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物学家李时珍行医著书的事迹。2.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书后问题。
3.给第4自然段分层,说说层意和自然段的段意。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为重点,培养学生分层和概括层意为难点。
教学思路:
初步理解——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深刻理解——指导朗读——教学生字词
教学资料:
李时珍(1515—1593):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物学家。24岁随父学医。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研读过800多种医*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行程达1万余里。
《本草纲目》:世界医*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分52卷,包括*物1892种,*方11096张,*物形态图1160幅。先后被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10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
教学用具:
1.《本草纲目》书。
2.放大的课文插图或幻灯片。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指导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力求正确。
2.读后思考:①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②课文写了李时珍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
2.说说每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3.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写了李时珍的哪些事?四、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4.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讨论: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理解:明朝医学家*物学家)
5.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并思考:
(1)“那时候”指什么时候?李时珍的父亲不愿让儿子再当医生,为什么用“再”字?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不愿让他再当医生?
(2)“世代行医”、“救死扶伤”各是什么意思?
(3)李时珍为什么会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3.学习第3自然段。
轻声读,边读边想:
(1)“处处留心”、“暗自记下了不少*方”,李时珍为什么要这样做?
(2)“对症”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能说出一张古方解决了父亲遇到的疑难病症呢?
(3)后来他父亲为什么又同意他学医了?父亲从“不愿”到“同意”说明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词:
诊职症效凑
五、作业:
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诊费职业有效对症疑难病症救死扶伤
2.辨析词语:
“志愿”“自愿”
二、学习课文4—7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1)轻声读,思考这节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是怎样联系的?
(2)引导学生分层,把联系紧密的句子合并在一起。
(3)说说3层意思。
(4)理解重点词句。
①“一面行医,一面研究*物”这一句在这儿起什么作用?
②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完善的*物书?
③“完善”是什么意思?怎样的*物书才能算是完善的*物书?
④找出描写李时珍想法的句子,这些想法说明了什么?
2.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导看图,说说图上内容。
(2)读读议议:为了重新编写*物书,李时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先划出有关句子,再同桌交流。)
(3)指导朗读。
①帮助学生定准1、2两句中的重音:轻读“在治病的时候”和重读“亲自”“采*”形成对比,暗示后者难度之大;重读“山高路远”“严寒酷暑”,突出困难之多;重读“走遍了”以及在读两个“不怕”后稍加停顿,突出李时珍不畏艰难的精神之可贵。
②后3句让学生边读边体味边定重音,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重读的词语:好几天、饿了、干粮、天黑了、山上、亲口品尝、上万里、千百个、书本上。
③齐读这一节,进一步体会李时珍的伟大精神。
3.学习第6至7自然段。
(1)齐读。
(2)提问:你们有谁见过《本草纲目》这本书?
(3)出示《本草纲目》,让学生翻翻(厚薄),看看(图文),掂掂(分量)。
(4)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部书怎样?课文中是怎样评价它的?(著名、伟大。)它著名在哪里?为什么说它伟大?(5)讨论后齐读第6、7两段。(6)介绍“出版说明”中的有关内容及第2部*物书《本草纲目拾遗》,告诉学生这本书是清代赵学敏编写,在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后100多年,记载了900多种*物。(7)再问:现在有人正准备编写一部更新更伟大的*物书,同学们知道是谁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意在将理想的种子播进幼小的心田。)
三、作业。
课文后思考题1、2。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
1.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物家李时珍,为了解除病人痛苦,立志学医和编写著名*物书《本草纲目》的过程。
2.认识李时珍的思想品质。(救死扶伤,为人类医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3.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进行具体的示例教学。
三、复述课文。
(着重复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
四、教学生字词:
缺载况编酷拜访判纲籍译
五、辨析:
1.*物*材*方***效
2.*方良方古方
3.*物书中*书
六、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李时珍是_____朝伟大的______家和______家,他从小就立下了志愿。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不但______还______。采*时,他不怕______不怕______。走了______路,拜访了_____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
(2)李时珍花了______年时间,终于编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书有______字,记载了______种*物,是中*书籍中一部_______。
附:板书
四上语文《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三处主要内容精读,学习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一、复习导入(可伴随悠扬的古筝旋律,轻轻的悠悠的,引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学生读题)
2、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不怕吃苦、严谨认真……)(板书:不怕吃苦)
3、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反映李时珍精神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4、小组交流。
二、交流读书体会。
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不怕吃苦的呢?
(一)第一段(从李时珍夜宿古寺中看出。)
1、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座怎样的古寺?
(出示: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讨论交流:灰尘、断垣残壁、青苔、神像、蜘蛛网)
练习朗读。
继续展开想象:你还看到些什么?
