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捕芒果小分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篇1:高一化学物质量浓度说课稿

高一化学物质量浓度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

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

篇2:高一化学说课稿之物质量浓度

高一化学说课稿之物质量浓度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篇3: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

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liuxue86.com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

[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 g、1.5 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列实验判断。

【探究实验】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 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与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l00%。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有人说:“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20 ℃时,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钠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2)在20 ℃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钠。

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100克,溶质的质量为36克。

那么,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g/(100 g+36.0 g)×100%=26.47%。

(3)错,它把溶液与溶剂混淆了。

师: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 g+100 g=50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师: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课后小结

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互相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生思考、回忆)

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溶液,请你们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一种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学生:喜欢。

老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老师: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

老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学生:盐份多,浓度大。

老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

①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 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②硫酸铜溶解于水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 g、1.5 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一起归纳小结:

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②但对于像上面实验中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组成呢?

教师:其实,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找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学生:(一下子就找到,并大声念出来)教师跟着板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同学们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尝试练习,并很快顺利完成。

教师:同学们完成得非常不错。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这个例题,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学生:(有不少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就完成了)

教师:(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 g+100 g=50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

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葡萄糖注射液

规格:250 mL

内含:12.5克葡萄糖5%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医疗用葡萄糖注射液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好,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同学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像力真是超出了我的想像,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闭上眼睛,开始思考、回忆)

师生共同叙述:进行本课小节。

教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了哪些溶液,请你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篇4:质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质量》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学会测量固体的质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 :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质量——物体的一种特性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108、109页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一切物体由物质组成,一个铁锤比一个小铁钉所含的铁物质要多 ,物理上“质量”是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生活中某产品的“质量”是指产品的优劣.

2.质量通常用字母m 表示,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是 kg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 t、g 和 mg .

3.1kg=1000g,1t=1000kg.

4.一个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 kg ;

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6 t ;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 g ;

一张纪念邮票的质量约为50mg.

【小组讨论】

1.冰块熔化成水,状态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2.泥团捏成泥人,形状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3.飞船飞向月球,位置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4.将一铁块加热,温度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结论: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师点拨】

1.物理上的“质量”含义,与生活中所指的某某产品的“质量”优劣有区别.

2.一个物体的质量是否改变,只看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跟踪训练】

1.质量为1kg的水,全部结冰以后,冰的质量是 1 千克.如果1kg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则水蒸气的质量是 1 千克.

2.“解放牌”载重汽车本身的质量是3.8t,合3800千克=3.8×106克;一粒人工合成的金刚石的质量一般约为200mg,合 0.2 克=2×10-4千克.

3.一根硬棒,下列哪种情况下其质量发生了变化(A)

A.用车床车光滑,并制成某零件

B.在炉中加热至300℃

C.将棒拉成细铁丝

D.将铁棒带到宇宙飞船上

4.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铁块相比较(C)

A.木块的体积较大,所以所含物质较多

B.铁块较重,所以所含物质较多

C.木块和铁块质量相同,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一样的

D.无法比较其物质含量的多少

5.试判断3×107mg所表示的质量可能是(B)

A.一朵玫瑰花 B.一只羊liuxue86.com

C.一头大象 D.一杯水

学习指导二:质量的测量——天平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109、110页,完成下列问题:

1.买卖食物都要称量食物的质量,通常我们用哪些器材称量质量?

实验室里我们通常用天平测质量,生活中常用杆秤、台秤测质量.

2.观察托盘天平构造,认清天平各部分名称和配套砝码的质量及个数.

1.底座 2.横梁 3.托盘 4.标尺

5.平衡螺母 6.指针 7.分度盘 8.游码

3.熟记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被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称量就是指天平一次可以测量的最大质量,底座铭牌上标注有称量);

②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小组讨论】

怎样利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小铁块)质量:

一放:天平应放在水平桌面上;

二调:将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刻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三测: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估计一下物体质量,用镊子按先 大 后 小 向天平右 盘依次试加砝码,若所有合适的砝码都用上后,天平仍不平衡,则需调节游码,使横梁恢复平衡;

四读:右盘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示数等于物体质量;

五收:测量完毕,将物体取下,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零,以备下次使用.

【教师点拨】

1.调节平衡螺母,当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静态平衡)或指针左右摆幅相等(动态平衡)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测量时要遵循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放砝码(左物右码)的原则.

3.加砝码应先加大砝码后加小砝码(先大后小).

4.调节游码相当于在天平的右盘中加减小砝码.

5.读物体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再读小砝码(先大后小),读游码示数应以游码左刻度线为准.

【跟踪训练】

1.一架托盘天平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偏向标尺的左端,下列措施中可以使横梁平衡的是(A)

A.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

B.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C.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D.以上措施都可以

2.用已经调好了的天平称量一只烧杯的质量时,当天平的右盘加上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稍微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为了使天平平衡,应该(C)

A.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外旋出一些

B.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里旋进一些

C.把标尺上的游码向右移一些

D.把天平右端的底部垫高一些

3.下图小石块的质量读数为27.2g.

4.一架天平,测量前左盘低右盘高,未经调节,称得一铁块的质量是50克,那么铁块的实际质量应比50克 小 (填“大”或“小”);若用一个已生锈的砝码去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则测量的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偏 小 (填“大”或“小”).

