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llaliv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琵琶行》全文讲解,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琵琶行》全文讲解,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琵琶行》全文讲解

篇1:《琵琶行》全文讲解

《琵琶行》全文讲解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我国现代作家郁达夫,曾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他在《故都的秋》借写故都的秋景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只要能把秋留驻,就是折了寿命也在所不辞,可见作者对秋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实际上,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秋都有特别的感情,唐诗宋词中对于秋景的描写也特别多,现只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秋月的描写和王维《山居秋暝》中对秋雨的描写进行分析鉴赏。

秋月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无病呻吟的华糜诗风。公元8,白居易因多次批评朝政,触怒唐宪宗,被贬到江州。8秋天,白居易送客湓浦口,巧遇琵琶女,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中,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这首长诗,在艺术上有两个方面为后人所称道,一是写音乐,二是写秋月,但今人多是赞美作者对音乐艺术的精彩描绘,往往忽略了秋月在诗中的烘托作用。其实这两者在这首诗中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独特作用,不可或缺。诗中有五处写到秋月,其作用也因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有三处与音乐有关,现分别引用分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在枫叶飘飞、荻化凋零、凉风瑟瑟的深秋时节,作者和朋友饮酒作别,几杯浊酒赶不走因朋友离别而带来的悲伤,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只好默默望着倒影江中的月亮。这里的“茫茫”,既写出作者与朋友分别后,朋友将踏上茫茫之路,天高地远,相会无期,自己若有所失,深感惆怅的情怀,同时也写到了江面上的茫茫水烟,这水烟如同愁丝万缕,缠绕着作者的心,江月无声,但作者却心潮涌动。可见,这里的秋月,不仅对作者的情感起到渲染烘托作用,而且还为下文写作者“忽闻水上琵琶声”感到惊喜万分埋下了伏笔。《琵琶行》中的,第二次写到秋月是在琵琶女演奏结束之后: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是很高超的,一是弹琵琶的指法非常娴熟,拢捻抹挑,得心应手;二是声音的高低大小强弱,自然流畅,恰倒好处;三是借助琴声,把自己的不幸遭遇苦诉得酣畅淋漓,激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正因为如此,当琵琶女曲终收拨的时候,白居易及其朋友们还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眼望江月,默默无语,此地无声,却胜过有声。由此可见,这里的“江心秋月”,一方面烘托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另一方面又表现琵琶女演技之高和听众受感动之深。

《琵琶行》中第三处写秋月,是在作者听了琵琶女的苦诉之后,作者因同病相怜而自叙生平。“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两句诗实际是白居易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开始衰败,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的白居易虽然还有一官半职,但由于屡受排挤,被贬官异地,人生旅途上无丝毫快乐可言,再加上忧国忧民,心情自然沉重,怎么还有闲情雅意来沐浴春光,观赏明月呢?只好独杯自饮,聊解心愁,打发时光。这里的秋月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良辰美景;二是指一年光景。古人常以植物的春华秋实来表示一年,秋天到来意味着一年将尽,古代文人伤感最深,正如现代散文家郁达夫在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中所说“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当然,这里的秋月与琵琶女的音乐技艺还是有很大关系,正因为我苦诉“秋月夜取酒独倾”的苦闷生活,琵琶女才“感我此言”而“却坐转弦弦转急”,再一次用心灵去弹奏一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动人悲歌。

秋雨

古代文人爱写秋风,更喜欢写秋雨,秋风习习,给人凉意,偶尔下一场秋雨,那凉意更浓。秋风送爽,秋雨送凉,这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古人多用来渲染某种凄凉的气氛,如宋代柳永词《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但王维的《山居秋暝》却不是这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这首五言诗里,诗人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秋天的一个傍晚,下了一场秋雨,山色更显清秀,天气更显清凉。在寂静的山里,月光如水一般,洒在松林丛中,雨后的清泉漫流石上。这时竹林里传来一阵阵喧哗的人声,原来是山里的姑娘们在洗衣归来。村前的小河,流水淙淙,渔夫趁着秋雨刚停,正忙着划船捕鱼,河中莲叶,随波摇动,更是婀娜多姿。

