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s20131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手术室细节护理安全意义研究论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手术室细节护理安全意义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手术室细节护理安全意义研究论文

篇1:手术室细节护理安全意义研究论文

手术室细节护理安全意义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对手术室护理安全方面手术室细节护理应用的意义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3月~209月收治的医院行手术治疗患者240例,按照护理方法分别纳入对照组、观察组各120例,比较护理差错事件、感染率以及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0.83%(1/120)低于对照组12.50%(15/120),患者满意率98.33%(118/120)高于对照组87.50%(105/120),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护理应用于手术室患者护理中,对提高护理安全水平与患者满意率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护理实践中推广。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细节护理

作为当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倡导的重要方法之一,细节护理强调贯穿于所有护理环节中,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手段。特别对于手术室护理,本身有较多的安全隐患存在,若护理不当,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健康。这就要求手术室护理工作开展中,引入细节护理方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医院行手术治疗患者240例,其中男150例,女90例,年龄26~68岁,平均(45.5±16.5)岁,手术类型以骨科手术、胆囊切除术以及胃肠手术为主。将患者240例依据护理方式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20例,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如手术类型、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式,如器械准备、清洁消毒等。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细节护理措施,具体实施过程包括:①术前细节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做好仪器设备检查工作,且注意明确相关医务人员工作标准与责任。同时,术前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进一步在患者护理服务上加强,如向患者讲解关于手术流程、手术人员、手术注意事项以及手术室环境等,或者举出与患者手术相关的成功病例,有助于治疗信心的建立;②术中细节护理,该部分护理内容较多,要求从细节上进行强化,如对于手术患者,确保保温工作落实到位,静脉补液以35~37℃较为适宜,或将恒温水毯盖在患者身上;若术中需进行擦拭或止血,选用由温盐水浸泡后的`辅纱。同时,护理人员注重保护患者隐私,对于裸露的肢体、隐私部位加以遮盖。加强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尿量等,安慰鼓励术中清醒的患者,不讲与手术无关的话。另外,术中细节护理要求按照相关的清点制度执行,如六查、十二对、四到位等。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差错事件、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其中护理差错事件主要以器械敷料准备不全、术中记录不准确以及药物错用等为主,手术感染主要为切口感染。另外,利用医院自制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调查内容以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基础操作情况以及护理服务整体质量等为主,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与非常不满意,将满意与非常满意例数纳入满意率范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与感染率

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0.83%(1/120)低于对照组12.50%(15/120),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切口感染率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满意率比较

护理满意率比较,观察组98.33%(118/120)高于对照组87.50%(105/120),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手术室护理工作本身有一定特殊性,相比其他科室,风险高、工作量大且专业性较强,若在护理安全上难以保证,很可能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影响。实践研究发现,细节护理方法应用下,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可起到重要作用。从其实施的要点看,主要表现在术前、术中与术后护理方面,如术前相关检查工作与患者心理干预的落实、术中保护隐私和保暖措施的落实、良好的手术配合以及术后患者体征变化的观察等,既可保证护理安全,也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整体提升[2]。

综上所述,细节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对提高护理安全与患者满意率可发挥重要作用,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关柏秋,曹晓艳,董淑琴,等.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18(12):57-60.

[2]陈娟.手术室细节护理对于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的意义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14(07):84-85.

篇2:手术室细节护理安全性效果分析论文

手术室细节护理安全性效果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细节护理对手术室护理安全性提升的作用。方法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2015年1月~1月收治66例手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33例患者为1组,将常规护理干预应用于对照组患者护理中,而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方法则为细节护理,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实验患者的护士配合技能评分、仪器设备评分、器械准备评分及消毒隔离评分均明显较高,同时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各项差异对比均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细节护理具有明显的护理效果,对手术室护理安全性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临床护理中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手术室;细节护理;手术室护理安全性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其护理工作也较为重要,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性质为有较大的风险性、工作繁重、技术要求较高且需要较长的工作时间,因此采用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至关重要[1]。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发现细节护理干预具有理想的护理效果,对提升护理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采用抽签分组方式2015年1月~201月收治66例手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33例患者为1组,其中对照组包括20例男性患者和13例女性患者,最高年龄患者为64岁,最小年龄患者为20岁,中位年龄为(39.2±2.5)岁,最长手术时间为285min,最短手术时间为35min,平均手术时间为(128.2±10.5)min;实验组包括19例男性患者和14例女性患者,最高年龄患者为65岁,最小年龄患者为21岁,中位年龄为(40.2±2.1)岁,最长手术时间为285min,最短手术时间为35min,平均手术时间为(128.5±10.2)min,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资料中的基本信息,结果显示P>0.05,差异并不显著,统计学意义并不存在,研究中对比数据有较强的可比性,参考价值较高。