质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3.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工具

天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 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 质量的单位

(1) 国际单位:千克(kg)

(2)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 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 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篇5: 质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3.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工具

天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 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 质量的单位

(1) 国际单位:千克(kg)

(2)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 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 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篇6: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物质的量浓度是化学基本概念之一,是化学重要思维的组成部份,历来是命题重点,包含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容量瓶的使用方法等一系列考点及学习重难点。

2.解析:本节内容学习是建立在物质的量基础上的,学生若较好地掌握了物质的量概念,以及正确建立了物质的量的思维方法,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应当是得心应手的,但本节内容计算较多,况且我校相当部份同学并未掌握物质的量以及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亦未建立起正确的物质的量思维,故在教学设计中以巩固促进步,知识点渐进式排列,充分考虑学生基础为好,大体上知识点教学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概念迁移、熟悉,第二阶段为适度发散及知识点理解,第三阶段辅于适当的配套练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并会初步运用本系列概念。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2.解析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经过几个月的高中学习方法适应,我们的教学对象已出现层次分化,特别是前面抽象内容的学习使一部份学生产生对物质的量系列知识的畏难情绪。故应在授课中尽量以简单实例类比,以消除其错误认识

2.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抽象理解有相当难度,要建立这样的思维模型需假以时日。

3.我校学生基础弱,在知识点的拓展中应尽量少做难题以免挫伤积极性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加强学生对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帮助学生克服在理解概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准备在实验的支持下,用形象促抽象的方法完成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复习引入

理解物质的量系列概念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的学习

巩固小结

(二)教学情景

1.复习物质的量要点,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回答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

设计意图:确实保证学生的课前熟悉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2.认识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问题2:1L溶液中含有某物质3mol,则此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

师生活动:课堂口答,并总结

问题3:溶液有什么性质,在问题二的溶液中分别取出20ml和15ml的两份,它们的浓度分别是 ,

课堂思考1:40g氢氧化钠溶解在100g水中形成某温度下的溶液,此时的物质的量浓度可求吗?若能试计算

课堂思考2:40g氢氧化钠溶解在一定水中形成某温度下的溶液0.5L,此时的物质的量浓度可求吗?若能试计算

设计意图:理解应用物质的量公式计算时各量的分别含义

师生活动:共同归纳,比较

问题4:将标准状况下11.2L氨气溶解在1L水中配成溶液,此时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为什么?

例1:1L食盐溶液完全蒸干后得到5.85g食盐晶体,则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氯离子的浓度为

意图: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

例2 :5.85g食盐加水1L配成物质的量浓度与上题的溶液是否相同,

例3:0.5LNa2SO4溶液中含有15.2g Na2SO4则钠离子、硫酸根离子,Na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多少

3.目标检测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从1 L 1 mol・L-1的NaCl溶液中取出10 mL,其浓度仍是1 mol・L-1

B.制成0.5 L 10 mol・L-1的盐酸,需要氯化氢气体112 L(标准状况)

C.0.5 L 2 mol・L-1 BaCl2溶液中,Ba2+和Cl-总数为3×6.02×1023

D.10 g18.4 mol・L-1硫酸(密度为1.84g・cm-3)与10 mL 18.4 mol・L-1硫酸的浓度是不同的

2.500 mL 1 mol・L-1的溶液含某化合物40 g,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0 B.40 C.50 D.80

3.在V L硫酸铝溶液中,含有W g Al3+,这种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B. C. D.

4.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关于0.2 mol・L-1 K2SO4溶液的正确说法是( )

A.500 mL溶液中所含K+、SO42-总数为0.3 NA

B.500 mL溶液中含有0.1 NA个K+

C.1 L溶液中K+离子浓度是0.4 mol・L-1

D.2 L溶液中SO42-离子浓度是0.4mol・L-1

5.小结

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关于溶液浓稀的表示方法,试作出比较,并说明各自的异同点,及适用性

物质的量浓度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单位

溶液单位

表达式

特点

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溶质质量。

(填相同或不同)

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物质的.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溶液的浓稀表达方法

配餐作业

一、基础题(A组题)

1.配制500 mL 0.1 mol / L硫酸铜溶液,需用胆矾 ( D )

A. 8.00 g B. 16.0 g C. 25.0 g D. 12.5 g

2.在100 mL 0.1 mol / L NaOH的溶液中,所含NaOH的质量是 ( C )

A. 40 g B. 4 g C. 0.4 g D. 0.04 g

3.Al2(SO4)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若已知溶液含SO42- n mol时,体积应是( )

A. mL B. mL C. mL D. mL

4.下列溶液中的Cl-浓度与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Cl-的浓度相等的是( )

A.150 mL 1 mol・L-1的NaCl B.75 mL 2 mol・L-1的NH4Cl

C.150 mL 3 mol・L-1的KCl D.75 mL 1.5 mol

・L-1的CaCl2

5.有K2SO4和Al2(SO4)3的混合溶液,已知其中Al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mol・L-1,SO2-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7 mol・L-1,则此溶液中K+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为( )

A.0.1 B.0.15 C.0.2 D.0.2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点

二、巩固题(B组题)

1把4 g氢氧化钠和17.1 g氢氧化钡溶于水制成混合液500 mL,则溶液中O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2在标准状况下,烧瓶内充满HCl气体,将此烧瓶倒扣在盛水的水槽内,当液面上升到烧瓶容积的时,此时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B )

A. 0.74 mol / L B. 0.045 mol / L C. 0.037 mol / L D. 0.025 mol / L

3用m g 10%的NaOH溶液,蒸发掉4 g水后,余下溶液10 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浓缩后碱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C )

A. 1.8 mol / L B. 2.3 mol / L C. 3 mol / L D. 4.4 mol / L

4由2 mol / L磷酸溶液和2 mol / L磷酸溶液各50 mL组成的混合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B )

