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英才ceotop”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论高校政治文化建设,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论高校政治文化建设,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论高校政治文化建设
论高校政治文化建设
就政治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加强高等学校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加强高等学校政治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作 者:张安强 ZHANG An-qiang 作者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数理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刊 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24(3) 分类号:G641 关键词:高等学校 政治文化 建设篇2:论媒介素养教育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论媒介素养教育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媒介素养教育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现代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众媒介文化的影响力无所不在的今天,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手段,通过提升大学生解读和使用煤介的能力,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作 者:吴谦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刊 名: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英文刊名: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4 关键词: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校园文化篇3:高校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高校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成功的企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或代表创新,或体现人本。比如工商银行的“工于至诚,行以致远”;华为的“狼性”文化等等。优秀的企业文化蕴含了企业的价值观、经营哲学、企业精神等文化形象,既是企业的正面宣传,又是员工个人同企业自身价值追求相结合的纽带。同样,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也需根据办学目标和实际条件,打造合适的学校文化,以培养有知识有技术,更有精神有品德、有价值有思想的高级人才。学校的文化建设居于学校建设的核心地位,是形成一个学校个性、魅力、生命力的关键。做好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十分重要。
一、学校文化的理解
学校文化代表学校的组织文化,体现着学校的组织氛围。美国学者沃勒最早提出“学校文化”,在1932年《教育社会学》一书中,他将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哈佛大学校长中心创始人巴茨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在这里我们做事的方法。”学校的文化是一个深深植根于组织核心的关于标准、态度、信念、行为、价值、仪式、传统等的复杂形态。石欧在《学校文化学引论》中将学校文化看作学校全体人员通过共同努力所达到的学校总体文明状态,也是共同遵守的精神准则、取向和风貌。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群体成员以价值观念为核心所建立起来的各种观念、制度与行为方式的总称。不同学者对学校文化有不同观点,高校的学校文化是体现大学精神、师生价值观及处事方式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作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二、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起初的校园文化概念反映的主要是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课外文化活动,譬如,学校开展的各种艺术教育和学生中的各种社团活动等。学校文化则更注重学校以及学校培养的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氛。因此,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是践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锻造品德优良、知识过硬的创新人才;有助于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校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有助于打造有特色的高校发展模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二)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规范高校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作为一种文化,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提炼而制定出来的,是反映了师生的意愿,为师生共同认可的,这种制度才能被全校师生所遵守。好的制度文化能规范高校行政人员、教师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操守,维护高校正确发展方向,促进高校规范各项制度。
(三)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高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建立平等、充满朝气的精神环境,一是增加了学生和教职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更好将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取文化知识,更获得思想品质的提升,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不畏挑战。
(四)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提升高校自身的竞争力
建设名校不是建造豪华阔气的大楼,名校的底蕴需要德学兼备的师生不断的积淀,需要优秀学校文化的熏陶。学校文化建设既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进行学校发展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手段。
三、当前高校学校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建设学校文化较功利
很多高校都意识到发展学校文化的重要性,但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急功近利。部分高校妄图通过物质环境改善快速提升学校文化,投入资金建造楼宇、园林景观、盲目升级硬件设备等,结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层面依旧空虚。
(二)部分高校学校文化评价机制较片面
部分高校建设学校文化的评价机制较片面,重结果轻过程,于是在制度文化建设上更注重就业水平、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更注重获奖名次和次数。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价值追求等方面考虑较少,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机制还有待提高。
(三)校训的重视程度不足,且缺乏亮点
校训可以看作高校独立思想和大学精神的体现,是高校的灵魂,但目前部分高校对校训的重视程度不足。一是校训在校园内体现的频率较少,二是部分高校校训缺乏亮点,雷同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在112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中,“求实”出现了30次,“创新”出现了28次,“团结”出现了18次,“勤奋”出现了16次,“博学”出现了13次。而共有41所大学的校训中出现了这5个关键词中的任何1个或者更多。此外,共有39所大学的校训格式相同,均为四个词语组成。有个别大学的校训甚至完全相同。⑦大量相似的校训犹如空喊的口号,更使众多高校丧失了个性。
(四)学校文化建设,师生参与程度有限
作为建设学校文化的重要力量,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造成这种现状有多种因素,一是国内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科层管理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规划发展决策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二是有些教师因授课任务和评定职称压力占据了自身大量时间,缺少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精力;三是部分学生被学业负担和就业压力所累,对于学校事务关注度不足。缺少了这两大建设学校文化的一线力量,学校文化建设方向难免会出现偏差。
四、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

