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入新课,展示课题。

古诗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美妙的意境而闻名。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要理解作者是如何捕捉事物的特质,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如何实现情景交融的。

《赠汪伦》教学大纲

二、教师呈现古诗,学生跟随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完成后同桌相互评价)

三、理解诗题,介绍作者背景。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其中“赠”意为送给。汪伦是李白的好友,来自今安徽省泾县。诗中提及的桃花潭是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李白游览此处时,当地人汪伦常以美酒款待他。在临别时,汪伦又前来送行,李白因此作下这首诗以留别。

四、轻声阅读两至三遍,教师指导准确发音。

五、边阅读边想象,确保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阅读,自由朗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标出不理解之处。

八、释义翻译。

要求学生边读边理解词语的含义,确保阅读顺畅。

对于理解诗句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进行点拨和交流。

(译文:李白我坐船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着节奏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之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深厚情谊。)

九、诗意解读。

诗篇主题为送别,汪伦送别李白的方式有何特殊之处?

第三、四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何种情感?

十、想象朗诵。

要求学生在吟诵时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十一、同学试背,请两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古诗学习方法(小黑板展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成句,连句通篇; 三读:融入情景,熟读成诵。

十三、创作*写作。

撰写一篇关于与同学或亲人告别的段落,如能写成诗歌形式则写成诗歌,否则仿照诗句写一个片段。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位学生仿写《赠汪伦》的诗歌:

赠外婆 吴岑岑

岑岑乘车将欲行, 忽闻窗边叮咛声。 秋时朝阳暖如火, 恰似外婆送我情。

十四、学生开始作业。

《赠汪伦》教案2

一、竞赛引入: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比赛,看看哪个同学的记忆力最好,记得古诗最多!①请你在诗句中填上动物的名称。②请你在括号中“涂”上颜*。③请你在括号中填上数字。

二、引出授课内容:

“千里江陵一日还”,“飞流直下三千尺”,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赠汪伦》。(显示课件1:《赠汪伦》李白)

三、解题:

1、你能用“赠”来组词吗?李白送什么给汪伦?我们读一读,好吗?——《赠汪伦》李白。

2、看到题目,你很想知道什么?(显示课件2:看到题目,你很想知道什么?)

3、李白送诗给汪伦,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他们是怎样成为朋友的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汪伦很早就仰慕李白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他给李白写了一封邀请信,上面写到:“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到了那里,两人一见如故。汪伦每天都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名山胜景。短短几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①这一天,将会上演什么故事呢?(出示课件3:图1 李白乘舟将欲行)

②“欲”是什么意思呢?先请你找一找以前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含有“欲”字的诗句:(出示课件4:欲穷千里目,欲把西湖比西子,李白乘舟将欲行。欲:想,要)

③李白将要什么呢?(离开汪伦的家乡)

④看好这幅图,你会有什么问题呢?(汪伦为什么不来送李白呢?)(昨天已告别过,昨晚已喝了告别酒;李白离开没告诉汪伦,不想让汪伦破费。不管是哪种可能,但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会有一丝丝的伤感,难过,依恋。读时应带有伤感的感情)

⑤那是不是真的李白会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去呢?请往下看故事:(显示课件5:忽闻岸上踏进歌声。)从“忽”字你想到什么?李白听到踏歌声是意料不到的,李白此时心情是怎样?(惊喜)练读,速度要快。

⑥什么是踏歌声?(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拍子)汪伦就是用这种送别方式来送李白,目的就是要给李白一个惊喜。也可以看出汪伦对李白怎样的感情?(请用一个成语来说:依依不舍,难分难舍)他很舍不得李白离开。想像一下当时李白和汪伦的对话,此景此情,深深感动了李白,他不禁脱口而出:(显示课件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千尺”有多深?(333,3米,大约有84层楼那么高)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显示课件7: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些是确实的数据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

⑦这一句写到两个“深”,一个是有形的深,一个是无形的深。有形的“深”是什么?无形的“深”是什么?哪个更深?是不是呢?一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作者用“水深”比喻“情深”。用什么修辞方法?(一个水深,一个情深)汪伦对我的情意深,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桃花潭水深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这份情。可用什么关联词连起来翻译呢?(即使……也……哪怕……也……纵然……也……就算……也……)

你能用感叹句来说吗?(即使……也比不上……情谊深啊!)你能用反问句说吗?(即使……怎么能比得上……呢?)这句话应用什么感情读呢?(激动,感动,抒情)我们一起来读读。

4、生活中,你也会有与亲人或朋友或老师离别时,请你模仿李白,自己也写一首离别诗,看看哪个同学写得最好。

《赠汪伦》教学札记3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新课伊始,巧妙运用学生熟悉的李白诗作进行导入,消除陌生感,将新知与旧知自然衔接,建立知识系统。回顾李白作品的特点,引出“取材广泛源于生活”的创作理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故事引路,激趣盎然

借助《李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以生动形象的叙述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李白作诗答谢汪伦做铺垫。故事中汪伦的巧妙机智,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对李白诗作的探究兴趣。

三、自学诗句,理解诗意

遵循“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将教学重点交给学生。通过展示教学挂图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诗句含义,领会诗句采用的修辞手法。学生积极参与,领会“不及”的意义,并将其与“即使……也……”的关联词语联系起来。

四、诵读感悟,情感体验

结合李白受感动的故事,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在诵读中不断体会诗句流露的情感。通过比较两句诗的写法,学生发现叙事为抒情服务,从而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五、拓展练习,巩固提升

拓展练习不仅巩固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还训练了他们的想象力。想象李白离开桃花潭的情景,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测,展现了他们对诗句的深刻理解和自己的思考。

整堂课教学设计巧妙,注重学生的主体*和自主学习。教师避免了复杂的讲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启示我们,教学古诗不应拘泥于传统模式,要敢于创新,探索更适合的教学方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