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ekbon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直升机旋翼锥度测量技术,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直升机旋翼锥度测量技术,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直升机旋翼锥度测量技术

篇1:直升机旋翼锥度测量技术

直升机旋翼锥度测量技术

分析了旋翼锥度测量的目的和重要性.综述了目前各种旋翼锥度测量新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并比较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最后分析了旋翼锥度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作 者:雷运洪 王建新 季建朝 杨澎 Lei Yunhong Wang Jianxin Ji Jianchao Yang Peng  作者单位:雷运洪,王建新,季建朝,Lei Yunhong,Wang Jianxin,Ji Jianchao(陆军航空兵学院机械工程系,北京,101123)

杨澎,Yang Peng(61135部队)

刊 名: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ELECTRONIC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 年,卷(期): 22(z1) 分类号:V211 关键词:旋翼锥度测量   直升机   激光测量   CCD  

篇2:直升机旋翼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

直升机旋翼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

本文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直升机旋翼的控制原理,然后利用CFD法中的欧拉方程对直升机旋翼控制流场计算方法做了研究,最后对直升机旋翼的'可靠度分析方法做了简要的探讨.

作 者:赵慧炜 尚大伟 刘伟  作者单位:山西临汾61213部队,山西临汾,041000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V27 关键词:气动理论   CFD法   欧拉方程   可靠度分析  

篇3:直升机旋翼桨叶防/除冰技术新思路

直升机旋翼桨叶防/除冰技术新思路

为了满足直升机全天候飞行和特殊环境中飞行的要求,有必要对直升机的旋翼桨叶、发动机进气道、风挡玻璃等部位采取防/除冰防护.常用的'电热等防/除冰方法存在各种弊端,如消耗大量电能、冰防护装置复杂、脱冰产生危害等,而超疏水表面材料以零耗能、零设备、零操作的特点在防/除冰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在总结现有防/除冰方法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超疏水表面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在直升机防/除冰技术上应用的可能性,为解决直升机的防/除冰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直升机旋翼锥度测量技术作 者:杨常卫 胡和平马艳玲 何枫 YANG Changwei HU Heping MA Yanling HE Feng  作者单位:杨常卫,胡和平,马艳玲,YANG Changwei,HU Heping,MA Yanling(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景德镇,333001)

何枫,HE Feng(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100084)

刊 名:直升机技术 英文刊名:HELICOPTER TECHNIQUE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V244.1+5 关键词:超疏水表面材料   直升机旋翼   防/除冰   接触角   滚动角  

篇4:先进旋翼提高直升机性能

先进旋翼提高直升机性能

美国陆军与NASA兰利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共同开发的先进旋翼飞机的旋翼项目是美国陆军用于轻型试验直升机(LHX)风险降低计划的'一部分,LHX是科曼奇直升机上代产品.此直升机的翼型作为陆军基础研究计划的一部分进行设计,并在兰利研究中心的6英寸~28英寸超音速风洞和低湍流压力风洞中进行了测试.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英文刊名:DUAL USE TECHNOLOGIES & PRODUCTS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 

篇5:直升机旋翼系统仿真建模研究

直升机旋翼系统仿真建模研究

以某型直升机飞行模拟器为背景,阐述了如何建立直升机旋翼系统的仿真数学模型.运用旋翼的空气动力学理论,分析了其中的技术要点,有针对性地讨论并设计了一种旋翼系统仿真模型的建模方法,其中根据直升机模拟器飞行动力学仿真的`需要对旋翼系统模型进行了适当简化,降低了模型的复杂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逼真地模拟直升机的动态特性,实际应用效果验证了所述理论及方法的有效性.

作 者:张辽 张允昌 韩亮 ZHANG Liao ZHANG Yun-chang HAN Liang  作者单位:张辽,张允昌,ZHANG Liao,ZHANG Yun-chang(空军哈尔滨飞行仿真技术研究所,哈尔滨,150001)

韩亮,HAN Liang(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系统仿真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年,卷(期): 18(z2) 分类号:V2 TP3 关键词:直升机   旋翼   飞行   动力学   建模与仿真  

篇6:单旋翼+尾桨式直升机

这种型式的直升机主要特点就是机身上部装有一副巨大的旋翼,机身后部有长长的尾梁,尾梁末端的垂尾一侧,装有一副小尾桨。尾桨的旋转平面与旋翼的旋转平面垂直。尾桨旋转起来,产生的推力或拉力会形成与旋翼反作用扭矩方向相反的平衡力矩。这样,直升机就不会总是在空中打转了,既能正常前飞,又能进行方向操纵。

单旋翼+尾桨式直升机的发动机通过一套传动机构驱动旋翼和尾桨。传动机构通常由主减速器、中间减速器和尾减速器组成。单旋翼+尾桨式直升机的最大优点,就是结构简单,易于操纵。这种结构型式的适用范围较广,不仅适用于象AS-350“松鼠”(最大起飞重量约二吨)那样的轻型直升机,象米-4(最大起飞重量约7吨)那样的`中型直升机,也适用于象米-26(最大起飞重量56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单旋翼直升机)那样的重型直升机。