高校建设学校文化,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高校发展方向不是盈利的企业,也不是培养只会读书不会独立思考的学生工厂。高校建设学校文化,从大的方向来说,必须坚持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从办学质量来说,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稳定就业,也要重视学生的精神气质、品德修为等长远发展。要树立好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将重心放在教书育人上,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二)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不能一窝蜂的照搬照抄,不同院校有不同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现状。机械的复制无法建立学校文化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机制改革,首先要分清自身发展现状,寻找个性、差异和特点。其次根据自身现有条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既重视学校传统,也重视时代进程。制度不仅要起到限制约束作用,也要以人为本,激发活力和凝聚力。
(三)提高校训的鼓舞激励作用,加强校训的精神文化建设
校训代表高校价值追求的精华,要审慎确定,人云亦云就削弱校训的意义了。另外提高校训的鼓舞激励作用,不要让校训仅停留在学生证上,可以通过各类校园活动,引领师生学习体会,把校训作为求学乃至是做人的真实行动,把校训的力量发挥出来。
(四)改革学校管理方式,鼓励一线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
加强全校师生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培养全校师生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荣誉感。一线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受益人,师生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最直接的需求和体会,更有助于探索出适应自身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之路。总之,高校学校文化建设有利师生的成长发展,对高校而言则是提升学校品牌价值,增加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让师生伴随着优秀学校文化成长,对培养有文化、有思想、有追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篇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与声誉,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高职氛围;校园文化;构建与管理
一、竭力打造校园文化,增强高职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的体现。它主要指校园的人文氛围和整体精神风貌。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历史沉淀。根据高职办学的特殊定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一般来讲,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诸方面。物质文化是指高校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硬件设施,主要指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活动中心等,它是学院“形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指高职院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它是一种“法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群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了班风、学风、教风、校风的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高职院的校园文化是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三位一体的融合。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保证,同时精神文化也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体现。
(二)高品位校园文化对高职培养特色人才的特殊意义
高职院校既要赶超国际技术水平,又要适应国内地方产业调整的需要。社会对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决定了高职教育要在培养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的基础上,在学校的文化氛围中培养一专多能的适应岗位需求的实践性新型人才。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但除职业能力外,人文修养也应提到一个极高的地位。没有人文修养,具有再好的技术能力也会因为个人修养的不足而使技术能力失去价值。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育人氛围,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教育效力帮助学生提升“人”的修养和品行。竭力打造校园文化,增强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就是要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既具有职业能力,又具备与所学的技能相对应的人文修养的“全面”的人。
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之根本
按照“职”的要求加强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作为高职院的硬件设施、人文景观,因其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而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感情、道德行为、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因此,在进行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高职育人的要求长远规划,整体实施。要有意识地对校园环境进行布置和设计,要让人们在美景交融中体会和感悟一种理念,一种特色,一种人文精神,使人的个性充分得到张扬。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在物质层次上处处突出“职”的特点。职业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体现在理论水平上,而是体观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教学环境布置,除有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还必须有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与职业相关的因素,让学生从行业日新月异变化中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动力。
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校园制度文化的创新。制度文化作为高职院的一种“法文化”,它是通过相当的制度规定来诠释文化的内涵。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校园内的各项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成为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生活、工作秩序,进而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要重新建立起适应高职院校情况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制度的文化内涵,创新管理的模式,在制度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讲求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既以法束人,同时又要给予师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让其在制度规范与约束下自觉的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品牌文化。转按照鲜明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也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精神文化在三种文化中属较高层次,学院要以完美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的科学制度来保证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的形成。竭力打造出体现自身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要加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培养,注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养成,促进精益求精、严密细致、科学求真的态度的形成等,从而体现一个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同时作为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要以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浓厚的学风、文明的班风来诠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体现出学院的一种精神。
(二)以“两个课堂”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
