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逃帕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南京邮电学院校徽,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南京邮电学院校徽,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南京邮电学院校徽

篇1:南京邮电学院校徽

南京邮电学院校徽

南京邮电学院一般指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市,是原由工业与信息化部直属、现工信部与江苏省政府共建的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是首批入选国家“计划(14个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同时也是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的高校。

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其前身是1942年诞生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邮干训班,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之一。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南京邮电学院,成为工业与信息化部(原邮电部)直属高校。南京邮电大学在通信和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等领域于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被誉为“华夏IT英才的摇篮”。

历史沿革

其前身最早是1942年创办于山东滨海抗日民主根据地东甘霖村的.“战时邮务总局干部训练班”。

1945年7月,训练班扩建为“战邮”学校,嗣后,一度称为山东大学邮电专科部及山东邮政专科学校。校址先后辗转在鲁南、临沂、五莲等地。

1942年至1947年间,训练班主任及嗣后学校校长均由当时战邮总局局长赵志刚兼任。(赵志刚在建国后曾长期担任邮电部副部长主管邮电教育工作)。

1948年,学校在益都(青州)定名华东邮电学校,隶属于当时华东邮电管理总局。

1949年8月,学校从山东济南迁到南京市。

1942年至1949年建国之前的八年间, 学校为革命战争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邮电通信中坚人才。

1950年12月,学校扩建成为直属邮电部的南京邮电学校,兼办中等专业和高等专科班。

1951年11月至1953年4月间,经邮电部决定一度 改隶由华东邮电管理局领导辖管并改名为华东邮电学校。

1954年,学校发展分立为邮电部南京电信学校和南京邮政学校,至1958年7月。

1948年至1958年的十年间,担任学校主要领导人的先后有盛同、耿国兴、曹丹辉(华东邮电管理局局长兼任校长)、刘砚田、李雪枫、沈毅力、于江、刘维毅等。

1958年8月,国家批准,邮电部以(58)干校字第60号通知,“兹决定自本年八月份起将南京电信学校改为高等学校并定名为南京邮电学院,本科设置无线电通信与广播、电报电话通信和邮电组织与计划三个专业;专科所设专业与原专科班同,最终容量定为4000人。将南京邮政学校并归南京邮电学院。”

1958年9月,无线电通信及电报电话通信两专业的五年制本科生194名及电信专科生48名入学。

1972年5月至1973年2月曾一度更名为南京电信工程学院。建院以来,学院主要领导人有:秦华礼、秦剑秋、郭祥云、王洪滨、谢玲、郑薇薇。

南京邮电大学是邮电部(3月后为信息产业部)部属重点院校;自2月全国高校领导体制改革后,南邮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

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并报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

进入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简称“卓越计划”;并于同年召开的国际电信联盟(ITU)第18届全权代表大会上,成为全球第一个获批准的国际电联学术成员。

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作为主要协同单位参与“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

207月23日,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南京邮电大学。

1.湖南科技学院校徽图

2.宝鸡文理学院校徽

3.东北电力学院校徽

4.华东政法学院校徽

5.四川外语学院校徽

6.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校徽

7.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徽

8.长江职业学院校徽

9.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校徽

10.山东艺术学院校徽

篇2:南京医科大学校徽

南京医科大学(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南医大,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江苏政府三方重点共建大学,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学校创建于1934年,时名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7年,由镇江迁至南京,更名为南京医学院。196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六年制医药院校。1981年,学校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学校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

截至9月,学校建有五台、江宁两个校区,设有23个学院(部)和1个独立学院,在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地拥有24所附属医院和50多所教学医院,在校生总数1.4万多人,在职教职工1700多人。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的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位列全国第7,口腔医学位列第6,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位列第3,护理学位列第8。,我学校获得26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数位居独立设置医科大学第1位。

历史沿革

1934年,江苏省立医政学院;

1938年,因抗战迁至湖南沅陵,合并南通学院医科,改名国立江苏医学院,胡定安任院长。

1939年,迁至重庆北碚。

1946年,迁回镇江。

1957年,学校由镇江迁至南京,正式更名为南京医学院;

1962年,学校被列为全国首批改为六年制的医药院校之一;

1970年,南京医学院合并组建江苏新医学院;

1972年,扬州卫生学校并入(独立办学)江苏新医学院,并改建为江苏新医学院(扬州分院);

1976年,江苏省镇江地区卫生学校并入(独立办学)江苏新医学院,并改建为江苏新医学院(镇江分院);

1978年,江苏新医学院撤销;

1978年,江苏新医学院(原南京中医学院部分)改建为(恢复)南京中医学院,现发展为南京中医药大学;

1978年,江苏新医学院(原南京医学院部分)改建为(恢复)南京医学院,现发展为南京医科大学;

