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antevolecul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幼童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幼童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幼童观后感
所谓英雄造势时,时势造英雄。容闳无疑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很显然,容闳的努力给了120位中国的孩子前往美国留学的机会,同时也给了行将就木的大清王朝一个复兴的机会。这也为中国的自强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但是,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整个历史的最终进程的,这也注定了整个留学事业的悲剧,就算是这四批幼童一直在美国学成回国,最终在这样的制度下,也是无所用处的。容闳也算是一个悲剧的英雄吧,同样是时势毁了这个英雄。
我不知道当时李鸿章是怎么样期待这些留美幼童的,期望他们给这个庞大但是危机重重的帝国带来什么?古人孙子有云:兵者,国之大事也。在现代,毛泽东也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我们平时也说“当生存都成为问题的时候,精神有什么用?”。送去美国的幼童多学习的铁路,电报之类的工程技术类的专业。我很郁闷,就像在纪录片中所说的,在李鸿章的信中所说的,我们需要的是军事类的人才。诚然,科学技术、经商之类的可以富国,但是不可以强国。军事的强大才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基本保障。李鸿章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为什么就在所学专业没有一点的要求呢?
还有一个问题我很想说,在幼童留学的期间,清政府一直在担忧这些孩子的思想问题,害怕这些留学生只学习到西方的自由思想,不思报国。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盘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不可思议的是,政府认为这些学生,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这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但是事实是,虽然饱受祖国的猜忌,受到了来自家乡人民的嘲讽歧视,但是赤子之心不曾改变。 “当我们乘坐日本号轮船溯江而上时,我们又一次见到了上海,曾想象会有人在码头热烈的欢迎我们,能见到我们的亲人,能感受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拥抱我们,但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我们坐在独轮车中,暴露在人们惊异、嘲笑的目光中我们的神情举止在他们眼中一定像一群怪物。”这是黄开甲回到上海后的日记。很难想象,一群在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群始终热爱着祖国的年轻人,就是这样被对待。在被提前召回的过程中逃跑的荣奎,声誉自然不必多说,但毕业之后,仍然坚守当年签署的约定,来到了中国驻美公馆工作。然而,如今,我们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减当年,我们必须承认,在现在我们社会的制度不甚完善,但祖国需要你们,留学生们,又有多少人滞美不归,滞欧不归的。
还有我就是觉得清王朝的运气也是不佳,当李鸿章和曾国藩策划选送幼童出洋这一千古未有之奇事时,他们满怀期望这些出洋学生在掌握喜人擅长之技后,可以帮助中国渐图自强,可是,当留美幼童回到他身边时,在变革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的国家,却接二连三遭受致命的重创,濒临亡国的边缘。这也就是清王朝的自掘坟墓吧,把自己的重生之路给废掉了。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也是他自找的,怨不得别人。
幼童的历史真真切切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除了感叹他们的优秀之外,也深深的为他们感到惋惜,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可他们的命运却充满了遗憾与惋惜。如果不是政府的肤浅与无知,以他们的能力必将获得更大的成就。中国现在都缺乏这样的人才。
篇2: 幼童观后感
刚刚终于把5集纪录片“幼童“看完了。
心情有些沉重,但更多的是一份激动,或更确切的说,是振奋。
1870-1881年,中国官派留美学生的学习经历,这段历史,不仅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忧国官员的创世之举,更是容闳先生在1852年就定下的历时十八年才实现的一个持之以恒的理想。120名留美生,平均年龄只有12岁,却在太平洋彼岸留下了一个个将永远被后人记住的传奇故事,而他们回国后所成就的事业与成绩,更是对这项幼童留美工作的最好的肯定。
观片后,有几个感想,还深深地让我沉思:
1、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堪称真正的战略家与爱国者,他们看事的深远,笼络人才的用心,振兴衰亡王朝的奋斗,当体现在留美幼童这件小事上时,是如此的深刻与令人深思;
2、幼童中,有幸运的读完大学的(詹天佑与欧阳庚),有不幸早逝客死他乡的,又尚未完成大学学业便被召回国内的(绝大部分),有的在中法海战,中日甲午战阵中战死殉国,甚至还有违抗召回令,逃跑滞留的同学(容暌(kui,好像不是这个字)和另一位谭姓同学)。 但无论如何,这批幼童在他们或短或长的人生中所成就的东西,应该是他们最难忘的回忆。
3、当庚子赔款留学生在20世纪初期重新继续起这段历史时,历史又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两批学生走的都是同样的线路,先从海路到达旧金山,再坐火车横跨美洲大陆直达斯普林格(Springfield)。只不过,在斯普林格接这批学生的已经是容暌,而不是40年前的容闳了。时光流逝,岁月无情,但历史仍然继续前行。
4、容闳先生的墓好像在美国康州的哈特福德(Hartford),希望我今后有机会去那前往拜访凭吊一下。
再说一个花序吧: 虽然幼童留美学生中没有去康大的,不过在庚美赔款学生的一张合照中,出现了康奈尔大学的横幅。哈哈,Cornell, 雄起!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拍得很好,为我们展开了一部一百多年前发生的看似普通却将注定影响深远的事件,一部对于与这件事相联系的人特别是对于那些幼童而言,百年的传奇!
