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抱不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观看朗读者感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观看朗读者感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看朗读者感悟

篇1:观看朗读者感悟

提起味道,我们率先会想到的必须是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给了中国饮食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味道。本期嘉宾胡忠英,就是一位从业50年的名厨,也是杭帮菜的掌门人。在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他担任餐饮文化组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人物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他将味道融入故事,用中国文化惊艳世界舌尖。

他是目前中国唯一获得国际三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家,童年却没有一架属于自我的钢琴。他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少年时却和单亲、下岗的母亲,饱尝贫苦、分离之痛。吴纯的人生是他和母亲的苦难浇灌出的花朵,可是苦涩与甜蜜总是相依相伴,品尝人生之极苦才能让成功时的甜更加诱人。

__年第一部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在《明报》上连载,张小娴开始走红。她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感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感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

__岁高龄的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这位老先生以往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来表达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心意。她不计高龄,往来奔走,为的是不让这传沿千年的中国味道所期无人。一齐卿听朗读者叶嘉莹讲述她的诗词味道。

篇2:观看《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第一期,本以为会是以一种作秀的姿态来推崇阅读,即便美好的初衷,也不免喧嚣。看了一会儿,就被深深吸引,果然如网上预热的一般大热。

濮存昕,演技自不必说,话剧出身的舞台风,以前也曾多次在电视中看到他的朗诵,沉稳的男中音,儒雅的风格,很喜欢。这次他道出鲜为人知的童年,更看到他对艺术追求的艰苦与执著。

听着无国界医生蒋励念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荡》,不禁眼睛湿润了。生命的使者,非常钦佩,真正的妙手仁心,大爱无疆。六的寒假作业中有一篇作文,就是《答案在风中飘荡》,他对这个题目一片茫然。我问:“你知道鲍勃迪伦吗?”“知道啊,那个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家。”“那你先查查他为什么会得这个奖,先读读那首诗一样的歌词。”而后,六和我讨论写什么好呢,他提的主题都被我否定了,但是我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冲突总是在共同的美好愿望下莫名其妙就发生了。而后,在我表示不来管他的生气中,他悄悄完成了作文,居然没让我看一眼。今天我在电脑桌面发现他的原稿,还是写了我否定过的,也没好好排版,文章主题其实不错,因为太难,我怕他把握不了,没想到还比我想象中写得好一点。也许是我错了。

柳传至谈到他失之东隅收入桑榆的传奇,这位叱咤风云的父亲,朗读起给儿子婚礼上的致辞,温润感人。

世界小姐张梓琳优雅、美丽,又添母性的光辉,听着她念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心里软软的。很简单,其实也很难,且在心里温存一番吧。

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充满智慧、乐观、博爱。他现在每天仍工作到凌晨,他说要用夜晚偷得的时间来延长他的白天,这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大爱!

鲜花谷夫妇如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眷侣,一片花海的迷离中,温情脉脉的夫妇吟唱中,真有那么一瞬间,闪过,我渴望!“我一天一天发现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情地爱你。”“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其实,没有深情对白的生活中,对那个人说:“把洗脚水倒来。”就是相濡以沫。

遇见,第一期的主题,触动心弦。李云迪的钢琴声相伴,董卿温婉知性,煽情火候也合适。遇见《朗读者》,在直播泛滥的网红年代,唤起对文学的记忆,敲下这些,记之。期待下次的遇见。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观看《朗读者》观后感

2.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3.关于央视综艺朗读者观后感

4.《朗读者》观后感范文三篇

5.央视《朗读者》观后感800字

篇3:观看朗读者有感

观看朗读者有感

《朗读者》播出了几天,我都没有看,今天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点开了视频。

不得不钦佩董卿,在娱乐化的大潮中,仍能精准的捕捉到文化回归的脉络,沉静下来做一档关于文字与语言的节目。

尤为打动我的是,这节目中不止有“文”的回溯,还有“人”的皈依。有故事,有文学,有经历,有感悟,有光阴沉淀后字里行间的深长韵味,有表达朗读时言由心生的朴素动人。

“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这本就是寻常却又并不寻常的事。

第一期的关键词是“遇见”。濮瘸子遇见荣医生,之如老舍遇见宗月大师,都是他们人生转折的一端,可能在对方看来,这不过是周而复始的日子里的一件小事,但对于当事人来说,未来通往哪里,从遇见的那一刻便不同了。