A. 1 mol / L B. 2 mol / L C. 3 mol / L D. 4 mol / L

5在无土栽培中,配制1 L内含0.50 mol NH4Cl、0.16 mol KCl、0.24 mol K2SO4的某营养液。若用KCl、NH4Cl、(NH4)2SO4三种固体配制,则需此三种固体的物质的量(mol)分别为 ( D )

A. 0.40、0.50、0.12 B. 0.66、0.50、0.24

C. 0.64、0.50、0.24 D. 0.64、0.02、0.24

6.在H2SO4和Al2(SO4)3的混合溶液中,铝离子浓度是0.4 mol / L,硫酸根离子浓度是0.7 mol / L,则氢离子浓度最接近于 ( B )

A. 0.1 mol / L B. 0.2 mol / L C. 0.3 mol / L D. 0.4 mol / L

7.有三种不同浓度的稀硫酸,体积比依次为3∶2∶1,它们分别与等物质的量的K2CO3、KHCO3、Al刚好完全反应,此三种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比为 ( C )

A. 1∶1∶1 B. 6∶2∶3 C. 4∶3∶18 D. 2∶1∶3

设计意图:适当提高

三、提高题(C组题)

1某温度下22% NaNO3溶液150 mL,加入100 g水稀释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在标准状况下,烧瓶内充满HCl气体,将此烧瓶倒扣在盛水的水槽内,当液面上升到烧瓶容积的时,此时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B )

A. 0.74 mol / L B. 0.045 mol / L C. 0.037 mol / L D. 0.025 mol / L

3.5.6g铁投入到200ml2mol/L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将溶液稀释至1L此时,硫酸亚铁的浓度是多少?硫酸根离子,亚铁离子浓度分别是多少?

篇7:物理质量教学设计

物理质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初二物理《质量》教学要点设计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本章而言,涉及到两个常用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其中两项基本技能。所以,本章是基础的一章。 就本节而言,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常用的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是基础的一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能力目标:

①会调节天平平衡;

②会使用游码;

③初步学习用天平称固体的质量;

④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3〉方法目标:

①继续学习“从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②继续学习运用“关键词归纳法”归纳文段要点;

③初步学习“实验探索法”发现事物内部规律的学习方法。

〈4〉德育目标:

①在质量初步概念的引出过程中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②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虽说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教材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较低,因此,它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天平作为一种常用测量质量工具,是后续章节有关实验的不可或缺的仪器;并且,它是质量测量中一种较为精密工具,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习天平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质量”:现象归纳法、练习法;

“质量的测量”:实验探索法、关键词归纳法。

四、板书设计:

1、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单位:

(1)通用单位:千克——kg

(2)常用单位:吨——1t=______kg

克——1g=______kg

毫克——1mg=___kg

篇8:大物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率学习,以充分体现探究的过程和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为此本人在下面的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1.变演示实验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上“鸡蛋落地不破”为课堂演示实验,本人在教学中将其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课前设计各种不同的方法举行“鸡蛋落地不破,看谁举得高”设计比赛,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2.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中在讲完“动量定理”时,让学生动手做这样一个小实验,如:课本上提到的“缓冲装置的模拟”,以加深对动量定理的理解。本人在教学过程的一开始就让同学两人一组做实验:“在课桌边上放一张纸,再在纸上放一块橡皮(或钢笔套),请同学做一个实验,把纸从橡皮(或钢笔套)下拉出,但不能把橡皮(或钢笔套)拉落下。边做边思考,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实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实践,充分体验纸对橡皮(或钢笔套)摩擦力的作用时间对其运动状态改变的影响。

3.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和体验动量定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

二、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思考题: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3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着地后完整无损。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案,并能演示。其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论证呢?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2)思想教育: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3)能力培养: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四、重点与难点

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动量、冲量的方向问题,是使用动量定理的'难点。

五、教具

鸡蛋,沙,橡胶锤,铁锤,细线,橡皮筋,小铁球,铁架台,宽约2c,长约20c的纸条,橡皮一块和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题。

以10/s的速度运动的球,能不能用头去顶?(足球,就能去顶;铅球,则不能。)

质量为20g的小物体运动过来,能不能用手去接?

(速度小,就能去接。速度大,如子弹,就不能。)

动量决定于物体质量与速度v的乘积。

板书:P=v

有人说动量大的不能接,动量小的能接。还有人说如果是质量不太大,速度又不太快的物体就敢接了。那么如果是50g的鸡蛋以5/s的进度向你飞来,你敢接吗?

(头接鸡蛋时要用力,作用力大时,头对鸡蛋有作用冲量作用,鸡蛋会破的。)

板书:I=Ft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讨论冲量与动量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其答案。

(二)做中学探究物理规律。

师:请同学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片1】

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3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着地后完整无损。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案。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论证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多种方案:①在地上放一层海绵;②用海绵把鸡蛋包住;③做一个降落伞带着鸡蛋往下放;④在地上放一盆水(或沙)。

师:我们请提出方案四的同学上讲台把实验做给同学们看一看。

(学生上讲台站在凳上做这个实验)

【演示实验】让鸡蛋从高3处自由下落到沙地上。

师:能不能讲一讲你这样做的理由?

生:减少地面对鸡蛋的作用力。

师:能不能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呢?