1.2方法

将常规护理干预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即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常规护理等,而实验组的护理方法为细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3评价指标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护士配合技能、仪器设备、器械准备及消毒隔离进行评分;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共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三项,护理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度和一般满意度之和。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研究中两组患者的相关对比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整合,其中研究结果中各项评分均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验证方式为t验证,而护理满意度计数资料用(n,%)表示,验证方式为χ2验证,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用P值进行判断,若P值小于0.05表示差异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手术室护理安全性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患者的护士配合技能评分、仪器设备评分、器械准备评分及消毒隔离评分均明显较高,差异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5.67%,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差异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心理护理干预

手术患者在面对手术时难免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比如紧张、担心、恐惧等,因此护理人员要在术前对患者加强沟通和交流,将手术室环境向患者详细介绍,并将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提升患者对手术室的了解程度,针对患者产生的不良情绪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将其不良情绪消除[2]。同时,利用成功案例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通,将其情绪进行缓解,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将其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提升。

3.2术前护理干预

手术当日患者要在护理人员的引导下进入手术室,并将术中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提升麻醉的配合度;在患者进行麻醉时,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多鼓励患者,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促进顺利进行麻醉[3]。另外,医护人员可通过表情、眼神暗示给患者,安慰患者,对其心理压力进行缓解。

3.3细节护理干预

值得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要用轻柔的动作进行操作;对手术室湿度和温度进行适量调节,手术室要保持安静,避免患者在手术中有不适感产生;在手术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主要包括血压、心跳、呼吸等;在完成手术后,护理人员要将术中残留的血迹清理干净,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将衣物整理好,并核对好患者的资料,并将其送回病房[4-5]。综上所述,研究结果显示:细节护理不但提升了护士配合技能评分、仪器设备评分、器械准备评分及消毒隔离评分,同时提升了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关柏秋,曹晓艳,董淑琴,等.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4(12):57-60.

[2]罗利平.探讨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影响[A].//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第二次高峰论坛[C].2015:1-1.

[3]王永.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9(24):255-255,256.

[4]杨美兰.浅析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5):219-220.

[5]王亚丽,徐燕萍.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J].医药前沿,2015,23(29):236-236,237.

篇3:手术室细节护理效果探析论文

手术室细节护理效果探析论文

摘要:目的深入探讨将手术室细节护理对于提升护理安全性的效果。方法以我院11月至7月期间收治的6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手术室细节护理。结果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手术室护理安全性评分及患者满意度上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占优(P<0.05)。结论实施手术室细节护理,能够提升手术室护理的安全性及患者的满意度,方法值得借鉴。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细节护理;安全性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危重患者治疗的主要场所,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都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由于患者的特殊性因此在手术室中对于护理的质量也有更高的要去;本次研究就将以细节护理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常规护理比较的方式,分析其作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整体效果,现将研究过程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以我院月至207月期间收治的6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平均年龄(41.8±3.2)岁,平均手术时间为(116.4±10.9)min;采用随机性分组的方式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统计结果显示无差异(P>0.05),符合分组研究的基本要求。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行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手术室细节护理,方法为:

(1)术前心理干预,从临床实践来看,大部分患者由于缺乏专业的病理知识,再加上对于治疗效果及手术安全的担忧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首先应将手术治疗的目的、必要性、手术流程和手术室环境等基本信息告知患者,消除其由于未知而引起的负面心理[1];其次,护理人员可通过成功治疗案例讲解的方式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对于传染性疾病患者,要遵照医嘱严格执行相应的隔离措施[2];

