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诗歌。

关于诗歌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1、郊庙歌辞;2、相和歌辞;3、鼓吹曲辞;4、杂曲歌辞。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

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验与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

他开创*的田园诗,把田园看作是一片纯情的净土,歌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现其自然天籁与美好。陶渊明具有敏锐的领悟力,生存在那与大自然距离很小的环境中,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出见一辙,对它歌颂咏唱,以至于复归自然。如他的《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表现一种深远的竟境。

南北朝的诗歌形式,上承汉魏,下开唐宋,在民间歌辞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诗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种诗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诗体过渡时期。

四、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

(三)中唐与晚唐时期——发展与成熟期

在中晚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中晚唐诗人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五、宋代诗词

词起源于唐代。宋词是我国诗史上又一高峰。北宁著名的词家有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

苏轼(号东坡),北宋最有名的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苏词题材广泛,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风格亦多样,但其主体风格是豪放的。他不仅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而且也用来表现爱国*和反映农村生活,代表作《水调歌头、*辰中秋怀子由》、《念奴娇。赤壁情古》,表现诗人对理想之执着与追求,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颂和热爱以及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向往,感情奔放,联想丰富,笔力豪迈,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彩,成为豪放派词家的典范作品。

南宋著名词人是张孝祥、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姜夔……

宋代著名诗人是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文天祥,其中以陆游和苏东坡的成就最高。

陆游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一生写了9300多首诗,他的不少诗篇洋溢爱国主义豪情,激越悲壮,雄浑豪放,在宋代诗坛上独树一帜。代表作如《关山月》、《金错*行》、《书愤》、《示儿》等,充分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忍辱苟安的愤恨和祖国命运的关怀。他的诗不论在当时或对后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六、元曲、杂剧

元代是散曲和杂剧兴盛的时代。

元代散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马致远是元代散曲之大家,很有影响,其作品多写怀才不遇的悲愤或羁旅飘泊的痛苦,代表作如《双调。夜行船》(秋思)、《天净沙》(秋思)等。

“枯藤老树皆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马致远的确善于摄取自然景物,融羁旅飘泊之情于萧瑟荒芜之景,强烈烘托出“断肠人在天涯”的秋思情绪,情调虽感伤,艺术手法却很高,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是关汉卿与王实甫,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和《西厢记》。

七、明清诗歌

明清两朝是戏曲和小说兴盛的时代。

较有成就的诗人如:高启、于谦、戚继光、俞大猷、顾炎武、陈子龙、夏完淳、吴伟业、王士祯、纳兰*德、袁枚等人。

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对旧体诗词的借鉴。创作新诗应当全面继承和发展几千年来*古典诗词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优良传统,努力创造发扬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诗的民族形式。在此对我国诗史只作了一个简要介绍,理出一个基本脉络构想,还有待不断充实、完善。

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历程2

现实主义诗歌篇一: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句精选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句精选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5、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8、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1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1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13、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1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6、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17、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1、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22、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

24、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

25、人生七十古来稀。

26、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现实主义诗歌篇二: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述论

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述论

摘要:对现实主义诗歌的概念及特点进行阐释,以唐代的现实主义诗歌为例,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以各个诗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代表作为典型,对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特点,发展过程进行述论,从而深化对唐代现实生活的展现以及理解。

关键词:现实主义发展过程特点影响

正文:

不同风格的诗歌都是当时时代的反映和产物,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而现实主义诗歌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这一类型的诗歌作品。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和具体*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二是形象的典型*。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唐代是我国古诗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类诗就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歌。下面我以唐代现实主义诗歌为例

分阶段进行论述.

