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热现象 第一节 温度计 (1 课时)

执教:山东省威海市环翠*中学 庞绍君

第四章 热现象 第一节 温度计(1课时)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以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知道摄氏温度的概念和规定。

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难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具: 演示用温度计,3 个烧杯,冷水、温水、热水,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实验室用温度计(2 人 1 支)。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热现象涉及物体的冷热程度相关的物理现象。例如,我们在小学自然课学到的物体热胀冷缩就是其中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有限的词汇如冷、热、温、凉、烫等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但这种描述相对粗略。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物理学中引入了温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度

请一位同学进行图 4-1 实验,并描述感受。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知,仅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我们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繁多,包括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寒暑表、医用温度计等。

二、温度计

构造和原理

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因此,实验用温度计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质来测量温度。

摄氏温度

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它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的规定是将*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 度,沸水温度规定为 100 度。0 度和 100 度之间分成 100 等分,每一等分叫做 1 摄氏度,简写为 1℃。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 37℃。

教师: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大。请大家看课本图 4-3,回答以下问题。

绝对零度和热力学温度

宇宙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约为负 273 摄氏度,这个温度称为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了热力学温度,其单位是开尔文,用 K 表示。热力学温度以绝对零度即负 273 摄氏度为起点。-273 ℃ = 0 K,0 ℃ = 273 K,100 ℃ = 373 K。因此,将摄氏温度的数值加上 273 就等于热力学温度。

练习:

水的沸点 = ____ ℃ = ____ K

沸水的温度 = ____ ℃ = ____ K

绝对零度是 ____ ℃ = ____ K

人体正常体温是 ____ ℃ = ____ K

体温计

学生阅读课文"体温计",回答以下问题:

(1) 体温计是利用什么液体的什么*质来测量温度的?(答: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质来测量温度的。) (2) 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答:刻度范围是从 35℃ 到 42℃。)刻度范围为什么是这样? (3) 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答:最小一格表示 0.1℃) (4) 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 10 分钟?(答:因为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使体温计中水银的温度跟人体温度相等。) (5) 测体温前,为不,还没结束呢。接下来是归纳总结和思考与作业:

三、归纳总结

四、思考与作业

课本 P46,完成题目 1、2、3;《课课通》

五、板书

第四章 热现象 第一节 温度计

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

常见的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结构

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质。

摄氏温度

1 摄氏度规定:P45

读法:5℃读:5摄氏度;-5℃读:负5摄氏度或零下5摄氏度。

热力学温度(T=t+273K)

体温计

特殊结构:弯曲细玻璃管(内装水银)

量程:35℃至42℃,分度值是0.1℃

六、说明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中学 庞绍君

第四章 热现象 第一节 温度计 (1 课时)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这样整理的话,让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力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2

版:

什么是力

(一)教学目的

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了解力所产生的效果。

知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教师:在这一章中,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频繁应用,也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本章将深入探讨力相关的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我们常提到“力”,但在物理学中,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更具体、更狭窄。肌肉紧张是力概念最初的来源,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没有肌肉紧张,力依然存在,产生了相同的效果。例如,吸铁石吸引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但仍然存在力。 请举出力存在的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选择适当的例子写在黑板上。教师也可补充具有启发*的实例)

教师:火车头拉车箱、运动员踢足球、吸铁石吸引铁钉、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等都是力存在的例子。力存在时,至少涉及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例如,吸引、拉、举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述。

(引导学生答: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教师:对于一种力,存在施力物和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以下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学生回答)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理解力时,应注意两点:首先,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其次,在力存在时,要清晰地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教师:吸铁石对铁钉有吸引力,我们也看到铁块对小磁针有吸引力。这表明磁铁吸引铁,同时铁也在吸引磁铁。

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簧将锯条拉弯。

教师:用*簧拉弯锯条时,*簧对锯条有拉力,同时*簧也被拉长。这说明锯条对*簧也有拉力。

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力,同时乙物体也对甲物体有力。

四、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簧拉长。

教师:*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

(3)实验: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

(2)教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因此,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练习

用手将*簧拉长,*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

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

六、作业

复习课文。

完成章后习题1、2。

(四)教学后记力——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测量的初步知识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3

教学目标:

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并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理解读数时应该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意识到测量存在误差,并学会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同时区分误差与错误。

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教学过程:

测量(强调测量的重要*):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然后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引导他们思考视觉判断是否总是可靠的。举例说明,如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依赖感觉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准确的,有时会出现错误。在观察和实验中,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必须使用测量仪器。例如,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秤来测量物体质量、钟表来测量时间、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等。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各种情境中都需要进行测量。

长度的单位: 学生已经了解“米”是长度单位,应告知他们“米”是*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列举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和对应的代表符号,如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通过实际事例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概念。

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 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依次回答相关问题。关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给予简单解释。若零刻度有磨损,可以使用其他未磨损的刻度作为测量的起点,此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之差即为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 刻度尺的使用:虽然学生认为自己很熟悉刻度尺,但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错。引导学生发现并纠正使用刻度尺时的错误,养成按规则*作的习惯。示范使用透明三角板测量纸条宽度,并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强调正确的读数视线规则:在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一端时,也要遵循这一规则。

正确记录测结果: 强调测量结果必须包括数字和单位,列举一些不带单位的数字,并说明这样的数据是无意义的。

说明:

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也能轻松将技能应用到其他测量仪器上。因此,本节课将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

采取错误尝试法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即使是简单的测量也需要严谨对待,必须有正确的*作规则才能做好实验。

在教学中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刻度尺使用规则,避免使用过多的数学术语。重点是确保学生能正确*作,可以通过示范*作来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规则。

本节课不宜过多涉及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只需让学生了解估读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会引入误差的概念即可。在计算平均值时,应确保有效数字的位数与测量值相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