篇3:《幼童》的观后感
小时候的我们天马行空,对一切充满好奇,长大后却发现原来束手束脚才是一生安乐的基础,哪有什么救国安邦、匡扶社会,自私才是最幸福的做法。
因为在你追求自由、梦想和奉献的路上总会有许多人告诫你要按老路子走,否则将会被制度所排挤,你被迫去适应,在看清了现实之后,继续重复着和别人一样的生活。
他们总要求我们当一辈子笼中鸟,一直在圈子里循规蹈矩,不做任何越界的事,生生地剪掉了我们曾经展翅高飞的翅膀。
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曾经到过天空,又怎么可能甘心寄生于大地。
篇4:《幼童》的观后感
如果不是看过这部记录片,我对留美幼童的印象还会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简短的几行字,几幅图中,“留美”原来不是什么风光、荣耀,而是与亲人、与祖国的“生死诀别”。留美幼童在美国原来不是书呆子,而是一群全面发展,完全能融入美国社会,又不失为中国人根本的精英。留美幼童回国后的命运,原来不都像詹天佑、唐绍仪那么令人称赞,许多人战死沙场、血染海疆,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留美幼童晚景原来颇为凄凉,被历史潮流所遗忘、抛弃。
从头看到尾,我只有震撼,从发尖到脚跟的震撼。我第一次透过时空的阻隔看到了百余年前在惊涛骇浪中远涉重洋,为国赴命的那些人幼稚而鲜活的面庞。这种发乎内心,用生命去诠释的爱国情感,历经百年至今仍可以触动人的心灵,让我懂得了作为一个中国青年学子应该担负起的责任。同时,他们悲剧性的`结局又令我惆怅不已,不得不思考一身才华的他们为何无法从根本上拯救中国,我们这一代人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使祖国真正繁荣强大起来,永不重蹈那不堪回首的覆辙。
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需要我们用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去想清,用一生去实践。
篇5:《幼童》的观后感
看《幼童》是一种幸运,这真的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记录片也可以这样深入地撞击一个人的内心,让我在数月后的今天,依旧珍存着那份感伤,那份慨叹。
胸怀大志的容闳最终也未能圆满实现自己的抱负,当我在屏幕上凝望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时,我试图挣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我试图回溯百年,与那些百年之前的灵魂对话,我试图追问,是什么,让这段原本可以辉煌的留美历程最终黯然收场,难道责任仅仅在清廷吗?
是的,我们承认,保守愚昧的清廷必须付一定的责任。但是,这仅仅是清政府造成的吗?留美的幼童完全是无辜的吗?西方活跃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促使他们学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也有人“完全西化”,忘记了对祖国的承诺,一味沉浸在西方社会的娱乐和活动中。
回看今日,“留学生”已经是一个普遍和不再敏感的字眼,但当赤裸裸地面对一种异质文明时,冲突——文明的冲突使我们忧心,忧心当今的留学生,离开了昨日的母亲,忘记了归国的方向。
往昔亦或今日,我们终需铭记: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
篇6:《幼童》的观后感
现在,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的身边充斥着这样的人与价值取向:唯出国是瞻。当我置身其中,彷徨迷惑之时,我看到了《幼童》这一纪录片,它让我看清了我,作为正在培养的一名中国大学生,该有怎样的.目标与选择。
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一百多年前,那些一出门就是15岁的一群小孩子,是带着怎样的压力与疑惑?可他们又同时承载着多少人寄予的希望?而这个希望不是一般的期许,它是实现中华自强的夙愿。这其中又夹杂着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探索。
他们,就这样上路了。莫问这样的路途,这样的重量是否该交付一个小孩子去承担。
虽然这些留美幼童中不乏嬉玩人生的堕落者,但他们中的多数终究是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更让我们有所触动,甚至是震惊的是,他们之中居然有人是因为学习过于刻苦而夭折的。
对比今天的年轻人,刻苦努力者有之,志向宏大者有之,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为了自己的祖国?那些一去而不复返的所谓“人才”真的值得我们钦佩、向往吗?
