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即在动笔之前,认真阅读题目,对每个字和标点都进行仔细研读。以《再见了!亲爱的母校》为例,感叹号的存在要求我们在写作时表达真挚的情感,充分展现对母校的深厚爱意。在审题中正确把握文章的重点、中心、材料范围以及主体要求,每个作文题目都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在创作时需要清楚这些限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时间范围:有的题目规定了写作的时间范围,例如《暑假中的一件事》中,“暑假”限定了事件应发生在暑假期间。其他情况可能规定写作内容的时间跨度,如《午饭前后》要求在午饭前后都进行描述。还有一些题目则限定了特定的时间背景,例如《童年趣事》要求事件发生在童年,《难忘的一瞬间》则要求写某一短暂的时间内发生的事情。
地点范围:题目中常常包含表示空间的词语,明确限定了写作内容的地点背景。例如,《农贸市场》要写农贸市场中的事,《上学路上》则要描述去学校的路上的事情,《海边》、《在海滩上》、《海岸一角》则都指向海边,具体空间可能有大小的区别。
对象范围:有的题目要求写他人的情况,如《我熟悉的人》、《一个的人》、《我尊敬的人》、《我的好》等,这时“我”通常是陪衬,是“配角”。其他题目则可能对写作对象的范围有不同的限定,例如《我的同桌》、《我的同学》、《我的伙伴》范围由小到大。
内容范围:题目可能对事件的*质有一定的限制,如《一个难忘的事》必须是确实令人难忘的事,《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要求写亲身经历的事情。
数量范围:有些题目对人物和事物的数量有限定,如《暑假中的一件事》、《一件难忘的事》、《这件事》、《一个的人》等。而一些题目可能规定具体的数量范围,如《学校生活中的一件事》和《学校生活二三事》。
其次,需要明确题目要求的重点,即关键部分。很多题目都包含关键词,也就是“题眼”,找到这个关键词即找到了写作的重点。例如,《一件难忘的事》中的关键词是“难忘”。
一些题目可能较为含蓄,需要更加注意关键词的理解。例如,《我的“傻”爸爸》中的“傻”是反语,表面是傻,实际上是不傻的意思,《妈妈的“坏”脾气》中的“坏”也是反语,实际上在表达妈妈的某种好习惯。
在找到“题眼”时有一定规律,如果题目是一句话,大多数“题眼”在回答“谁?什么?”的部分词语中,如《我爱我的老师》的“爱”,《爸爸笑了》的“笑”等。如果是一个词组,大多数“题眼”在前面修饰部分,如《快乐的节日》的“快乐”、《可爱的金鱼》中的“可爱”等。当然,也有一些题目不适用这两种方法,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去找。
第三,明确题意后要确定写作的体裁。记叙文包括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四种主要体裁。例如,《一件难忘的事》、《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应采用记事的体裁,《我尊敬的人》、《好XX》应采用写人的体裁,《我们的校园》主要应采用写景的体裁,《可爱的金鱼》则应采用状物的体裁。而一些体裁可能在题目中已经表明,如日记、读后感等。
命题作文审题方法2
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考场命题作文常常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内容等有所限制,弄清楚了这些要素,就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如:2008年重庆卷要求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如何解读?可以联想当今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而“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论点的反映。依此思考,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诗意生活”等既有时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的主题范围。
其次,要紧紧抓装题眼”。题眼,即文中暗示、透露的文章重点,是寓意的关键*字眼。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吃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就能确定好写作中心。如2008年安徽高考作文试题是“带着感动出发”,写作时,可以将其分解成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其一,带着什么出发?感动。其二,带着感动去干什么?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去哪里、去干什么。所以,作文的具体落脚点,也就是“题眼”,应该盯在“感动”上,据此展开叙述与议论。
掌握实用的审题技巧
了解了一般审题步骤,要想准确无误地审清题目,还得掌握一些实用的审题技巧与方法。
首先,确定文章体裁的技巧——审清“标志”。审题,先要选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如湖北卷的命题作文题目是“举手投足之间”。如果是要记“举手投足之间”,则可确定为记叙文体;如果是评“举手投足之间”,则只能写成议论文。
其次,确定文章范围的技巧——弄清题目要求。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试题要求以“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无论选择“触摸都巿”还是“感受乡村”,都要揭示各自的环境特点、各自的生活特*,都要立足于自身所获得的“感受”;两选一的题目,写作时可将都市或乡村作为主要角度,而将另一点作为对应或对比。
再次,确定文章重点的技巧——审清题目“题眼”。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如前所说,“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试题要求以“好奇心”为题作文,考生可明显地看出“好奇”是“题眼”,命题指向明确。而文题在“提示语”中悄悄点明了写作线索:“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是暗示考生“写自己的生活”,这是记叙类文体的最佳切入角度;而“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这句话则暗示考生要从思辨的角度展开论证,这是写作议论类文体的最佳角度。无论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可以在“好奇心”与“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词语的关系上做文章。
最后,确定文章内容的技巧——审清题目因素。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这类文题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考生遇到此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联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文章意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困难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诗意清明3
童年往事
年幼时,我是一个十分顽皮的孩子,常常缠着年逾古稀的曾祖父游玩。
每年清明节,我总是欢欣雀跃,因为可以去扫墓。然而,扫墓并非我的目的,而是扫墓后宴席上的红包,让我垂涎三尺。
扫墓本是乏味的事,但有曾祖父的陪伴,却不再枯燥无味。雨丝纷飞的年份,曾祖父必定考我古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天朗气清的年份,他老人家便考我另一首古诗: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妖邪。东风也作清明节,天遍来禽一树花。”
到了墓园,他还会考我一首诗:
“洛浦林塘春暮时,暂同游赏莫相违。风光不要人传语,一任花前尽醉归。”
我虽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但仍琅琅背诵,流畅如行云流水。每当此时,曾祖父就会高兴地说:“孙儿真乖,真聪明。”他当着我的长辈夸赞我,使我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曾祖父大大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十岁时,曾祖父患上重咳,卧床不起。有一年清明节,他突然叫住我,要我背诵清明古诗。他斜倚床前,眯缝着眼,头往后仰,静静听着我吟诵。不知不觉中,房间多了好几个人,就连平日里很少回家的父亲也来了。我隐隐察觉到不妙,但还是绘声绘*地背诵了诗句。曾祖父满意地点点头,努力睁开眼睛,仔细打量着我。父亲将我带出了房间。
不久,曾祖父病逝了。我这才知道那是他最严重的一次生病。曾祖父在临终前听我吟诵他生前教我的三首清明诗,带着满足离开了人世。我后来明白,在曾祖父的眼中,清明既是一个充满哀愁的节日,也是踏青赏游的好日子,更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
今年清明节,我和父亲来到曾祖父的墓前。我高声朗诵着这三首古诗,告慰他老人家太平盛世,我们正诗意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