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下,三峡风光,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有一次三峡之旅。

师: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就是品读《三峡》。

(屏幕显示:郦道元《三峡》执教:余映潮)

师:看咱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四个任务。

(屏幕显示:识字、朗读、听记、欣赏)

生: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师:你怎样认识它的,用什么方法认识它的?

生:这两个词写出了三峡的特点。

师:现在不是分析句子,这个字你怎么认它?用什么方法没有?好,老师今天告诉你们一种特别的方法。让我们结合课文来“识字”。

(屏幕显示:识字)

师:看老师的建议。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

(屏幕显示,生读)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师:这就是结合课文来认字,找一找吧。带“山”旁的字,带“氵”旁的字,对比较难的,要把它们圈下来。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把老师圈的和你自己圈的对一下,一起读一读,我读标题,你们读下面内容。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

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绝�怪柏�:yǎn,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峻:jùn,高而陡峭。

师:注意“岩”字,这里指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一般说山上的大石头叫岩,这里指山峰。带“山”旁的字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三峡景物方面的魅力,继续来: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

素湍绿潭湍:tuān,急流的水。

悬泉瀑布瀑:从河床陡坡或悬崖倾泻而下的水流。

飞漱其间漱:shù,冲荡。

林寒涧肃涧:此指峡谷。

猿鸣三声泪沾裳沾:浸湿。

师:同学们读的是“猿鸣三声泪沾裳(shāng)”,“裳”这个字我建议大家读cháng,这个shāng字你们如果查新华字典,是没有这个音的。衣裳的“裳”读轻声,不读yīshāng。cháng是古人穿的一种裙子,古人的裙子和我们现在的裙子不一样,就用一块布在腰下面围一下,男女都穿这样的裙子。所以这个字读cháng,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好,带“氵”的字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三峡景物方面的魅力。好,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屏幕显示:朗读)

(生朗读课文)

师:好,我听了。朗读有什么要求?起码来讲要读出文章的音乐之美。《三峡》的语句是很漂亮的,我们要读出文言课文的味道。怎么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呢?怎么使我们朗读具有音乐之美?老师教给你们三种方法:第一,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第二,读出四字词语的节拍,你看,你们刚才四字词语的节拍没有读出来;第三,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节奏、拖音、节拍、顿音都是音乐术语,把这个问题处理好我们朗读就有音乐之美了。

(屏幕显示)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师:先看第一个提示: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这个拖音能读出来,文言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一下。

(屏幕显示)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生根据教师范读内容的停顿做笔记)

师:好,一起来试一下,注意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起来。

(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次就有味道了,继续来,既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又要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节拍主要就是二二节拍。你们听。

(屏幕显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师:四个字两两一个节奏,你们再来朗读一遍。注意刚才领起词的拖音的长度还不够,如果稍微夸张一点,你就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了。这一遍朗读既要读好拖音,又要读好四个词语的节拍。读起来。

(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遍味道也读出来了,继续来。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你们看: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清荣峻茂”四个字要读开,顿一顿,为什么呢?因为写的是四种事物,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情感要读出来,“泪―沾―裳”三个字之间要顿一下。好,我们把三、四段两段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课文三、四段。

师:有点意味了,再把第四段来一遍。

(生齐读第四段)师:这个“泪沾裳”意味还没出来,再试。

生读: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味道读出来了。好。我们的朗读训练就进行到这里,请注意朗读这篇课文的三种技巧。

师:下面就动笔听记。

(屏幕显示:听记)

师:听什么,记什么?课文中所没有的注释的意思,边听边记。第一个字,“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在,从,在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这个“自”是“如果”的意思,如果不是亭午夜分的时候。“至于夏水襄陵”,陵:丘陵,小山头,小山包。“或王命急宣”,或:偶或、有时。“虽乘奔御风”,虽:即使、纵然。御:驾着、驾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一般翻译为“认为”,不认为有这么快,不认为它快。我认为在这里最直接的意思是“如”,不如它快。不以疾也,不如它快。“良多趣味”,很多的趣味,确实有趣味。“林寒涧肃”,肃:寂静。“空谷传响”,响:指回声。

