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诗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说到古诗,你首先想到谁? (李白)
为什么? 请根据你搜集的资料说明原因。
那么,你会背李白的诗吗?
刚才有同学背到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二、目标导向
既然这首诗我们都已经能背诵了,那么,这节课我们该学些什么呢?
三、朗读古诗
学生自主诵读,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导学: (1) 请学生展台展示并朗读。发现问题,相机纠正。 (2) 指导读好课题,相机理解“望:远看。” (3) 指导有节奏地朗读。
四、理解意思
学生先自主后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A 前两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 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 学生讲意思。 ② 品读“生”,图文结合,生的意思是产生,而非升起。 (2) 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 学生讲意思。 ② 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妙? 品读“挂”,实物对比,体会作用?(化动为静) (3) 出示“瀑布图”,指导朗读前两行。 B 后两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 学生讲两行的意思。 ② 老师很想知道,三千尺到底有多高?(表示很高。) 那么“九天”呢?(天的最高处) 补充:古代人将天分为九层,最高层为九天。 ③ 显然,瀑布没有作者所写的那么高,它采用的是什么修辞?(夸张) 指导朗读两行诗。 ④ 对比理解“疑”,相机教学“疑”的书写。 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地上霜意思都是好像 ⑤ 体会比喻及其作用。
整体朗读。
五、感悟中心
填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了()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再次朗读。
《望庐山瀑布》教学过程设计2
(一)、激趣导入:
1、话题引入:同学们,在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让我们先到庐山去一趟,领略一下那里的美景吧!
2、学生欣赏庐山风光的图片,尽情领略庐山的美丽景*。
3、请学生分享对庐山的印象,尽情畅所欲言。
4、引入新课:庐山风景秀美,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也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的诗篇。今天,我们将学习李白游览庐山后所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古诗:
1、听古诗朗读,学生随声跟读。
2、初读古诗,熟悉诗歌内容。(学生应熟读为标准)
3、回顾古诗的学习要点:字、词、句、篇。
4、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各种方法(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与已学古诗对照等)自学古诗。
5、小组汇报,教师进行适当点评。通过多媒体课件解决理解难点:生,弥漫;川,河流;三千尺,指瀑布很长;疑,怀疑;落九天,从天的最高处倾泻而下。(每个小组汇报后都给予发言、补充的机会)
6、朗读练习: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出瀑布的雄伟气势。可以采用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后评议的方法。
(三)、了解诗人:
过渡语: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李白生平的知识呢?
1、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肯定那些知识丰富的同学。
2、通过课件展示李白的生平,了解他诗作的特点:奇特的想象,比喻和出神入化的夸张。
(四)、巩固诗歌的学习:
1、回顾《望庐山瀑布》一诗,体会李白诗作的特点,适度点评即可。
2、领悟诗歌的意境,开展朗读比赛,评价要求是在朗读出瀑布的雄伟气势的同时,也展现出语言描绘的魅力。
3、背诵积累古诗。教师指导:背诵没有固定的方式,只要能表达出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最好的。
(五)、课外积累展示:学生自由诵读自己所知道的李白的其他古诗。(力争每位同学都能参与)
(六)、学唱古诗《望天门山》:
过渡语:同学们,古诗不仅可以读、可以背,还可以唱呢!来听听……
1、学生学唱古诗《望天门山》。
2、反复练习六遍后,邀请已经能背诵的同学表演,并分享背诵经验。
3、学生自由背诵或唱诗,及时反馈背诵情况。
(七)、激发学习热情:
导语:看着同学们如此热情地背诵,老师也跃跃欲试了,我也来背一首李白的诗给大家听,好吗?
1、教师生动地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学生指正。
2、鼓励学生背诵李白的名作《将进酒》,只要积累一两句即可。
古诗--望庐山瀑布3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xuán)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gài)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的薄雾,给人一种朦(mãng)
胧(lóng)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tãng)飞泻(xiâ)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xiâ),“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jī),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cuǐ)璨(càn)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shuài)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niǎo)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xuán)挂山前。仿佛三干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yá)间。李白(公元701年到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jí)陇(lǒng)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yù)碎(suì)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jiàn)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逝(shì),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huī)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