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波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这种诗画结合的风格,在王维的很多诗中都有表现,而《山居秋暝》则是最典型的一首。在这首诗里,“空山”、“明月”、“清泉”、“浣女”、“渔舟”这几个意象组成了一幅格调清新,富有山村生活气息的山水画。古人常以诗言志,这首诗也一样,表达作者远离尘世,向往乡村闲适生活的愿望。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虽然写到多种景物,但从整体看,秋雨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后面写到的每一种景象都与秋雨有关,正因为下了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才更凉爽,月光才更加皎洁明亮,才有山里的清泉漫流。诗的颈联写到乡村的两件事:一是少女洗衣归来,二是渔夫下河捕鱼。这两件事与秋雨的关系更加密切,正因为下了这场秋雨,山里清泉漫流,勤劳的村姑们才结伴洗衣,也才有竹林里谈笑风生的热闹场面;再说打鱼,古人说:“近河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渔夫们正是因为知道秋雨过后,鱼儿一定出来觅食,所以才抓住雨后这个最佳时机,下河捕鱼。渔船下河,弄动莲叶,既是生活写实,又有艺术之美,真是妙不可言。

篇2:《琵琶行》内容讲解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 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全文讲解(集锦4篇)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篇3:《琵琶行》课堂讲解

《琵琶行》课堂讲解

讲解

老师一袭素妆旗袍,“闪亮”登场,其意似乎在提示: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宜以庄重典雅的装束,拉近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距离。难得老师的用心,这样的亲和自然,的确营造出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看来以着装而体现出来的“肢体语言”,同样具有感动人的力量。

录音朗诵的播放,把学生带进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读《琵琶行》,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就是其中有声有色的“乐”,和“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而优秀朗诵的录音,就能把这种“乐”与“情”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稍有缺憾的是,老师让学生听录音时,要求学生边听边考虑:

1、指出不准确的读音。

2、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通过听录音品味“感情基调”这是不错的;但是,一方面要神往地跟着朗诵走进《琵琶行》,一方面却又要聚精会神分出心来专“听”不准确的读音,这样岂不因为分心而分散了“听”的专注,岂不“听”与“思”太不合拍?

让学生专注于听录音,实际是调动“阅读期待”。听的过程,也是酝酿诵读的过程,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跃跃欲试,他期待着像录音那样地诵读。问题往往在于,我们的老师,常常只是把听录音当作一个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需“动作”。“形式”和“动作”完成后就又立刻回到老师的问题上来。这种“听”与“读”的完全分离,就从根本上泯灭了学生在期待中孕育出来的诵读激情!

老师有两个地方的点拨很不错。

在谈到白居易与琵琶女的“身世之比”、“沦落之意”时:

学生:“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后,琵琶女“堕落”了。

老师:是“堕落”吗?

学生(思考后):不应该是“堕落”,是无奈、是遭遇挫折。

老师:其实,换一个字就好了。

学生:换一个“沦”字,是“沦落”。

一字之差,意义截然不同。

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诵读的引导,也很具匠心。老师引进孙道临原声录音,孙道临对这句话朗读的处理是独具风格的,他在连诵两遍的`中间,加一“咳!”字,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着一“咳”字,意境大不相同,白居易沦落天涯的情怀,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学生接着仿孙道临朗诵,情感效果也就大不一样。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沦落人奏出沦落音,沦落音触发沦落情。恰到好处地演绎了琵琶女与白居易的身世之比。

《琵琶行》音乐的描绘,是最为引人入胜的。

老师以一个“练习”来完成对这些乐句的理解──“填空”,将音乐描写的语句,按“提示”填写完整(实际是“找”文本中“对应”的语句):

弦音交错忽强忽弱:(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

流利婉转沉咽无声:(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

激越爆发戛然而止:(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已无余音景物皆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就流于牵强、流于板滞、流于拘泥了。这样的一种生硬的对应,是解诗的大忌!白居易的生动的音乐描绘,岂是这种简单的对应所能表现、所能解悟的?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它是以不同的弹法拨动不同的弦所