我想:只有将个人志向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的人,才称得上是身负责任感的真正英雄。
我愿成为这样的人而奋斗!
篇7: 《幼童》教学录像观后感
――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更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弥足珍贵的一页。
虽然容闳远去了,他那120个幼童也早已远去,但这个百年前的传奇演绎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跌宕命运,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他们是荒原中的探路人,是惊涛里的远航者,引领落后愚昧的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他们欢笑、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百年的激荡,被遗忘又被重新拾起。
幼童的故事让人着迷。他们深入西方文化中并受到真正的尊敬,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回国后作出杰出的贡献。时至今日,这样的传奇已是鲜有所闻了,留学生们总找不到归属感,我想两代留学生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年龄吧。
幼童的历史真切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是民族的骄傲,让人赞叹也让人扼腕。如果不是政府的肤浅和无知,以他们的能力获得更大的成就,中国现在都缺乏詹天佑、唐绍仪这样能独当一面的人物。
幼童的故事,一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
篇8:幼童睡前童话故事
向日葵迎着暖暖的朝阳,绽放着甜甜的笑脸。
“妈妈,您看,那些美丽的花儿,多么像一个个太阳啊!”一只小鸟对鸟妈妈说。
鸟妈妈用自己尖尖的喙梳着小鸟儿的羽毛,说:“孩子,那是向日葵,因为它们长得像太阳,所以,它们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太阳花。”
太阳越升越高,太阳花们也随着太阳的方向,转动着它们那可爱的小脑袋。
“姐姐,我们不随着太阳转动方向转好吗?”一朵淘气的小太阳花说。
“不行啊,我们是太阳花呀,太阳的方向,就是我们的方向,这是不可改变的。”太阳花姐姐说,
听了太阳花姐姐的话,小鸟儿也不明白了,它问鸟妈妈:“妈妈,为什么太阳的方向就是太阳花的方向呢?”
鸟妈妈打开《十万个为什么》一书,翻阅着有关太阳花的资料。
“找到了!”鸟妈妈高兴地说,“太阳花的茎部含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这种生长素怕光,一遇光线照射,就会躲到背光的那一面去。同时,这种生长素还会刺激背光一面的细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那面就比向光的那面生长得快,使得太阳花产生了向光性弯曲。这样,太阳在空中移动,植物生长素也在茎里不断地移动,太阳花就随着太阳转了。”
“哈哈,这种奇妙的生长素,居然还和太阳捉迷藏呢!”小鸟儿拍拍翅膀,大声说。
小鸟儿和鸟妈妈的对话,太阳花们也听到了,它们也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要随着太阳转了。
阳光是那样的灿烂,风儿是那样的轻柔,太阳花们露出甜甜的笑脸,跟着太阳一起歌唱着美丽的季节。
篇9:经典幼童睡前童话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商人在市中开了个卖布的铺子。他年轻时曾经靠偷窃度日,不过现在他已改邪归正。他工作起来很努力,而且经营有方,因而买卖很发达,很红火。一天,商人见没有人光顾铺子,就关了店门,像往常一样回家过夜。就在那天夜里,有个小偷光顾了他的铺子。小偷装扮成商店主人模样,用自制的万 能 钥 匙开了铺门。他一看见闻声而出的守夜人,马上递给他一枝蜡烛,吩咐道:“帮我把这枝蜡烛点燃。”
守夜人刚一转背,小偷马上闯进帐房,燃着另一枝蜡烛,把帐本找来一一翻看,他想看这家布店到底有多少财产。直到夜深人静,他才算清楚,然后吩咐守夜人替他找一个赶骆驼的,说他需要一匹骆驼运货。
守夜人睡得迷迷糊糊,不辨真伪,真地找来一个驼夫和一匹骆驼。小偷叫驼夫把四捆布匹放在骆驼背上,然后又赏给守夜人两块钱,这才悠哉游哉地带着驼夫和骆驼走了。
第二天清晨,当商人来到铺子时,守夜人显得格外殷勤,因为他还在感谢昨晚赏给他两块钱的恩惠。可商人却觉得守夜人一反常态,莫名其妙。他一打开店门,发现了柜台上的帐和烛泪,再看看仓库竟然丢了四捆布。他怒气冲冲地问守夜人:“这是怎么回事呀?”守夜人见状连忙把昨晚发生的事情向他详细叙述了一遍。商人一听大怒:“赶快把昨夜你雇驮布的那个驼夫给我找来!”
“我这就去。”守夜人吓得战战兢兢,赶快把那个驼夫找来见商人。商人追问驼夫:“昨夜你把布运到何处了?”