(屏幕显示)(教师根据屏幕讲解,学生做笔记)

自:在,从自非:如果不是

陵:丘陵或:偶或

虽:纵然,即使御:驾着

以:觉得,认为良:甚,很;的确

肃:寂静响:指“回声”

师:下面根据老师给大家介绍的课文中没有注释的字再加上课文注释先把第一段翻译一下,各自做各自的,开始说起来。

(学生自读、翻译第一段)

师:说完了看屏幕,看你说的和老师写的大致意思是不是一样,读一下:

(屏幕显示,生齐读)

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层层叠叠的高峰,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师:现在埋头读、译第二段,要说出声音来。

(生自学翻译第二段)

师:好,再看屏幕,读起来。

(屏幕显示,生齐读)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偶或皇上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达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多里,即使骑着飞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师:继续读。

生:(屏幕显示)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师:第四段又要埋头读起来。

(生自学翻译第四段)

师:好,看屏幕,读起来。

生:(屏幕显示)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清凉山涧寂静。常有高处的猿猴在拉长声音鸣叫,连续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好啊,下面的任务就是解决第三段品读的问题。

(屏幕显示:欣赏)

师:怎么欣赏?老师指导:用精段品读的方法品味课文的美点。美点是什么呢?就是表达美好的那一个地方。看话题:我们一起来发现第三段文字的表达之美,就是品味它的表达之美在哪里。我们要每个字每一句地去分析。比如说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动态?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静态?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仰视?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俯视?有的是不是写白*?有的是不是写绿*?还有动静之美、*彩之美、高下之美、线条之美,很多很多的美,我们都可以去发现。好,开始在课文旁写上你的批语,欣赏这一段的一点之美,哪个地方你觉得它美把它记下来。

(生读课文,做旁批)

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讲给你的同桌听一下。

(师生交流)

师:好,让我们一起欣赏你对课文的欣赏,哪位同学先来发言?

生1:第三段主要写春天和冬天的景*,两处互为对比,写出春天是绿*的,冬天是白*的,写出了三峡的秀丽。

师:秀美,秀丽。但是,不是说春天是绿*的,冬天是白*的。这是总说春冬之时景物的特点。

生2:第三段是景物描写,生动描写三峡风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

师:你这是从总的方面来说的。我们说的是“美点”,哪一点写得好呢?

生3:第三段写“素湍绿潭”,写白*的急流,绿*的潭水,写出了颜*之美。

师:*彩之美出来了,白*的急流,绿*的深潭。除了颜*外,还有形态之美吧,湍是急流,潭是平静的水,四个字写得多美。

生4:“悬泉瀑布,飞溯其间”,写出三峡的瀑布动态之美。

师:“悬泉瀑布”,高处的瀑布飞流下来了,还有一个字再品味一下,“飞”字用得美不美?

生4:美。

师:怎么美呢?

生4:写出它的快。

师:写出了速度,还有力度。“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每一个字都值得品味。

生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影子,写出了它的静态之美。

师:绿*的深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是不是?这样很恰切。

生6: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写出了树的怪异景象,还写瀑布很高,飞流直下。

师:“悬泉瀑布”,写出了山的“高”,“飞漱其间”写出瀑布泻落的动态之美,还有一个“怪柏”的“怪”还可以欣赏。

生7:“怪柏”的“怪”写出形态比较奇异。

师:姿态之美,千姿百态而且形状怪异。我体会这个“怪”字,为什么说“绝�多生怪柏”呢?为什么用“怪”字?我分析,“绝�”是很高很高的山,很高很高的山上风速是很大的,在常年大风的吹袭之下,柏的形状一定很怪。因为不是很正常地生长,所以作者用了“怪”字。生8:“清荣峻茂”四个字从四个方面写了三峡春冬之时的雄奇风光。

师:语言非常地精炼。

生9:回清倒影和悬泉瀑布,一个是回旋的清波,另一个是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两个对比写出了线条的美。

师:都是写水的,但有高下之分,有形态之分,有*彩之分,且作者写这两处景物,观察视角不同,一个往低处看,一个往高处看,八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角度。

师:好,老师给大家小结一下,这一段文字我们怎么欣赏?

