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采用与三角形类比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在对对角线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动手探索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数量的规律,并观察到分成的三角形个数的规律;然后再深入探究对角线的总数量。

通过合作学习,我们让学生探索任意多边形的对角线数量,使他们能够通过自主获取新知识来取得成功体验。这正好符合“重视学习过程,而非结果”的新理念。但是,这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多边形》教学反思

(1)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的机会是否可行?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学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结果灌输给学生,而应该重视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我们过去可能过于强调学生的 passively learning,即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这抑制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课程强调学生通过探索新知识来获取经验。因此,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角*也应从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在本节课中,我极力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归纳和总结规律。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这可能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一个结论是由教师“给出”的,可能只需要1分钟,但如果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可能需要数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这会影响到单节课的教学任务,长期下去可能会影响整个教学进度。那么,是否应该采用放手让学生探索的方式,需要权衡考虑。

(2)教师能否应对?

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应该关注每位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帮助和引导那些答错的学生,也要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的想法。但是在农村地区、学习基础较差的班级,或者是面对大班额的情况下,教师是否能够应对这么多的学生呢?

数学《多边形》教师教学反思2

在上个星期,我听了七年级(下)第七章《多边形》这一堂课,内容为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在听课之前,我对这一堂课进行研究和设计。我考虑到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作、观察,合作探究多边形对角线条数,从中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几何图形探究方法。力主体现“自主学习、主体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复习三角形的知识,来引入多边形的概念,并让学生自学教科书上的内容,然后完成自学检查;第二部分分小组探究多边形对角线条数,这部分是本次课的核心;第三部分是当堂测评。其中第二部分是一个难点,我设计流程如下:用统计数据的方式探究n边形共有多少条对角线?多边形边数n45678…,然后,多边形对角线总条数。

(1)小组合作:画图找一找,并填好表格的内容。

(2)猜想:n边形共有多少条对角线,你是怎么想到的说说你的理由

(3)应用:①*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

②若一个多边形有35条对角线,那么它是什么边形?

然而,在实际听课时,老师给了我很多启示。他将课堂分成四个部分完成。第一部分:评讲作业;第二部分:以三角形为基础引入多边形的概念;第三部分:探索n边形的对角线和内角和;第四部分:认识正多边形。在这堂课里面,老师由浅入深,从最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入手,认识多边形,让学生动手*作,观察图形,加强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并注重细节和总结,“n边形有n个顶点,n个内角,2n个外角,n条边,?条对角线”。在总结的同时,也引出了下个问题

“探索n边形的对角线”,如此一环扣一环,许多学生情绪很高,积极*作。在这个探索问题上,老师细分知识点和联系的方法,分类统计:边数、一个顶点发出的对角线、三角形个数、内角和,从而探索n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由浅入深,一层一层探索,让学生感觉到n与数字的联系,*出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经过对比,我刚才的教学设计就显得不合理了,没能将知识细分探索,笼统统计对角线的数量,这样学生会感到困难,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下课后,我认真作了反思:

合作探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每个人的价值作用都能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锻炼,明白了和他人怎样合作,取长补短。

教师要想使用好自主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还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技巧。在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合理的,具有可*作*,目的、方向明确的探究步骤,充分估计探究中的不确定因素和障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组织引导和巡视力度。

每节课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和不足,关键在于教师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互动成长,不断提高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边形》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伊始,我通过展示两块三角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块三角板的差异,从而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概念。随后,通过折纸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了等腰三角形的特点。等边三角形的教学与此类似,重点依然放在折纸活动上。

在折纸过程中,学生在等腰三角形的*作上表现良好。但在制作等边三角形时,部分学生对图示理解不充分,导致点位不准确,影响了效果。这也反映出学生看图能力需要加强。

三角形制作完成后,我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总结出等边三角形的特征。由于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大多数学生能够自主总结。遗憾的是,由于折纸活动耗时较长,练习时间较为紧张,无法当堂完成。

不可否认,本节课的练习环节存在不足。等腰三角形涉及底角和顶角相等的概念,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从理解概念到熟练应用。因此,在讲解练习中,我注重放慢节奏,要求学生清晰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以便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遗憾的是,部分学生至今未能理解顶角和底角的概念,在练习中仅凭猜测计算内角,令人唏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