(2)术前细节护理,首先护理人员要根据手术类型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并对相关仪器和设备的功能进行查验;其次,在引导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要将整个手术过程中的具体注意事项再次告知患者,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在实施麻醉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并通过眼神和表情给予其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的压力,为手术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3)手术室监护与操作,首先,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尽可能控制力度,以免对患者造成不适应;其次,根据手术类型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手术室的温度及湿度进行调控,部分涉及患者隐私的操作,要尽量减少皮肤的裸露,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3];再者,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如果手术时间过长,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分享手术进程,以平稳其情绪;所有手术操作完成后,做好残留血液的处理,并帮助患者整理好衣物,然后送入相应的.病房中。

1.3观察指标。通过对消毒隔离、器械准备、设备评分及护士配合四个环节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安全性,每一项总分25分,分数越高则提示相应的安全指数越高;另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具体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级别。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19.0软件对整体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来检验,采取Q检验方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P<0.05表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差别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室护理安全评分比较。统计结果显示,在消毒隔离、器械准备、设备评分及护士配合四个环节的评分上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详细数据参见表1。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n=30)对护理服务评定为满意24例、较满意5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率为96.67%;对照组(n=3)对护理服务评定为满意19例、较满意6例、不满意5例,总满意率为83.33%;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9.8864,P=0.0016)。

3讨论

手术室护理的质量与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个细微环节的处理不到位,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本次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手术室细节护理,相比于传统护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4],即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类型,对整个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情况进行提早干预和预防,进而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护理操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从本次研究结果的数据比较来看,两组患者在手术室护理安全评分及患者满意度上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占优(P<0.05),这也提示了手术室细节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刘红.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18:3908.

[2]朱学玲,常俊.手术室细节护理管理在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04:246-247.

[3]于琼.浅析手术室优质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5:235-236.

[4]杨会仙.手术室细节护理管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13:102-103.

篇4:手术室细节护理效果分析论文

手术室细节护理效果分析论文

手术室是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护理安全对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手术室护理具有护理时间长、工作量大、风险性高等特点,因此在手术室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护理的每一个细节,确保护理的安全,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细节护理是一种旨在将手术室护理工作做细、做精、做好,避免手术室风险的护理模式,更加注重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力求高质量、高安全性的手术室护理服务。本文选取7月至年7月收治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80例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对其进行常规的手术室护理和常规护理加手术室细节护理,其中常规护理加细节护理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7月至2014年7月收治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80例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90例,男51例,女39例,年龄在25~68岁之间,平均年龄(51.69±4.31)岁,观察组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在24~73岁之间,平均年龄(52.54±4.4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手术室细节护理,护理的主要内容有:①根据患者手术类型的不同制定详细的手术室护理流程,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将手术护理工作落实到位;②术前护理,在手术开始前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向患者讲解手术的流程、注意事项等,及时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帮助患者缓解术前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增强手术的治疗的信心,同时做好手术器械的检查工作,确保手术器械都经过消毒,且能够正常使用;③术中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及时的询问患者的情况,与患者进行沟通,以语言或动作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增加患者的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在麻醉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不必要部位的暴露,同时尽量缩短麻醉时间,在此期间患者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的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同时在手术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等情况,出现异常及时通知手术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④术后护理,在手术完成后及时地将患者的血迹进行清理,对患者术口进行清洁时要耐心、认真,做好手术器械的清点工作,避免出现手术器械遗留患者体内情况的发生,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3评价指标

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评分,主要包括器械准备、巡回护士配合技能、仪器设备管理、消毒隔离等四个方面,每项分数均为0~25分,各项的总和为护理质量安全评分,满分为100分。同时调查患者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安全评分情况

观察组在器械准备、巡回护士配合技能、仪器设备管理、消毒隔离和护理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项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中满意为74例,基本满意13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患者中满意为69例,基本满意15例,不满意6例,满意度为93.33%,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术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较多、危险性较大,因此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较高。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不断得到改善,细节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更加注重手术室护理中的细节问题,有效地保证了手术室护理的质量和安全。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避免了手术中不安全因素的发生,通过细致的准备、护理,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工作的满意度和手术室护理质量安全,促进护理工作健康的发展。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过手术室细节护理,在器械准备、巡回护士配合技能、仪器设备管理、消毒隔离和护理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篇5: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建设探讨论文

