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不仅仅是要在语文课本中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逐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不仅仅是要在语文课本中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逐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然而在这几种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往往是写作。我在刚接手这个班时学生已经上四年级,按理说经过三年级一年的习作训练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与能力,但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上作文课学生不是眉头紧锁、下笔艰难就是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作文收上来大多数内容不具体、语言干瘪、缺乏新意。针对学生习作的这种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我加强了对学生作文方法的引导。
一、广泛读书,丰富语言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虽说现在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越来越重视,每一位学生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不同类别的课外读物,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我想如果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把自己的读物拿出来资源共享,那么班上不就有很多不同的课外书了吗?于是,我动员学生把自己的课外读物捐出来,在班上成立班级图书角并分门别类摆放。这样学生在教室里就可以借到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在学生读书的过程当中我便引导学生把文中写得优美的、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句子摘抄在本子上,然后每节语文课抽出一两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积累到的词句,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同时既增加了语言的积累,又学到了一些写作的方法,为学生*习作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二、走进生活,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我们的人生是千姿百态、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这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但是我们小学生往往不能把作文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做个“有心人”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准备、指导观察。五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作文要求学生写“春天的发现”。在写这篇作文之前我便组织学生到田野、校园、小河边寻找出春天里最有代表*的景物,引导学生抓住它与众不同的特点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通过仔细观察,他们真正地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春天的五彩斑斓。一篇篇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真实而生动。
三、科学评价,增强学生习作兴趣
评议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待学生的习作我们应该用辨证的眼光去看,采用“1+1”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优秀作文时既要肯定和赞扬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评论差生作文时则要尽可能的找出其成功的地方而委婉的指出不足。只有科学有效地进行评价才能让优秀的学生做到精益求精,后进的学生不断进取。
关于小学语文作文课的教学方法2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源泉。只有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作文教学应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充满信心,那么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应从基础抓起,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如观看生动的动画片、聆听活泼的儿童歌曲、开展有兴趣的活动、创设融洽的情境等。教师要爱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使其保持这种热情、这种兴趣、这种自信;鼓励学生变“为教师而写”为“为读者而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二、创设观察氛围,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写作的第一基本功,是学生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观察得仔细、观察得准确,文章才能写得具体生动,反之则枯燥无味、味同嚼蜡。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有趣的课堂氛围,指导学生观察,进而强化他们的观察能力。如在写作文《我爱吃的水果》时,我预先布置学生准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每个学生桌面上都放着飘香的水果:苹果、香梨、香瓜、香蕉、葡萄……学生的脸上挂着笑容,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望着我,等待我的安排。
我先引导学生从水果的形状、颜*去观察自己手上的水果,然后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将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一说。即从整体到局部,从视觉、触觉到嗅觉的顺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我的香梨的颜*是碧绿*的,外形像个小葫芦,它的表皮光滑,闻起来有一股清甜的香味。”话音刚落,另一位学生就说:“我的香梨颜*跟他的一样,可是我发现上面还布满了许多小黑点。”经这一提醒,其他同学也更认真地端详起自己手上的水果,“我的香梨也是有许多小黑点”“我的香蕉是黄中带青的”“我的葡萄虽然包着一层紫衣,可我隐约看到里面的果肉”……学生在如此活跃的气氛下发言更加积极了,他们在分享与交流中碰撞出发现的火花,从而使其观察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强化,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留意生活,多方面积累素材
写作材料是写作的依据,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不少学生的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的脑海记忆里缺乏写作的材料。而作文的素材必须来自生活实践,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所以,学生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但是,很多学生因为平时不留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造成对“生活”认识不足,发现不透,感受不深。所以,很多学生在作文时往往是无话可写、无情可发,再加上自己没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作文更是无从下手。
那如何改变这种现象,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呢?笔者认为,教师除了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好词佳句及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外,还应引导学生留意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那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真人真事乃至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素材。这样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能把作文写得生动和形象,才能把作文写活。
四、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整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训练学生的能力。首先,以阅读教学为依托,积累优美语句,学习作者的写法、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具体来说,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粗读课文。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写作的方法,优美词句的摘抄,做好知识的积累。
(2)读课外书。可以使学生丰富知识,积累作文材料,还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吸取丰富的科学知识。(3)教给方法。让学生掌握做读书笔记的一些方法,如摘录式、体会式、提纲式、批注式等方法。此外,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训练点,做好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和写作方法,鼓励学生活学活用。
就个别精彩段落,让学生片段练习;对留有空白的课文可让学生补写或续写;对一些结构比较好的文章可让学生进行仿写;对情节曲折,充满悬念的课文可让学生改写。学习了名人传记,让学生写颁奖词;学习了名胜古迹,让学生写导游词。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有机整合,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又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写作训练,起到了一石二鸟之功效。
2.联系学生生活,拓宽写作的训练途径。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及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丰富多样的活动,拓宽学生写作训练的途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如果长期困在课堂写作,他们就会产生“如在鸟笼中”的感觉,对作文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开展课外活动,通过指导观察、分析,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他们的写作情绪。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大队部举行的各种教育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写作,强调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真情实感。除了组织有计划的课外活动外,教师还要随时注意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及时指导学生动笔写作;还可以组织学生读精品好书,看精典影视,组织学生进行书评、影评,写感言感想,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练习写日记、周记,记录每一天的亲身经历,感触最深、令人难忘的人和事,要求不必过高,循序渐进,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动笔的习惯。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就会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专心去思考所见事物,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