驼夫不敢不说,就告诉商人,他将布运到了渡口,然后把布搬到一只小船上。商人听完以后,就叫驼夫带他去找船主。驼夫没有办法,只好带商人赶到渡口,指着一只小船说道:“喏!他就是船主,我昨天夜里就是把布运到他船上的。”
商人忙问船夫:“那个该死的商人现在到哪里去了?”
船夫连忙说:“我把他送到河对岸,他自己雇了一个驼夫走了。至于走到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
“现在你马上帮我去找到从你船上运走布匹的驼夫吧!”船夫立即答应,不久,驼夫就来了。
“你帮助那个商人把货运往哪里去了?”商人忙问驼夫。
驼夫告诉了商人那个地点,商人立即说道:“你跟我一起去,我要看看卸货的地方。”
驼夫领着商人来到离河岸非常远的一个旅馆里,发现那里有一个装货的仓库。商人来到仓库旁,开门一看,那四捆布匹果然在那里。于是他叫驼夫帮他把布匹抱出去,让他的骆驼运回去。而在那布匹上还放着小偷的一件斗篷,商人也顺便带走了。
小偷躺在旅店里总有些不放心,于是到仓库里一看,那些东西都看不见了,不禁有些痛心。但他毕竟是做贼心虚,哪里敢声张!只是他的斗篷也不见了,这使他觉得有必要交涉一番。小偷暗中追随商人,一直来到河边,那驼夫把布匹都搬到小船上,小偷来到商人跟前,说道:“老兄,我真心祝贺你得到主的保佑,遗失的布匹又回到你手上,一点不曾丢失。只是那多余的斗篷,希望还给我吧。”
商人什么话也没有说,也不曾犹豫,就把那件斗篷还给了小偷,只是朝他会心地笑了笑,然后便分手了。
边读边想:
问问你的孩子:商人的做法好不好?他的行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篇10:果冻噎幼童如何急救
小儿吃果冻的时候,不慎将其吸入呼吸道的事情时有发生。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大人该如何采取急救措施呢?
据医生说,幼儿将果冻误吸入呼吸道,如抢救不及时就会有生命危险。
刘大夫介绍,遇到这种紧急情况,大人要使孩子倒立,然后猛拍其后背,设法利用孩子胸腔的压力把果冻挤出来。他特别提醒:千万不要让孩子在慌乱之中继续向肺部深吸果冻,要迅速把孩子送往设备先进的医院抢救。
篇11:描写幼童的古诗词
描写幼童的古诗词
1、《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碎地声。
5、《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6、《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9、《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10、《与小女》
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11、《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2、《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13、《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4、《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5、《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6、《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7、《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描写黄河的古诗词
2.描写喜悦的古诗词
3.描写离别的古诗词
4.描写思乡的古诗词
5.描写冬天的古诗词大全
6.描写长江的古诗词
7.描写竹子的古诗词
8.描写小寒的古诗词
9.关于描写冬至的古诗词
10.描写雨的古诗词
篇12:鹦鹉幼童话儿故事
鹦鹉幼童话儿故事
从前有一个商人要外出经商,但他不敢把女儿一个人留在家里,因为有个国王早就在打她的坏主意了。
他叮嘱女儿:“孩子啊,我要动身了,你一定要答应我,在我回来之前,你不要踏出家门一步,也不要为任何人开门。”
那天早晨,姑娘发现窗外的树上落着一只漂亮的鹦鹉,彬彬有礼,很讨人喜爱,她跟这只鹦鹉聊了一会,觉得很有意思。
姑娘说:“亲爱的爸爸,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会很孤单的,能不能买一只鹦鹉陪伴我呢?”
商人视女儿为掌上明珠,马上就出去给她找鹦鹉。他遇到了一位卖鹦鹉的老者,而且卖得很便宜,就买下了这只鹦鹉送给了女儿。他对女儿千叮万嘱后,才离家上路。
商人刚一离家,国王就开始琢磨用什么方法能接近姑娘。他与一个老妇串通好了,派她给姑娘送去一封信。
但那时,姑娘正在跟鹦鹉说着话:“鹦鹉,你给我说些什么有趣的事呢?”
