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过默读、品味、批注等方式,弄清蝉的习*和成长规律,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重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的写作方法。(难点)
3(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重点)
一、导入新课
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提问1: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建穴,第5—7段写伺机出穴。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次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提问2: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彩,其文学*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起脚便是长安道,西风瘦马伴君行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提问3: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4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5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推荐阅读:《昆虫记》
三、板书设计
蝉蝉的地穴地穴特点
出穴脱壳
蝉的卵树枝产卵
孵化幼虫
钻入土里
变为成虫生动形象的文学笔法
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
可取之处
本课内容比较长,要想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学会取舍。教学只设定三个目标,设置三个问题,有利于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关键问题。
不足之处
这是一篇文学*彩极强的说明文,尽管想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多样*。但要学生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的写作方法仍然有一定难度。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识字解词: 正确认读“螳螂、捕蝉、黄雀、*丸”等生字新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意思。
2. 朗读课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整体感知: 了解故事梗概,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5 分钟)
1. 同学们,你们见过螳螂捕蝉吗?谁能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分享经验)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与“螳螂捕蝉”有关的寓言故事,看看故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5 分钟)
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纠正错误读音。
螳螂 (táng láng)
捕蝉 (bǔ chán)
黄雀 (huáng què)
*丸 (dàn wán)
侍奉 (shì fèng)
殿下 (diàn xià)
苑囿 (yuàn yòu)
3. 小组合作,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话造句。
三、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5 分钟)
1. 再读课文,思考: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吴王想要攻打楚国。
经过: 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劝诫吴王。
结果: 吴王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危险,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 细读第一部分,感受情景 (10 分钟)
1. 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 学生交流,明确:这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为下文少年的劝谏做铺垫。
3. 指导朗读,读出吴王想要攻打楚国的雄心壮志。
五、 书写生字新词 (5 分钟)
1. 观察生字的结构,注意容易写错的地方。
2.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六、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 搜集有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故事或历史故事,准备与同学分享。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朗读感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2. 理解寓意: 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明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3. 学习表达: 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习他委婉劝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5 分钟)
1. 指名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二、 理解故事寓意 (20 分钟)
1.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螳螂捕蝉”的段落。
2. 学生汇报,明确:第 9、11 自然段。
3. 出示第 9、11 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角*?
角*: 蝉、螳螂、黄雀、少年
4. 深刻理解寓意:
出示描写蝉的句子:“高高的树上,知了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悄悄地躲在它的身后。”
引导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一只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你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蝉的无忧无虑,毫无防备)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么做?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
(引导学生体会螳螂的虎视眈眈,以及蝉的麻痹大意)
蝉被什么蒙蔽了双眼?
(眼前的利益、眼前的安逸)
同样被眼前利益蒙蔽双眼的还有—— 螳螂、黄雀
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体会环环相扣的危险关系:
黄雀想要吃掉螳螂。
螳螂想要捕获蝉。
蝉悠闲地喝着露水。
蝉 (悠闲地) 喝着露水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啄食
少年 (拿着*弓) 瞄准
三、 揣摩文章表达 (15 分钟)
1. 少年是如何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
2. 默读课文 2-12 自然段,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将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并写下自己的体会。
3. 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引导学生关注:
少年的语言:委婉、比喻、循循渐进
吴王的神情变化:疑惑——思考——恍然大悟
四、 小结回顾全文 (10 分钟)
1. 故事说到这里,吴王是什么反应?
理解词语“恍然大悟”,积累近义词:如梦初醒、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幡然醒悟
2. 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春秋形势图,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局势。
3. 口头填空,巩固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吴王出兵攻打楚国,正如 (螳螂想要捕蝉)
强大的晋国在一旁,正如 (黄雀躲在暗处)
吴王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 (自己也身处险境)
五、 质疑深化人物 (5 分钟)
1. 针对故事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有被处死?
他的劝谏和大臣的劝谏有什么不同?
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时劝说?
2.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机智勇敢、善于观察、懂得进退
六、 课外拓展延伸 (5 分钟)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的寓言故事,明白了做事情不能只顾 (眼前的利益) ,不顾 (背后的危险) 。
2. 作业: 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赵国想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认为强大的秦国会从中得利,灭了燕、赵两国,于是派苏代去游说赵惠王,请你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则寓言来写写这个故事。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寓言故事应用到新的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