最早的实用直升机就是从单旋翼+尾桨型式开始的。1939年试飞成功的世界第一架实用直升机,美国西科斯基研制的VS-300,既是采用的单旋翼+尾桨型式。以后,西科斯基公司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个庞大的S系列直升机大家族。这一系列直升机基本上都起单旋翼+尾桨型式。俄罗斯米里设计局也是因为研制“米”字系列单旋翼带+桨直升机而著称于世的,它们在战争中,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单旋翼带尾桨式直升机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最受欢迎、最有生命力的直升机。这种型式的直升机约占世界直升机总数的70%左右。

当然,单旋翼+尾桨式直升机也并非完美无缺,它也有不少固有的弱点。这主要表现在尾桨上。尾桨不产生升力,只产生一定推力或拉力去平衡旋翼的反扭矩并用于改变飞行方向,其结果会白白浪费掉许多功率。此外,尾桨在旋翼和机身尾涡的不良气动环境里工作,其气动效率也比较低;暴露在外的尾桨桨叶也不利于飞行安全,在起飞、着陆和贴地飞行时容易与地面障碍物相撞。在军用直升机中,尾桨造成的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15%左右。

设计师为改善尾桨作出了不懈的努力。70年代,法国研制出了尾桨桨叶被包覆起来的函道尾桨,大大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80年代,美国又研制出了用环量控制尾翼喷气流来取代尾桨的无尾桨直升机。

篇7:直升机旋翼/机身气动干扰的计算方法

直升机旋翼/机身气动干扰的计算方法

应用先进的自由尾迹分析方法,对旋翼/机身的气动干扰进行了计算.该方法建立在桨叶的二阶升力线模型、旋翼的全展自由尾迹模型、机身的.源面元模型、旋翼的配平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迭代旋翼/尾迹在机身上的诱导速度和机身在桨盘平面、尾迹定位点的诱导速度,形成一个全耦合的综合分析模型.在该模型中,采用“数值解-分析解匹配”的方法建立了一贴近涡/面干扰模型来计入机身对尾迹畸变的影响.作为算例,分别计算了旋翼/机身组合状态机身上的定常、非定常压强分布和气动载荷,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作 者:赵景根 高正 徐国华 Zhao Jinggen Gao Zheng Xu Guohua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技术研究所,南京,210016 刊 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年,卷(期): 32(4) 分类号:V211.52 V211.46 关键词:直升机   旋翼   气动干扰   尾流干扰   自由涡   旋翼-机身组合体  

篇8:直升机旋翼桨叶动态气动载荷计算方法

直升机旋翼桨叶动态气动载荷计算方法

为研究桨叶上的气动力,用动态入流模型计算的诱导速度, 挥舞变形运动带来的相对气流,以及由于桨叶扭转和操纵线系变形带来的`桨距角变化综合计入翼型气动环境,然后用Leishman和Beddoes发展的非定常气动模型计算了翼型的气动力.同时,考虑了桨尖形状对气动力的影响. 最后,采用状态空间法对方程进行了离散化处理,以适合于计算机计算.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用于计算桨叶的气动载荷及其变形,并用算例分析了本方法的适用性.

作 者:王焕瑾 高正 Wang Huanjin Gao Zheng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系,南京,210016 刊 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年,卷(期): “”(1) 分类号:V211.52 关键词:动态模型   桨叶   动态入流   动态气动载荷   变形   桨尖  

篇9:直升机旋翼功率传递系数确定方法

直升机旋翼功率传递系数确定方法

提出了一种确定直升机平直飞行时旋翼功率传递系数的方法;首先,通过飞行力学中的配平计算得到直升机在不同飞行速度下旋翼和尾桨的需用功率;然后,用试飞实测方法确定除旋翼和尾桨外的.功率损耗;最终.得到直升机在不同飞行速度下的旋翼功率传递系数.结果表明:由于旋翼、尾桨的需用功率由飞行力学的配平方法得到,能合理地反映飞行状态和直升机尾部构型等影响因素,加上除旋翼和尾桨外的功率由试飞实测得到,因而文中所述的直升机旋翼功率传递系数能更准确地反映直升机的功率传递关系.

作 者:张洪生 张学军 ZHANG Hong-sheng ZHANG Xue-jun  作者单位:海军驻沈阳地区航空军事代表室,沈阳,110034 刊 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4(2) 分类号:V275+.1 V211.52 关键词:直升机   性能   功率  

篇10:直升机旋翼防除冰设计与分析

直升机旋翼防除冰设计与分析

旋翼防除冰是保证直升机在中等结冰条件下安全飞行的.基本功能,目前,国内旋翼防除冰技术还未应用于工程设计.本文从旋翼防除冰设计出发,分析研究电热防除冰方法和防除冰控制律,电热防除冰设计涉及的旋翼防冰范围,热力计算以及防除冰加热方法.

作 者:邹小玲 ZOU Xiaoling  作者单位: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景德镇,333001 刊 名:直升机技术 英文刊名:HELICOPTER TECHNIQUE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V244.1+5 关键词:直升机   旋翼   防除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