首先看到的是层次美,美在层次的清晰。先点时令,“春冬之时”是总写时令。然后写江水,然后写山岩,最后总说一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这其实是对前面景物的总说。总起――分写――总说,层次清晰,情景交融。

美在景物的摄取。就像摄影师一样摄影景物的一角,有山,有水,有动,有静,有声,有*。“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之中还有声音;“回清倒影”中“回清”这里面也有声音,这是暗写声音。

美在视角的变化。从俯视的角度写的是素湍绿潭,从仰视的角度写了悬泉瀑布。

美在线条的组合。这个线条需要我们去想象,回旋的清波,是圆的弧线;高山矗立,很峻峭,是直线。怪柏是奇异的曲线,飞瀑跌落是很漂亮的长长的弧线。

美在景物的映衬。本来写潭水就够了,再写倒影,景物的层次就增加了;写山,写山顶就够了,山顶上还有怪柏;写山就够了,但山上还有瀑布。瀑布和山映衬,绝�和怪柏映衬,倒影和绿潭映衬,这所有的景物都互相映衬。

美在语言的秀丽。“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就很秀丽。

美在语言的生动。“回清倒影”“飞漱”,还有“怪柏”,都很生动。

美在语言的精练。特别“清”“荣”“峻”“茂”四个字给我们概括出了不同景物的美点。

短短的一篇文章,就这么多美点让我们欣赏,让我们品析。

师:现在我们还要完成一个任务,请大家看屏幕。

(屏幕显示)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连绵的群山,……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示着三峡的奇美景象。

师:“连绵的群山”后面,老师在这儿打了省略号,请你们将省略号变成五个字,连绵的群山,什么的什么,什么的什么,其实就是让你们把课文中写的三峡的景点用五个字表现出来。你们可以说“高耸的峭壁”,可以说“回旋的清波”,注意每个人说一处而且不和人家重复。

(学生思考)

师:好,现在请坐在中间的一组同学来说,每个同学说五个字出来,准备好了没有?

生1:飞流的瀑布。

师:飞流的瀑布。“飞泻的瀑布”好一点。

生2:白*的急流。

师:嗯。

生3:怪异的柏树。

生4:回旋的清波。

生5:秀丽的山峰。

生6:清澈的流水。

生7:碧绿的深潭。

生8:倒悬的瀑布。

生9:良多的趣味。

师笑:“良多的趣味”它不是写景,它是总说。

师:还有怪柏没说,还有其它的说法吗?

师:我把大家的说法加上老师的说法形成一篇短文,我们一起欣赏,读起来。

(屏幕显示,生齐读)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连绵的群山,雄伟的屏障,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苍翠的怪柏,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示着三峡的奇美景象。

师:大家是不是有了一次美好的三峡之旅?好吧,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再见,谢谢大家!

(实录整理:孙娄中学杨秀雯王翠霞)

评点:

余老师这次的《三峡》教学尽脱前人窠臼,全是自家新意,别开生面,别有洞天。

听余老师上课,就好比游览三峡一样,眼前全是未见之景,耳畔尽是未闻之声,美景不断,惊喜不断,绝无重复、熟悉的感觉,心中全是新鲜、新奇,只让人惊喜、赞叹不已。而他就是这次游程的导游。“路”由老师指引,“景”全在自己游览、欣赏、品味。

识字环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大部分老师在各种公开课中都是让学生读一读,或写一写,走马观花,匆匆而过,有这一环节即可,不敢逗留,其主要原因在于识字环节的设计太难出新意,而余老师的识字处理却奇兵突起,让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他充分抓住了本文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生字多的特点,让学生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在文中找一找,圈一圈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因为所谓“峡”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顿感新鲜好奇,好玩而又疑窦丛生,“这是要干什么?”待一静下心去看文字,发现果然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竟有这么多字,于是整个识字环节趣味倍增。

朗读教学效果显著,教室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听课者)都深深领略到了此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过程之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由衷地敬佩余老师朗读指导之精妙,这种精妙表现在训练角度的出奇制胜,同样也是让人大开眼界。他抓住了古文朗读的关键所在:节奏、拖音、节拍和顿音,并针对本文特点分三步进行朗读指导: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四字词语的节拍,特别地方的顿音。如此循序渐进,使得学生的朗读渐入佳境。同时,余老师的朗读示范之美也对本环节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文章结尾,余老师读“泪―沾―裳―”三个字时一字一顿,一字一感慨,可谓一唱三叹,意境深远。

