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①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强志③,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④,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③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者的阅读训练题*(通用5篇)

(节选自《屈原列传》)

【注】①〔楚]指楚国王室。②[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③〔志〕同“记”。④〔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⑤〔伐〕自我夸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生病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直:正直c.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遭受d.娴于辞令娴:娴熟、擅长【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3分)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分)

【小题3】、通读选文,谈谈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谗言的原因有哪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

【小题1】(a)(2分)

【小题1】(1)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艰难了。(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智”“穷”意思的各计1分)

(2)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而”“谤”意思的各计1分)

【小题1】才华横溢、耿直方正、真心为国,不肯和他们同流合污而遭遇妒忌,而遭受谗言。可见,屈原是一个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的爱国志士。(4分)


屈原塔阅读训练及*2

屈原塔

苏轼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

11.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4分)

12.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3分)

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13.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2分)

a.楚人b.奉佛人c.古人d.大夫

14.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3分)

a.屈原赴死之决绝b.富贵之短暂

世人眷怀之不绝声名之无穷

c.沧江之投饭d.屈原持志之高洁

龙舟之竞渡作者景仰之无限

15.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的影响。(6分)

参考*

11.(4分)【参考*】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

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

12.(3分)c

13.(2分)d

14.(3分)b

15.(6分)符合要求,表达准确,语言顺畅。

赏析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不过写作此诗的嘉?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屈原庙》阅读*3

屈原庙

(明)梁辰鱼①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②。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③昼舞白霓?酢?/p>

龙舆已逐峰头梦④,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⑤,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

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臣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

②水蘩: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

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

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

⑤杜:指杜蘅,香草名。

(1)在“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4分)

*:

⑴示例:“空”字用得最妙。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共4分)

⑵示例: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结尾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每问2分,共4分)

梁辰鱼(约)字伯龙,号少白、仇池外史,明代戏剧家。曾作《红线女》等杂剧,但以《浣纱记》传奇最著名。此外还写过《远游稿》、《江东白苎》等。梁辰鱼是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始者和权威,因其作品的脍炙人口,无形中给予昆腔传布很大的助力。从元末到魏良辅时期,昆腔还只停留在清唱阶段,到了梁辰鱼,昆腔才焕发舞台的生命力,这是梁辰鱼在*戏剧史上的重大贡献。


屈原列传阅读题及*4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①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②放。”渔父曰:“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③而啜其醨④?”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⑤,受物之汶汶⑥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史记·屈原列传》(节选)

【注】①[三闾大夫]指屈原。②[见]表被动,译为“被”。③[糟]酒渣。④[醨]薄酒。⑤[察察]洁白的样子。⑥[汶汶]浑浊的样子。

15.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行吟泽畔  一目十行  b.颜*憔悴  声*俱厉

c      .形容枯槁  花容月貌  d.何故而至此  无缘无故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屈原至于江滨  翻译:

(2)是以见放   翻译:

17.本文记叙了屈原与渔父之间的对话,从中我们得知屈原因为“ ①,②”而“见放”,又因不愿 ③ 而最终怀石投江,以身殉国。(3分)

18.本文中有不少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所使用的成语,请你任选其一,用规范的正楷字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2分)

答:

19.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将他投江自沉的农历五月初五定名为

“ ①”,并通过 ②、③等一系列活动来纪念、歌颂屈原。(3分)

15.*:a(2分)

16.*:⑴屈原来到江边。

⑵因此被流放。

(共2分。每题1分)

17.*: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②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③同流合污

(共3分。每空1分)

18.*:随波逐流(形容枯槁)

(共2分。书写1分,成语1分)

19.*:①端午节 ②赛龙舟 ③吃粽子(……)

(共3分。每空1分)


