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与其前后知识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它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二战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学好它,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因而本课内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教师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或图片生动再现当时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2.设计具有针对*、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角*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罗斯福应对危机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特*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二、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
(依据:到底是什么样的新政不仅使美国度过危机而且对后来影响深远?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重点知识。)
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依据: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起怎样的作用?这个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难点问题。)
四、说教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由于本课理论*较强,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交流---落实重点---启发诱导---合作探究—-引导分析---突破难点---学以致用”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动贯穿其中。
五、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其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和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经济危机破坏*和罗斯福新政的资料、新闻图片,电影片段等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课本,根据兴趣自愿结合成几个小组广泛查阅、收集有关经济危机资料,了解有关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模拟罗斯福的智囊团,为新政出谋划策。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2分钟的《大国崛起》片段(反映大危机对美国的破坏)
2、(幻灯打出)设疑:1929-1933年的大危机对美国造成什么严重危害?(学生通过录像片段,归纳出危机是全面的: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矛盾、失业问题等)影像设疑、温故知新:
本环节采用直观录像、复习旧课的方法导入,不仅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让学生明确新政的时代背景,从而为学习新政的内容作铺垫。
讲授新课
新政背景
对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课件出示
1.设疑:
经济危机期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公民,你会投谁的票?能说明一下你的理由吗?
2.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学生说说所了解的罗斯福,从中发现他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身残志坚爱国救民乐观自信改革创新。
(2)罗斯福击败胡佛就任第32任总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创设情境,感受历史
再现历史场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各抒己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理论和政策已经过时。罗斯福当选总统,推行新政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设计问题,探究讨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罗斯福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顽强的毅力。
内容及效果
1.探究活动
假如在座的同学们是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请你们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分成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四个方面说一说。(提示:出谋划策前首先要了解此领域的状况和问题,再提出有效*的方案和措施,并说明你提出这些方案的目的和原因?)
2.学生讨论后,教师课件展示表格,要求学生逐条分析其作用。在分析各条措施时,教师要补充一些典型事例,使措施具体化,而不是简单的文字叙述。
打出示范空白图表:(幻灯打出)
领域措施作用
金融
工业
农业
福利
以诱达思、讲授新课
学生结合金融、农业、工业、社会福利方面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推导出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在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节中的作用。
本环节的设计可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学习能力,学习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新政特点
探究问题一:
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学生思考回答)思考探究,落实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诱导学生思考探究的理念,让学生得出结论。
新政评价
探究问题二:
1.介绍当时的人们看待新政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呢?指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2.分组讨论: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指导阅读材料)深入分析,突破难点:
本内容是本节的难点。让学生通过原始材料进行主动探究,自觉得出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避免了教师空洞的说教,又引用罗斯福的内心独白,较有说服力。
新政影响
设疑:
新政的实施会产生什么影响?
①新政的实质②直接影响
③间接影响④深远影响引导分析掌握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畅所欲言,最后总结,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以致用
探究问题三:
罗斯福新政对我们建设有*特*的社会主义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课堂延伸学以致用
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用这节课学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关心社会,学以致用的意识。
小结
归纳利用板书串讲本节课的知识点,再次明确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作用。(打出板书)承上启下,埋下伏笔:
串讲式的小结能够把本课内容浓缩,再现学习思路和重难点。
反馈
练习精选例题反馈练习,掌握方法
课后
探究课后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更多有关罗斯福的资料,对罗斯福进一步了解和评价?你认为他有哪些品质对自己最有启发?课外延伸,启发思考
《两极世界的形成》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关系的影响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经济、*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合作*、创造*,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11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2009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经济、*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冷战的表现
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冷战的表现,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
设计意图: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了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冷战对*关系的影响