发出的不同的乐音效果。“错杂”,说的是音乐的曲折多变:时而沉浊、时而清幽,时而粗重、时而轻细,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等。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则是“滑”与“涩”二境的“错杂”了。“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也绝非简单的“沉咽无声”,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它只是音乐行进中的休止,而休止也正孕育着“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强音。不让学生去领悟白居易乐句的美妙,而以生硬的“填空”练习“对应”,失却了赏诗的意境和底蕴。

鉴赏

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篇4:课文《琵琶行》的重难点讲解

课文《琵琶行》的重难点讲解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它的情节结构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又是怎样体现出浓浓的感伤情调的?

解说:

第一条线索是乐。举酒欲饮无管弦,这是从反面落笔,随即从忽闻水上琵琶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集中写乐;琵琶女自诉身世,述及学成琵琶,曲伏善才,是概述其音乐才能。诗人倾诉悲怀,述及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是从反面强调,为今夜闻君琵琶语,如闻仙乐耳暂明张本。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是前面主要乐段的继续,又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在写法上,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二者对比鲜明,相映成趣。

第二条线索是情。醉不成欢惨将别未成曲调先有情梦啼妆泪红阑干,分别是相关段落情的主调,接着以闻乐叹息、闻语唧唧进入感情的高潮,最后以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浓浓情语作结。在这感情线索中,琵琶女之情与诗人之情是始终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的。

第三条线索是事。这是叙事诗必不可少的线索,然而巧妙的是其间重点穿插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言身世遭遇的片断,极大地充实了叙事的情和事,凸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

第四条线索是景。本诗是以江月为景的主要线索的。先写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把离情别绪物化在清冷无声的茫茫秋月江水之中,这种寂静又有效地反衬出有声的琵琶铮铮然而起。当演奏结束时,则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曲终而声未绝。

欣赏者仍沉浸在神情恍惚之中,乐境似乎已经化为江月寂寥的无声的画面,这也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手法来写音乐的魅力。继而在琵琶女自述身世后,有绕船月明江水寒句,再次照应江月,一个寒字概括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

最后,诗人在寂寞心境时写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也以江月为景,同样以孤寒为其基调。这些景语,前后照应,一线贯穿,犹如电影中蒙太奇的组接,丰富了长诗的.画面和情调,成功地协调了乐情事三条线索的发展与交叉,增进了作品的感伤情调。

2、这首叙事诗的线索是什么?

解说: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条线索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歌女的遭遇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明线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是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主题。也可以说一反映民间的变化,一反映朝政**的变化。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使结构在严谨中见出错落。而最后诗人又巧妙地找到了这两者汇合的焦点。从具体内容来看两者并不相同。但透过这层表面现象,诗人紧紧抓住时代的特点,找到了两者貌异神合的聚结点。

这是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落,十分明显地在朝野均有反映。因而全诗结构的严谨,就不是一般的层次清楚,不是一般的按一定的时空次序来组织情节,安排叙述,而是叙事和抒情同时进行。叙事,就是诗中所示的凄凉话身世,由此开展的歌女前后半生对照的描写。抒情,虽然抒情在其间分量很少,但脉络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诗人由听到思到感到联想这样一段经历,这不仅推动全诗叙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且不断暗示诗的主题,升华诗的内容。

因此,分析诗的结构,不应放弃对诗的抒情线索的分析,全诗严密的内在结构主要通过这一条线索。从美学的角度看,如果单纯写歌女身世,虽然主干单纯突出,但就会缺少枝叶巧生、虬枝盘旋的变化,整个叙述就会显得呆板。正是因为虚与实,叙事与抒情,歌女与诗人,既交叉又汇合,全诗有时就很难分清是叙事还是抒情。这不仅使全诗的内容表现得更为丰富,而且层次上显出一种变化、流动的美,更给人以美的享受。

3、音乐形象的塑造是异常困难的,白居易是用什么方法把琵琶女的琴声展现得淋漓尽致?

解说:

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

附带说一下,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