“我给你讲一个动人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只有一个女儿,因为是独生女,没有兄弟姐妹陪她玩。人们给她做了一个玩具娃娃,跟她真人一样大,脸也像她,穿的也像她。她不管到哪里总把娃娃带在身边,大家常常错把她当做娃娃,错把娃娃当成她。有一次,国王带着她和娃娃坐着马车来到一片森林,敌人袭击他们,杀死了国王,掳走了公主,把娃娃丢在了车里。公主伤心地嚎啕大哭,敌人只好放了她,她就独自一人在森林中走着。走到一个女王的王宫里,女王把她收为女仆。姑娘聪明贤惠,深得女王宠爱。别的奴仆开始嫉妒她了,为了让她失宠,她们对她说:‘你知道吗。女主人对你真的很好,有什么话都对你说,不过,有一件事情我们都知道,她却不曾对你说,就是她曾有过一个儿子但后来死了。’于是姑娘便去问女王:‘陛下,你真的有一个儿子,后来死了吗?’听到这句话,女王差点气晕过去。这件事没人敢提,谁提到她死去的儿子,就是死罪。姑娘照例要判死刑的,可是女王对她有点怜惜,只把她关进了地牢。姑娘被关进来后,觉得很失落;她吃不下饭,整夜哭泣。半夜,她正在哭着,突然听到开门的声音,只见有五个人,其中四个是魔法师,另一个正是女王的儿子,他被他们囚禁着,他们带他出来散散步。”
故事讲到这里,一个仆人打断了鹦鹉,他给姑娘送来一封信。信是那个国王写的,他想方设法让人把这封信递到了这里。但是当时姑娘正在兴头上,她想知道故事的下文,就说:“我爸爸回来之前,我不收任何信。请不要打扰我。鹦鹉,继续讲下去吧。”
仆人拿着那封信出去了,鹦鹉继续讲故事:“到了早上,看管姑娘的狱卒发现犯人什么也没吃,就禀报了女王。女王传她上殿,姑娘就把在地牢里看见王子还活着、被四个魔法师关押着、每晚半夜押他出来放风的情况告诉了女王。女王马上派了十二名军士,手持长矛来到地牢,杀死了四个魔法师,把女王的.儿子就了回来。女王因为姑娘救了王子,决定让王子娶姑娘为妻。”
正讲到这里,敲门声又响了,家仆来请求小主人读一读那个国王写来的信。商人的女儿说:“好了,故事讲完了,我现在可以看信了。”
“还没完,还有一段呢。”鹦鹉急忙劝阻她,“你听着:那个姑娘并不愿意嫁给女王的儿子,她只要了些钱和一套男人服装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城邦。这里国王的儿子得了一种病,没有一个医师能医好他:他从半夜到早晨,瞪着眼睛,胡言乱语,就像一个恶魔。姑娘穿着一身男装来了,自称是从外国来的医师,请求让自己和病人单独待上一夜。她先察看了一下床,发现床下有一个暗道口,从暗道口下去,是一条走廊,尽头放着一盏油灯。”
这时,又传来了敲门声,家仆进来说一位老妇,自称是姑娘的姑妈,想要见见姑娘。(其实她根本不是什么姑娘的姑妈,而是为国王办事的那个老妇。)商人的女儿急不可待地想要知道故事的结局,就告诉家仆不接待任何人。“鹦鹉,继续讲下去。”
鹦鹉继续讲:“姑娘走近油灯一看,只见一个老妇正在用一口大锅煮王子的心,因为那个国王曾经处死了她自己的孩子。姑娘从锅里把那颗心拿走了,并让国王的儿子吞下它,病立即就好了。国王说:‘我许诺过,哪位医师治好了我儿子,我就把城邦的一半送给他,你是一个女人,你就嫁给我儿子,当他的王后吧。’”
“真是神奇啊!”商人的女儿说,“故事讲完了,我现在可以接待那个自称是我姑妈的老妇人了。”
鹦鹉说:“故事还没完呢,后边还有一段。你仔细听着。装扮成医生的姑娘也不愿意嫁给国王的儿子,又离开了,她来到另一个城邦,这里国王的儿子中了魔法,不会说话。晚上姑娘躲在床下,到了半夜她看见两个女巫从窗户钻进来,她们从王子嘴里取出一块宝石,王子就能说话了,走的时候,她们又把那块宝石放进王子嘴里,他又变哑了。”
又响起了敲门声,不过商人的女儿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故事,根本没听见。鹦鹉接着讲:
“第二天晚上,当那两个女巫把小宝石放在床上的时候,姑娘拽起床单,将宝石抖落在地,并顺手捡起来装进口袋。到了早上,女巫找不到宝石,只好逃走了。国王的儿子能开口说话了,姑娘被任命为宫廷御医。”
敲门声还在响个不停,商人的女儿想让屋外的人进来,就先问了鹦鹉一句:“你的故事讲玩了还是没讲完?”
“还没讲完,”鹦鹉说,“你听着:姑娘不想在王宫里做御医,又来到另一个城邦。她听说这里的国王疯了。他在森林中捡回一个玩具娃娃就爱上了它,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边凝视着娃娃,一边哭,因为它不是一个真的女人。姑娘听了这个消息后,来到国王的房间一看,惊奇地说:‘这是我的那个娃娃!’而国王看见姑娘长得跟娃娃一模一样,就说:‘这就是我要娶的新娘!’”
