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的幼儿园游戏课程建设
新课程实施中的游戏课程建设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从游戏课程园情实际,利用和开发本土资源,具有创造*、独特*地实施新课程,并在其实践过程中,推进游戏课程,有效形成游戏课程园本化风格或特*发展。
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在课程管理中,我们始终关注着游戏课程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的这对关系的处理,我们认为:
实施新课程——不应是课程理念层面上的把握,而是要推进园长和教师在课程建设*作层面上的实施,所以,我们着重于课程建设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实施新课程——不应是否定或抑制游戏课程特*发展,而是汲取新课程的理念和精华,把握课改的机遇和挑战的发展契机,扬长补短,创设环境,完善和推进游戏课程建建设。
实施新课程——不应是拿来主义,就事论事将新课程教材取代老教材,也不是新教材与游戏课程教材合并叠加,而是要把握课程教育的关键经验,在有机的关联中寻找结合点,加以整合与调整,创造*使用新教材。
课程园本化建设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新课程思想为指导,注重传承与拓展结合,将游戏课程与新课程进行兼容并蓄
(一)课程建设传承上:立足园本,兼容并蓄,平衡课程。
在新课程实施中,游戏课程园本化建设,坚持把“健康、文明、会玩、有爱心”作为幼儿发展核心目标。在课程平衡上,依然保持幼儿园原米“游戏、活动、生活”三人板块活
动结构,保持游戏课程“集体”(小组)和“个别”这两人活动形式。与新课程“学习、运动、生活、游戏”活动所兼容并蓄的是:游戏课程中的“游戏、活动、生活”含有新课程四种活动形态和活动内容,只是课程设置所表达呈现现的方式不同。
游戏课程设置(如下)
主要活动——角*游戏智力游戏运动游戏结构游戏音乐表演游戏
辅助活动——远足活动山羊剧团节日*家园联谊特*教育
日常活动——盥洗餐饮睡眠劳动休闲
(二)课程建设发展上:扬长补短,缺失优先,完善课程。
在活动方式上:探索游戏与活动、游戏与生活、游戏与运动、游戏与学习整合的实践。在内容方式上:以主题活动为线索,探究各年龄班主题学习内容预设和生成内容的连接和互为转换活动的有效方式。
在指导方式上:关注幼儿差异与需要、运用生成回应互动策略,创设适宜的课程环境,有效促进每个孩子发展。
二、立足游戏课程本土资源,探索实践“游戏活动整合化”,开发和优化课程环境“游戏活动整合化”是指对游戏课程本士活动环境和时空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将新课程中的“游戏”、“生活”、“运动”、“学习”等各项活动在游戏课程中进行有机的组合,使游戏和活动、游戏和生活、游戏和运动、游戏利学习有机整合于一体,推进游戏课程教育整合的实效,让课程适宜幼儿的发展需求。
创设开发和优化发展五种课程环境:
(一)主题学习的游戏环境——区域活动、角*游戏、角*与区角整合的游戏活动
(二)自然开放的运动环境——混龄运动、混班运动
(三)生成探索的活动环境——贝贝屋、图书城、科艺廊、做中学
(四)愉悦自主的生活环境——迷你小社会活动、自助式餐饮活动
(五)家园共育的互动环境——嘉年华广场、亲子活动、社区联谊活动
案例:
(一)混龄运动
组织教师研发游戏课程的本土资源,创设条件,化整为零,缺失优先开展幼儿混龄运动游戏的研究,探索新课程“游戏与运动”的整合实践,为幼儿提供充分自主的游戏环境、设置富有挑战的运动环境,激发幼儿运动兴趣,利用混龄和混班的差异,促进幼儿主动建构运动经验,发展能力。
(二)迷你小社会
拓展幼儿生活活动的休闲空间,开设餐后的《迷你小社会活动》,探索新课程“游戏与生活”的整合实践,让《迷你小社会活动》回归于自然状态,让游戏规则回归于真实生活,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情感,调试行为,并在互动中得到强化。
(三)做中学
开发园本课程“做中学”活动环境,以教师预设的学习活动来回应幼儿游戏中的生成问题,探索“游戏与学习”的整合实践。关注幼儿生成与探索的兴趣,为幼儿准备具有探索价值的环境,让幼儿从各种途径和渠道参与到游戏化的学习过程之中,引发幼儿利用自身感官和经验*作验证,体验解疑和发现问题的乐趣。
(四)角*与区角整合的游戏
打破角*游戏利区角活动的界线,研究和探索新课程“游戏与活动”的整合实践。在游戏活动中,围绕主题学习活动和幼儿的生成活动需要,师生共同创设环境,延伸或发展主题内容和主题情节,进行活动和探究,将角*游戏和区角活动融为一体,成为幼儿游戏活动与满足个别化探索的活动场所。
三、生成预设有机结合,推行“主题学习游戏化”,在师幼互动建构中促进幼儿发展“主题学习游戏化”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热点和发展需要,引领幼儿,共同对主题学习内容进行活动环境和情景规则的创设和或教师通过游戏材料的设计、提供,引发幼儿在角*化、情景化、游戏化的环境中主动建构,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及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
案例:“我是*人”
*节前后,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探讨着有关*的趣事和新闻,并按各自的意愿在游戏中表达了出来。教师关注着幼儿的兴趣,追随着幼儿,由此产生了“我是*人”主题。由于幼儿的兴趣热点和经验来源不同,同样年龄班所开展的主题学习游戏化的所展现内容也各不相同。在开展“我是*人”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有预设的集体活动,如:“上海,我
知道”、“*,知多少”、“去旅游”等;有师生共建的区域活动,如:玩*拼图、制作五星红旗、玩旅游棋;也有生成活动,如:角*游戏中,有的玩起了“花车节”、有的是“搭长城”、有的开“*博物馆”、有的造“*名人大厦”……游戏课程提出的“主题学习游戏化”,是指开展的主题活动内容可以从幼儿游戏中来,到幼儿游戏中去。其宗旨是让幼儿和教师互动建构活动中,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
主题学习游戏化——师生共建行为模式(见图)
四、发现差异和发展优势,多途径、多角度评价,推进游戏课程“目标达成个别化”“目标达成个别化”是指面向全体的课程实施基础是:发现孩子差异和优势,促进差异*发展。做法一是:在一日活动作息中,游戏课程保证提供充分个体的意愿进行自主学习与活动的时空,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二是:教师预设的集体活动,应关注和连接幼儿的不同经验,并尽可能转化为幼儿活动环境和游戏学习的方案,让幼儿个体在游戏的内驱下主动建构学习,促其具有不断发展势态;三是:实施、采用多元评价方法。