《三峡》的语言并非明白如话,因此让学生理解文意应该是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之一,进一步讲,离开了疏通文意,必将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雾里看花之感,导致整个课堂教学的失败。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既指导学生疏通了文意,又让学生的翻译古文的能力有了切实的提高呢?这颇需思量。对于这个问题,余老师使用了简洁朴实的三个步骤就使得难题迎刃而解。

首先,对于超出初中学生理解能力而书中又没有给注释的词语,余老师直接给了学生准确地解释,如“自非”“虽”等词语,即学生进行了“听记”。

其次,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结合注释*地翻译文章,学生理解、翻译文言的能力得到了训练。

最后,由屏幕展示准确的译文,使得学生能够明辨正误,纠正自己翻译得不太准确的地方,真正疏通文意。

“听记”的细节设计别出心裁,使得学生疏通文意快捷有效。既提高了翻译古文的能力,又为下一个“欣赏”环节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

《三峡》乃美文,故“欣赏”环节至关重要。那么,文章共四段,欣赏哪一段呢?显然不能四面出击。于是余老师为学生圈定了精彩的第三段。然而欣赏文章的角度五花八门,对于缺乏自主欣赏能力的学生而言又应从哪个角度入手呢?我们请看余老师在“欣赏”环节的过渡语:

“老师指导:用精段品读的方法品味课文的美点。美点是什么呢?就是美好的那一地方。看话题:我们一起来发现第三段文字的表达之美,就是品味它的表达之美在哪里。我们要每个字每一句地去分析。比如说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动态?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静态?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仰视?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俯视?有的是不是写白*?有的是不是写绿*?还有动静之美、*彩之美、高下之美、线条之美,很多很多的美,我们都可以去发现。好,开始在课文旁写上你的批语,欣赏这一段的一点之美,哪个地方你觉得它美把它记下来。”

我想,这个自然而然随机生成的点拨对这个“欣赏”环节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讲一节课好比写一篇文章,课的结尾如何才能精彩起来呢?余老师的又一奇招是在课文教学收束时把《三峡》变成了一首散文诗。

我想这样做的好处有三:

首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次优雅的训练。

其次,本环节针对全文,弥补了“欣赏”环节没有着眼全篇之“不足”,有了本环节可谓点面结合。

第三,让学生带着对三峡的无限憧憬和美的想象走出课堂。

总之,在老师精心设计的丰富的活动之中,学生们的活动是充分的、丰富多彩的。学生进行了趣味盎然的识字,卓有成效的朗读,简单易行的翻译,精美独到的赏析。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听课是陶醉的,朗读是充分的,思考是深入的,表达是优美的,受益是无穷的。

可以说,本课例是余氏板块式教学的典范之作,是美文美教的经典,值得我们多角度去赏析、探讨、学习。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2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积极*和主动*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语文实践活动积累而来,而非单纯地由老师传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着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和主动*,使他们乐意并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真正提升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并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贯彻执行。例如,在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时,我们设计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朗读给同学听的活动,要求他们朗读得引人入胜,以此激发其他同学对这些句子的兴趣。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投入,并增加了学习的趣味*。相较于以往要求学生被动跟读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的设计使得学生在朗读中更具活力。另外,在学习新词时,通常的做法是由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这是顺理成章的。但我们在设计时,让学生担任领读的角*,将老师转变为学生,这种角*的转换可能会比传统的被动跟读方式更有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应该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中得以体现。语文课上的练习不应只针对个别尖子学生,而应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必须仔细考虑难易程度,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例如,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以及最后的自由发言练习,都是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了以全体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仅仅在学完《观潮》后了解了钱塘江潮的情况,那这堂课就只是一堂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情境,使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特别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例如,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朗读,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从而在理解基础上更轻松地积累课文语言。