敲门声还在响着,鹦鹉实在不知道如何再把故事讲下去了。只是说:“等一下,等一下,还有一段呢。”但它不会往下讲了。
门外传来商人的说话声:“开门,开门啊,我是你爸爸。”
鹦鹉一听,说:“故事讲完了,国王娶了这个姑娘,两个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姑娘这才跑去打开门,紧紧抱住远道归来的爸爸。
商人说:“我的女儿真乖,一步也没跨出家门。那只鹦鹉呢?”
他们走回房间里找鹦鹉,却找不到鹦鹉了,看到的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小伙子说:“请原谅,先生,我是一个乔装成鹦鹉的国王,我爱上了您的女儿。我了解到我的情敌——另一个国王——想要拐骗您的女儿,就披上鹦鹉皮,诚心诚意地跟她交谈,阻止她陷进我的情敌设下的圈套。我相信我成功了,现在我可以向您的女儿求婚了。”
商人答应了他们的婚事,于是姑娘嫁给了那个给她讲过童话的国王,而另一个国王被气死了。
篇13:中国近代留美幼童双重人格探析
中国近代留美幼童双重人格探析
留美幼童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他们经历中西两种文化碰撞融合的阵痛成长起来,从而形成双重人格特征:既忠君报国、绝对服从国家需要;义张扬个性、追求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在他们的人格中既充斥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又不乏美国的时代精神;既体现着传统儒家思想的忠孝仁义,又反映了美国近代的民主平等价值观念,运一双重人格形成的两条主要路径分别为“本土情怀”与“西学开化”,同时双重人格对留美幼童的命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留美幼童中西合壁的双重人格特征.可以为我们今天在全球化大潮中寻求多元文化的积极交融提宝贵借鉴.
作 者:钟芳芳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刊 名:黑龙江史志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1 关键词:留共幼童 双重人格 融合篇14:形容幼童可爱的诗词
形容幼童可爱的诗词大全
1、采白莲: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唐·白居易《池上》)
2、呼牛归:
“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唐·丘为《泛耶溪》)
3、不识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唐·李白《古朗月行》)
4、解方言:
“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唐·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
5、摘扁豆:
“古巷少人行,新月弯弯瘦,藤萝满墙头,儿童摘扁豆.”(佚名)
6、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骆宾王《咏鹅》)
7、学人拜新月: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唐·施肩吾《幼女词》)
8、学小姑:
“下床着新装,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明·毛铉《幼女词》)
9、骑黄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
10、折扬柳:
“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江南小儿女,采作流苏结.”(清·许虬《折扬柳歌》)
11、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2、念牧童: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唐·王维《渭川田家》)
13、学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14、弄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唐·白居易《观游鱼》)
15、追黄蝶: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6、关柴门: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唐·崔道融《溪居即事》)
17、恋小车: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唐·韦庄《与小女》)
18、笑问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9、吹短笛: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20、开门: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唐·李商隐《忆匡一师》)
21、不识衣冠: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唐·王维《田园乐》)
22、指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23、挑促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24、吹曲: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唐·卢肇《牧童》)
25、载诗:
“十岁载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绝句》)
26、拾花钿: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唐·刘禹锡《踏歌词》)
27、捉柳花: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
28、学种瓜: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田家》)
29、扫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宋·苏轼《花影》)
30、柳阴眠:
“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著,一牛吃过柳阴西.”(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
31、吹笛: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宋·黄庭坚《牧童》)