所以,新课程的实施,推进了游戏课程多途径、多角度进行“目标达成个别化”研究,要求教师不仅关注游戏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更是对目标的达成由过去关注结果、关注集体变为关注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中的每个个体的不同变化。
为此,游戏课程设立了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评价、幼儿发展的形成*评价、幼儿成长档案建立、游戏课程家园共育目标评价等。
“目标达成个别化”成为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尝试观察、了解每个孩子,并调整教育行为促进每个孩子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上是我园在新课程中课程园本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抛砖引玉,敬请大家在交流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幼儿园课程试题2
幼儿园课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
1.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
a.知识体系b.学习经验
c.行为习惯d.道德品质
2.活动课程强调知识和智慧真正的源泉是()
a.游戏b.生活c.实践d.上课
3.活动课程是以()为中心来组织学习内容的。
a.学科b.问题c.儿童d.概念
4.间接教学经常借助的中介有()
a.教具和学具b.提问和启发
c.表情和动作d.物质材料和人际环境
5.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灵魂和核心是()
a.项目活动b.作业教学
c.关键经验d.游戏活动
6.在high/scope课程方案中,学习经验的设计者是()
a.教师b.幼儿c.教师和幼儿d.教师和家长
7.教师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时,属于自主阶段的指导方式是()
a.先介绍,后开放b.以小组活动方式进行
c.给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d.观察与评估
8.活动区的活动多为()的活动。
a.幼儿自选b.教师指定
c.家长参与d.师生商定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问中心课程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
2.以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课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隐*课程。
3.论理组织法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而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
4.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幼儿行为来表示的目标称为_________________目标。
5.间接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方式以_________________学习为主。
6.陈鹤琴主张幼稚园课程的组织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俗称“单元教学法”。
7.蒙台梭利的教具大致可分为生活训练教具、_________________、学术*教具和文化艺术*教具等四类。
8.维果斯基将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_________”。
9.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强调_________________。
10.教师在区域活动中逐一布置各个活动区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问题、自理问题、心理气氛问题和规则问题。
三、是非判断题(判断下各题是否正确,在题后括号内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
分,共8分)
1.幼儿园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要形式。()
2.经验中心课程关注学生的个*形成和自我实现。()
3.“专业化”的教师指的是受过专业教育的教师。()
4.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安排要遵循动静交替的原则。()
5.乌索娃等人认为,作业教学有利于儿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和认识方式。()
6.陈鹤琴活动教育的目的是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7.单元主题活动中选择主题的出发点即是从现有的“内容”和“材料”出发。()
8.幼儿园的学科活动基本上是一种“前学科”课程。()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8分)
1.隐*课程
2.幼儿园课程组织
3.心理组织法
4.单元主题活动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幼儿园课程具有什么特点?
2.幼儿园课程内容有哪几个基本组成部分?
3.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4.简述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有准备的环境”的主要要求。
5.皮亚杰式的学前教育课程有哪些主要特点?
6.单元主题活动和项目活动有哪些区别?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充分利用时间资源?
2.试述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七、案例分析题(8分)
以下是一位教师对幼儿建筑游戏“搭高速公路”的指导记录:
几个男孩在搭建高速公路。我开着车停下来问“我的车在哪里交费?“对不起,还没有建好呢,请过一会再来!”„„我注意到他们只搭了两条同向通行的车道,于是又问:“回来时我从哪里走?”孩子们一看不对劲儿。“哎呀!对面来的车要是也从这儿过,不是要撞上了吗!赶快在旁边搭条反向的车道吧!”可是,建筑区已经没有地方了。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我在旁边出主意:“有没有什么资料可以查一查啊!”一句话提醒了他们。一位小朋友从一幅公路图片上受到启发:“我们可以像搭立交桥似的,搭一个立体双层公路收费站!”