由学生自己推导,老师总结。

板书:设一个质量为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恒力F作用下在时间t内速度变化到v。

由于物体作匀加速运动,则有a=(v-v)/t

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a,可得

Ft=at=v-v

F=(v-v)/t

由上式可知在从相同高度落下的情况下,(v-v)是一个定值,要使F减少,只有增加力的作用时间。所以上述方案中都是为了增加作用时间t。

师:大家回过来讨论表达式Ft=v-v。

式子左侧是物体受到所推外力合力的冲量,用I表示。

v和v是冲量作用前、作用后的动量。分别用P和P表示。

P-P是物体动量的改变,又叫动量的增量。

等式的物理意义是:物体动量的改变,等于物体所受外力冲量的总和。这就是动量定理。用公式表示:

板书:I=P-P

即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Ft=P-P或Ft=v-v

说明:

(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其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若各量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则应首先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

(2)在动量定理的上述推导中,我们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a和运动学公式vt=v0+at,即在设定力是恒定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实际上,物体所受的力通常不是恒定的。例如在乒乓球与拍碰撞过程中,用球棒打击垒球,用铁锤钉钉子等,乒乓球、垒球和钉子所受的力就不是恒定的。但可以证明,动量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随时间而变化的变力。对于变力的情况,动量定理中的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投影片2】

例:一个质量为0.18g的垒球,以2/s的水平速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速度的大小为45/s,设球棒与垒球的作用时间为0.01s。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有多大?

【投影片3】

应用步骤:

①先选定正方向。

②对物体(一般为单个物体)进行过程分析和受力分析,弄清各力在各过程中的冲量,求出合冲量,且注意各量的正负。

③对物体进行状态分析,写出初、末状态的动量,并求出研究过程中的动量的变化量。

④应用动量定理列式求解。

师:学习了动量定理后,对上面同学的实验方案就能理解,并希望能自觉地运用。下面请每一个同学自己亲自来感受一下动量定理的应用。

【投影片4】

【小实验】在课桌边上放一张纸,再在纸上放一块橡皮,请同学做一个实验,把纸从橡皮下抽出,但不能把橡皮拉落下。边做边思考,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实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请一个实验失败的同学讲做不成功的感受,再请一个实验成功的同学到讲台上做给全班同学看。)

(三)学中做揭示生活现象。

师:请同学们举例动量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①跳远时跳落在沙坑里;

②在搬运易碎物品时,在箱子里放一些碎纸、泡沫等;

③轮船码头上装有橡皮轮胎;

④打篮球接球时有缓冲动作;

⑤蹦极;

⑥杂技节目:胸口碎大石;

⑦钉钉子用铁锤,而不用橡皮锤;

师:懂得动量定理的原理在生活中也应该注意其有害性。

(四)课堂,总结。

(略)

(五)布置作业。

篇9: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二、实地操作。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

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

【复习回顾】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质量分数: 单位质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

一、计算;二、取固体和溶剂、三、溶解。

【问题导入】:即将收获:如何才能配制一定物的`量浓度溶液?我们将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为例获取知识和实验的快乐?

【学生活动1】:请认真观看视频容量配的使用,讨论总结容量瓶使用情况。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用途:用来配制一定体积、准确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长颈平底细口磨口瓶。

2、规格:

50mL 100mL 250mL 1000mL

容量瓶上标注的内容: 温度 ,容量 , 刻度线 。

选用:与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大于所配溶液体积。

3、使用:

(1) 检漏 :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注入少量自来水,盖好瓶塞,将瓶外水珠拭净,用左手按住瓶塞,右手手指顶住瓶底边缘,倒立半分钟左右,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将瓶直立,把瓶塞旋转约180°再倒立过来试一次,如不漏水即可使用。

(2) 洗涤 :用自来水、蒸馏水依次分别洗涤2-3次。待用。

【学生活动2】:自学阅读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项。

4、注意事项:

(1)不能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更不能作反应容器。

(2)读数: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和刻度线相切。加入水过多,则配制过程失败,不能用吸管再将溶液从容量瓶中吸出到刻度。

(3)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不能再补加蒸馏水。

因为用胶头滴管加入蒸馏水定容到液面正好与刻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为容量瓶的标定容量。摇匀后,竖直容量瓶时会出现液面低于刻线,这是因为 有极少量的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所以摇匀以后不需要再补加蒸馏水。

(4) 容量瓶不能用来保存溶液,特别是碱性溶液,配好的溶液需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

【学生活动3】:请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6页,并认真观看视频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回答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并使用简单几个字概括各步骤内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及用品:托盘天平、称量纸、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试剂瓶。

药品:固体氯化钠、蒸馏水。

2、步骤概括: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学生活动4】:根据视频内容及案例中提示,分组配制100ml1.00mol/L的

NaCl溶液。学生总结收获。

案例: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

⑴ 计算:

n(NaCl)=c(NaCl)·V[NaCl(aq)]=0.1L×1.0mol/L=0.1mol

m(NaCl)=n(NaCl) ·M(NaCl)=0.1mol×58.5g/mol=5.85g

⑵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溶质的质量5.9 g

⑶ 溶解:将溶质倒入小烧杯,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溶解,冷却致室温

⑷ 转移:将上述溶液转入指定容积的容量瓶。

⑸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

⑹ 定容:在容量瓶中继续加水至距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⑺ 摇匀:把定容好的容量瓶瓶塞塞紧,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几次,混合均匀。

(8)保存。

【实验所获】:总 结:

一算二称三溶解;四转五洗六定溶;

七摇然后八保存;溶解勿碰烧杯壁;

转移需在刻线下;定溶平视要相切 ;

上下颠倒来摇匀;配制溶液要记牢。

【学生课后完成】

3.误差分析(所配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的比较)

⑴ 称量时所用砝码生锈。( )

⑵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未对烧杯进行荡洗。( )