32、出门望:
“马啼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元·刘因《山家》)
33、放纸鸢: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明·徐渭《风鸢图诗》其一)
34、放纸鸢: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35、作钓钩: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唐·杜甫《江村》)
36、拈蛱蝶: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王禹偁《寒食》)
37、解吟: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38、轻岁月:
“幼童轻岁月,谓言可久长,一朝见零悴,叹息向秋霜.迍邅已穷极,疢疴复不康,每恐先朝露,不见白日光.庶及盛年时,暂遂情所望.吉辰既乖越,来期眇未央.促促岁月尽,穷年空怨伤.”(伍缉之《劳歌二首》之一)
39、牧牛: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唐·李涉《牧童词》)
40、剥莲蓬: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41、怕羞:
“午后顺着小河走,河水清清,在我脚下流.水中石头大如斗,石边鱼儿轻轻游.小小牧童竟怕羞,赤身蹲在,田边和地头.口中唤着大花狗,手里牵着老黄牛.”(《牧牛图》)
42、雨中牧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唐·贾岛《宿郑州》)(节选)
43、吹火: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唐·郑谷《淮上渔者》)
44、挽衣裳:
“秋来皎洁白须光,试脱朝簪学酒狂.一曲酣歌还自乐,儿孙嬉笑挽衣裳.”(唐·权德舆《览镜见白发数茎光鲜特异》)
45、误认: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46、剪风鸢:
“儿童也爱晴明好,纸剪风鸢各一群.”(明·朱茂曙《秦淮河春游即事》)
补录:
47、吹短笛: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唐·崔道融《牧竖》,补录于10月13日)
48、放风筝: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孔尚任《放风筝》,补录于10月14日)
49、放纸鸢
“清池玉水绕山川,携手伴友放纸鸢.杨柳轻指意欲醉,疑是梦境回童年.”(清·轩治翁,补录于10月14日)
50、斗风筝:
“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明·徐文长《风鸢图十首》,补录于10月14日)
51、弄笛: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明·牧童《答钟弱翁》,补录于10月15日)
篇15:观教学录像幼童有感
观教学录像幼童有感
现在,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的身边充斥着这样的人与价值取向:唯出国是瞻。当我置身其中,彷徨迷惑之时,我看到了《幼童》这一纪录片,它让我看清了我,作为正在培养的一名中国大学生,该有怎样的目标与选择。
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一百多年前,那些一出门就是15岁的一群小孩子,是带着怎样的压力与疑惑?可他们又同时承载着多少人寄予的希望?而这个希望不是一般的期许,它是实现中华自强的夙愿。这其中又夹杂着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探索。
他们,就这样上路了。莫问这样的路途,这样的重量是否该交付一个小孩子去承担。
虽然这些留美幼童中不乏嬉玩人生的堕落者,但他们中的多数终究是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更让我们有所触动,甚至是震惊的是,他们之中居然有人是因为学习过于刻苦而夭折的。
对比今天的年轻人,刻苦努力者有之,志向宏大者有之,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为了自己的祖国?那些一去而不复返的所谓“人才”真的值得我们钦佩、向往吗?
我想:只有将个人志向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的人,才称得上是身负责任感的真正英雄。
我愿成为这样的人而奋斗!——环境学院 王艺凝
在热闹非凡的春节里,我观看了《20xx,世界末日》这部影片,影片主要讲述了凯特一家在美国度假的时候听说科学家预言的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于是便准备逃离。这时有一个叫查理的人对他们说美国制造了一架可以飞往中国的飞船,于是凯特一家找到了地图并找了一架飞机飞到了制造飞船的`地方,搭上了飞往中国的飞船。倾刻间美国等地在山崩地裂间成了一片废墟,最终被海啸淹没在大自然中,在海啸即将到达中国的时候,中国制造了诺亚方舟来抵抗海啸。由于凯特一家的偷偷潜入导致诺亚方舟进水,在万分危急的时刻凯特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挽救了诺亚方舟,最终聪明的人类战胜了即将毁灭的地球。
可是为什么会有《世界末日》这部恐怖电影呢?我想原因就是因为人们不爱护地球,不爱护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随意破坏大自然所造成的最终恶果。
现在,大量的汽车烧的都是地球的肉——油,使世界整天为了油而发生大战,导致地球乌烟瘴气,得不到安宁;人们不注意节约用水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全世界各地缺水,干旱极为严重,很多地方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得到保障;工厂为了自己的经济效益大量排放污水,让许多水生动物要么死掉、要么无家可归、要么妻离子散,使得原本清澈见底的小溪河流最终演变成了臭气熏天的臭水沟,大量农田被金属严重污染,“四大公害”成天围绕臭水沟,天然垃圾场欢天喜地,乐不可支。“四大公害”是人类的天敌,而现在人类却成了地球的天敌。