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建设探讨论文

1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法律意识

要组织手术室全体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技术规范》等,要深刻领会文件内容,利用业余时间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要做到知法守法、依法行护的准则,全面提高自身的安全和法律意识。定期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组织手术室护士进行集体学习,要认真记录讲座内容,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每季度进行一次科室内护理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考核,了解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的掌握情况,有方向的进行培养,提高护士们的安全意识。

2提高手术室护士的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根本所在,也是整个医院服务质量的体现,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专业的知识、过硬的技术、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具备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及时的发现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并进行预防控制,才能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我们针对不同阶层护士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方案。①新入科护士实施入科培训计划,按照手术室工作内容制定1周的重点培训和为期6个月的综合培训,重点培训内容主要针对无菌操作、感染预防、手术安全等方面,综合培训则包括术前准备、手术配合等专业内容,使新护士能够迅速的融入到手术室工作中来。②其他护理人员则重视在职继续教育,按照护士、护师、主管护师等级别不同,进行不同内容的在职继续教育,除护理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外,也要加强专业护理内容的培训,着重培养前瞻性护理的意识,从而防范于未然。

3完善手术室规章制度

3.1完善护理制度

许多护患纠纷都是由于护士未认真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所引起的,因此必须完善护理制度,加强监管措施,确保制度能够落在实处,对护士能够起到一个监督、指导、管理的作用。要结合实际,对交接班、查对制度、药品管理、手术间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医疗废品管理等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3.2优化工作流程

制定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流程,在以往工作流程基础上进行优化,包括手术器械准备、手术配合程序、医疗器械清洗、贵重器械管理等,全面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

3.3规范器械管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新设备和新器械也不断应用于临床,为了让这些物品能够更好、更安全的为患者服务,手术室必须加强对手术器械的监管。对于外来器械、材料要加强管理,严格消毒灭菌,完成检测,用于患者的手术器械和植入物要验证合格,必要时根据性能进行高压灭菌或戊二醛浸泡灭菌,严格杜绝不合格、不安全的产品用于患者。

手术室细节护理安全意义研究论文3.4建立麻醉医嘱制度

麻醉医嘱指的是在围手术期为了实现麻醉措施而共同执行的而具有指令性的医疗文书,其主要内容包括麻醉处理、术中用药、液体出入量、术后镇痛等情况,并记录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案及过程。建立麻醉医嘱制度能够有效的实现临床麻醉的规范化管理,建立监测机制,进一步的规范手术室医疗护理行为,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

4加强手术室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一直是影响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手术治疗的特殊性,患者更易发生感染,因此做好手术室的感染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要求手术室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进行操作,安排专人负责手术室的环境管理,定期进行空气、地面、物体表面的消毒,做好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监测。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对于合并有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的患者,在器械使用后要双重消毒,敷料按要求焚烧,做好每一个环节的监管。此外,要做好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避免形成交叉感染。

5规范手术护理记录

5.1完善手术护理记录单

根据卫生部下发的《病历书写规范》相关规定,制定手术室的手术护理记录单,记录单中要求记录手术的一般情况、术前访视、手术过程、术后情况、器械敷料使用及灭菌包监测等内容,由当天负责的医生、护士分别前面归档,一旦发生问题有据可依。以此来提高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警惕意识,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5.2清点物品记录

在术前术后要将手术物品进行清点,详细记录在物品记录单上,若出现术前、术后器械物品不符的情况,则应当如实在物品记录单上写明原因,并由护士长或管理人员查找原因,明确责任。各项记录要及时、客观、真实、准确,为举证责任倒置提供必要法律依据。

6确保手术室安全管理持续改进

6.1成立质控小组

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资深护师担任成员,成立手术室质控小组,负责对各岗位护士职责和护理安全的检查和监督。质控小组要完善各级人员的质量考核标准,包括巡回护士、器械护士、值班护士等工作职责的确立,要求每个护士都能严格按照规定完成工作。同时要做好专科操作的指导,对于普外、脑外、心外、泌外等不同科室不同术式的目录、物品准备、手术步骤等进行统一规范,实施流程管理,在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护理安全。