⑶ 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

仰视读数、本来到刻度线却以为没到 俯视读数时到达刻度线却以为超过了

⑷ 固体溶解或浓溶液稀释时有散热,溶液未冷却即转移到容量瓶中进行定容。( )

⑸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内时,不慎将液体洒到容量瓶外。( )

⑹ 将定容后的溶液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用滴管加少量水使液面重新恢复至与刻度线相平。( )

⑺ 定容时,液面不小心超过了刻度线,并用滴管将超出的部分吸去。( )

(8)其它情况下可能引起的误差,应由同学们在实验研究中补充、总结。

板书

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

2、步骤概括: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及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篇10:聚丙烯酰胺质量浓度的测定-浊度法

聚丙烯酰胺质量浓度的测定-浊度法

采用浊度法对聚丙烯酰胺(HPAM)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并分别测试反应时间、波长、矿化度及三价金属离子等对吸光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测试条件,提出了干扰测试因素的消除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的.HPAM质量浓度范围宽、精确度高、重现性好.

作 者:关淑霞 范洪富 吴松 宋春红 GUAN Shu-xia FAN Hong-fu WU Song SONG Chun-hong  作者单位:关淑霞,吴松,GUAN Shu-xia,WU Song(大庆石油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范洪富,FAN Hong-fu(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宋春红,SONG Chun-hong(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300)

刊 名: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 年,卷(期): 31(2) 分类号:O631.5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   质量浓度   浊度法   吸光度  

篇11:摩尔浓度换算质量浓度要怎么算

溶液的摩尔浓度用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摩尔数来表示。mol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国际上规定1mol为精确包含6.02214076×10^23个原子或分子等基本单元的物质的量。摩尔浓度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简称,通常它是以单位体积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摩尔浓度,用符号c(B)来表示,常用单位为mol/L。

溶液的浓度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率表示的叫质量百分浓度,用符号%表示。例如,25%的葡萄糖注射液就是指100克注射液中含葡萄糖25克。 质量百分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篇12:七年级物理质量教学设计

物理质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正确说出质量的单位和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3.了解常见的测量工具,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质量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教材首先通过举例,如地球上的物体及宇宙中的天体,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通过让学生思考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进而给出质量的初步解释,并让学生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基本工具,教材介绍了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天平的构造,在知道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在实际测量中学习天平的使用方法。天平是初中物理中重要的测量仪器,使用规则比较复杂,操作难度较大。教材通过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实验来让学生学会天平的使用。首先在学生实验前把涉及器材安全的问题作为强制性要求,并提示学生思考这样要求的道理。托盘天平的使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不应生硬地告诉学生使用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不讲任何道理,学生只要记住了、照着做,就算达到要求了。其实,仪器的使用规则都是有道理的,教材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天平的操作程序和规则,就明白并学会了如何用天平称量质量。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三、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具体通过讲解、设疑、自学、小组讨论,使同学们认识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物理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而改变。通过观察、讲解、示范操作,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认识天平的结构,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和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主动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探究的快乐,这有利于同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天平是精密的测量工具,通过对天平的学习,培养学生注意仪器安全的意识。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橡皮筋、火柴棒、一截车胎、大头针、大螺栓、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橡皮筋、火柴棒、一截车胎、大头针、大螺栓、木块等让学生观察。

思考: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根据讨论归纳: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

大头针和大螺栓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

火柴棒和木块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橡皮筋和车胎为一类,它们都是由橡胶制成的。

根据前面的分类教师讲解:大头针和大螺栓、火柴棒和木块、橡皮筋和车胎,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橡胶,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结论: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思考:结合上面的几个例子回答,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相同吗?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学生回答:不相同。大头针和大螺栓虽然都是由铁这种物质构成,但两者所含铁的多少不同,大螺栓比大头针所含的铁多;火柴棒和木块都是由木材这构成,但木块比火柴棒所含的木材多。

从熟悉的实例入手,培养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理解质量概念做好了铺垫。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质量

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其中的“质”指物质,“量”是“数量”,指物质的多少。

思考:物理中所说的“质量”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产品“质量”相同吗?

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你知道哪些质量的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讨论总结: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kg=103g 1mg=10-3g=10-6kg 1t=103kg

生活中常用的单位有:公斤、斤、两,1千克=1公斤=2斤=20两。

学生阅读课本“科学世界”,了解“千克”的由来。阅读第“小资料”,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并引导学生完成下列的单位换算:

细菌:m=1×10-11kg=1×10-11×103g=1×10-8g=1×10-5mg

一元硬币:m=6×10-3kg=6×10-3×103g=6g

新生儿:m=3kg

成人:m=70kg

大象:m=6.0×103kg=6t

轮船:m=107kg=107×10-3t=104t

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如一头大象约6t、一名中学生约50kg、一枚一元硬币约6g、一个鸡蛋约50g,一本物理课本约200g,一张邮票约50mg、一枚大头针约80mg。

物理中所说的“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产品“质量”是表示产品优劣。

学生按要求操作。

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本领。

让学生认识质量的单位和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为后面的分组实验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质量的测量

你知道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

测量质量的工具很多。结合实物或图片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杆秤、磅秤、案秤、电子秤、台秤;

学校实验室、工厂化验室常用的有托盘天平、物理天平;

近代最精密的测量质量的仪器是电子天平。

   
三、天平的使用

通过播放课件,或挂图,结合实物让学生认识托盘天平的主要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通过交流总结,明确:

(1)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2)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在分度盘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3)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学生自学课本“天平的使用”部分,讨论使用天平有哪些注意事项,为什么要这样要求?