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比较多,首先,应将课堂教学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与知识相关的文化内容,打破单纯传授形成技术能力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克服知识传授中狭隘性,拓展知识的广度,显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学生对于知识在文化视野的吸收和重组。其次,要深化知识的学理内涵,将知识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使知识在技术能力形成过程中,不仅是一种经验的引导,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实现。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外,还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富有情趣、适应于学生爱好的文化内容引进校园文化中来,这种情趣性的文化活动诸如邀请当地著名企业家、商界精英及成功人士开办讲座;举办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动画美术作品大赛和计算机编程成果展等,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与动手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补给,情趣得到提高,视野得到开阔,最终达到能力得以提高和人格得以升华的目的。:
(三)以网络文化为载体,不断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
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学生通过它可以更容易、更快捷地接触到各类信息,当然也包括一些不良信息。同时,信息化的过程也影响着校园人内部的心灵、价值观以及外部的行为,不仅将改变校园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模式,也将使校园人的生活、工作、娱乐等行为方式发生转变。所以,正确认识信息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以积极和包容的心态赋予信息化技术更为积极的文化涵义,有意识地吸收有意义的网络文化,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使它和校园文化和谐地共生发展,从而正确把握和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是当前职院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四)以创新文化活动为手段,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高职院校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随着办学历史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本着以学生的内在成才为动力,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主流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激发他们自觉地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人类的进步而积极开拓,奋发努力。为此要不断创新文化活动,一是思路上,要在变中求新意,求精品;二是内容上,要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补给,情趣的添加和视野的开阔,更是人格的升华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方式上,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触角延伸至校外,与企业、社区、部队、媒体联“姻”,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形成校园、社会互动网络。
篇5: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论文
摘要:从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以山西省地方高校为例,研究高校校园文化的外部和内部建设.结合高校实际,充分认识到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重要性,理顺高校产学研和地方经济企业发展的关系,坚持地域特色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的相结合,最终实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性和可持续性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文化生态学
随着地方高校大众化的发展,地方高校成为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而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负责人类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任务,还是学术和思想创新的源动力,也是地方城市发展创新的源泉.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具有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了各所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外是一种社会形象,对内是自己独有的一股精神力量.现今社会发展正发生深刻变革,经历着由工业化向知识信息化发展.山西省也正在进行资源转型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与之相适应.但是近年来,地方高校发展中更多的是注重建教学楼、修体育馆等硬件,忽略了校园人文与精神文化的建设.与此同时,外来文化具有出奇的吸引力,尤其是商业化的快餐文化、粗俗文化、流行文化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很容易迎合文化饥渴的青年人.这时,当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还没达到文化自觉的时候,高校校园文化必将受到污染,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和优质人才培养也将受到影响.笔者拟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分析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文化生态学理论的解析
在借鉴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观点的基础上,主要从文化生态学是研究各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动态系统这个角度来探讨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即认为文化不仅受其外部复合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文化系统内部也存在各种有机联系,因此要协调好文化内部和外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促进文化各要素的和谐共生,实现文化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1]如图1所示,笔者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外部社会环境(地方社会经济、科技和地域文化)和内部环境(办学定位、学术科研、特色文化精神)2大方面分析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规律.
2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外部社会环境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国家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且受当地特定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地方高校作为地域文化传播和弘扬的集中地,不可推卸地承担引领和推动地域文化发展的历史重任.[2]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外部环境的优势,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文化建设中,引领地域文化发展,提升地方高校的竞争优势,成为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亮点.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东部,北界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南与河南省相邻,东依太行山;因外河而内山,有“表里山河”的美称.山西省以煤炭、铝土、铁矿等矿产为主,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炼焦、建材等为主的重工业经济,轻工业相对薄弱.近些年,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山西省经济以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相关产业转型,而实现跨越发展建设文化强省须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地方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将是文化强省建设的主力军.山西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山西省西南部.其文化以佛教与边塞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黄河文化等5大特色文化为根基,广为流传的民间文化有广灵剪纸、平遥推光漆器、定襄澄泥砚等10大文化产品,其中带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编织、砖雕、木雕、石雕、木刻、堆锦、刺绣、葫芦画等.
