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识线段》这节课中,陈娟老师非常注重学生通过实际*作形成概念,并通过巩固提高来加深理解。新课开始时,老师亲自示范将弯曲的毛线拉直,从中抽象出线段的概念,强调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而用手拿住的两端则可看作线段的端点。将数字与形状结合,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找、摸、说等活动寻找线段,以充分感知线段的特点。随后,通过动手折线,展示出一条线段,并折出比这条线段长和短的线段,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活动过程中,强调的不仅是*作本身,更是将*作、概念理解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短之分、可以比较和度量的,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小学数学《认识线段》听课反思

最后,老师让学生根据已有对线段的理解,尝试着动手去画线段,并再次强调线段的特征:直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为了确保学生对线段的理解深入,教材中的“将线拉直,两手之间的部分就是线段。”这句话需要得到体现,可以设计在课程内容的结尾。另外,在画线段的过程中,对于“连接两点”、“每两点之间”等关键词应予以强调。

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认识》听课反思2

根据学校的赛课安排,今天我们共同聆听了胡晓丽老师的《倒数的认识》一课,这堂课给予了我丰富的启示和收获。

首先,胡老师的课为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引领和明确的方向。从上学期开始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项目,胡老师在课堂上展现得自如而娴熟。相比之下,我意识到自己在反应速度和跟进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尽管学校正在全力推进新课改,我深感自己的反应相对较慢。听了胡老师的课,我不禁产生了一种紧迫感,也更加坚定了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决心。此外,胡老师在课前5分钟进行的口算活动也给予了深刻的启示。作为学科的带头人,胡老师能够身先士卒,走在其他教师前面,这让我深感我们有责任积极跟随学校的要求。

其次,胡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从练习的处理到问题的发现,再到问题的解决,胡老师都将这一切交给了学生,鼓励他们自行解决。这种凸显学生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形式将学生推向了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前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自觉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而胡老师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数学教案-认识线段3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 引导学生通过*作活动和观察认识线段。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包括直线*、两个端点。

- 学生能够数出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

- 学生能够画出线段。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精神。

3. 情感目标

-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画出线段。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15分钟)

1. 导入(2分钟)

- 展示毛线,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体验感知,认识线段(10分钟)

- 引导学生观察毛线在不同状态下的形状变化。

- 让学生通过拉紧毛线体験线段的直线*。

- 讲解线段的定义、两个端点。

- 让学生动手*作,感受线段的概念。

3. 寻找身边的线段(3分钟)

-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黑板和课本上的边,发现线段。

-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其他由线段组成的物体。

二、尝试创造,学画线段(15分钟)

1. 尝试画(5分钟)

- 引导学生尝试画线段,强调线段的直线*。

2. 交流画法(5分钟)

- 肯定不同画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

3. 创造画(5分钟)

- 提示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

三、由浅入深,巩固新知(20分钟)

1. 尝试画线段(10分钟)

- 引导学生在三个点之间画线段,形成三角形。

- 引导学生在四个点之间画线段,计算线段的条数。

2. 折纸游戏(10分钟)

- 折纸,体验线段有长短。

四、总结全课(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

强调线段的特征和画法。

五、走进生活,发散练习(5分钟)

让学生动手剪毛线,从数量上感知线段。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线段,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