◆学生实验分组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

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你所用的天平有没有检查天平底座是否水平的装置?应怎样调平?你的天平的平衡螺母安装在什么位置?如果指针偏左,应该向哪个方向旋动平衡螺母?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天平的操作程序和规则,就明白并学会了如何用天平称量质量。

◆交流总结: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2)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3)将被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上,估测物体的质量,将适当的砝码轻放在右盘上,增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千万注意:此时不能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4)算出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表示的质量,即得出左盘中被测物体的质量。

◆分析讨论:

1.利用天平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你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2.测量墨水瓶中最多能盛多少水,你能想出哪些方法?怎样测量更合理?

测量墨水瓶中最多能盛多少水,必须要进行如下操作:①墨水瓶装满水,用天平测出墨水瓶和水的总质量;②用天平测出空墨水瓶的质量;③计算出水的质量。操作顺序可以有两种:①②③或②①③,这两种方法都能测量出水的质量,但若按前一种方法,必须把墨水瓶里的水倒干净,可是墨水瓶里的水是倒不干净的,瓶壁上多少会沾有一些水,这样测量得不准确。所以,要准确科学地进行测量,必须采用第二种方法。

总结测量液体的质量的步骤:

(1)用天平称出容器的质量m1。

(2)将容器灌上适量的液体后,用天平称出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2。

(3)液体的质量m液=m2-m1。

交流总结: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

(1)防止损伤 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往盘里增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用后及时将砝码放回砝码盒里。

(2)防止锈蚀 要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要用手摸天平盘,不准把潮湿的东西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砝码要用镊子夹取,不准直接用手拿。

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利用天平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你遇到问题是:大头针质量太小,小于天平的分度值,无法直接测量。采用的方法是:测多算少。

天平是较复杂和紧密的测量工具,只有掌握各部分的作用,才能让学生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安全操作实验仪器的意识。

仪器的使用规则都是有道理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天平的操作程序和规则,就明白并学会了如何用天平称量质量。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四、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实验探究:

1.用天平称量一块橡皮泥的质量。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后再称一称,它的质量会改变吗?

2.一块冰放在杯子中,用天平测量其质量。待冰熔化成水后再测量一次,看冰化成水后的质量有没有变化。

3.用天平称量室温下的铁块质量。把这个铁块放在沸水中煮一段时间,取出擦干再称一称。它的质量会改变吗?

4.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物体被宇航员带到太空后,质量没有变化。

实验总结: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得出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质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梳理本节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物理质量教学反思

开学以来,我带领着学生学习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中的物体的质量。学生知道质量的单位和符号,学会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这一节的教学重点是天平的正确使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反复强调天平的调节与使用方法。如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掌握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会更好。首先,让学生阅读一下天平的使用说明,然后教师演示正确的使用方法后,判断书上四幅图中同学的操作错误,最后故意做出一些操作上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因错误而发生的后果,使学生学会天平使用的相关问题。

学生在天平使用的实验操作之前,让学生复述天平使用步骤,然后在实验过程中逐渐感性的体会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所有的实验做好后我给学生加了一个测空烧杯的质量,再将空烧杯放在右盘再次测量发现什么?总结左物右码,物体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加游码左端对准的示数值,左砝右物呢?思考游码的作用、相当于什么?这时再让他们来做有关天平使用的习题就容易多了。

篇13:体验物联网教学设计

体验物联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联网和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物联网应用案例的剖析过程中,了解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方法。

(2)通过实践体验,了解传感器的作用,并设计相关的物联网应用创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物联网的作用,体验物联网给生活带来的便捷,提高学习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对创意设计的交流与展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2、物联网的应用。

【教学难点】

物联网的设计创意。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环境】

教学PPT课件、视频资料、小米智能家庭等实验相关器材等。

【教学过程】:

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立一名组长。

暖场视频:

师:同学们,在课前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段奇妙的视频。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师:同学们,上课。

过渡:刚才大家看到的百度神灯在不久的将来就能成为现实,而老师这里也一盏神灯,大家想来体验一下它的神奇吗?

一、魔法激趣、情境导入(5分钟)

师:老师可以用魔力来控制它,“开”,“关”演示,神奇吧?师:猜一猜,老师用了什么魔力?

生:声音、遥控……

师:遥控?嗯,有点接近答案了。

师:声音?你来试试。

师:那么到底是什么呢?秘密就在这台手机里。

师:你们再来猜一猜,老师用了什么魔法?

生:(短信、网络、微信……)

小结:刚才利用手机通过网络控制了灯的开关。

教师从学生相对熟悉的'因特网入手,通过对比和分析,揭示了物联网的本质是互联网络,只是其连接的设备不仅是因特网中的计算机,而是可以发展为世间万物,并强调需要传感设备才能实现真正的物物相连。

想想现实中物联网有怎样的应用?

经验交流:把自己获得的物联网知识与大家分享。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物联网技术,了解了物联网技术的概念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后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调查等相关的途径,更加客观清楚的认识物联网,了解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物联网带给我们的方便和巨大作用。

篇14:状物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训练体系低年级“乐于表达”训练学生对写话的兴趣能乐于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

2、能够把句子写完整、通顺

3、能运用好学过的词语造句

4、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等标点符号。

【学习分析】

1、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能够根据提示仿、续或创编故事并乐于表达。

【教学重难点分析】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行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用语言的能力。常常是条理不清、词不达意、牛头不对马嘴。

1、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2、“重视文本”根据课文内容积累好词、好句。

3、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4、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

5、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启发回忆确定写作素材

1、谈话启发师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交了哪些朋友?生我的朋友有同学、邻居、亲戚有小朋友也有大朋友。生我有十分熟悉的小伙伴。师除了这些人以外你们还有什么特别的朋友吗?生有!自然界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家禽这些也是我们的朋友。师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当像看待老朋友一样与它们和谐、友好地相处甚至还要保护它们。师说一说你们喜欢哪些动物朋友你对它知道些什么?