6.2加强围术期质控

(1)术前质控:要求手术间空气消毒达标,温湿度适宜,在术前30min内进行室内温度的调节,检查手术物品是否符合手术要求,定期清洁手术推车,检查车身、车轮以及各轮轴处是否完好,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巡回护士在术前核对患者基本信息、疾病诊断及手术名称,再次检查手术器械是否齐备,确保手术安全、有序进行。在患者送入手术间后要和手术医师进行再次核对患者信息。(2)术中质控: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手术台上做到“四查”,分别由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器械护士进行器械清点,由巡回护士将器械和敷料记录在物品记录单上,术中根据手术需要将添加器械及时记录,器械护士要管理好所有手术物品,防止术后遗漏,巡回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随时准备抢救,手术结束后认真完成与病区护士的交接,重点交代术中监测和观察的内容。

7成效

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安全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在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建设后,手术室护士的安全意识得到了全面提高,在科室内形成了良好的安全氛围,增强了护士的预防控制意识。而通过全面的培训措施,提高了护士对风险隐患的识别能力,护士们熟练掌握了护理风险发生的常见原因,并能够创新性的提出防范对策并落实。减少了手术室护理差错的发生,在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建设后,2014年全年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0.12%,与实施前的2013年的2.6%相比,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全面提高了手术室的护理安全质量。

8结语

护理安全观念是实现安全行为的基础,在手术室建立护理安全文化氛围能够有效的提高护士对护理安全的认知,改善以往工作中的陋习,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综上所述,建议从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完善手术室管理制度、加强手术室感染管理、规范手术护理记录、确保手术室安全管理持续改进等方面入手,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建设,全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篇6:手术室护理管理效果研究论文

手术室护理管理效果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风险意识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9月至8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02例作为观察组,住院期间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加强了风险意识管理;另选取3月至8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02例作为对照组,住院期间手术护理管理中未加强风险意识管理。通过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风险发生率,观察分析风险意识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一步加强风险意识管理,有助于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一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应予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风险意识管理;手术室;效果;患者

在医院诸多科室中,手术室是重要科室之一,是对患者进行抢救和手术治疗的场所,工作节奏快,人员流动性大,再加上手术室患者病情具有复杂性,术中情况多变,这均大大增加了手术室的风险性[1]。可以说,手术室是护理风险系数极大的科室之一。为了保证患者于手术室的生命安全,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就要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加强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笔者主要针对风险意识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展开观察和研究,并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做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9月至208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02例作为观察组,住院期间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加强了风险意识管理,其中男107例,女95例,年龄19岁~75岁;另选取203月至208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02例作为对照组,住院期间手术护理管理中未加强风险意识管理,其中男100例,女102例,年龄19岁~76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对照组202例患者于年3月至年8月进行手术治疗期间,手术室在护士长的指导下进行常规的手术室护理管理。为了进一步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手术室针对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风险意识管理和手术室护理管理。在观察组202例患者于年9月至年8月进行手术治疗期间,手术室已经进一步加强了风险意识管理,具体采取的措施包括:(1)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参加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培训和学习,通过实际案例向护理人员强调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护理人员对自身的岗位职责加以明确,了解自身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求其按照要求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自身做起,加强风险管理。(2)进一步完善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以制度进一步明确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因违反或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行操作而导致的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与此同时,对于因违反或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行操作而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护理人员,按照规章制度,采取惩罚措施,以示警戒,督促其及其他护理人员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增强风险意识。(3)定期检查手术室的护理管理情况,对于存在的差错、隐患等的根源进行分析,若分析结果是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就要及时对制度或者工作流程进行修改,或者增加必要的设施;若分析是个人问题造成的,要及时查找责任人,限期整改,通报全科,让大家引以为戒,实现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持续改进。(4)要求护理人员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时刻保有预防和控制护理风险的警戒心,在术前、术中、术后严格做好各项护理工作:①在术前,要对手术时需要用到的医疗器械、设备进行认真的准备和检查,做好手术室的消毒工作,深入病房,加强询问,对患者的病史、基础疾病以及过敏史等进行详细地了解和掌握,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接患者时,对患者的姓名、手术通知单、手术部位等进行严格核对。②在术中,安全舒适摆放患者的手术体位,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采用娴熟的技能协助术者完成手术操作,及时准确地传递手术器械、药物,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地观察,发现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变化后,及时汇报给术者,并配合术者进行对症处理。在进行输血操作时,要在对患者血型和需要的血量进行严格核对后,再进行输血,输血后,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密切的观察。术中要执行口头医嘱时,大声重复一次。术者完成手术操作后,关闭患者体腔前,护理人员对术中使用的器械用物进行认真核对,确认无误且未遗留在患者体腔后,再关闭体腔。③在术后,按照规定将切下的组织及时放置在标本袋里,将标签贴好,及时将送检的标本送检,对手术室进行清理,对医疗垃圾进行整理并分门别类地进行处理,避免污染事件的发生。对患者术后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等进行严密观察等。