在自然条件逐渐恶化、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的今天人们已经感受到地球在生气了,所以人们开始有意识保护环境了,河流经过治理整治不再臭不可闻了,许多河流里面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工厂再也不能随意向河流里面倾倒污水而是统一汇入地下通道;政府也在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车辆上路行驶;大片地区开始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了……因为人类知道如果再不开始拯救地球,保护地球,真的离全人类不远了,“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所以,我们人类啊一定要珍惜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不再破坏生态平衡,争取让我们的世界早日变得水更清,树更绿,山更美,土壤更肥沃。
沈煊——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更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弥足珍贵的一页。
虽然容闳远去了,他那120个幼童也早已远去,但这个百年前的传奇演绎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跌宕命运,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他们是荒原中的探路人,是惊涛里的远航者,引领落后愚昧的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他们欢笑、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百年的激荡,被遗忘又被重新拾起。
幼童的故事让人着迷。他们深入西方文化中并受到真正的尊敬,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回国后作出杰出的贡献。时至今日,这样的传奇已是鲜有所闻了,留学生们总找不到归属感,我想两代留学生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年龄吧。
幼童的历史真切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是民族的骄傲,让人赞叹也让人扼腕。如果不是政府的肤浅和无知,以他们的能力获得更大的成就,中国现在都缺乏詹天佑、唐绍仪这样能独当一面的人物。
幼童的故事,一个荣耀而悲伤的民族故事。——环境学院 金哲侬
篇16:不要让婴儿接种幼童疫苗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最近发出紧急通告,要求父母不要让小宝宝注射幼童才能接种的疫苗。根据最新的副作用通报系统,cdc发现有些小儿科医师让六个月以下婴儿接种了15-18个月幼童才能注射的疫苗。
cdc官员指出,对小婴儿来说,这样的疫苗注射是相当危险。第一是因为这些疫苗对婴儿的危险性证据根本尚未建立,因此婴儿会有何种反应,是无法预料的。即使婴儿安全无恙,但是预防注射却可能无效。
再说家长可能以为小宝宝打了预防针就可避开疾病感染问题,但却不知道小宝宝根本没有任何抵抗力。这样容易忽视其他预防措施,而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篇17:出类拔萃之辈--留美幼童的故事
出类拔萃之辈--留美幼童的故事
公元1872年8月11日,一批年龄在9岁到15岁的中国少年,从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
作 者:钱钢 胡劲草 作者单位: 刊 名:科技文萃 英文刊名:DIGES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8) 分类号: 关键词:篇18:美国研究人员:幼童午睡可能损心智
美国研究人员:幼童午睡可能损心智
美国研究人员说,幼童午后小睡一阵,虽可让父母轻松一会,但这可能对小孩有害;研究人员指出,白天睡觉可能影响夜晚的睡眠,这可能会损及幼童的'心智表现。英国《每日电讯报》引述《新科学家》杂志的报道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麦纳马拉带领的研究小组,测验27名学前儿童的解谜能力,解这些谜题需要计划和组织能力。
该项测验结果显示,午睡时间较长的儿童,解出的谜题较少;晚上愈晚入睡的儿童,表现愈差。
南密西西比大学的哈斯博士也做了一项调查,他领导的小组发现,那些午睡的小孩夜里会迟39分钟入睡,到周末还会进一步推迟。这些孩子觉得较难入眠、睡眠素质不好、早上起身还得挣扎一番。
哈斯博士指出,这里面存在一个“鸡与鸡蛋”问题,“一些孩童夜里睡眠较少,那可能是他们有午睡的关系;这些孩童需要午睡,那可能是他们夜里睡眠少的缘故。”
篇19:幼童在超市被烫伤获赔8000
幼童在超市被烫伤获赔8000
京华时报 讯 (记者王秋实)2岁男孩小朗随母亲在超市购物时,被促销员端的`一锅煮饺子的开水烫伤,男孩父母为此向超市和饺子厂家索赔。9月12日,本报曾以《超市促销员打翻开水烫伤幼童》为题报道此事。昨天,通州法院作出判决,哈尔滨毛毛食品公司和华普超市被判赔偿原告8000余元。
法院认为,毛毛公司促销员违反超市规定,将开水带入超市卖场并在使用过程中将开水洒出,导致小朗受伤,因此毛毛食品公司应承担责任。而华普公司作为超市卖场的管理者,未能及时发现促销员的违规行为并予以制止,应对此事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小朗母亲对小朗的监护措施不当,应承担该事故的次要责任。因此法院判决,哈尔滨毛毛食品有限公司赔偿小朗医疗费、护理误工费、交通费等共5193.43元、精神损害抚慰金3000元;华普联合商业投资有限公司对赔偿承担连带责任。
篇20:夭折的创举-晚清留美幼童的悲剧命运
夭折的创举-晚清留美幼童的悲剧命运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曾分四批派遣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是中外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留学创举.然而,这个创举却以悲剧告终.其原因比较复杂,但是容闳却归咎于陈兰彬和吴嘉善二人,这有失公允,因为派遣留学同其他洋务事业一样,是清政府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时,被迫采取的一种“两权相害取其轻”的新举措,缺乏周密部署和长远考虑,更谈不上全盘规划的意向,这就注定了其不可避免的失败命运.由此可以说,派遣幼童留美事业的'终止是清政府一贯的虎头蛇尾使然,是时代的悲剧,而不能归罪于某一个或几个人.
作 者:李志茗 Li Zhiming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200235 刊 名:探索与争鸣 PKU CSSCI英文刊名: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C913 关键词:留美幼童 容闳 陈兰彬 吴嘉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