(一)初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准备时期。

1.陈子昂:在齐梁文学的流风余韵依旧存在的初唐,能于诗国首先竖起*的旗帜,以复古为号召者,就是陈子昂。他提出了“风骨”和“兴寄”,注意到诗的现实主义的问题。他的《与东方左史纠修竹篇叙》云: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窃思古人,常恐逶迤颓废,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拈出“风骨”“兴寄”诸词,才算接触到了现实主义。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兴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三*首《感遇诗》。这些基本上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的*倾向。

如武后时期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门,朝臣中往往有因一言失慎而被杀者,弄得人人自危。陈子昂在《谏刑书》和《谏用刑书》里对此加以劝谏,认为滥杀无辜将酿成祸乱。他的《感遇诗》之四就是指斥这种现象的,“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功…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再如《感遇诗》十二云“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青青成斧柯”,用讽喻手法,表达对酷吏用诱鹿方式罗织冤狱的愤慨和忧虑。陈子昂是个**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诗》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和干预现实的作用,这是其所得。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二)盛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时期

1,.高适:高适的主要成就在边塞诗,但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较强,创作了一部分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除此之外,一些讽时伤乱诗也同样具有现实主义*彩。这类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三)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繁荣时期

1..杜甫: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黑暗、*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身上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以社稷为重是他系念民生疾苦的出发点.在民族存亡系于一发的时刻,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爱民情怀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的最终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在他身上有极强烈的”平民”意识,一生同情*,坚定而真诚地为苍生社稷忧虑,用诗歌抒发能够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思想情感。[2]*古代文学发展史(中)南开大学出版社69

如《赠卫八处士》“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物是人非,不胜沧桑,这是战乱中逃难的人都会有的感受。再如《羌村》“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正是由于有这种对乱离生活的切身体会,他才能含血泪写出《北征》,深深忧虑“乾坤含疮痍”的全国*形势,阐述了对时局的见解,热切期望国家中兴,爱国爱民之情充溢全诗。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诗篇“三吏”“三别”生动描写了安史之乱的时代*下百姓家破人亡的惨剧,如《新安吏》中“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再如《无家别》中“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般凄凉的社会现实让人触目惊心。民不聊生,则国不将国,他对于国家和*具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感,对现实生活有深邃的洞察力,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正值,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良知”。他以他切近现实的有血有泪的动地歌吟,呈露出君子忧道不忧贫的人格高贵与美,一种真正的大慈大悲的仁者襟怀,因此成为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白居易:白居易是一位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的诗人,把文学当作救济社会,改善善人生的利器,要求诗歌能“补察时政“和”泄导人情“。能反映国事民生,可发挥*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诗学的比兴传统,这是他讽喻诗的创作原则。

如《观刈麦》中说“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此诗对造成*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的对贫苦的劳动*充满同情,为民*,勇敢地揭发现实的黑暗,如《轻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他用诗歌批评官府欺压百姓的暴行,以求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目的,如《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再如《卖炭翁·苦官市也》中写道“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充满暴露出当时*的黑暗和*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对*的强烈争议感和责任感。

3.元稹:元稹以杜甫为榜样,大胆地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乐府诗,在诗里谈论社会问题,*问题,专门讽刺之争,代民伸冤。如《田家词》中“…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粮不足。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含着农民的血泪控诉,使农民的深重灾难延续到整个封建社会,意义极为深远,而且具有更大的真实*和感人肺腑的力量。

4.张籍: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的同情。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疾苦,如《征妇怨》。

现实主义诗歌篇三:浅析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浅析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摘要:诗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源远流长的*古代诗歌,发展到了唐朝,呈现出一派空前绝后的繁荣景象。无论庶族贵族,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风格各异的诗人。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宝,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水平,在悠久灿烂的诗歌创作史上产生过各式各样的创作方法,但主要的流派共有两个,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初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中唐现实主义创作,晚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这三个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相互区别,但又有着一定的传承*。

关键字: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区别传承*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繁荣时期,“声律与风骨兼备”的诗歌创作更是达到历史最高峰,此间诗人众多,诗篇繁复,诗风不俗,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皮日休等著名诗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是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初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的,太宗李世民是个爱好文艺的君主,时常感时应景、吟咏风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而初唐时期诗风有宫廷化倾向。在当时,真正能反应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现实主义诗人只有陈子昂和“初唐四杰”。他们在诗歌上的现实主义创作一扫齐梁以来的诗风,为后世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一)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当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展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15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此处以王勃的诗歌为例说明。

从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此时内容已有明显开拓,“同是宦游人”表明处境之艰,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笔锋立转,拜托宫廷诗的浮艳,气势磅礴,感受真实。明显摆脱了凄凉之风的假托之气,显露唐诗的独特风貌。无怪乎杜甫写诗评价四杰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陈子昂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他提出的诗歌创作的两个标准对后世影响巨大,一个是:风雅,寄兴。另一个是风骨。这主要见于他所写的《修竹篇序》中。他是初唐最反对齐梁诗风,在