1.3效果评价指标

护理质量评分(以自制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表进行评分,满分100分)、护理满意度(以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统计,分为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以及风险发生率(回顾性分析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统计风险发生率)。

1.4数据处理

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以c2进行检验。P<0.05时,表示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有诸多风险,既有不确定性的不安全风险,也有可能发生的不安全风险,如果未重视护理管理,则会导致一些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影响手术室护理质量,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2-3]。有研究提示,一些差错伤害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得以避免发生。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风险意识管理和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以对手术室护理中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发现、处理和控制,将护理风险发生率降至最低,将已经发生的护理风险的损失程度降至最低[4-5]。本院近几年进一步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尤其是加强风险意识管理,通过对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进行规范,派业务突出的护理人员外出学习新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严格要求护理人员将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到位,从术前至术后严格做好各项工作,并定期进行考核和检查,对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加以识别,并督促责任人及时改进,实现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持续性改进。此外,在日常工作中,时常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列举典型事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使护理人员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术室护理风险,在平时的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就要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规范地做好各项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处理。此外,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6],要对手术室存在的风险有预见性,对各种手术室护理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7]。通过高度重视手术室护理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提高,风险发生率得到降低。本次研究结果对此进行了有效的证实: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进一步加强风险意识管理,有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更好地做好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进一步提高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水平、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8],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扬.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0):443-444.

[2]李桂凤.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5(13):126-127.

[3]刘勤荣,张忠兰.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12(10):111-112.

[4]王东艳.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158-159.

[5]邓庆秋.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3):178-179.

[6]卢鸯鸯,王佩佩.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的作用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3):86-88.

[7]林艳玲.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养生保健指南,2016,6(14):147.

[8]李政玲,李方姣,张艳萍.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3):248-250.

篇7:颅脑损伤手术室护理研究的论文

颅脑损伤手术室护理研究的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颅脑损伤患者的有效手术室护理干预策略。方法将本院在4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88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患者均例行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合整体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为56.82%,护理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家属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为颅脑损伤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配合整体护理干预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提高护理有效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颅脑损伤;护理

近些年来颅脑损伤的患者越来越多,造成这种伤势的主要原因便是车祸等交通事故[1],其次便是以为以外和殴斗等所致,这种伤势较为严重,病情变化相当迅速,而且具有很高的病死率[2],在临床上为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对颅脑损伤进行手术治疗的时候需要配合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以便于更大程度上治愈患者,本研究主要就此进行研究,结果取得满意成效,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4月至2015年8月,本院所收治的这88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当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6例。对患者的年龄进行调查,最高为71岁,最低为16岁,平均年龄为(43.7±13.4)岁,经过临床检测和诊断,所有患者均为颅脑损伤患者,患者均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分析所有患者的伤因,交通事故致伤47例,殴斗致伤23例,摔倒致伤11例,跌落致伤7例。分组以后,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检测,在手术过程中注意规范操作和无菌操作,严格配合手术医生进行手术,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对于意外情况做出有效的处理和干预。观察组患者配合整体护理,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术前准备。手术室护士在接到手术通知之后需要对患者的资料和病情进行详细阅读,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患者的各项指标例行常规检测,如血压、心跳、心率等,准备好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的相关手术器械,将患者接入手术室,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准备好手术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的各类金及药物和抢救物品,通知听班护士做好准备,在手术中予以严谨的配合。如果时间允许,在手术前需要为患者留置静脉通道。为患者补充体液,如果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情况,应该予以止血处理。密切关注患者的肢体血运情况,重视患者是否有神经损伤和血管损伤,对颅内高压患者予以干预,干预脑疝瞳孔变化情况。为患者备皮备血并做好尿管的留置工作。对备好的相关器械予以检查,确保其能够正常使用。患者头部采用头托予以固定,为患者眼睑涂抹眼膏并覆盖棉片,确保混着两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保证患者的手术体位舒适。对于高热患者予以物理降温,做好患者的保温处理;术中干预。为配合手术进行,护理人员需要先将手洗净,将无菌器械台铺好,对所有所需的器械进行处理,并再次对器械的关节进行检测,查看相关器械是否能够正常使用,链接电动颅钻、高频电刀和双极电凝镊。准备好无菌科室专用的切口保护膜。