所以,当濮存昕用醇厚的嗓音读起老舍先生的文章——《宗月大师》节选时,看似闲文杂记的文章倏地鲜活,“感恩”这个词,大抵是一种用素净文字也掩藏不了的强大情绪,是即便笑着说起,终也免不了眼圈变红。

蒋励,一位无国界医生。不止蒋励,还有她的三位伙伴。她们,朗读的是一首歌词——《答案在风中飘荡》。

我第一次听到“无国界医生”这个名词,以前都将这个词语的`含义理解为战地医生或是医务志愿者。蒋励是产科医生,在援助阿富汗的100天里,她和伙伴每天会迎来40位新生儿,在她们的手中无一例孕产死亡。如我这般没有经历过战场的人其实很难想象,炮火响在不远处,炸弹随时扔下来,在自己的生命遭受威胁时如何去保全别的生命。

可,战争和生命,哪怕它们各自站在绝望和希望天平两端,却都是现实里实实在在、避无可避的遇见。所以,当平铺直叙的朗读声响起,听着那句“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被一遍遍的被重复,内心被一遍遍的冲击。

和平不易,所以在无数牺牲下换来的和平,应该该被好好保护和珍惜;战争更不易,所以那些在动荡中不畏惧、不逃避的人,在巨大的悲痛里拼命守护的希望,都该得到由衷的尊敬。

柳传志少年时的那次飞行员选拔,是遇见了一次空欢喜,可是在求学那么重要的转折点上空欢喜一场,该是多么不幸的事。

他的父亲在此时说:只要一直做正直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是他的好孩子。后来,他进了西邮电,遇见夫人,有了儿子,创办了联想,又何尝不是遇见空欢喜之后的欢喜。

柳总在舞台中央读的是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节选。孩子四十多岁才结婚,父亲却在说起时表露得体的喜悦,换做他人,只怕要喜极而泣,终于娶了、终于嫁了!这篇致辞里,有隐忍自持的气度,有宽怀理解的体谅,有由衷的高兴和祝福,还有点小幽默。

在回答董卿为什么选择读这篇时,他这样说:因为我觉得可能对儿子还没有结婚的父亲有点启发。

观看朗读者感悟(精选10篇)鲜花夫妇,他们遇见彼此,大概是上苍对当代缺失易碎的爱情动了恻隐之心,所以将他们派下人间还原童话里的日子。

董卿说,她很少羡慕别人的生活,但鲜花夫妇的生活,她真的很羡慕。何止是一人羡慕,闻者没有不心生向往的吧?

结婚二十多年,还把读情诗当成习惯,每天读着绵绵的情话送给对方,没有尴尬,全是温暖;为了爱人一句话,卖房、砸锅、卖铁,放弃深圳,隐入深山,从此整日播种、施肥、松土、浇田,只为了送给她一个中国最美的花园…

鲜花山谷的女主人说,“当时如果有一万个人是我的结婚对象,他都不会是第一万零一个”。想想也是,1991年,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四川,遥远的距离;男小女大,诸多差异…

这样的两个人,是怎么都不该走到一起的。可男主人公破釜沉舟的北上了,在车站,信誓旦旦的说:我来和你结婚。

在天使没有降临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幸成为母亲,但我是一个女儿,我能看到父母在穷尽心力的渴望自己的孩子人生顺遂、高枕无忧,即便方式不对,即便结果偏差,可这个过程里,他们用了最大的力气。

柳传志笑着说:员工我可以炒掉他,但儿子我不能炒,所以我会怕他;张梓琳笑着说:我并不希望她有什么成就,只是希望她自由、快乐…这都是爱。

父母与孩子的遇见,许是一场轮回里的相互亏欠,非得亏欠到刻进血脉,才能还在一世的情分里,不是吗?

