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感情。
与《春》等比较阅读,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粗线条写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经历了从朱自清先生的《春》到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再到峻青先生的《海滨仲夏夜》,以及素素的《夏天也是好天气》。我们已经走过了一年四季,而今天,我们将在深冬之时走进刘增山先生的《秋魂》。在课前,大家已经做过预习。现在,我将展示几幅画面,请大家说说这些画面与文章的哪一部分或哪些句子有关。 (使用多媒体逐一展示画面,学生进行讨论明确)
二、欣赏完这些美丽的画面后,请大家小组交流: ⑴ 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所欣赏的段落或句子。) ⑵ 秋魂到底指什么?(提示方法:齐读文章的题记。) (小组讨论完毕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用多媒体投影:秋魂——成熟的头脑)
三、明白了什么是秋魂后,大家一定感觉到了本文与《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的写法不同。请两位同学分别读“春花图”、“秋实”,大家思考一下在写法上有何异同?为什么不同? (先小组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春花图”精雕细刻,动静结合,*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赞颂春天的美丽,语言活泼;"秋实"则粗线条勾勒,托物言志,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语言深沉。)
四、现在请大家谈谈由"秋魂"触发的新的感悟,然后提出质疑。
五、小结 秋是美的使者,秋是丰收的季节,但在我们欣赏它的同时,更应当学习其谦逊、豁达、宽容和无私奉献的美德。
六、作业: 仿照《秋魂》写一段自己最有感悟的景物。(提示结构:引出景物-描述景物-托物寓意)
设计思想: 首先通过画面的展示,创设阅读情境。诵读与讨论相结合,明确文章主旨。然后通过比较阅读,归纳本文写作的方法与写作特点。整个课时以学生活动(讨论、诵读)为主。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设计2
导入: 曾经有个乞丐,胸前挂了块牌子,沿街乞讨,牌子上写着“自幼双目失明”几个醒目的大字,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雪融化,小草发芽。乞丐遇到了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也是身无分文,只送给乞丐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那句话后,人们一下子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同学们猜一猜诗人送给他的那句话会是什么呢?(有说是“失去了父母”;有说“可怜可怜我吧”)。
老师:“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看不见春天真那么值得同情吗?(学生:春天太美丽了)。 老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天。 老师:与春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老师:这样美的春天看不到真是让人遗憾。有人既看到了又写得很优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
讲授新课: ① 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薄(b)烟厚薄(bo)水涨(zhng)起来了涨(zhng)红了脸 应和(h)和(h)平
② 谈谈你看到的江南的美景是什么样的? 小草碧绿如茵;花繁华似锦;春风温柔;春雨柔润
③ 理清思路,有条理地表达。 那么多的景物却并不杂乱,哪些是盼春;哪些是绘春;哪些是赞春?
④ 绘春的部分又写了哪些内容?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⑤ 品位语言 以春草为例:①叠词的运用。偷偷的、嫩嫩——————— ②动词的运用。钻————————— ③修辞的运用。比喻、拟人。 学生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⑥你喜欢哪句或哪一段,说出你的理由。
⑥ 赞春部分: ① 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② 作用: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
总结: 江南的春天有着可爱的事物,共同来感受一下: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花(赶趟儿),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雨像(牛毛、花针、细丝) 作者把难以描绘的春天描绘得如此美好,你觉得需要什么? 观察、情感、技巧。
作业: 写景作文:《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