对于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做法,不是一开始就集中教授新词,而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渗透教学,并通过联系具体语境让学生理解。在读完课文后,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加深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生词汇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在教学词义时必须考虑如何让学生掌握运用技巧。例如,在本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这两个词的教学设计就强调了学生的运用能力。教师先创设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汇来概括,为学生的*运用做好了准备。

从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来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已学的词语和句子,给予他们语言实践的机会,对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内容的练习,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一设计是相当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一篇新课文最感兴趣的时刻通常是第一课时。然而,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要到第二课时才开始真正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安排会导致学生错失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当前的文章共有6页,当前在第1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实录3

一、发现一道风景

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上的课叫《二泉映月》,大家回去都读了,是吧?其实啊,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但是,还有一点,如果我不说,可能你不一定知道,《二泉映月》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这个可能我们不一定清楚,是吧?除非你去过无锡,去过惠山,你才知道:哦,“二泉映月”是一个风景点,非常著名。但是实际上在咱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这样,打开课文,自己大声地朗读《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完了,做一件事情,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行吗?

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

师:好,发现了风景的举手。……嗯,这样,咱们一处一处地去找。第一处,谁来读?好,来,请你……

生:第一处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师:这是一处。(示范)“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好,第二处?第二处……

生:第二处在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水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师:很好。这是第二处。找到了赶紧划下来。还有,第三处……第三处……不用心去感受,第三处不一定能划下来,来,这位……

生:第三处在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非常好。这一处我说过,不用心去感受,不一定找得出来,赶紧把它划下来,赶紧。但是,最容易的一处,你们却没有发现。最容易的那一处,谁来?哎,这位。

生: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师:太好了,划下来。划好了?(好了)好,你看,就在写“二泉映月”的过程当中,作者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写到了四处二泉映月的这一番风景,好,把笔放下来,抬头。王老师做了一件傻事,本来这件事应该你们做的,我把刚才你们读过的四处当中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那些优美的词语都摘了下来。我们来看(屏幕出示八组词语)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自己轻轻地读一下,自由地读。好,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咱们这样,两个两个地读,两个是一组,咱们一组一组地读,来,谁来读第一组?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对,就这样读。哎,你站着。你看这样,把两个词连在一起读,明白吗?来,把手放下,人站直,来,把手放下,人站直,然后看好了,这八个字,两个词,连在一起再读一遍,知道吗?

生:茫茫月夜,月光如……如银月光。

师:不慌。你看,茫茫月夜(示范)。会读吗?再读。

生:茫茫月……夜,

师:不对,茫茫月夜,再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好,来,谁再来读这一组词语?谁来读?来,你来读,好吗?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来,再来,啊,来,读得非常正确,没念错一个字,但是能不能读出一种感觉来?两个词连在一起,你看,你看到的是茫茫的月夜,你看到的是如银的月光,能不能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读起一种感觉来?来,咱们再试验一下,好吗?来。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有点感觉啊,我知道,你想读得慢一点,试着读得慢一点,是不是啊?因为你已经找到了一种感觉,来,把这份感觉再读一遍,好吗?来。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不用怕,来,接着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嗯,好,后面那个字感觉读得更好。当你读到“茫茫”,你就想“茫茫月夜,如银月光”(示范)。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好,就是这样,就是这种感觉,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预备,“茫茫月夜,如银月光”,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太好了,就是这种感觉。来,第二组谁来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好,那个声音,那个感觉,就像是“一泓清泉,……”,来,一起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再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哎,你看,你看,在泉水当中啊,你看到了什么?看啊:一泓清泉,静影沉璧。你看到了什么?没看到?闭上眼睛看。闭上眼睛看:一泓清泉,静影沉璧。看到了吗?看到了吗?你看到了吗?

生:我看到了:在静静的月夜,月亮沉浸在水中。

师:月亮沉浸在水中?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到月亮就浸在水中?

生:静影沉璧

师:静影沉璧指的就是……

生: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师:是啊。你知道那个“璧”指什么?

生:璧,指……老师,可不可以请你告诉我?

师:哈哈哈,很好,其实啊,来,站起来,其实啊,你自己仔细看看这个字,我不说,你可能也会懂。静影沉璧的璧下面是个什么字?(玉字)对,你猜一下,这个璧可能指什么?

