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汲黯传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馀,东海大治。称之。黯为人*倨少礼面折不能客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不为礼。然黯见?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日: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黯务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别文法,张汤等数奏决谳以幸。而黯常毁儒,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大将*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大将*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史记汲黯传阅读*及译文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黯为人*倨/少礼面/折不能客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b.黯为人*倨/少礼/面折/不能客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c.黯为人*倨/少礼/面折/不能客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d.黯为人*倨少礼/面折不能客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老之言:*战国时的哲学、*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b.中二千石:汉代官吏秩禄等级,中是满的意思,中二千石即实得二千石。

c.唐虞之治:唐虞是指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旧指上古*清明,*康乐的理想时代。

d.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匈奴的别称,含有轻蔑之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慨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汲黯*格傲慢,不讲究世俗礼仪,但品行端正,喜好学习,而且敢于直谏,曾多次触怒皇上,使皇上非常生气。

b.汲黯的祖辈曾得到过古代卫国国君的宠爱,在他担任太子洗马时,因为他的行为严正而得到了别人的敬畏。

c.汲黯不慕权贵,对窦太后的弟弟田蚧,卫皇后的弟弟卫青,都是不行跪拜之礼,而是行平等之礼。

d.汲黯信奉黄老学说,事事亲力亲为,勤勤恳恳,治理东海郡不到一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2)而黯常毁儒,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

参考*:

4.b。

5.d。解析: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6.d。解析:事事亲力亲为,勤勤恳恳,治理东海郡不到一年不准确。

7.(1)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讨好奉承,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宁:难道;令:让;从:顺从,盲从;义: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以上4点各1分,大意1分)

(2)而汲黯常常诋毁儒学,公孙弘、张汤则深恨汲黯,就连皇上也不喜欢他,想借故杀死他。(毁:诋毁;疾:痛恨;说:通悦,喜欢;诛之以事:状语后置。以上4点各1分,大意1分)

译文:

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靠父亲保举,孝景帝时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汲黯崇仰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人们都很称赞他。

汲黯与人相处很傲慢,不讲究礼数,当面顶撞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心*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就不耐烦相见,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但是汲黯好学,又好仗义行侠,很注重志气节*。他平日居家,品行美好纯正;入朝,喜欢直言劝谏,屡次触犯皇上的面子,时常仰慕傅柏和袁盎的为人。

当时,窦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做了宰相。年俸中二千石的*来谒见时都行跪拜之礼,田?竟然不予还礼。而汲黯求见田?时从不下拜,经常向他拱手作揖完事。这时皇上正在招揽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呢!皇上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惊恐担心。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太过分了,汲黯太愚直!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取容,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么办!

汉朝正在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汲黯力求国家少事,常借向皇上进言的机会建议与胡人和亲,不要兴兵打仗。皇上正倾心于儒家学说,尊用公孙弘,对此不以为意。及至国内事端纷起,下层官吏和不法之民都弄巧逞志以逃避法网,皇上这才要分条别律,严明法纪,张汤等人也便不断进奏所审判的要案,以此博取皇上的宠幸。而汲黯常常诋毁儒学,公孙弘、张汤则深恨汲黯,就连皇上也不喜欢他,想借故杀死他。公孙弘做了丞相,向皇上建议说:右内史管界内多有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居住,很难管理,不是素来有声望的大臣不能当此重任,请调任汲黯为右内史。汲黯当了几年右内史,任中从未废弛荒疏过政事。

大将*卫青已经越发地尊贵了,他的姐姐卫子夫做了皇后,但是汲黯仍与他行平等之礼。有人劝汲黯说:从天子那里就想让群臣居于大将*之下,大将*如今受到皇帝的尊敬和器重,地位更加显贵,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礼。汲黯答道:因为大将*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大将*听到他这么说,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与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人。

汲黯原文及翻译2

汲黯是武帝朝中名闻遐迩的第一流人物。他为人倨傲严正,忠直敢谏,从不屈从权贵,逢迎主上,以此令朝中上下皆感敬畏。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汲黯原文及翻译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原文: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也?”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愈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印,即*中拜青④为大将*,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尊重,君不可以不黯曰:“夫以大将*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注】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贪、育:即孟贲、夏育,俩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翻译:

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很赏识他,就赦免了他的罪。他因为多次强硬进谏,不能够在朝庭内任职,改任为(贬为)东海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体多病,多次休假,病情无法痊愈。庄助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印信来到,在*中拜卫青为大将*,各路将领皆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有人劝汲黯说:“大将*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大将*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汲黯受到的尊重和礼敬就是这样的。

《明史·花云传》阅读*及译文3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①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①偾*:溃败的*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翼:保护

c。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趣:归顺

d。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②黑将*勇甚,不可当其锋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⑤起夺守者*,杀五六人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b。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没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经艰险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题5分)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2)遇偾*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参考*

4。c

5。b

6。a

7。(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2)遇上败*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参考译文:

花云,是怀远人。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勇猛无比。至正十三年*巳,他提着剑到临濠拜谒太祖。太祖认为他是奇才,命令他带兵攻占城邑,所到之处便被攻克。太祖打算攻取滁州,带领几个骑兵在前行走,花云也跟随他。突然遇到数千个贼兵,花云掩护太祖,拔剑跃马冲入敌阵。贼兵大惊说:“这个黑将*勇猛非凡,不可正对他的锋芒。”大*到达,于是攻克了滁州。太祖带部队渡长江,花云一马当先。攻克太平以后,因为花云的忠勇,太祖让他做了身边的警卫。被提升为总管。领兵征战于镇江、丹阳、丹徒和金坛,都被攻下。经过马驮沙时,遇到凶悍的强盗数百名拦路挑战,花云边打边行*三天三夜,将强盗全部擒杀。太祖在太平设立行枢密院,提拔花云做院判。花云奉命赶赴宁国,部队陷在山泽中达八天之久,众多强盗结伙阻拦。花云手持长矛,呐喊出入敌阵,杀敌千百人,而自己身体不中一箭。花云回*驻扎在太平。陈友谅带着水*来攻城。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朱文逊战死。贼寇进攻三天没有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城被攻陷,贼兵捆绑了花云。花云身体一振,大吼一声,绳索全部绷断,他跳起来夺了看守的*,砍死了五六个人,骂道:“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快点投降!”敌人大怒,打碎了他的脑袋,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花云仍大骂不改变,至死声音还很雄壮,时年三十九岁。太祖做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建立忠臣祠,将他们一起祭祀。当战事正紧急的时候,花云的妻子郜氏祭告家庙,牵着三岁的儿子,哭着对家人说:“城一旦被攻破,我丈夫必死无疑。我要守道义不独自活在世上,但是不可使花家断了后嗣,你们好好把他抚养大吧。”花云被俘之后,郜氏投水而死。侍儿孙氏埋葬了她,抱着孩子离开,路上被人劫掠到九江。孙氏连夜找到一户渔民,摘下簪子耳环托他们代养小孩。等到汉兵战败,孙氏回来窃走了小孩,逃跑渡长江,遇上败*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历经一年到达太祖那里。孙氏抱着小孩拜见太祖,泣不成声,太祖也流泪,把孩子抱到膝上,说:“大将的种啊。”太祖赐小孩名炜,他的五世孙请求世宗,追赠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立祠堂祭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