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烟与烟囱
烟囱从早到晚不断地排出一股股浓烟:这本来是应该做的事,所以他从来不声不响,更不为这件事而自吹自擂.而浓烟则不一样,他从烟囱里出来的时候,他总是大模大样,张牙舞爪,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地朝天空里飞去.他永远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有一次,浓烟忽然俯视了一下烟囱,就嘲笑起烟囱来:多渺小,你那样一动不动,不嫌乏味么?我看你像一根呆板的木头你是什么时候站在我身子底下的?你注意到了我高超的舞蹈技艺么?你看了不觉得惭愧吗?烟囱便回答道:你比我高,比我粗大,还会舞蹈,这都不假.只是你的行动没有一定的方向,你永远只会随风飘荡,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浓烟冷笑了一声说:你这是妒忌也是白搭.你看我千变万化,你看我越来越大浓烟继续自我欣赏,继续在摇摇摆摆中升腾.他一边飞一边膨胀,可*儿越变越淡,声音也越来越微弱.飞呀,飞呀,他不断膨胀,不断扩散,最后终于完全消失了.烟囱仍然沉默地矗立着,准备继续排除新的浓烟.
1.寓言写烟囱的状态是(),*格是();写浓烟的状态是(),*格是().
2.这则寓言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3.这则寓言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请在寓言的结尾加上一段话,揭示寓意,点出主题.解释下列词语1自吹自擂2大模大样3张牙舞爪4不可一世
参考*:
1.静止;默默工作,不自吹自擂,勤劳谦虚
扩散,忽东忽西的朝天空飞去;洋洋自得,不可一世没有根底却狂妄自大
2.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3.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
4.示例:狂妄自大的人只是匆匆来去的过客,只有谦虚实干的人,才有永恒的价值.
《扫烟囱的孩子》读后感2
今天我阅读了《爱的教育》中的《扫烟囱的孩子》一篇故事。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每天都勤奋地为生计而扫烟囱,然而,他的辛苦努力在某一天化为泡影,挣得的钱不幸丢失。不仅如此,孩子还面临着被师傅打的惨境,不敢回家的窘境。这个故事让我深感震撼,也引发了我对爱心和关爱的思考。
在故事中,女学生们展现了令人感动的爱心。看到扫烟囱的孩子陷入困境,她们不计较自己的付出,纷纷拿出零花钱帮助他。就像在现实中看到的那位盲人爷爷,他在寒冷的天气中拉二胡,展现出对音乐的热爱,而我也在这时候展现了自己的爱心,帮助了他。这些故事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爱心的力量,它能够温暖他人的心灵,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通过这篇文章,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我在学校里经常帮助同学,关心他们的需要,这让我想起了故事中女学生们的举动。无论是借东西给同学、照顾生病的同学,还是主动帮助老师,这些小小的行为都是爱心的表现。同时,故事也呼唤我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创造一个温暖的校园和社会。
故事中的情节让我想到了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自然灾害等。人们在困境中,尤其是在灾难面前,常常展现出无私的援助之心。正如文章中所提到的汶川大地震,全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表现出团结一致的力量。这也启示我,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心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扫烟囱的孩子》这篇文章,我深感爱心的温暖和力量。这个故事不仅让我感动,也激发了我对于成为一个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的渴望。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成为一个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存在。
周庄烟雨中阅读训练及*3