生:我觉得可能指月亮像玉佩一样皎洁,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水中。

师:呵呵,太好了。掌声。(掌声)老师可没告诉你啊,是你告诉老师的。厉害。那个月亮,那样的皎洁,那样的清纯,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一样。这种感觉是如何来的?美啊,大家把它读出来: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太好了。要把这八个字和两幅图画,读到你心里去,……在你面前出现的是那缓缓流淌的一泓清泉,就在那个泉水的底下,那个皎洁的月亮的影子像美玉一样倒影其中: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好。接下去谁来读?第三组谁来读?第三组,好,这边的,谢谢。

生: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来,最后一组谁来读?最后一组。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不要换气,把整一口气连在一起把它读好来,来,再来一遍。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两个词语之间也不要换气,你听老师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再读。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对,就是这种感觉了。来,我们一起读,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读。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很好。同学们,读了这八个词语,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这不是八个词语,这八个词语仿佛变成了什么?啊?

生:一段话。

师:一段怎么样的话?

生:美妙的话。

师:美妙的话,美妙的话就是一首……

生:诗

师:诗啊。(问另一生)在你眼前仿佛变成了什么?

生:一幅美丽的图画。

师:什么叫如诗如画?这就是。咱们能不能把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连在一起读一遍?茫茫月夜,如银月光。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什么感觉?

生1:美。

师:什么感觉?

生2:妙极了。

师:什么感觉?

生3:跟他们一样。

生4:有些**

生5:实在是太美了。

生6:很好看。

生7:一样。像在梦境中一样。

师:说得很好。每个人都有感觉,但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是的,美,妙,像梦境一样,让人陶醉,让人沉醉,那就是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但是,孩子们,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阿炳,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看不到)他看到了吗?(他看不到)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黑白),不是黑白,是黑暗。孩子们,想一想,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意味着什么?

生:只意味着可惜。

师:只意味着什么?

生:孤独。

师:只意味着什么?

生:孤单。

师:只意味着什么?

生:十分惋惜。

二、体验一段人生

师:因为他什么都看不见。在他的眼前有的只是黑暗,有着孤独,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就在那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孩子们,读课文,把目光聚集到阿炳在二泉池畔的那一个特写镜头上,孩子们,仔细地看,仔细地看,看,这个时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么,他正在想些什么,把这些话划出来,再用心地读一读。

生默读、划。

师:划完了以后,大声地读一读啊。(生自由读)

师:看到什么?阿炳的这些镜头看到什么?看到了吗?把你看到的说出来,把你看到的说一遍。

生: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好的,你看到了什么,读给大家听。

生:我看到了阿炳在回忆他自己的人生路程。

师:那是怎样的人生旅程啊!

生:那是非常地……非常地伤心,嗯,也非常地无人倾诉。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阿炳他……

师:不是小阿炳,已是大阿炳了。

生:他情绪激愤,他在倔强地呐喊着。

师:来,把你们看到的阿炳的特殊镜头读出来。预备,“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读下去。

生齐: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谁能把你们刚才读到的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读成一个词语。而这个词语最能概括三句话。

生1:我觉得是坎坷。

生2:坎坷。

生3:坎坷。

生4:坎坷。

生5:坎坷。

(师板书:坎坷)

师:一起读,预备,起。

生:坎坷。

师:再读。

生:坎坷。

师:我觉得这样读,你们肯定读不好,哪怕读一百遍都读不好。因为你们没有体验到阿炳的感触。来,书上找,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找到了的,谁来?

生:在第三自然段的“他整天戴着墨镜,*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师:是的。那么长的一句话,写的只有一个,一起读----

生:坎坷。

师:谁来?谁来?