理论和实践都体现创造革新的诗人。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在他创作的三*首《感遇诗》,很多跟他的*活动有直接关系,具有强烈的*倾向。他的《感遇诗》之四用讽喻的手法,表达对酷吏用诱鹿方式罗织冤狱的愤慨和忧虑。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最能体现陈子昂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特点,这正是唐诗风骨,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

二、中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盛唐时期诗歌进一步发展,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水平,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形成不同的群体风格,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是诗圣杜甫,同时白居易等人也是主要的现实主义诗人。

(一)杜甫

*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始于周代民歌,两汉乐府民歌和建安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这一现实主义的传统却未能得到进一步发扬,直至初唐陈子昂横扫齐梁诗风,倡导汉魏风骨,现实主义诗歌才略有起*。总结并发扬*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这一伟大历史任务,是由杜甫来完成的,他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杜甫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它们确实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

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在诗

歌创作中,杜甫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如《兵车行》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而不顾百姓死活,此时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采用客观的纪实手法,站在*的立场,同情*疾苦。再如讽刺杨国忠兄妹的《丽人行》,无一讥讽语,而描摹处语语讥讽,无一声感慨,而句读间声声感慨。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广大*的命运相连,真实深切的反应社会现实,他的“三吏”“三别”更是中唐时期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顶点

中唐前期,元结、顾况等人继承了杜甫的批判精神,写了一些现实主义诗篇。元结主张诗歌要发挥“救世劝俗”的社会作用,达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的*目的,这正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的先声,他的《悯荒诗》、《贫妇词》、《舂陵行》等篇都表现了对*的深刻同情。

(二)白居易

准确的说,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现实主义诗歌的理论。这是乐天在诗歌史上做的最大的贡献之一,他认为,诗歌必须为*服务,而且是个根源于现实,是现实生活得反映,他还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在上述诗论的基础上,新乐府运动开展起来。新乐府运动,概括地说,由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曹*诸人的借古题而写时事,再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这因事立题,经元结、顾况等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写作准则,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

是新乐府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

总之,白居易的诗注重写实,善于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加以选择、提炼和概括,善于刻画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善于进行细致描摹,创造出叙述、抒情相结合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境界。他对古代叙事诗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此外,诗歌语言平易通俗、浅切流畅,叙事抒情意到笔随,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白居易的诗歌广为流传甚至远播海外,当然,这与他语言的通俗化有直接关系。

三、晚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动荡不安,唐末诗坛流行追随前人诗风的小家数,除杜牧还能独自树立外,有追随贾岛、姚合的苦吟诗派,也有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愤世嫉俗或隐逸循世派,晚唐整体诗风带有一种浓郁伤感情绪的美,这一时期的主要现实主义诗人有杜牧、皮日休等。

(一)杜牧

晚唐诗人杜牧,经历了晚唐最颓败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战争连年,因此他的诗在感叹之中流露出感伤的气氛。他的诗歌一方面表达自己*上想作为的情绪,一方面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其中深喻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河湟》和《过华清宫》就是思想的集中体现和代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含蓄表明晚唐帝王的荒淫无道。他的诗歌清丽悠扬,比较重视现实内容,与唐历史紧密相连,具有晚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特点。

关于荷塘的诗歌3

你立在村头

夕阳下影子很长很长

抬头远望

前头只有惆怅

一天天一年年

你站成一棵树

一道风景线

那是结婚的'第二天

虽然早已久远

却还像发生在昨天

他拉着你的手

抱歉的话一遍一遍

汶川发生了地震

很多家庭失去亲人

他必须去

这是一个*人

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走的每一天

你都把心儿担

拜苍天求观音

虽然也知道自欺欺人

却也甘心

一块楼板砸了下来

丈夫推开了身旁的乡亲

这是他救得第十个人

那人活了

自己却倒在血泊

没有流泪没有悲伤

因为你相信他还活在世上

立在村头

你痴情的等

等成一棵树

一道风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