1978年,江苏新医学院(扬州分院)更名为南京医学院(扬州分院)后发展成为扬州大学医学院(扬州医学专科学校);

1978年,江苏新医学院(镇江分院)更名为南京医学院(镇江分院),后发展成为江苏大学医学院(镇江医学专科学校,镇江中医专科学校);

1981年,南京市第四人民医院并入南京医学院;

1993年,南京医学院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

20,南京市雨花医院并入南京医科大学。

月,南京医科大学列入省部共建大学。

5月,成立转化医学研究院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至年,学校的科研水平不断跃升,承担了多项国家“863”、“973”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断实现新突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及论文影响因子迅猛增长。,该校获得23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四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经费超过1.25亿元,名列全国高校第23位。发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CI论文1200多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

科研机构

根据2015年1月学校网站显示,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毒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抗体技术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活体肝脏移植重点实验室

其他部委实验室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心血管病分子干预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恶性肿瘤生物标志物与防治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神经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现代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南京邮电学院校徽(整理10篇)

江苏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应用毒理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异种移植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基因表达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区域卫生信息化工程中心

江苏省基因药物技术中心

其他科研机构

江苏省医药动物实验基地

江苏省医药、农药、兽药安全性评价与研究中心

篇3:南京医科大学校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6年,月刊,ISSN1007-4

368,CN32-1442/R,连续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3、4、5、6版,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 )、波兰《哥白尼索引》(IC)、《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等著名检索工具收录。

篇4:南京医科大学校徽

创刊于底,双月刊,ISSN1671-0479,CN32-1606/C,秉承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办刊宗旨,本着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刊登与医疗卫生事业相关的社科类学术论文,如卫生服务、社会医学、生命伦理、健康管理、医学教育等领域,结合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以及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设立重点栏目为卫生服务、金陵医史和医患沟通,为全国各级医药类高等院校师生及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前身为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英文版),创刊于1987年,改刊名为此,双月刊,ISSN1674-8301,CN32-1810/R。[21]

图书馆藏

根据1月学校图书馆网站显示,馆藏书刊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学为收藏重点,同时收藏化学、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管理学、社会科学及文艺类书刊等。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95万余册,数据库62个,中、外文电子图书156万余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约 38000余种。

篇5:南京理工大学校徽

南京理工大学校徽

南京理工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南理工”,位于古都南京市,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是一所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111计划”、“卓越计划”、“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入选高校之一,素有“兵器技术人才摇篮”的美誉。

学校创建于1953年,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炮兵工程系,经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

学校占地3118亩,校园内林木葱茏,碧草如茵,校舍建筑总面积112万平方米,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3200余人,专任教师19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

历史沿革

校风文化

校训

进德修业志道鼎新

“进德修业”出处《周易·乾》:“君子进德修业。”“德谓德行,业谓功业。九三所以终日乾乾者,欲进益道德,修营功业,故终日乾乾匪懈也。”

“志道”语出《论语·里仁》,谓“有志于道”者,守志不渝;“鼎新”语出《易·杂卦传》,“鼎,去新也”,“鼎新”既是取新之意,同前半句“革,去故也”一同表达了创新的.推动进步的源动力,也是学校孜孜以求的治学目标。

校徽

南理工校徽底色为紫色,校徽边框为同心圆,图案中心由盾牌、橄榄叶、校门缩影构成;盾牌是学校常用的代表图形,寓意守护正义、捍卫知识、勇于战斗,也与南京理工大学的兵工国防特色相吻合,而盾形之中的校门更是学校的直接象征,将校门纳入盾牌之中,也提醒着学子们时刻需要捍卫母校、捍卫母校的尊严与荣光;盾形之外采用交织的橄榄枝,橄榄枝体现了学校乐于与各国各校合作的办校心境,也体现了学校对于和平的期许。

校歌

使命

作曲:吴小平

作词:马千里等

荟萃北国

军工学府声名远

挥师江南

龙腾钟山薪火传

参天杉林傲立风霜雨雪

二月兰花唱响青春礼赞

徜徉知识海洋

探索天地寰宇

我们肩负神圣使命

创造美好的明天

进德修业

赤子英才气浩然

志道鼎新

春华秋实宏图展

团结献身铸造国之利器

求是创新高扬复兴风帆

徜徉知识海洋

探索天地寰宇

我们肩负神圣使命

创造美好的明天

1.理工大学电子简历模板

2.理工大学毕业生求职简历封面

3.理工大学毕业生求职简历模板

4.校徽:武汉理工大学

5.北京理工大学校徽展示

6.哈尔滨理工大学校徽

7.江西理工大学简历封面模板

8.江西理工大学求职简历封面

9.解放军理工大学校徽

10.理工大学个人简历表格

篇6:南京财经大学校徽

南京财经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支撑配套、协调发展的江苏省属重点建设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1981年升格为南京粮食经济学院,1993年更名为南京经济学院。,南京物资学校并入南京经济学院。,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4月,经教育部批准,南京经济学院正式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局签约共建南京财经大学。