生: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师:是啊。你读的这一句话,写的只有一个词,读---

师生:坎坷。

师:还有吗?还有。

生: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师:一个词,读。

生齐:坎坷。

生:还有就是“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是啊,那就是在音乐当中的坎坷。真好。还有吗?还有吗?是啊,书上的确没有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的坎坷,它虽然没有写在书上,却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闭上眼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跟我们已经比较遥远了,是的,我们要走进阿炳的生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并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我们能发挥我们的想像力,让自己的感情跟阿炳一样,我们照样能够走进七十年之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好,大家看,大家看,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回来了,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就在阿炳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边,又饥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来,睁开眼,睁开眼,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写下来,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场面写下来。

(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来,停下手中的笔。是的,阿炳有很多心*的往事,我们也不可能亲身去体验阿炳那个曾经有过的坎坷,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用自己一颗善良的富有同情的心,借着想像的翅膀,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进阿炳的那一段生活。孩子。

生: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他,甚至有一个人说阿炳是傻子,但是他们永远也不知道,也不可能体会阿炳内心苦闷。

师:孩子,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什么?孩子,你来说。

生1:坎坷。

师:对。

生2:坎坷。

师:是。你已经用自己的心经历了一回阿炳的坎坷。来,你来。

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踩着积雪去卖艺,这时的阿炳是多么可怜,又是多么孤单,但是阿炳没有屈服,不停地向前走去。

师:为了生活,为了生机,他只有向前迈去。是啊,这是什么?这是什么?

生1:坎坷。

生2:坎坷。

师:谁能按这个方法再来给大家念。来。

生:下雪了,孩子们都在屋外玩雪娃娃,阿炳却在他的茅屋里冻得直哆嗦,因为他的被子已经破旧不堪了。

师:是啊,他多么希望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啊。但是,他没有。这就是什么?

生:坎坷。

师:来,你来吧。

生:一年四季,阿炳不管严寒酷暑,他都要去街头卖艺,有几天,连口水都喝不上,他是那样的饿,那样的渴,那样的冷,这就是坎坷。

生:阿炳住在破旧不堪的茅屋中,他已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四周静得可怕,唯有轰隆隆的打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还有猛烈的台风吹着他那破旧的衣裳,他又饥又渴,因为雨水经过,打湿了茅草屋地板,传来了阵阵打喷嚏的声音,这就叫坎坷。

师:这就是坎坷。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

生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1: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2: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呐喊,倔强的倾诉,不,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3: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4: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全体女同学,我们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

女生: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全体男生,我们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

男生:全体女同学,我们一起,“渐渐地,渐渐地”,读。

师:好的,我们一起读。起。

生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三、感悟一片情怀

师: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的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的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的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全体静听。)

师:好,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什么感觉?

生:真美。

生:它好像在哭泣。

生:它好像在叹息,他的经历很坎坷的。

生:有美妙的感觉。

生:好像想要人睡觉的。

生:我感受到了他坎坷的经历,我同情他。

生:我感觉到了这首乐曲表达了阿炳当时的心情。

生:我感觉到了《二泉映月》就是一首曲子,如果阿炳没有这个坎坷的经历,他就不会拉出这个曲子来。

师:你们都是阿炳的知音。是的,你们想说的,你们要说的,书上有长长的一段话,把它找出来,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当中直接来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那一段话,慢慢地读一读。

(学生自读)

师:自己读自己的。

师:来,谁来读一读《二泉映月》的开始部分?你来读,《二泉映月》的开始部分。开始。

生: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师:这是乐曲的开始部分,我们一起来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读。

生齐: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师:谁来读乐曲的高潮部分?乐曲的高潮部分。

生: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我们一起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读。

生齐: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接下来的,自然是乐曲的尾声部分。预备,读。

生齐: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是啊,孩子们,这一首著名的《二泉映月》,(音乐再次响起),大家听,(示范)“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孩子们,让我们再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走进《二泉映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读。

生齐读上面一段(音乐不停),高潮部分师生齐读,尾声教师读。

四、理解一首曲子

师:但是,在五十多年以前,在那个社会,对阿炳的这一片积淀已久的情怀,有人理解吗?

生:没有。

师:这琴声中饱含着的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有人听懂了吗?

生:没有。

师:是的。一个瞎子,一个艺人,一个乞丐,谁在乎他的情怀?谁在乎他的命运?谁又在乎他的绝世才华?孤独的阿炳只好把自己的《二泉映月》倾吐给这——

大屏幕出示: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他的人生,他的情怀,他的绝世才华,随着他的《二泉映月》,就这样融入了——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板书:付月光)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生:(齐读)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