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戴好无菌手套,严格配合手术医生切开患者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护理人员做好相关的保护工作,并且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钻孔进行清洗,以达到降温的效果。手术中注意对患者颅脑中残留的血迹急性冲洗,做好患者颅压的`控制工作。手术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手术器械的完整性予以监测,清点器械和纱布等,并做好相关记录。对于电动颅钻等器械连接后需要贴上无菌神经外科专用保护膜,合理配合医生操作,保证手术正常急性,减少脑组织的不必要损伤发生,密切注意患者的通畅性;术后护理。患者术后需要留置尿管,严格尊重无菌导尿原则,帮助患者定时更换体位,在对患者进行搬动时,动作尽量轻缓,避免患者出现肌肉痉挛和关节僵直等情况,避免患者出现外伤性癫痫,需要对患者进行看护,避免抽搐发生时出现窒息。

1.3效果判定。如果患者恢复清醒,各项临床指标恢复正常,且护理过程中无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满意度≥85%,说明护理显效;如果患者意识尚未清醒,淡各项临床指标以及恢复,护理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患者满意度<85%,且≥65%,说明护理有效;否则护理无效。[注:护理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IBM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涉及到的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组间比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否则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有效护理41例,护理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有效护理25例,护理有效率为56.82%,护理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家属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颅脑损伤是因为多种外伤性原因造成的,这种症状的并发症较多,而且治疗伴随风险,具有相当高的致死率,为了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干预,做好手术室护理工作[4],对于患者的恢复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诣在分析颅脑损伤手术治疗的有效手术室干预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更加优异,说明整体护理对于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具有积极的价值。经过分析可以得出,整体护理属于优质护理的一种,坚持人本思想,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护理干预[5]。主要从术前、术中和术中进行干预,能够减轻患者术中感染的发生理,同时也减少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术中积极配合手术医生进行相关操作,并严格执行相关操作标准,规范了手术流程,提高了手术效率,因此患者的整体效果更好,预后更为有效。综上,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为颅脑损伤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配合整体护理干预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提高护理有效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支爱.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文选,2012,24(23):46-47.

[2]孟庆瑜,彭殿英,尹爱莉,等.急性颅脑损伤手术68例护理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27(05):634-635.

[3]郑秀,张美荣.急性颅脑损伤手术患者62例护理探讨[J].河北医学,,26(01):52-53.

[4]高晶,张房磊,贾伟,等.急性颅脑损伤手术58例护理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07(09):982-983.

[5]韦力瑜.急性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护理[J].华夏医学,2013,41(05):427-428.

篇8:前列腺切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研究论文

前列腺切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护理应用在前列腺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7月~1月收治的前列腺切除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以1:1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全面的手术室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结论手术室护理应用在前列腺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前列腺切除术;效果

通常情况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年龄较大,会有其它类型的疾病合并,存在较高的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所以选取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主要探讨手术室护理应用在前列腺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0例前列腺切除术患者来源于207月~20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中,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随机以1:1分为2组,观察组45例,平均年龄(59.21±9.26)岁。对照组45例,平均年龄(59.05±9.12)岁。2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排除标准:不愿参与研究者;存在手术禁忌症者;存在精神障碍者;恶性肿瘤者。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并且严格遵照医嘱对其进行对症护理。观察组进行全面的手术室护理,具体如下。

