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吟

朝代:两汉

原文: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为!

鉴赏: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个个*爽朗、感情强烈的女*形象。既真实刻画了女主人公心倾意烦、思虑万千的神情状态,同时也显示了她思想的冷静和周密。

原诗中的“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这两句是卓文君自喻其人格纯洁如白玉。皑:白*,通常用来形容雪的洁白。皎:皎洁,通常用以形容月光,洁白光明的意思,但也不专指月光,如《诗经·小雅》有“皎如白驹”之句。“闻君有两意”:两意,指两条心。说的是司马相如另有所爱——欲纳茂陵女为妾。“竹竿何袅袅,鱼尾何??”:诗人用竹竿尾的摇动和鱼尾的摇动来形容意志、爱情不坚定。钱*:古时使用的铜钱形状似*,故叫做钱*。这里指爱情不是金钱能买到的。

文君的《白头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她与司马相如之间的情感纠葛。她直言不讳地指责他的负心移情,剖析了他虚伪尴尬的*。她用排比的手法揭露了两人之间恩情逐渐破碎的现实。

她不流泪,不仅表达了她内心的坚定与决绝,更展现了她的清醒与勇敢。她说:“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表达了她对真挚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即便面对爱情的背叛,她也不畏惧,坚定地宣示自己的态度,但又为彼此留了回旋的余地,这是一种智慧与深情并存的表现。

白头吟中,文君展现了女*少有的坚韧与决绝之美,毫无畏惧地迸发出内心深处的力量,这种美丽令人动容。她的情感既清晰又真挚,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与珍惜。

汉朝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据说,司马相如在贫困时在临邛富家作客,偶然见到卓王孙新守寡的女儿文君,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因此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文君也为他所动,二人私奔至成都。司马相如生活贫困,后来回到临邛与文君共同经营小酒店,但卓王孙大为恼怒。司马相如后来去京城向皇帝献赋,被任命官职。他在京城想要纳茂陵女为妾,而文君得知此事后写下了《白头吟》表达了恩情断绝之意。

李白《江上吟》诗歌鉴赏2

这首诗题为“江上游”,据说是李白三四十岁时游历江夏时所作。在思想和艺术上,它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的篇章之一。

唐汝询在《唐诗解》卷十三中解释说,这首诗的主题是“因为世道狭窄而放肆志趣以行乐”。尽管这种解释可能不够全面准确,但他指出诗人因为感受到“世道狭窄”的现实而吟咏这首诗,这一点确实中肯。读起《江上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楚辞》中的《远游》:“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

这首诗以江上的遨游为题材,表现了诗人对庸俗、狭隘现实的厌弃,以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的四句描绘了江上游船的情景,虽非写实,却是经过夸张和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的*彩和超脱尘世的气氛。“木兰之舟沙棠舟”,船材珍贵神奇;“玉箫金管坐两头”,乐器精美,奏出非凡乐音;“美酒尊中置千斛”,展现了丰富的酒量和豪放的饮兴;“载妓随波任去留”,写尽了游乐的奔放和恣意。总之,江上之舟如此豪放,足以满足诗酒之兴,尽情享受声*之娱,构建了一个超越世俗的自由美好世界。

中间的四句分两联,通过对比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仙人有待乘黄鹤”,即便成仙,仍需等待黄鹤到来,显示了即使精通道法也难以逃避尘世的寂寞;“海客无心随白鸥”,诗人已舍弃了功名利禄,心随白鸥自在飞翔,比起仙人还要自由自在。这种境界下,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荣辱贫富,已经不再重要。因此,纵观宇宙,回望古今,便得出与“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庸俗之说相对立的观念:“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和楚王,自然而然,这两联的对比强调了忠诚与荒淫、光荣与灭亡的对立。屈原尽忠爱国,却被贬谪,最终投江自尽,他的诗赋却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最终导致国家灭亡,他当年建造的宫殿台榭,如今早已荒废,只剩下满目苍凉的山丘。这两联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进步的必然长存,而反动的终将覆灭;文学的伟大是永恒的,而权势却是短暂的。

李白—《玉壶吟》3

导语:在清代,刘熙载在《艺概》卷二中评价李白的诗时指出:“太白诗虽若升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 这里的“不离本位”指的是诗中有一定的法度可寻,而不是任意张扬,漫无边际。《玉壶吟》就是一首既有奔放气势,又讲究法度的优秀之作。

【年代】:唐 【作者】:李白——《玉壶吟》

【内容】: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赏析】: 清代刘熙载评价李白的诗时称:“太白诗虽若升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 这里的“不离本位”指的是诗中有一定的法度可寻,而不是任意张扬,漫无边际。《玉壶吟》是一首奔放气势与讲究法度兼具的佳作。

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载(744),供奉翰林的后期,赐金还山的前夕。整篇充满了郁勃不平之气。按气韵脉络而论,诗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四句主要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开始两句刻画了诗人自我形象,挥剑击玉壶,表达了孤愤难平的情感。接着三杯浊酒,拂剑舞秋月,高咏涕泗涟,通过舞剑吟咏表达出无法压抑的悲慨之情。用“忽然”一词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内心激荡的情感。

第二段四句通过回忆过去的辉煌时刻,展现了诗人曾受宠的一面。“凤凰初下紫泥诏”写入京赐宴的荣耀,而“大隐金门是谪仙”则表达了诗人遭遇谗谤之痛苦。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

第三段四句写诗人自己坚贞傲岸的品格。以“西施宜笑复宜颦”表达自己从容淡定的态度,而“君王虽爱蛾眉好”则反映了朝廷内部的尔虞我诈。

整体而言,李白在《玉壶吟》中以奔放的笔调表达激荡的情感,同时通过巧妙的结构展示了得意与失落的反差,展现了诗人坚贞傲岸的品格。这种豪放而不失法度的写作风格正是刘熙载所称赞的“不离本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