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突破本课难点:把学生分成五组人,分别扮演*德国人、朝鲜人、古巴人、*人、和越南人,一名学生扮演小记者,分别采访五国人,让他们分别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内形势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发表言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冷战对*关系的影响是: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四、两极格局的影响
辩论:正方: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反方:两极格局不利于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正确认识,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最后——分层训练、巩固提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讨论学案上的高考真题和课时训练题,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间互相讲解,教师适时对易错题或难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设计意图:高考真题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把握高考方向;分层训练是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愉悦,更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四、板书设计
简洁明了的板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轻松掌握本课知识。(略)
以上就是我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说课设计,在充分理解课标、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问题设计,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情感。由于准备时间仓促,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再加上本人水平有限,因而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历史上的西部开发》人教版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3
这次《*历史上的西部开发》说课内容为以人教版高级中学历史教材中与西部开发相关知识为依托,适当结合地理、*等学科相关知识组建而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西部开发是当前党的伟大决策之一。搞好西部开发是21世纪*进一步繁荣富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今天讲《*历史上西部开发》这个专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西部开发古今中外皆有,从历史角度看古今中外西部开发的兴衰成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天的西部开发提供借鉴。
2.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力培养方面:
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当代重大历史决策的能力。
②安排学生搜集与西部开发相关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
③引导学生从地理、历史、*等学科多角度横向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2)思想教育方面:
使学生认识到党的关于西部开发决策的伟大历史意义和党伟大决策的正确*,从而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家乡的热情,进而培养其关心西部开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上进心。
3、本专题的重点:
①古代*的西部开发
②现代*的西部开发
*古代西部开发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代*的西部开发,说明了党从新*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西部的开发。而且新*成立以后对西部的开发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教材中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所以是本课的重点。
4、本专题难点:如何认识今天东西部差距形成的原因
为什么到今天东西部的差距是如此巨大,这个差距是怎么样形成的?我们应当怎么样看待东西部如此巨大的反差?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更是学生比较困惑的问题,所以它是一个难点。
二.教法学法
在教法学法方面,主要采用谈话法。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对今天的西部开发有一定的感*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已学过了相关的知识,只是比较零散而已。所以主要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并引导学生将之形成系统的知识。
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法,将一些带有启发*的知识点,比如为什么今天东西部差距是如此巨大?我们对今天的西部开发有何计策?之类的,以此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三、课堂设计
1.课前安排学生概括归纳教材中的与*历史上西部开发相关的知识点。
2.首先教师先指出,今天党*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决策,这是21世纪*进一步繁荣富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西部开发的伟大决策,我们必须回顾西部开发的历史,以展望西部开发的未来。然后导入新课。(2分钟)
3、讲授新课(38分钟)
(1)首先讲授第一部分:西部疆土的开拓(8分钟)
首先指出今天的西部开发主要是为经济服务的,所以“西部”概念更侧重于经济方面。接下来以地图为载体介绍西部的地理概念。今天我们所说的“西部”我们形象地称之为“10+2+2”,即包括我国的陕、甘、宁、青、新、滇、藏、川贵、渝、蒙、桂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此外还包括湖南的湘西和湖北的恩施。
介绍完西部的地理概念后,指出西部是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历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不断地开拓才有了今天西部广阔的疆土。接下来按顺时针方向着重介绍广西、云南、*、新疆、内蒙古这几个边疆省份的开拓历史。
(2)接着讲第二部分:西部的开发与发展(20分钟)
这一部分内容较多,主要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我国的从古到今西部开发与发展的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三个部分来回顾。
首先介绍古代的开发。应该强调西部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在这一部分里重点介绍丝绸之路在古代西部开发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的丝绸之路对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有什么启示。
接着介绍近代西部的发展。强调西部在国家不强的,西方列强的侵略中所遭受的屈辱;同时更要向学生指出西部*对近代*的伟大贡献。
接下来介绍现代我国对西部开发与建设。着重指出新*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就高度重视西部的开发与建设。在党和*的努力下,西部的开发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
(3)第三部分:西部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落伍(5分钟)
首先教师
以时间为线索,介绍西部在长期的开发与建设中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指出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接着讲,,西部曾经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文化,但到今天却落伍了,成了落后的地区,与东部的差距巨大,突出的表现在经济、教育等方面。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东西部差距会如此巨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4)第四部分:为西部开发献计献策(5分钟)
此部分主要组织学生展开大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创新能力。同时也是进行爱国爱家的情感教育的一次好机会。
3.小结:(3分钟)
简要地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总结指出:西部开发是一项伟大的决策,同学们应该努力学习,在不久的将来为西部开发作出应有的贡献,让我们一起来为西部的开发与建设加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4.布置作业:(2分钟)
从文史结合、史地结合、政史结合、历史学科内部综合等多角度出题,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