所以,遇见怎样的父母儿女都好,慈爱的还以温柔,粗暴的还以理解,冷漠的还以包容,个性的还以尊重。

只愿在这匆匆的一世间,别用爱让对方太为难。

最早听到许渊冲这个名字,是在《我是演说家》董仲蠡的演讲《教育的意义》中提到的,却一直不知何许人也…

你瞧,我的知识多么匮乏,白瞎了自诩对文学的喜欢,竟连这位首获翻译界最高奖项、“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老人都不知道。

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却精神矍铄的走进舞台,哪里看得出他曾因癌症被盼最多活七年,命运就是这么奇特,当许老先生将全部的热情投入翻译事业中时,死亡也会为他让步。在他曾被预言生命尽头的那一年,他获得了人生的最高成就,何其玄妙。

如今,他九十六岁高领,口齿不清,需要带着助听器才能交流。那又有什么关系,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在舞台上兴高采烈的讲着:要是能活到一百岁,能把莎士比亚的著作都译完。

在许先生的身上,遇见翻译事业,最初可能是个美丽的意外,却被他经营成了一生的乐趣。他因为喜欢一位女孩儿,所以翻译了林徽因的《别丢掉》送给对方,谁知对方已经有人了。这封情诗五十年后收到了回复,二人已各自成婚,一位在宝岛,一位在大陆,回想起来依然是美的。

后来,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典籍——《唐诗》、《宋词》、《诗经》、《楚辞》译成英法文,不是字对字的那种翻译,而是揣摩旨趣,有情怀有意向有体悟的翻译去。还有西方的经典著作,译成中文,架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位老人,在舞台上说:自己比别人翻译的好,甚至比自己翻译的好,这是一大乐趣,别人夺不走的乐趣。

许老先生的好友、学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一个接一个的朗读先生译后的文稿经典段落。对老人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生里很值得欣慰的事?

这期节目,让我看到经典佳作浩如烟海,自己的阅读量实在缈如沧海一粟;

这期节目,让我看到平凡人的伟大,伟人的平凡,人生在世总归都有故事;

这期节目,让我看到声音与文字的美好,没有人真的愿意拒绝美好,所以朗读是该属于每一个人的,阅读也是该属于每一个人的…

篇4:观看朗读者个人心得

又是开场熟悉的音乐,同样是那么伶灵动耳的旋律。温柔的灯光下出现一个和蔼的舞台。节目一开始仿佛就暗示人们这是一场心灵深处的旅程,那是青春、眼泪、过往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交织,当它要来临时,这一切都给我们以亲切的征兆。

我曾以为那些在舞台上呼风唤雨,在电视里颦蹙举眉的影视明星多少都有些攀炎附势,在群众的眼前全副武装,在自己的工作圈里人前人后。也许是我太过于不堪,让我不相信那些外部形象。我心里的演员之所以能称作演员。哪怕是在现实里,他们也或许戴着面具,进行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本期《朗读者》中的一位嘉宾演员—姚晨。她一出场便让我想起了那个武林客栈爱憎分明的郭芙蓉。记忆里的印象犹如一股暖流,好像在记忆深处找到的一些欣慰吧。

她的朗诵是《阿长与山海经》,节目泠然的配乐奏起,她翻开了书本。几站灯齐刷刷地对准了她。现场一片宁静,犹如世界诞生前夕一般,神秘而充满期待。也不知何时,她的话语出现,打破这好似延续不绝的静谧。她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真的带人坐入时光机,带着些灰色,来到鲁迅的故乡,见到南墙边的小镇。看到穿长袍的故人,看到梳着长辫的鲁迅,一起那个穿着素朴,满脸褶皱的阿长。看到到阿长的好,听到阿长的切切察察。最后不禁沉浸于此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远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中,穆怀感伤。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在无数个独一无二的长短面背后,我们都有一颗最初善良的心,犹如阿长。在演员姚晨倾情朗读下,我真真切切地走进了一个世界,并总爱沉思每个人的得失,犹如多愁善感的.黛玉。我喜欢揣测每一个人,经历地多了。不免习惯成自然。其实那些所谓看透尘俗,患得患失的人。也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的阿长吧。

