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利用学生已经熟悉的商品价格,帮助他们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掌握小数的读法与写法。
通过绘图表示元和一位小数,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元与1/10元等分数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完整的小数概念。
使学生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必要*。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际情境中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如何使用小数表示价格和长度,以及小数产生的必要*。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小数,因此,本课设计了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小数内容,帮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并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多媒体的“抢红包”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题卡、两根绿*一米长的纸条
学生:数学书、铅笔、尺子、橡皮
信息化教学资源与设备:
教学设计:
一、游戏导入:
通过“抢红包”游戏引出小数的概念,像……这些数就叫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为学习小数的概念奠定基础。
二、探究与交流: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学生1:在圆周率中遇到过小数。
学生2:在超市买的矿泉水价格上看到小数。
学生3:电影的评分也用了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是小数,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老师提问:这些都是小数吗?它们与我们之前学习的整数有什么不同?
老师:你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吗?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将小数分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让学生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掌握小数的正确读法。
三、探索与推理:
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通过画图帮助学生理解元和1/10元的关系,尝试用图示表示元。
请学生在题卡上画出表示元的图形,并请小组代表上黑板展示,讲述他们的想法和画法。
讨论:为什么同学们的画法不同,但都表示元呢?其中的一部分还能用哪个数表示?
小结:通过绘图,同学们已经建立了元与1/10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画法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感受到小数的多种表达方式。
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让学生通过题卡上的第二题,探索更多小数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作和展示,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小数和分数的关系。
类比迁移,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
出示一根绿*1米纸条和一根黄*纸条,猜猜黄*纸条的长度是多少米?
为什么都猜是零点几米呢?
通过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感受到当长度不满1米时,使用小数表示的必要*。
老师提问:高老师身高大约是多少米?姚明的身高呢?长颈鹿的身高又是多少米?随着身高的变化,小数的使用也会越来越多,数轴的概念也随之引入。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的物理情境,让学生体会小数的产生是为了精确表示不足1的量。
四、巩固练习:
在数轴上找到更多的小数,进行填空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将小数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通过情境创设,初步认识小数。
理解以元和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能够辨识和正确读写一、两位小数。
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目标:
提升大胆想象和类推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增强对大自然及珍稀动物的热爱。
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引发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小数表示数量。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在价格和长度中各部分的含义。
教学关键:理解小数点每一部分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等。
一、情景导入
引入小数: 老师:同学们,昨天我去超市看到每种商品都有一个价格标签。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出示课件)
酷儿饮料 2.5 元
奥利奥饼干 12.12 元
可乐 4.05 元,*奶 2.60 元。
学生:它们都有一个小圆点。 老师:这些中间带有小圆点的数就是小数。
揭示课题: 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是“小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小数点: 老师:在分数中,我们有一条分数线。你们猜猜看小数中的小圆点叫什么? 学生:小数点。 老师:没错,它就是小数点。(板书:“小数点”)
二、探索新知
(一) 小数的读写
(二) 理解小数的实际含义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意义: 老师:懒羊羊也来到超市了,看起来有些困惑。他遇到了什么问题?让我们听听他的困扰。 懒羊羊:我不知道这些价格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价格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吗? 学生:报出价格。 老师:小数点左边表示什么?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第二位表示什么? 学生作答,老师板书:元、角、分。
出示课本上的商品价格表,学生*完成。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案3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概念,能够将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并理解每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帮助学生正确读写分数,并掌握分数中各部分的名称;
培养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比较不同分数的大小;
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他们的观察、*作、思考和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亲近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估计一部分大约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准备:
PPT教学课件;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每人2-3张,深*水彩笔一枝。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分数 情境创设:假设星期天,小杰和小慧一起去公园玩耍,吃饭时间到了,两人拿出食物。请问,你们能帮他们把这些食物平均分一下吗?(出示实际情境图) 学生讨论:比如说,4个苹果,每人分到2个;2瓶矿泉水,每人分到1瓶。(展示为2、1) 引导学生理解:每个人得到同样多的东西,数学上称为“平均分”。 进一步探讨:如果要将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应该分到多少?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讨论:将蛋糕从中间切开,每人得到一半。(展示切开后的图像)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板书: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一半。 启发思考:苹果和矿泉水我们可以用之前学过的2和1来表示,那么“半个”蛋糕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或教师展示。(展示多媒体内容)
二、认识分数
初步认识 教师用“一半”来代替板书中的内容,并解释:我们通常把“平均分成2份”称为“二分”,把“其中的每1份”称为“之一”(展示为二分之一)。 启发思考:与2、1不同,这个数是由将东西平均分割而来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学生或教师展示:这是分数。教师指出今天的主题:理解分数。(板书主题) 教师放大板书,展示写法,并重点引导学生练习读写结合:写下分母“2”时念作“二分”,意思是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写下分子“1”时念作“之一”,意思是表明其中的1份。(展示分数线、分母、分子的板书) 指导学生拿出尺子和笔,在练习本上练习几次。
加深认识 教师引导: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蛋糕的例子,现在你们想亲自来表示一个物体吗? 组织学生理解*作要求。(展示*作要求:1、选择不同形状的纸片,折叠并画上斜线表示图形的几等分,然后与同学分享;2、用斜线的方式在图中表示杯子里的水;3、假设工程队修了一段路,请在修复的位置画上小旗。) 学生*作,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引导或指导他们折叠、画斜线、测量等。 组织学生在黑板上用小磁粒展示他们的图形,并观察和体会不同形状、不同分割方法,只要是将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图形的一部分。同时了解也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表示水杯和一段路的长度。
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并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引导学生辨别:下面哪部分被涂*是图形的一部分?(示例图略)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一个被涂*的部分不是整体的一部分,而是其中的一部分,从而引出: 启发联想:除了一半,你还能想到其他的几分之一吗? 结合交流,教师板书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
三、扩展认识 引导学生看图并联想到分数。(展示法国国旗、黑板报图、巧克力图) 组织学生说出他们看到的内容,并通过多媒体显示法国国旗图容易看出,指导学生准确地描述;黑板报和多媒体辅助显示;巧克力、和也通过多媒体辅助显示,并留下“如何取出这一大块巧克力?”这个课外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如果红*小棒和蓝*小棒的长度相同,比较红*小棒和蓝*小棒的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