2、交流归纳

○1亲自喂养、接触过的动物如金鱼、猫、哈巴狗、小鸡、小鸭

○2到动物园、海洋世界观察过的动物如老虎、孔雀、海龟、各种鱼类

○3在电视(动物世界)和书本上了解到的动物。

3、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读懂习作提示弄清习作的训练目标。

二、师生互动、描摹观察

1、画一画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画下来把自己当成“动物世界”的解说员准备向别人介绍。2、说一说师你画的什么能向别人介绍一下吗?

生我家养着一只小花猫它的头上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身上长着四条腿还有一条尾巴。

师你讲得很清楚。可是如果前面不说是猫你们能知道所讲的是什么动物吗?不能!这是为什么?“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四条腿一条尾巴”的动物多着呢!

生我知道了要注意动物的特征找出动物之间的不同点来。师你的领悟很好能举个例子吗?

生比喻说鸡的嘴巴是尖尖的鸭的嘴巴是扁扁的小猪的嘴巴是圆圆的。鸟类的爪兽类的蹄贝类的壳鱼类的鳞它们的外形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师这是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动物描述得更加具体形象呢?

3、师生归纳4、小组交流

三、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1、小组评改

○1读一读边读边把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改过来把拗口的句子改通顺。

○2评一评哪部分写得欠具体表达不准确相互提议改一改。○3想一想:自己的感情表达充分吗还可以怎样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2、班级交流如何写作物作文。

篇15:状物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课余生活,熟悉写作范围。

2、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言: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全是精彩充实的故事。踢球、跳舞、画画、郊游??,不管是和同学还是家人,不管是好事、错事,样样都是那么难以忘怀,总是那么感人至深。这次习作就让我们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二、师生互动,讨论填写内容。

1、我的课余生活可丰富了,经常参加的活动有:__________。在课余,还发生了许多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是_______,那一次,我感到特别____________。

2、审题,写什么?

①理解:生活:学习生活、课余生活、家庭生活等。

②习作:我的课余生活包括记一次活动(游戏)这两类文章的关系写题材范围大的作文可使用大中见小的开头,小中见大结尾方法,从而紧紧把握习作要求。

③自由拟题:

第二课时

读范文交流写法。

1、欣赏范文,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

2、课余生活中发生的事很多,抓住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写。

3、事离不开人,人离不开事。事情中有自己也有他人,应抓住突出的人物的特点,写出人文性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等特点。

4、内容要按一定顺序写。如“可是??”“于是??”“甚至”“才”“一??就??”让你的.文章更有文理。懂得使用些表示空间方位和时间先后顺序的词,如“首先??然后??接着??”“之后”“这时”“当??的时候”“前面”等,让你的文章更有条理。

5、写活动首先要叙述完整。可简要交代活动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内容。其次要突出重点,把过程写具体。

6、如果写范围大的作文可重在写小。写时域广阔的作文应注重以一当十,以十当一的叙事方法,重在写一。从而紧紧把握习作要求。

课余生活(大)——一次活动(小)

课余时间(十)——活动时间(一)

7、写好自己,写出自己的感受,让别人分享你快乐。

篇16:银川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特征研究

银川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特征研究

利用银川市1983-1987年常规环境监测资料,系统分析了银川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IPM的质量浓度特征.结果表明,银川市大气中PM25占IPM的比例,冬季采暖期明显高于春季风沙期和非采暖期;城市各功能区在春季、夏秋季和冬季,其IPM质量浓度谱均在0.58μm处出现峰值;冬季IPM中约有50%以上来自PM2 5的.贡献,说明冬季燃煤采暖是细粒子的重要排放源之一,是细粒子污染最严重的季节;不同季节各功能区IPM谱分布出现多个峰值,是来自不同模态粒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春季风沙期、夏秋季非采暖期IPM的质量中值直径D均大于冬季;而冬季采暖期σg最小,说明该季节颗粒物分散程度最小.

作 者:樊曙先 郑有飞 金国兴 陈世功 FAN Shu-xian ZHENG You-fei JIN Guo-xing CHEN Shi-gong  作者单位:樊曙先,郑有飞,FAN Shu-xian,ZHENG You-fei(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江苏,南京,210044)

金国兴,陈世功,JIN Guo-xing,CHEN Shi-gong(宁夏环境保护局,宁夏,银川,750001)

刊 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年,卷(期): 28(4) 分类号:X513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   质量浓度谱   质量中值直径  

篇17:溶液的浓度教学的反思

溶液的浓度教学的反思

《溶液的浓度》这节课以“中国死海”情景引入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本节主要是以学生的自学与交流为主,老师的讲解、纠正为辅,把课堂交给学生来完成的。虽然所用时间较多,但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同时,学生小组的讨论也更为重要,比老师直接灌输影响要更深刻,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中引入的溶质质量分数概念非常简单,计算公式也简洁明了.通过5分钟的自学与交流,学生可以完成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后题的训练,学生能够完成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师应注意强调:解这类题时必须弄清溶液的质量发生怎样的变化,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各是多少。一般地,溶质的质量是指溶解的那部分溶质,如果没有溶解在溶剂的那部分药品,就不能算作溶质,也不能算作溶液的质量,以避免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 教材中有两道例题,可以交给学生通过自学与讨论来完成。其中重要的地方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来讲解,如有不正确的及时予以纠正。同时,可以结合课后类似的题型进行巩固训练。此时应强调: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学生只有掌握溶液稀释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才能有效的掌握溶液的配置原理及方法。

