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资料,欢迎阅读哦。
文言文《以柔克刚》选自初中文言文阅读,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注释】
1、无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2、受国之垢:垢,屈辱。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
3、受国不祥:不祥,灾难,祸害。意为承担全国的祸难。
4、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翻译】
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汝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
注释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2)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之,前一个作助词“的”,后一个作动词“去”。(3)其子随之而泣:曾子的孩子就哭了。之:指曾子妻子要去市场。(4)女:通“汝”人称代词,你。(5)反:通“返”,返回。
(6)顾反为女杀彘:回头回家时给你杀猪(吃)。彘(zhì):古代意为“猪”。
(7)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适:往,到,去。
(8)止:阻止。
(9)特:只不过,只是。
(10)戏:玩笑,戏弄。
(11)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
(12)非有知:没有知识,意思是孩子很单纯。
(13)待:依赖。
(14)子:你。对对方的称呼。
(15)是:这。
(16)而:则,就。
(17)非所以成教也:不能把(它)作为教育的方法。
(18)遂:于是。
(19)烹(pēng):煮。
赏析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体现了儒家“言必信”的道德理念。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道理
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要有言必行。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初中2
初中有很多的文言文需要我们认真的来翻译,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文言文大全及翻译初中,欢迎大家查看!
初一年级上册: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我心里把它们(蚊子)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10、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1、未几,高垣睥睨,边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12、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13、楼五架,窗扉皆洞天;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14、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1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16、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17、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18、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19、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
20、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初一年级下册: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6、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有才能的人几日不见,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和战士们征战多年,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9、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提着雄兔的两耳,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10、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在座所有宾客,没有人不伸长了脖子,侧着头注意看,微微含笑,默默赞叹,认为表演真是妙极了。
1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凡是火场所应该要有的声音,统统都有了。即使一个人有百只手,一只手有百只指头,也不能够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12、于是宾客无不变*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所有的宾客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离开座位,甩甩袖子、伸出手臂,两腿发抖,差点儿就想要抢先逃跑了。
13、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1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
15、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地向东南陷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在这里汇集(或流向这里)。
16、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1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8、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
1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2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初中3
初中有很多的文言文需要我们认真的来翻译,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文言文大全及翻译初中,欢迎大家查看!
初一年级上册: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我心里把它们(蚊子)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10、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1、未几,高垣睥睨,边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12、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13、楼五架,窗扉皆洞天;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14、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1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16、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17、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18、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19、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
20、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初一年级下册: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6、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有才能的人几日不见,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和战士们征战多年,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9、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提着雄兔的两耳,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10、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在座所有宾客,没有人不伸长了脖子,侧着头注意看,微微含笑,默默赞叹,认为表演真是妙极了。
1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凡是火场所应该要有的声音,统统都有了。即使一个人有百只手,一只手有百只指头,也不能够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12、于是宾客无不变*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所有的宾客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离开座位,甩甩袖子、伸出手臂,两腿发抖,差点儿就想要抢先逃跑了。
13、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1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
15、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地向东南陷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在这里汇集(或流向这里)。
16、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1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8、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
1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2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小学文言文大全及翻译4
文言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文言文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文言文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下面小编收集了小学文言文大全及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
【文言文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文言文翻译】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文言文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文言文翻译】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slkj/b/3433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文言文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文言文翻译】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他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他。
【文言文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文言文翻译】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他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他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他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文言文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文言文翻译】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文言文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文言文翻译】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之理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文言文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bèi)矣。
【文言文翻译】
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文言文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文言文翻译】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他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他,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文言文原文】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蘮。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文言文翻译】
有人十分讨厌老鼠,破产讨得一只好猫。用大鱼大肉去喂猫,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过着很安逸的生活,都不去捕鼠了,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人十分生气,把猫赶走后,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文言文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
【文言文翻译】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文言文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文言文翻译】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文言文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文言文翻译】
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文言文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文言文翻译】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他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文言文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文言文翻译】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他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一个死蚌。’河蚌对鹬说:‘今天不让鹬嘴出去,明天不让鹬嘴出去,就会有一只死鹬。’他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他们俩一块抓走了。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就会蒙蔽老百姓的眼睛,看不清危险的形势,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