这样的寺院,你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破败、荒凉、简陋。板书)
(学生朗读)
2、你知道李时珍住破庙的原因吗?(因为他们一心想赶路,错过了客店。)
a)“一心”什么意思?李时珍为什么事一心赶路?他们是怎么赶路的?(让学生联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来交流)
b)错过了客店,就没人家住宿了吗?(抓“前不见村,后不着店”,“隐隐约约”理解)
c)是啊,长时间的长途跋涉没有减缓李时珍师徒前进的脚步,为了赶路,他们错过了客店,这时,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学生朗读)看到这一切,李时珍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句中无“就”字。学生辨析。“就”字说明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不怕吃苦--随遇而安。)
(二)第二段(从师徒谈论“苦”字看出)
1、师徒俩在什么时候谈论的?(板书:啃干粮)
2、可见,他们的条件是这样的艰苦:没有柴火,他们--捡树枝杂草;没有丰盛的晚餐,他们--烧开水,啃干粮。他们谈笑风生:(出示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七自然段。学生朗读)
这种生活苦不苦?为何觉得不“苦”?
(“破庙”--“家里”的对比,看出现在的“苦”,“万民得福”--“吃点苦”的对比,看出李时珍--“以苦为乐”。)
因此,他是怎样和徒弟谈论“苦”字?(出示笑)李时珍是何等让人敬佩!怎样来读好这段话?
3、分角*表演朗读。(同桌互练,个别表演。)
(三)第三段
1、过渡:
“庞宪,趁着大好月*,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它们工作到什么时候?(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这时已是深夜,但李时珍还在认真辨别着,记录着。从白天工作到深夜,用一个成语来说说--夜以继日,日理万机,怎么不辛苦呢?(板书:连夜记)
2、虽然这么辛苦,师徒俩对工作采取什么态度呢?(出示第12自然段。朗读。)
(1)“鸡肠草……”这儿用了一个省略号,什么意思?“鹅肠草,生嚼无涎……”
这儿又用了一个省略号,表达的意思和前面的相同吗?(不同,前面的省略号表示李时珍记到“鸡肠草”时,有点吃不准,于是疑惑、思考,这才叫庞宪拿来*包,找出“鸡肠草”和“鹅肠草”作比较。后面的省略号表示李时珍记下的并非到鹅肠草为止,下面还有很多其他的*材。)
(2)李时珍是怎样分辨“鸡肠草”和“鹅肠草”的不同**?(放在嘴里咀嚼。)(李时珍的这样做将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好多植物是有毒*的,这样鉴别你们觉得值得吗?可见,李时珍对科学是那样的--严谨认真。(板书)
(3)亲自尝草*是很危险的,李时珍这样做就是为了--万民得福。我们怎样来读好这段话“(敬佩、赞扬)
学生练读,个别读,齐读。
三、总结课文。
(建议:最好截取一段有关他的电影片段播放或寻找专题介绍他的节目片段,伴上音乐,效果可能更好,可能难度有点大,但相信你!)
1、*医*学的史册上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学的史册上也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著作《本草纲目》(出示)。此时,瞻仰着他的像,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可让学生写一些,再交流。)
2、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的*物学家--李时珍,记住编写《本草纲目》这本百科全书的伟大作家--李时珍。
四、作业。
1、搜集有关中*或中成*(包装盒或说明书),了解*效。
2、课外搜集有关李时珍的故事或像李时珍一样的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
21 李时珍 一、教学要求3
阅读课文,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物学家。学习李时珍为了能够解除病人痛苦,不畏艰险,坚持实践,行医著书的高尚精神。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珍贵”“记载”“解除”“拜访”“流传”“救死扶伤”“疑难病症”“严寒酷暑”等词语。
给课文第4自然段分层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写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部分;练习给自然段分层次。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范读课文。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李时珍》,那么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听老师将课文读一遍。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词。
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检查学习情况。编提醒学生注意读音。拜、籍提醒学生注意字形。有关词语解释:世代世世代代,祖祖辈辈。诊费看病所收的费用。救死扶伤救活快要死的人,扶助受伤的人。疑难病症指病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疾病。对症针对病情。记载把材料写下来。完善完美。严寒酷暑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热的夏天。品尝仔细辨别,尝尝味道。流传传下去,传开去。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三)指导分段。
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的哪两件事?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讲的? 2. 课文可分为几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李时珍是明朝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物学家。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李时珍跟父亲学医。 第三段(第4—7自然段):讲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
(四)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一段。 1. 指名读第1自然段。 2. 读了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 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医学家和*物学家?什么样的医学家和*物学家才能被称为伟大的呢? 4. 齐读。
(二)讲读第二段。 1. 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 2. 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不愿意让儿子当医生,后来为什么又同意了? 3. 李时珍为什么要立志学医? 4. 李时珍为什么能说出一张对症的古方?想象一下李时珍是怎样“处处留心”、“暗自记下”*方的。 5. 李时珍的父亲是不是仅仅因为李时珍说出了一张古方而同意他学医的呢?(主要是被李时珍坚定的决心和刻苦好学的精神所感动,才同意他学医。)
(三)讲读第三段。 1. 四排学生分排朗读。 2. 学习第4自然段。 ① 默读第4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说的是什么?可以分成几层?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② 这一自然段的第1句起什么作用? ③ 李时珍发现旧*物书有什么缺点?(引导学生归纳出“不全”、“不详”、“不对”。) ④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书的原因是什么? ⑤ 齐读第4自然段。
(四)作业 。
第三课时
(一)齐读第1—4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