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①,完成第7题。(6分)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阅读试题:
7.⑴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句中的景*。(2分)
⑵词的上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2分)
⑶作者在诗的末两句写到“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有何用意?(2分)
参考*:
7.⑴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象一条白链,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⑵“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⑶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桂枝香金陵怀古》阅读*2
阅读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①,完成第7题。(6分)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桌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7.⑴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句中的景*。(2分)
⑵词的上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2分)
⑶作者在诗的末两句写到“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有何用意?(2分)
参考*:
7.⑴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象一条白链,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⑵“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⑶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1.体会《桂枝香·金陵怀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2.掌握赏析怀古词的一般方法及步骤。
3.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梳理赏析怀古词的一般方法及步骤,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余秋雨说过,*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词,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怀古词是北宋著名*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感受一下它的文化魅力。
二、整体感知鉴赏
1.一读,读准字音
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诵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
2.二读,读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句意,对句意的理解,还有哪些疑问,相互交流。
可能存在的疑惑:
①“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帆棹用的是借代的手法,代指江面上的船;背,是迎着,逆着的意思;矗:矗立。
②“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彩舟是华美的小船;云淡是指天空上笼着一层淡淡的云;星河是指倒映着星空的长江
③“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六朝旧事怎样就流走了?随流水,这里表面上看是长江之水,但在这里应该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也就是说六朝的繁华奢靡都随着朝代的更替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④“门外楼头”:用门外代指韩擒虎,即指门外大*压境;用楼头代指陈后主,即指楼头统治者仍荒淫无耻
⑤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首词写了什么?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⑥学生齐读整首词。
3.三读,读出感情
分析作者抒发的感情,思考探究。(学生讨论完成)
①上阕主要是写景,写了什么时节的景?
明确:晚秋之景
②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澄江、翠峰、征帆、残阳、西风、酒旗、彩舟、淡云、星河、白鹭。
景物特点:壮阔雄伟,繁华热闹,富有生机,天地阔远的金陵秋景图,
③下阕词人触景生情,怀古之感油然而生,凭高而望,词人抒发感慨。这种情感的抒发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呢?
明确:用典。
④齐声朗读下阕,找出下阕用了几个典故。作者借典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门外楼头”和“《*》遗曲”两个典故。
第一处典故: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繁华竞逐,荒淫误国,最终上演一幕幕亡国的悲剧。第二处典故:陈后主所制的艳曲《玉树*花》被人们认为是亡国之音。作者借两个典故希望北宋统治者从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三、总结方法
回顾一下,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怀古词的特点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步骤完成了鉴赏?
明确:1.抓住景物特点,因景析情
2.抓住史实,弄清史实和现实的关系(类比/对比)
3.明确写作意图,把握诗词主题
四、拓展鉴赏
运用总结的鉴赏怀古词的方法、步骤,阅读下面这首宋词,通过分析景物、典故,把握作者感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①?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②,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③。生子当如孙仲谋④。
【注】①神州:指*,此处指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沦陷区。②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③曹*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耳。”④曹*率大*南下,见孙权的*队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
五、布置作业
1.把辛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鉴赏内容写在学案上
2.完成学案上《江城子》的练习
3.背诵《桂枝香·金陵怀古》
《桂枝香·金陵怀古》翻译赏析4
《桂枝香·金陵怀古》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前言】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所做,全词以写景开头,又借玉树*花的典故点题,隐喻现实,寄兴遥深,堪称北宋诗坛名篇。
【注释】
(1)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2)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3)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语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澄江,清澈的长江。练,白*的绢。
(4)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簇,丛聚。
(5)去棹(zhào):停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6)星河鹭(lù)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星河,指长江。
(7)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8)繁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
(9)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10)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11)凭高:登高。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12)谩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这是作者的感叹。
(13)商女:歌女。
(14)《*》遗曲:指歌曲《玉树*花》,传为陈后主所作。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翻译】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彩*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登上高处,面对着这千古以来便不曾变化的景*,徒自叹息六朝诸国的兴衰败亡。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苍绿的颜*。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遗曲。
【赏析】
王安石是在神宗熙宁初出任江宁知府的(府治即今南京市),两年后即入中枢为相。这首词当作于任知府期间。作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金陵即今南京市,六朝古都所在。从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抒情词。
词的上阕写登临所见,作者在一派肃爽的晚秋天气中登高临远,看到了金陵最有特征的风景: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争相聚在一起;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来来去去,岸上酒家斜矗的旗招迎着西风在飘扬。极目远眺,那水天一*处的各种舟楫在淡云中时隐时现;一群白鹭在银河般的洲渚腾空而起。如此壮丽的风光真是“画图难足”啊!
词的下阕抒登临所感,作者的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题旨。用“念往昔”三字拉开了时空的反差,指出六朝的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以致像陈后主那样,敌*已兵临城下,他还拥着一群嫔妃在寻欢作乐(这里“门外楼头”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语意)。最后六朝君主就像走马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国破家亡,悲恨相继不断。对此作者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六朝旧事随着东逝的江水是一去不复返了,剩下的只有几缕寒烟和一片绿*的衰草。最后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同时,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有成就,它体现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词本倚声,但王安石说:“古之歌者,皆先为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显然是不满意只把词当作一种倚声之作。这在当时是异端之论,但今天看来却不失其锐敏和先知先觉之处。北宋当时的词坛虽然已有晏殊、柳永这样一批有名词人,但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词风柔弱无力。他曾在读晏殊小词后,感叹说:“宰相为此可乎?”(魏泰《东轩笔录》引)。所以他自己作词,便力戒此弊,“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指出向上一路,为苏轼等士大夫之词的全面登台,铺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