这次节目,我更喜爱姚晨了。喜爱她精湛的影视,喜爱她袒露灵魂的朗读,喜爱她真诚洁白的内心。

观看朗读者个人心得7

终于有幸跟妈妈看《朗读者》。收获很多。

因为我是写完作业才跟着妈妈看。正好看到董卿阿姨采访王石。我记下来了这句话: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有了追求,有了比较,有了竞争。我们赋予它有了意义。真的意义,就在于做的过程中!

我记得看过毕淑敏老师也写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其实和周围的花草树木是一样的,一定说它有意义,就是人赋予的!我们能成为人,能享受这世间的一切阳光雨露,风雨人生,一定要活得有意义。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我们该如何走过属于我们的一生呢?是啊,如果说:“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要意义,我们的心中有一个目标,那么我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有声有色”。

在我们的学校里,同学们参加了各自喜欢的特色活动,因为是自己报的志愿,所以,活动起来也是有声有色、操场上的足球队的同学们生龙活虎的奔跑,碰撞了,跌倒了,流血了,没有一个同学抱怨。舞蹈教室的同学们随着悠扬的曲子翩翩起舞,还是一个个精灵,用舞姿来表达对母校,对老师们的热爱。乐器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挥下,一首首曲子从音乐教师传出,回荡在整个校园的上空,抒发着对老师,对祖国的爱!每个活动室的同学们都希望在短暂的时间内有所收获。

我们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老师同学,爱我们的家乡,更爱我们的祖国。

活着,要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就是生命赋予我们的真实的意义!

篇5:观看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观看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在教师的强烈要求下,我迫于无奈地观看了一档我毫无兴趣的节目——《朗读者》。

所为一个宁可躺着无所事事,也绝不愿意在课外手沾书籍的”厌学者“,我本实在不懂得,一档仅有朗读的节目,会有什么精彩的看点,哪些地方,会惹人眼球。而当我真正走入它的时候,好不夸张的说,我彻底被它吸引了。

周六晚8点,我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晰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的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有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取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戚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的转折点,他从此能够跟正常孩子一样了!能够跑,能够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度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可是对濮存晰来说,这是他生命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资料讲的是老舍对以往将自我领进血统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忙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一天理解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我们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完美,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完美的”遇见“。

篇6:观看朗读者观后感300字精选

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每一段都闪闪发光打动人心。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篇7:观看朗读者观后感300字精选

对于充斥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篇章诗文、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重播,感悟颇深。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知名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文化领域的嘉宾,还有无国界医生、为妻子许下一个鲜花山谷的丈夫、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等人。他们所处不同行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梦想。

篇8:中学生观看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自播出,备受关注。各方媒体好评如潮,豆瓣评分高达9.3。每期《朗读者》中,邀请嘉宾朗读的不只是文字,朗读的同样是人生。这些嘉宾是企业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学者、医生和普通人,他们虽各有身份之别、建树之差,但他们有着共同之处——人生轨迹中,拥有属于自己的这份“遇见”。

作为央视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董卿此次首度转型制作人无疑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她坦言这对她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但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声音是一种传递信息的介质。朗读与音乐相通,都是传递爱的方式。在《朗读者》中,你要做的是用心去聆听。李云迪用一个个乐符感染在场的观众,沉浸在音乐的河流中,一同感受音乐的魔力。

现场,濮存昕朗读老舍散文中的《宗月大师》。老舍先生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离不开的就是老舍先生对宗月大师的感激之情,而濮存昕在小的时候是个瘸脚的人,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荣国威。

每一个中国无国界医生都要面对国外恶劣工作条件,从无畏惧条件的艰难、工作的繁重,他们无不彰显出中国医生的人道主义风采。蒋励及她的无国界医生伙伴们朗读的是歌词《答案在风中飘扬》——献给在战争中出生的孩子。