拜谒屈原祠阅读*5

【原文】

拜谒屈原祠

以一种敬畏的方式,走近了屈原,走进了这座精神圣殿。我的心灵沐浴着一种光辉,沐浴着一种皈依的意味。

屈原故里的牌坊立在一片林荫深处。透过树叶,可以看到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大字。牌坊旁还有一条小溪,绿树绿叶为它遮去了炎炎烈日,剔尽了芜杂的尘世喧嚣。

走到山脚下,便开始仰望那位老人的铮铮傲骨。每向他迈进一步,心都要起伏一次。在那群雄争霸、诸侯割据的年代,依我之心,本可以做一位山野的隐士,何苦站在那汩罗河边,问天索地,忧国忧民,最后以头颅和身躯,撞上了历史的磬钟。他却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彻底,不可逆转。他还用他的《离骚》、他的《九歌》、他的《天问》来吟唱心中的爱国之情。他赴身汩罗是在以魂问天。汨罗无辜,江山不幸。通天的爱国之树,竟然没有立足的地方;楚天之大,放不下一具忠魂之躯。倒是这条小小的汨罗河,成了伟人的归宿。

屈原别无选择。作为正直的屈原、大爱的屈原,这是唯一的结果。屈原的一生是入世的、积极的。而入世的、妥协的宋玉,只是屈原的另一种结果。屈原思想只可能有着一如自身,再就是一如宋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是屈原价值观的必然,没有任何其他的出路。可是,屈原的伟大,就在于他选择了一种入世的绝对。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生命观来阐释屈原的爱国行为。他是在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好让他身后的人不再有如他这样的境遇,同时,他也是在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爱国忠魂的地方。

他之身殁,竟如明镜,一下子就鉴出了历史的身影。百姓也是明镜。屈原的忠魂并没让那如铁的宫墙阻挡在荒郊野外,而是被那些握锄的手、摇橹的手、打鱼的手从不同的时空中伸过来,以端午、粽子、龙舟以及有关龙舟的一切习俗的方式,给予了他无限的抚慰。那些安魂的手,一直抚慰了几千年。他们的这种抚慰,何止是抚慰了一个忠魂,更抚慰了一个民族的爱心。

已经来到屈原面前。他的目光正对着我,让我感到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他着广袖长袍翘头履,那褶皱竟如破*冷流,使他显得有几分苍凉和孤独,而合了祠牌上那“孤忠”的意境。他是青铜的。但是我分明看到了他的面部肌肉在颤动,嘴在沉吟。好在,他和他的祠静卧在那些橘树丛中。祠顶用的是琉璃瓦,廊柱是深红*,整个祠依山傍水。祠里依次立着他的文献碑刻。那字是铁笔银钩,那诗是千年不朽,那石是本*质朴,那气象是绯红云雾,是万古流芳。咀嚼着他用生命熔铸的诗章,我如获大释。此时,这祠已经成为每个爱国之士的朝圣之地。屈原文学,无疑也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财富。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廷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然后把毕生的意志射到文学的屋子里,成就了一座辉煌的文学殿堂。

【问题】

16、统观全文,说说第一段中的“精神圣殿”的具体含义。(5分)

答:

17、作者说“他之身殁,竟如明镜”,又说“百姓也是明镜”,这两个“明镜”含义一样吗?为什么?(6分)

答:

18、作者说“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4分)

答:

19、文章最后一段对屈原祠里的文献碑刻的描写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参考*】

16.指的是屈原祠(2分)。具体含义是指屈原的精神,即他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爱国忠魂的地方。(3分)

17.含义不一样。(2分)说屈原的“身殁”为明镜,是因为后人从他的死中,看到了历史的真实;(2分)说百姓是明镜,是因为百姓能辨别出屈原的忠魂。(2分)

18.千秋不朽的屈原之魂,正激励和感召着包括作者在内的很多人的爱国之心。(4分)

19.对屈原祠里的文献碑刻的描写运用了排比句式。(2分)借对字体的遒劲,诗歌的不朽,石质的朴素,气象的绯红等方面的描写,来烘托并歌颂屈原朴实坚贞的爱国思想与万古流芳的精神。(4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