家的安危---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那威武的样子不亚于男儿。一路上,她---渡黄河,过燕山,不辞辛劳,千里迢迢,终于---来到了前线。大家捧起书读一读第三段。
1.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2.我发现你重点读出了这四个字“披、跨、渡、过”,能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吗?(很快)为什么要快?(战事紧急)真是个爱读爱想的孩子,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
3.你们读出什么感受了?(很勇敢)怎样勇敢?
从*很辛苦,路途艰难,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往直前。太值得大家学习了。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吧!
4.在木兰心中,国事当头,战事紧急。古文《木兰诗》中是这样描述木兰赶往前线的。(出示古文“旦辞爷娘去……”)师解释“旦”“幕”及大意。艰辛、困难都抛到了脑后。老师也为之感动,我也要读。
5.老师读得如何?你们一定比我读的还好。齐读。
评:你们读出了重点词,读出了花木兰的英姿飒爽,勇往直前。让我感觉到花木兰虽然是个女孩子,但是一点儿也不输给男孩子的气概。
6.战场上,花木兰又如何呢?出示第二句读。你知道了什么?
1)交流:立功了。从哪里看出来?赫赫战功什么意思?
2)多年是多少年,你知道吗?木兰在边疆一蹲就是12年呀,她带领*队打败了敌人的许多次侵略。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齐读词语)
7.想不想看一看这位女英雄?(出示戎装图)指导读。
瞧,她跃马提*,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一次又一次用智慧打败了敌人。我们送个词语给他,那就是——英勇善战。(板书:英勇善战)由于她的英勇善战,她为国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她成了*中英雄,成了大将*。看,*旗上写着大大的花字,多威武呀!让我们边读边想象木兰奋勇杀敌的情景吧!。
8.出示朗诵第三自然段。
9.引导背诵第三段。
老师看到你都会背了,是吗?你怎么记住的?愿意为我们展示一下吗?
小结:读到这里,木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木兰是名符其实的——女英雄。
(三)体会木兰双面
1.战争胜利了,战功赫赫的女英雄花木兰回到阔别12年的家乡,脱下了战袍,换上了心爱的女装,来探望她的将士们怎么样呢?默读第四段,画出有关词语。
2.出示女装图交流
师:大家看,重回女儿容貌的花木兰还是那么美。当将士们看着穿上女装的木兰时,都——惊讶。惊讶什么?(板书:文静优美)
3.说话训练:有的将士忍不住说:天哪……
4.是呀,将士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英勇善战的的花将*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怎么也没想到,面前这文静俊美的姑娘竟然就是战场上英勇善战的*中英雄!捧起书,让我们齐读第四段,读出那万分无比的惊讶吧!
5.齐读第四段。
小结:将士们,同学们,就是这么一位文静俊美的姑娘,她也同样能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女英雄啊!
三、总结延伸
1.指着板书小结:
现在,我们更深入的认识了花木兰:她爱国爱家,女扮男装,替父从*。战场上,她是英勇善战的花将*,生活中她又是文静俊美的姑娘。她真不愧是——女英雄。难怪她的故事千古传颂。
2.人们以多种形式传颂着这个故事,我国豫剧《花木兰》就广为流传,课前老师选了一个精彩唱段,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谁说女子不如男)戏中唱的好: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3.同学们,花木兰只是众多巾帼英雄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古今中外,在各个领域里都有许多杰出的女子。如:科学家居里夫人,著名作家*心奶奶,巾帼英雄穆桂英……她们的故事值得我们去阅读。让我们走进课外阅读,搜集她们的故事,去领略她们的风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