请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原理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八、活动设计题(8分)
设计大班项目活动“公园”的主题网。要求写出主题网的制作过程,并画出主题网络图。
幼儿园课程试题参考*
课程代码:00349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b2.c3.c4.d
5.a6.c7.d8.a
二、填空题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术发展
2.显*课程
3.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4.行为
5.发现
6.整个教学法
7.感官教具
8.最近发展区
9.直接经验
10.安全
三、是非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2.√3.×4.√
5.√6.×7.×8.√
四、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隐*课程是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实践和结果。
2.幼儿园课程组织是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3.心理组织法是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的方法。
4.单元主题活动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启蒙*,生活*,游戏*,活动*和直接经验*,潜在*。
2.(1)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
(2)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
(3)有助于发展幼儿智力和能力的经验;
(4)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
3.(1)整体*原则;
(2)系统*原则;
(3)可行*原则;
(4)时代*原则;
(5)缺失优先原则;
(6)辩证*原则。
4.(1)秩序。
(2)自由。
(3)真实与自然。
(4)美感与安全。
5.(1)高度重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
(2)强调活动与游戏的教育价值。
(3)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6.(1)单元主题活动是教师预先计划好的,而项目活动是慢慢地发展出来的;
(2)单元主题活动教师事先设定好目标,而项目活动的目标是经由孩子和教师的商议发展出
来的;
(3)单元主题活动中所有的孩子都从事相同或相似的工作,而项目活动中孩子自由选择活
动;
(4)单元主题活动课程持续时间较短,而项目活动课程持续时间较长。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以减少等待。
(2)过渡环节可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以减少消极等待。
(3)活动安排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如设计有趣的活动形式,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以
避免活动过程中的隐*时间浪费。
(4)不要对幼儿照顾过度,以避免教师忙不过来、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
(5)养成幼儿良好的常规和专心做事的习惯,这样可以节省教师在活动中用于班级管理(如维
持秩序、处理不当行为)的时间。
2.当前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区域活动*质的认识上,二
是对活动区域的材料投放上。
(1)从对区域活动*质的理解上来看,目前主要有三种认识:第一,把活动区视为分组教学
的场所;第二,把活动区活动视为作业教学的“延伸”;第三,把活动区看做在集体活动之外的一个自由活动环境。
对策:第一,要保证幼儿在区域活动的充分自由,不要干预过多,更不要直接控制;第
二,适当地把区域活动的隐*学习与显*学习结合或融合起来。
(2)从材料的投放上看,最大的问题于在互相攀比,追求高档化、逼真化、成品化,不仅造
成财力、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大大降低了活动的教育价值。
对策:要充分多地投放相对原始而基本的材料、半成品。(1分)
七、案例分析题(8分)
所谓“支架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和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有效的教学互动;儿童的“学”好像一个不断建构着的建筑,而教师的“教”则像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建构自己的心灵世界。
在上例中,教师的支架*行为表现在:
(1)注意到幼儿只搭了两条同向通行的车道,发现了幼儿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提出“回来时我从哪里走?”的问题,提出了具有挑战*、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之间冲突的任务,引导幼儿意识到问题和冲突;
(3)通过
八、活动设计题(8分)
主题网的制作过程:
(1)脑力激荡:尽可能多地写出与“公园”有关的字词。
(2)归类:将写出的字词进行分组,必要时可添加字词。
(3)命名:选择合适的字词对每组进行概括,并写下一个相应的标题。
(4)连网:将一组组字词使用“网状”形式连起来。
画出主题网络图。
初中物理课程实施方案3
一、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过程与方法,关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对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信息交流能力的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兴趣,对科学求知识,科学探究勇气的培养,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教学中渗透sts观念,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具体措施
1、成立物理课兴趣小组,由集体备课指导,研究物理教学。
2、加强理论学习。每星期一早晨、第二节,全体物理组按要求理论学习和讨论,扎实地完善集体备课,落实集体备课。
3、确立教师发展的方向,物理教师是一个创造者,引导者、引惑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⑴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⑵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⑶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⑷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⑸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护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⑹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
4、组织全体物理教师观看优质课改录像课,并加以总结。每学期观看的次数不低于5次。同时鼓励物理教师向其他学科学习课改的经验学习,注重学科间渗透。
5、及时总结物理课教学过程的成果。
6、进行课后反思,着眼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时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三、实施阶段安排
1、准备阶段:确定实验教师,实验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改方案,学习课程标准解读,领会课改精神,明确自己的任务,制定课改实验计划。
2、实施阶段,在初二实验年级,各实验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新教材实验,物理组里有计划有组织教学观摩、讨论、交流活动。实施集体备课。实验教师深入课改课堂听课、讨论、分析、总结,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3、总结阶段:实验教师分阶段总结、课改经验和体会,提出方法和不足。总结课改实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