从成都鲜花山谷走来的周小林、殷洁夫妇,因为他们的爱情故事以及1200亩鲜花山谷走红。他们写日记,读情诗,当现场他们共同朗读《朱生豪情诗》时,他们已年过半百,但依旧一如初见。

十年前,她是世界小姐,十年后,遇见全新身份,完成蜕变。刚刚成为妈妈的张梓琳,为十个月的女儿朗读的是作家刘瑜所写的《愿你慢慢长大》,在朗读中,她将最美好的寄予送给自己最爱的人。通过聆听张梓琳的朗读,感受到那份爱已满溢。

一手缔造了庞大的联想帝国,他的的父亲曾对他说:”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如今,这份父爱也传递给了他的儿子——这是柳传志。

一首小情诗,促使许渊冲先生与翻译世界的初相遇。如今,96岁高龄的许老,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朗读者》现场,许老虽然没有朗读,但他却让我们明白了:“生命不是你度过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胡德夫倾情献唱的歌曲《匆匆》,献给一位从小一起长大的挚友,希望那些曾经属于他们的美好事物,可以化为深山里面永远长绿的叶子,以此纪念最至真的友情。

篇9:中学生观看朗读者观后感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从初生牛犊到稍涉人世,董老师将朗读者比喻为自己的孩子,而作为观众的我们更是这个孩子成长的见证人。阅读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朗读不是,现在的人们已经少有时间和精力会去停下来认真的将书本上的文字朗读出来,而朗读者要做的就是唤醒我们读书的意识。第一季的问世,激发了多少人回归书本的欲望,第二季卷土重来,文化底蕴更增,涉及书本更深,面向群体更广,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坚守朗读者节目的初心和目标,坚守董老师的一个梦和一份执着。

我不太爱去宣扬董老师为了这个节目付出了多少,熬了多少夜,或者说长了多少白发,因为这一切都是她的事业和责任,她在这其中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和品质,她也从中获得了满足和快乐。但是我们依旧不得不说,董老师很辛苦,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很辛苦,做电视的艰难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最终只被部分人检验,而电视节目面向的却是数十万的挑剔的、风格迥异、审美不一的观众们,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朗读者第二季开播前一天的宣传海报,董老师的眼角多了的几条皱纹,眼下的发乌的眼袋,她曾累到流泪,这些我们应该看见。

第一季正赶上我初一,每周的朗读者便成为我一周的作文素材,我已经不记得我的作文里出现过多少次许渊冲先生,出现过多少次胡玮炜,朗读者于我,是快速获取文学新知的好途径,是快速了解名人大家的好途径。

第二季播出此时,我已经来到,我不再急功近利的为考试而读书,我已经拥有了慢慢读书的时间和精力,此时我将朗读者视作志同道合的好友,我将与他一起品味文字的魅力,这期间我还会有很多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会认识贾先生,我会与姚明一起读海明威,我会同更多更有趣更有阅历的人同行,他们在指引着我,以朗读者的身份,以朗读的方式。

朗读有力量,魔力魅力生命力。

它让过路人驻足,它让旁观者倾耳;它让古老的文字复活,它让厚重的书本起舞;它让现场的人凝神,它让荧屏前的你我静气。

神秘的力量,让人心动。

朗读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读依旧。

朗读者第二季,书声琅琅,且读且行。

篇10:观看朗读者有感600字

央视综合频道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首播,首次担任制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团队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节目,看到节目受到广泛好评,她与团队高兴地欢呼起来,并将欢呼声通过总导演田梅的微信发到了媒体群里。之后,董卿在微信群里接受了来自全国数十家媒体记者的群访,回答大家关注的话题。

是什么契机,想到要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对于这个问题,董卿回答说:“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扛起文化大旗,承担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而且对人也感兴趣,《朗读者》其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受到好评如潮,是否意味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来了?董卿认为,这是风向标,让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还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于娱乐化氛围很重的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怎么突围?董卿回答说:“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有所改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最温柔的一种记忆。”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节目组收到了很多反馈,一些观众关注到片尾曲是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演唱,感觉这是意外之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