结合化学方程式,求某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发生化学变化时,是学生更容易搞混淆的,

因而这类题还需在第二课时作为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由老师带着学生反复读题,从题目中找出解题的关键点。先做一道例题,紧接着做一道类似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此类知识,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计算题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主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交流中愉快的`学习知识,以轻松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兴趣是学习知识的最好导师,让学生在体会学习所带来的喜悦同时,达到一定的知识理解与积累。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由于交互式板使用的几率比较频繁,白板触摸屏的灵敏度就相对降低,有时候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操作就不到位,就会影响教师教学的速度和思维。有些重点、难点问题讲解不到位,学生练习和分组讨论的时间相对少一些。

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多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交互式白板操作技术,多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不断提高交互式白板操作技能,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以提高自身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

篇18: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课题3的内容,重点是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及简单计算。由于我在用ppt时候容易忘记下一张内容,就按照许老师上学期教我们的方法画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效果的确好很多,而且可以使用一些语言使教学内容自然过渡。

首先我带领学生们复习上一课题内容,之后以书本上的实验作为新课导入,让学生对溶液的'浓稀有直观的认识,并了解溶液浓稀判断的其他简单方法如糖水甜淡、盐水咸淡等。随即指出这些方法的不足,不能准确得知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引出溶液的浓度。随后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并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溶质质量分数介绍和简单计算上。本节课的教学中发现我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首先,上课学生活动少,这一直是我教学中的弊端。整节课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学生被动接受,即使留有时间供学生思考,也很短,不能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其实我之前预设了很多的学生互动环节,例如提出的很多问题的思考,但是留的时间很短,部分学生没有充分思考。

其次,上课内容讲的过细,对于本节课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只要老师适当引导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当老师把很多的细节全部灌输,学生就不愿意思考,渐渐地就养成。钱老师讲的很对,说我有时候不相信学生能听懂,有时候还不相信自己,那教学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

最后许老师还建议,上课尽量不要使用扩音器。扩音器长期使用,若声音过大会可能会影响学生听力,而且使用嗓子容易疲累多数是由于发音不正确导致的,老师们应该从正确发音着手解决嗓子问题。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声音很小,在许老师建议之后,我试着不用扩音器上课,发现自己声音学生也能听清,而且适当休息嗓子也还好。

篇19: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溶液的浓度》这节课我主要是以学生的自学与交流为主,老师的解惑、纠正为辅,把课堂交给学生来完成的。虽然所用时间较多,但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我认识到初三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容忽视。同时,学生小组的讨论比老师直接灌输要更深刻,更容易接受。

教材中引入的溶质质量分数概念非常简单,计算公式也简洁明了.通过5分钟的自学与交流,学生可以完成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后题的训练,学生能够完成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师应注意强调:解这类题时必须弄清溶液的质量发生怎样的变化,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各是多少。一般地,溶质的质量是指溶解的那部分溶质,如果没有没溶进溶剂里,就不能计算在内。

教材中有两道例题,可以交给学生通过自学与讨论来完成。其中重要的地方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来讲解,如有不正确的及时予以纠正。同时,可以结合课后类似的题型进行巩固训练。此时应强调: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结合化学方程式,求某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发生化学变化时,是学生更容易搞混淆的,因而这类题,由老师带着学生反复读题,从题目中找出解题的关键点。先做一道例题,紧接着一道类似练习。然后讲授方法: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应保持不变.如有变化,是因生成了沉淀或气体,将原来溶液的质量减去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即为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校“362”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交流中愉快的学习知识,以轻松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兴趣是学习知识的最好导师,让学生在体会学习所带来的喜悦同时,达到一定的知识积累,何乐而不为?

篇20:设计质量承诺书

本法定代表人承诺:我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认真履行了下列职责,并承担相应终身质量责任。

1、严格按照核定的工程设计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开展设计业务,无越级和超范围设计或以其他工程设计单位的名义承揽设计业务情况,依法签订工程设计业务合同,未转包或违法分包所承揽的设计业务。自觉执行国家规定的工程设计收费标准,无恶性压价竞争情况。

2、严格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相关工程建设规范、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图设计严格按经现场见证的勘察成果、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进行。

3、本单位确保提供的设计文件经过严格的内部审核校对程序,相关的签字、盖章手续齐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文件编制深度要求,并及时将设计文件及相关资料归档保存。

4、严格执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交付建设单位的设计文件,均经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并加盖审查机构专用章。对施工图审查机构提出的审查意见的修改变更,一律体现在加盖有审查机构专用章的设计图纸上。

5、向相关单位提供加盖有设计单位出图专用章、执业人员印章和审查机构专用章的'合法有效的施工图纸。按规定向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做好设计交底,积极做好设计后续服务。

6、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设计变更。涉及到建设规模、行业标准、工艺流程等重大变更,均由建设单位报原初步设计审批机关批准后才进行设计变更修改。涉及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安全性等方面的变更,均经原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并加盖审查机构专用章。所有的设计变更均体现在加盖有审查机构专用章的设计图纸上。未向建设单位和施工、监理单位提供未加盖有审查机构专用章的设计变更图纸,也未用设计变更通知单替代设计图纸的变更修改。

7、及时将设计图纸及相关原始资料归档保存。

8、本单位在本工程项目承担了下列设计业务:

承诺人:XXX

XX年XX月XX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