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结束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一种把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思维,逐步尝试把平时看到的新闻中的经济问题与所学过的理论结合起来。
一,理论基础仍是重点
当然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仍然是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仍然是学习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时期产生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一度走入低谷,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凯恩斯主义将重新受到重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靠拢,新增长理论将继续是一个研究热点,不远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出现新的综合。
二,宏观经济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应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讲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财富的相应迅速增加,甚至感觉在缩水。到底*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的经济增长的现状。*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10%左右,但是人们一直对现在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算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绿*gdp的核算。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面对这些宏观经济中的问题,每个国家都采用一定多的经济政策,以此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是在1998年以前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用研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曲线来分析,并且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个国家不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所以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is—lm—bp模型。这样可以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从is-lm模型中还可以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不再作为一个常量而是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并且把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用ad-as模型可以充分的分析美国90年代后的新经济,从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启示的因素。
三,结论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门论战激烈,不断变动发展的学科。除了在有关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方面经济学家能达成一致以外,在其他领域中,尤其是在涉及商业周期,失业,通货膨胀中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争论不休。而且各个流派的理论研究都是在很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流派在研究时都是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而对反方面的实际问题则不予考虑,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局限*。所以我个人认为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的运行有着指导作用,但是仍存在很多的局限。
经济系学生会学习部工作总结2
经济系学生会学习部总结报告
前言
经济系学生会学习部作为师生间的沟通桥梁,肩负着传达教师任务、组织学习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职责。本学期,本部门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主要活动
1. 第三届模拟商品交易会总结大会
本部门协助承办了第三届模拟商品交易会总结大会,与各部门密切配合,确保活动顺利举行。
2. 经济系“南国杯”大学英语演讲比赛
成功举办了南国杯经济系初赛,并协助英语教育系举办决赛。本部门成员认真负责,分工明确,圆满完成各项工作。
3. 经济知识竞赛
成功举办了具有本部门特*的经济知识竞赛,体现了部门成员的团结和学生会的友谊互助精神。本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深受师生好评。
4. 经济系学习经验交流会
承办了经济系第三次学习经验交流会,总结前两次经验,精心准备。虽然学生参与度有限,但部门成员仍积极探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5. “班级风采博客展示大赛”
举办了“班级风采博客展示大赛”初赛和全院决赛,激发了班级间的比拼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本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工作成效
提高了部门工作效率,培养了新成员的能力。
加强了与各部门的沟通,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
积极向院学习部寻求指导,改进工作方式,扬长补短。
举办的各类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展望
感谢所有部门成员的辛勤付出和互相帮助。在未来的工作中,本部门将深入学习院系文件精神,虚心接受师生意见,持续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全系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我们欢迎更多的监督和建议,以期部门工作更加完善。
工科学生实习总结报告3
两周的机械课程设计结束了,尽管表面上是两周,但实际上因为考试的缘故拖延到了三周。在这段时间里,我连续有三门课程要应付,因此无法专心投入设计工作。尽管时间紧迫,但我仍不得不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来推进设计进程,这让我感到时间的紧迫,但也让我感到充实。
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我认为参与这样的课程设计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过去的两年半大学生活中,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在课堂上,我们只是学习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机械设计中呢?我认为这样的课程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需要反复查阅设计书籍和指导手册。为了让我的设计更加完善、更符合工程标准,反复翻阅机械设计书籍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做的是课程设计,而不是艺术设计。艺术家可以在想象的世界中尽情创作,而我们是工程师,一切都必须有据可依、有理可寻。不切实际的构想永远只能停留在构想阶段,永远无法演变成真正的设计。
说实话,课程设计真的让人感到有些累。然而,当我开始整理自己的设计成果,回顾这三周的心路历程时,一种少有的成功喜悦油然而生。尽管这只是我在设计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只是人生中的一点小小胜利,但它让我感到自己成长了许多,也让我产生了一种“春眠不觉晓”的感悟。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刻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耐心和细致。在设计过程中,许多计算往往让我感到心烦意乱:因为一点小错误,就不得不重头再来。但是,每当我想起老师不懈的教导,想到未来我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想到由于一些微小失误而引发的令世人震惊的事故,我就不得不提醒自己,必须养成高度负责、认真对待的良好习惯。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在工作作风上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磨练。短短三周的课程设计让我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实际上是如此匮乏,我在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力也是如此不足。几年来,我学习了那么多课程,但直到今天才发现自己并不完全掌握。想到这一点,我感到有些着急,但我并不气馁,我会继续努力,弥补以前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老师,是您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我,是您的教诲启迪了我;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同组同学,是你们教会了我团结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