3地方高校发展转型中校园文化的内部建设
大学的文化建设是根据大学办学性质目标、历史文化积淀、师生共同信念、师生对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长期积累起来的.[3]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内部建设的核心在于办学定位、学术科研、特色文化和文化精神.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学术科研、特色文化和文化精神是支柱.通过地方高校的校训可以影射出地方校园文化建设的风貌,如山西财经大学的校训“修德立信、博学求真”,弘扬“明礼诚信、艰苦创业”的晋商精神;中北大学“致知于行”的校训充分体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符合成人、成材的教育客观规律;大同大学则秉承“厚德、博学、慎思、笃行”,弘扬“关爱学生、敬重教授、崇尚学术、张扬个性”的校风;山西农业大学以“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精神享誉海内外.这些校训深刻地反映出山西省地方高校求真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地方高校自身在迅速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大多数地方高校均有建设历史不长、文化底蕴不深、办学资源不丰富、师资力量薄弱、管理制度待完善、大学精神需凝练等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近10年新发展、新整合起来的地方高校,这些不足更为明显.[4]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和敏锐性的特点,容易受世俗文化的冲击,受功利主义、现实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影响而弱化人文精神的作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种社会思想文化碰撞渗透,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出现道德标准模糊和理想信念多元化.所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需要理清思路,从办学定位这一顶层设计开始,思考如何立足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合格人才,同时承担起学术科研创新和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的责任.
4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和地方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4.1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定位的关系
山西省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经济主要以煤炭、电力、冶金、炼焦、建材等工业为主,然而其地理位置又属内陆中部,市场化程度不高,地方经济主要以国企为支柱,民营企业发展市场空间还很大.[5]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重视,高铁的建设,城市交通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些都为地方高校定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太原理工大学的矿业类、太原科技大学机械类、山西财经大学财务经融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类等专业的建设,都是基于过去十几年的煤炭产业或传统晋剧文化等,突出了地方高校应用型和技术性定位层次.山西省各地方高校发展和转型相对缓慢,这是受历史、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71所普通高校(本科院校23所,高职专科48所),大多数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其中“老八所”高校在山西省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涵盖了工、农、医、师、经等专业类型.但是随着90年代高校的扩招发展,一些特色学校更名,如原来太原重型机械学院2004年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雁北师范学院更名为大同大学,学校专业特色逐渐削弱.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和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陷入高教系统内部的盲目攀比竞争,短期内很多高校专科升本科,本科(学院)升大学,地方高校也争着向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发展,脱离地方经济和地方文化,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发展.这种不切实际的办学定位必然导致地方高校走向同质化的道路,让地方高校失去其个性和特色.[6]所以,地方高校的定位首先需要树立为城市发展服务的理念,主动研究城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充分把握地方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向标,引导地方高校科学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和优势.
4.2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关系
地方高校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办学为主,其关键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高校来说,就是以市场需求和就业趋势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合作企业来说,这种模式提供了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减轻了企业改革创新的成本,推进了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共赢.近年来,太原科技大学先后与太重集团、徐工集团、中信重工和三一重工等50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大大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技术发展的能力,成果项目转化达到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地方高校的科研文化不是闭门造车,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在不影响各自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地方企业的创新发展也急需和地方高校科研嫁接合作,二者的深度合作需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相互连结—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享共赢.然而,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制约了地方高校的行业背景,大多数地方高校传统的以学科为主导的办学模式,缺乏考虑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现实需求.地方高校的科研起步较晚,科研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重视学术科研,学术科研容易量化和周期短,应用性科研投资大、周期长和风险大,都导致地方高校在应用性科研方面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较少,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待增强,与地方企业达成的信任机制还需进一步努力.[7]这里既与高校内部自身的教学模式和科研发展方向有关,还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没有搭建良好的桥梁纽带有关,直接影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4.3地域特色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
地方高校具自治办学、学术自由的特点,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从而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提供先天条件.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对社会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地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把握好主流文化、流行文化和传统特色文化三者的关系.主流文化是方向和灵魂,具有稳定持久性和正能量的特点;流行文化形式多样,新异易变,有浓厚的商业文化气息;传统特色文化是植根于本土,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而流传下来的独特民间文化和精神气质.高校校园文化有多元性、高雅性、传承创新和交融性的特点,要在主流文化、流行文化和传统特色文化3种存在形态中,高校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这些特点,就需要坚持以主流文化为导向,传统特色文化融于流行文化之中,共建地方高校校园和谐特色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属于国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认同和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信念,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跟随主流文化,才能真正与时俱进,有助于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规避流行文化中的低俗性和消极性.流行文化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大众文化,是一种依靠高新技术传播形成的全球性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性文化,流行文化必不可少地夹杂着一些不良因素,如世俗化、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及人生追求.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等特点,而流行文化正好迎合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大学生成为其消费主体.由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锻炼,因此在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三观”前提下,容易被披着漂亮外衣的外来流行文化所迷惑,渐渐产生玩世不恭、道德水准下滑、责任心淡弱和行为举止情绪化的失范现象.这时,规避流行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就需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发掘地域传统特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是在地方独特自然地理环境下,人们在长期生活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传统.地方高校是植根于地方环境这块土壤下成长起来的,其校园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地方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正在被削弱或走向边缘化.一方面,引领传统特色文化的主体没有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平台,让传统特色文化失去传播的主渠道;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丰富内容缺乏深入挖掘.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核心是重视研究地域特色文化,培育地方高校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首先要以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素材和现实养料为基础,其次发掘那些能陶冶情操和富有价值意义的民间文化,最后善于借助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在校园内外传播、传承这些特色地域文化.例如,地处于吕梁革命老区的吕梁学院可以借助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充分发扬吕梁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太行精神、晋商勇于开拓和明理诚信的精神,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办出特色的宝贵原材料;地方民间的剪纸艺术文化、各种雕塑文化,也可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5结语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和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树立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理念,坚持走产学研的道路,加深校企的长远合作,充分挖掘历史传统优秀文化,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底蕴创建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才能为地方高校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使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焕发出新鲜而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2):105-113.