周庄烟雨中
韩静霆
一踩着周庄的石板路,人就在水*了,一蹬上周庄的乌篷船,就到了水乡人家了。正是烟雨空漾天气,衣裳在空气里就湿漉漉了,眉毛头发也在不知不觉中湿了。绕着水乡人家的都是河汊,抱着周庄水镇的,都是湖。前前后后是水,左左右右也是水,周庄依偎在淀山湖、*蚜湖、南湖和澄湖的怀里,像从湖里滋出的一张荷叶。
周庄河汊上泊着可以租用的乌篷船,近看那船是实在的,远看,可就化在细密而又无痕的烟雨中了。真正坐在船上,才算是知道水乡呢。船儿款款地贴着水镇人家的窗根儿摇,穿过一个桥洞,又穿过一个桥洞,风景明明暗暗。船儿咿咿呀呀地自说自话,船儿赶着一群又一群湖鸭。忽然间,船儿打了一个横,竟然进了人家的院子,人家的厅堂!说是那人家姓张,张家厅堂高高筑在水上,可见爱水爱到了什么程度。行船在厅堂,船娘和厅里的熟人打着招呼,沏春茶的声音都听得见。水镇,水船,水乡人,远客,一下子就成了一个温馨的整体,一个很大的冢。
在周庄,真好;在乌篷船上,真好。我这个北方汉子浮躁的心,放下了,在水中溶掉了。湿漉漉的水雾营养着脸呢,一双干*的老眼,水灵灵的了,*苦生剌的舌根,荡漾着凉丝丝的水波了。试试嗓音,喉咙里跑出了湿软湿软的音节儿。撑船的船娘问我,“向左呢?还是向右?”左边是桥,右边也是桥,左手是水乡,右手也是。我就请船娘“随意”。是啊,随意,前边的船娘,后边的船娘,青莲包头藕荷兜,都随意。
粉墙乌瓦和小桥流水构成的周庄,船的梭织连的周庄,是一种禅境,是物化了的精神的田园啊!这种禅境,不是古佛青灯下的“禅”,而是一种“平安家园”的感觉,那么凡俗,那么自足,让人随便想些什么就想些什么,让人眷恋,让人相思,让人散开胸中的积郁。
我在张家厅堂品了一阵阿婆茶。
我在沈家天井,看了一阵独自绿着的一株芭蕉。
我登上不知姓氏的小姐的绣楼,对着绣花的绣幔和雕花的牙床,发了好一阵呆……周庄!周庄!水做的小镇,水做的骨肉。我觉得浑身轻松,也觉得自己一下子就变得很温柔很温柔了,不是么?船儿和船儿磕碰了,相对一笑;船儿和船儿在水巷狭路相逢了,让开就是。
周庄当然不是世外,周庄当然也有历史。离镇二里的太史淀,枯水时可见古井数臼,水丰时烟水茫茫,一澄如天。便是说,平静和泰然之下的周庄,也藏着说不尽的沧桑。周庄水域春秋时期见有记述“摇城”,北宋元祜元年,得名周庄,两千五百年的旧事,九百岁的高龄,多少风风雨雨骚扰?可是,在周庄的粉墙上,拱桥上,人们是见不到沧桑变化的碑刻和文字痕迹的,周庄不把周庄写在脸上,甚至不挂在心上。如此不动声*地面对沧桑和历尽沧桑的不动声*,该是大师级的修炼吧?风雨就是风雨,沧桑就是沧桑,芦花还是白就白了,采花还走黄就黄了,船迎走船,桥还是桥,周庄还是周庄。无论庙堂之上,朝野之间,怎样的人来人去,云起云飞,周庄乡民创造的温馨,宁静,平和,淡泊,以及在平淡宁馨申所包容的博大和深刻,是永恒的。
一切都是匆匆过客!诗朋、酒侣、名士、富豪、官宦、贵胄,都是过客,惟有水镇人家创造的水镇永恒,周庄永恒!我想。
船儿在水上漂着。我在船儿之上躺着。
我抱着周庄烟雨,周庄烟雨抱着我。
周庄真好。周庄永恒的宁静,温柔,自然,真好。
1、作者在坐船游览后对周庄产生了“一种‘平安家园’的感觉”,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分条归纳,是哪些见闻使他产生了这样的感觉。(6分)
2、用自己的话解说“周庄不把沧桑写在脸上,甚至不挂在心上”的内涵。(4分)
3、文题为《周庄烟雨中》,但文章在“烟雨”上着墨很少,这是为什么?(4分)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作者写自己在周庄品茶、看芭蕉、发呆这三个细节,其目的是什么?(4分)
(2)最后二段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4分)
【参考*】1、①载着游客的船儿可以随便进入人家的院子、厅堂。②游客和周庄人可以一下子组成一个很大的家。③能使我这个北方汉子放下浮躁的心。④让人眷恋、相思,散开心中的郁积。(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用原文回答,每点扣1分)
【参考*】2、周庄以博大的胸怀创造了一个永恒、温馨、宁静、平和、淡泊的生存环境。
【参考*】3、文中的烟雨不仅指自然界的烟雨,更是指周庄历经沧桑后独具的人文环境,文章重点写的是周庄的人文环境,故对自然界的烟雨着墨不多。
【参考*】4、(1)用历史上的沧桑变化来衬托眼前周庄的温馨、宁静、平和、淡泊,并进一步写出的博大深刻永恒,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厚重,主题更加深刻。
(2)写自己已经沉浸在周庄迷人的人文环境中,再次倾吐了周庄在自己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含蓄隽永,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