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颜
再次回到故乡,已是六年之后。
难得仲夏的细碎雨丝,它铮亮着我的脚步;故乡静谧地呼吸,无声无息地拥我入怀。
儿时经常回到故乡闲住。可那些儿时的玩伴,现在的青年人,都踏着沥土路离开了吧,在细雨中离开了这里吧。
年青者走了,故乡脸上的皱纹多了。只剩村妇和老者,在我路经他们面前时,给我绵延不绝的注视。
我接着漫步,却留细雨去洗涤时间里游弋的记忆……
南河
篁竹丛丛,细雨中沙沙作响。
跑过竹林,踏着越发幽湿的土地,我寻觅到了记忆中的那条河。我坐在那块熟悉的巨石上小憩,静默地聆听南河清澈的弦音。灰蒙蒙的清风中,我依稀听到在六年前的从前,细雨中浅浅的马蹄声;那河里躺着的分明就是我们一群孩童戏水的欢乐啊——那嗒嗒的蹄声渐行渐远,便终于不知是现实还是梦幻。
夏虫在清凉幽谧的空气中低低吟唱,伴着叮叮的流水声,高过了时间的边缘。
故乡的河,你就这样流淌了十几年。
田埂
谷场上的麦秆散散地堆着,远处是青蒙蒙的田野,为故乡装载着生机与财富。谷场主人坐在小屋门口喝茶。见有人来,他便提来一盏木凳,于是我们坐在一起攀谈起来。
他说,是他见证着春去秋回;他看到农民们日渐垂暮的身躯,看到时间是怎样压弯了他们的脊背。
雨丝在波澜不惊地游动。间或有几位农民穿行在静寂的田垄上,也有农民在这旁边坐下,喝茶聊天。
这位老者在谷场上倾注一生。我以前一定见过他,但是他已忘记我。这却更像偶遇一场。
虽然他曾在我的记忆里出现过。
望着不远处熟悉的巨石堆,小屋后面当风缓摆的两排杨槐,甚至是牛棚里健硕的牲口,心中涌起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是物是人非吗?所有的事物都在坚守者足下的土地;只有我,沉浸在记忆中,被时间的细雨淋透。
记忆中远行
停宿几日后,我们也该远离,远离着喧嚣中的美丽。亲人们出门送别,犹如一场远征,难以复归。
我感谢记忆。他让故乡变得飘零而美好。时间在心中镂刻——刻下门前踢着正步远去的鸭鹅;刻下清早农人下田时动人的吆喝;刻下沟壑纵横的土路——这些优美的记忆将随着迤逦的细雨,深深地陷在这湿湿的泥巴里。
纵使这忆想只属于昨天。
故乡,你会落落老去么?但请收留我深浅的足印。你幽静的情愫纷飞在雨丝中,将永不变老地久居我心。
我会挎起行囊,向前走去;我将守护者关于你不老的回忆,一直走向明天。
有关于湘行散记读后感2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这一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湘行散记,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也出过很多单行本。一起来看看关于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队伍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一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读后感《《湘行散记》读后感》。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
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可以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读《湘行散记》,我感受到对历史的感悟静静流淌而过。文字虽如水,过儿无痕,却沉淀下了,太多叹息。
书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见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土家族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
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沈老先生那份热爱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随队伍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
而我们呢,天天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因此我们得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一个世界。敞开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