[2]杜琳琳.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18.
[3]顾明远.重塑大学文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5(2):4-6.
[4]周德俭.大学文化及其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特点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9(5):4-7.
[5]董继斌.绿色GDP与山西经济发展[J].山西农经,2004(6):8-12.
[6]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EB/OL].[2014-02-22].
[7]冯向东.高等学校定位:竞争中的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2):15-17.
篇6:高校文化建设探讨的论文
一、一些主要的高校校园建设问题
1.1高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权威机构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很重视,并没有把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位,没有把该项目列入校园党政工作的第一位,不管是在人力还是物力方面的投入都非常不足;并没有很好的规划和管理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得整个建设看起来凌乱不堪没有条理性;此外,高校过于注重物质文化的发展而轻视了精神文化的发展建设,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导致学校的育人功能显得弱不禁风。
1.2缺乏大众化是校园文化的又一问题
某些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缺乏大众化,一些高校安排的项目和内容只考虑到优等生,而把大多数的中等生及相对劣势的差生忽视了,要知道中等生和差生才是一所学校最庞大的阵容,所以说学校举办的活动只考虑有特长的同学参与是相当不科学的。相反的,学校应该举办一些丰富的、适合大多数同学的、大众化一些的活动,这样就使得参加人数增多,从而加快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1.3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不突出
众所周知,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历程、建校时间和文化底蕴,甚至是有不一样的培养人才的方案,所以说,不同的高校建设校园文化一定要有鲜明的特征,体现出不同的个性。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就目前高校开展的校园活动来看,很多的高校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没有体现出高校特有的个性,没有体现出高校自身的特点。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就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建设的问题来探讨,已经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工作,更别说是文化建设的深广度的问题,高校的育人功能想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2.1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都作为我国文化建设主要营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就得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党政工作,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用社会主义的思想来引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同时也要注重全校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培育师生遵纪守法、勤俭节约、追求真理的民族精神。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执政工作,要求对全校师生进行全面性的积极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在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中重要作用。2.2在校园文化建设时注重整体规划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时期就可以实现的任务,相反的,它是一项艰巨、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长期发展的产物。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专门的高校校园文化传播机构,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行整体规划,使高校各方面的文化和精神面貌有极大的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另一方面,明确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投入足够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加以正确的管理,同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有序进行。
2.3校园文化彰显个性的同时突出大众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既彰显个性又能突出重点,把各自高校的文化底蕴、历史变迁、建校时间及背景都着重突出强调,同时也要把各自高校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显示出来。只有把各自高校的特点搬出来,才能更加吸引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才能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另外,在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同时着重突出大众化,争取让学校各个年龄段、各种兴趣爱好的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在安排校园活动的时候让活动更加贴切、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2.4着重强调精神文化的建设
精神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的核心所在,没有灵魂的人只是一个躯壳,相同的,一所学校没有灵魂也就成了空壳,所以说精神文化建设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校园精神文化包括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它在教育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他也能教育学校教职工更加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从而更好的教书育人。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能增强校风和学风,更能促进师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进步,为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做贡献。
最后,学校要明确知道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学生,所以要倡导同学们积极参与,倡导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不同的文化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也可以在新生入学典礼上进行优良学风的入学教育。对教师也同样不能松懈,也可以对新教师进行严格训练、岗前培训等。只用统筹兼顾、上下一心,高校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