学校拥有仙林、福建路和桥头3个校区,占地面积3005亩,校舍建筑面积95余万平方米;设有教学学院(部)18个,民办本科学院1个;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与政策”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本科专业46个;现有普通本科在校学生1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余人,红山学院在校学生8000余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20000余人。

历经多年改革发展,南京财经大学的知名度迅速扩大,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全面提升,学校各项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显现出发展的强劲势头和改革的崭新气象。

历史沿革

1956年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创建。

1957年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更名为粮食部南京粮食干部学校。

1959年粮食部南京粮食干部学校更名为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

1973年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粮食学校。

1979年江苏省粮食学校更名为南京粮食学校。

1981年南京粮食学校升格为南京粮食经济学院

1993年南京粮食经济学院更名为南京经济学院。

19南京物资学校并入南京经济学院。

20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江苏财经专科学校并入南京经济学院。

20南京经济学院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

20,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局签约共建南京财经大学。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校训

“自谦、自信、务实、超越”

校歌

你是我春天的希望,我是你晨曦中的朝阳

钟山巍巍攀绝顶,大江浩瀚万里浪

以创新为翼,你托举我展翅翱翔

以务实为帆,你推动我起锚远航

啊,南京财大;啊,南京财大

让我们共铸辉煌

你是我春天的希望,我是你晨曦中的朝阳

钟山巍巍攀绝顶,大江浩瀚万里浪

以诚信为本,你哺育我成才向上

以求真为帆,你鼓舞我超越图强

啊,南京财大;啊,南京财大

让我们共铸辉煌

社团文化

校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研究生会、大学生科学与技术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大学生艺术团等校级学生组织。

1.财经大学毕业求职简历模板

2.财经大学毕业个人简历模板

3.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本科生个人简历模板

4.财经大学word简历下载

5.财经大学毕业生求职简历模板

6.财经大学简历封面

7.财经大学校徽

8.财经大学学生简历范文

9.中央财经大学校徽

10.上海财经大学校徽

篇7:南京工程学院校徽

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

3月,原核工业部直属南京工业学校并入南京工程学院。

年,南京工程学院江宁大学城主校区开工建设。

11月南京工程学院与南京艺术学院举行老校区置换协议签字仪式,从此南京工程学院石头城下时期结束。

8月10日,江苏省省委党校正式接管南京工程学院东校区。

,南京工程学院成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年10月,南京工程学院正式获批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两个领域开展工程硕士招生录取工作。

1.工程学院个人简历模板

2.工程学院个人简历表格

3.建筑工程学院个人简历范文

4.工程学院求职简历范文

5.个人简历封面:长春工程学院

6.长春工程学院简历封面

7.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校徽

8.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校徽

9.浙江工程学院校徽

10.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校徽

篇8:南京工业大学校徽

南京工业大学(Nanjing Tech University),简称南工,[1] 位于“六朝古都”江苏南京,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国家首批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所牵头高校之一,是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入选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

205月,原化工部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建设部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南京工业大学。原南京化工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的三江师范学堂;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的同济医工学堂。

截止9月,南京工业大学拥有新模范马路校区(丁家桥校区)、虹桥校区和江浦校区,总占地面积3800亩,[2] 设有11个学部,29个学院,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8个,本科专业(含方向)84个,跨工、理、管、经、文、法、医、艺8个学科门类,具有留学生招生资格和教授审定权。截止201月,有各类学生3万余人,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8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200余人。

历史沿革

篇9:南京工业大学校徽

,南京工业大学与同根同源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共同举行110周年校庆。

20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政府共建南京工业大学,支持其土木工程、建筑等学科建设。[4]

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南京工业大学。

篇10:南京工业大学校徽

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省属重点建设的多科性百强名校,由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2001年5月合并组建而成。

南京化工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49年更名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定名南京大学。[5]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工学院分出,成立南京工学院。1958年化工系从南京工学院分出建立南京化工学院,与北京化工大学同属原化工部。

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95年4月更名为南京化工大学。

1998年7月由化学工业部管理划转归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

1917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改建为同济医工学校(附设机师科)

1923年同济医工学校(附设机师科)改建为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

1935年同济大学(附属高级职业学校)更名为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0年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1953年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土木科)更名为南京建筑工程学校

1952年同济高级工业学校(部分)参与合并组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后发展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现参与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

1953年同济高级工业学校撤销

1953年咸阳机器工业学校(土木营造科)并入南京建筑工业学校

1980年南京建筑工程学校升格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1981年南京建筑工程学校(部分资源)复校南京建筑工程学校(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2001年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撤销

2001年5月,原化工部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建设部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南京工业大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