1.2.1术前护理

(1)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一天,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探视,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相关知识,包括手术目的、作用、方法以及手术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主刀医生的专业性,以此来缓解其术前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

(2)术前要做好手术设备的准备工作,在手术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手术器械与物品,为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有效确保,护理人员要提前将其准备好,对手术器械进行仔细检查,确保其能够正常进行使用。与此同时,在手术过程中,要将手术设备与器械进行妥善连接。

1.2.2术中护理

首先要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手术环境,对手术室温度与湿度进行合理调节,注重手术间的消毒,将手术室湿度保持在50%左右,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患者进入到手术室中之后,护理人员要帮助其建立起静脉通路,并且与麻醉医师进行密切配合,帮助患者选取合适的手术体位,防止对其腓总神经进行压迫。在进行前列腺手术操作之前,要对患者进行有效保暖。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手术室护士要对医护人员进行适当提醒,使其保持在合适的位置,避免将手术器械放置在患者上腹部,对手术的顺利开展进行有效确保。

1.2.3术后护理

完成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如果患者有呕吐、恶心等症状出现,则要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其误吸,进而阻塞呼吸道。将导尿管在患者大腿一侧进行固定,嘱咐患者家属在对患者进行搬动时,要确保动作的轻柔,避免动作过于剧烈。与此同时,要确保导尿管畅通,一旦发现异常,便要及时与医生进行联系,对其进行妥善处理。在患者进行尿管留置期间,每天要对其尿道口进行两次清洁,每天对尿袋进行一次更换。完成手术治疗后六小时,指导患者合理进食,摄入充分的营养。如果患者病情允许,护理人员可以鼓励其及早下床活动,对褥疮进行预防。其次,还要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1.3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自行的调查问卷,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由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完成。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护理过程中的护理人员态度;(2)护患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3)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所表现出的状态;(4)护理人员护理行为的规范性;(5)护理服务的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老年人为前列腺增生的主要发病群体。现阶段,临床上对前列腺增生患者通常会采用前列腺电动切除术进行治疗,该手术治疗方式具有有效、安全等优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患者疼痛减轻[1]。研究显示,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手术室护理能够将其治疗效果显著提高。通过手术室护理能够确保其术后导尿管的通畅性,通过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能够将其治疗依从性提高[2]。其次,从术前护理、手术设备护理、术中护理以及术后护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不仅能够对患者舒适度进行有效确保,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其痛苦减轻。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由此可知,手术室护理应用在前列腺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将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史佳卉,韩景璐,崔昕,等.PICCO监测下经尿道激光前列腺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31(16):1521-1523.

[2]高虹,何昆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2(z1):208.

篇9: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及细节护理论文

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及细节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及细节护理的意义。方法选取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室中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室中实施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及细节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舒适度为(96.24±3.79)分和满意度为(95.13±3.25)分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实验组焦虑评分和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11.62±4.23)分和(2.92±1.13)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运用正性暗示语言及细节护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缓解患者的焦虑及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细节护理手术室是治疗和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手术室不仅需要保证治疗及抢救的顺利进行,同时需要避免术中感染和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效果。随着医疗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法律意识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室的护理要求随之提高,手术室护理不再仅局限于技术操作,更加注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1]。本文通过分析70例患者临床资料,讨论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月~月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实验组患者中男14例,女21例,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42.69±3.78)岁;按照手术类型划分,普外科手术14例,泌尿外科9例,妇科7例,产科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3.95±3.23)岁;按照手术类型划分,普外科手术13例,泌尿外科7例,妇科8例,产科7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认知能力正常。同时排除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高血脂、肝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疾病。2组患者上述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应用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及细节护理,主要包括[2-5]:(1)正性暗示性语言:术前向患者讲解手术相关知识,患者进入手术室,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动作和语言均应轻柔,介绍手术室环境,鼓励患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操作前向患者介绍各项操作情况,巡回护士协助麻醉师实施麻醉,必要情况下同麻醉师交流,通过积极语言,为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护理人员、麻醉师、医师共同完成暗示语言,提高患者对正性暗示语言的信任度。护理人员握住患者双手,提高患者安全感,并通过适当的眼神表情缓解患者不良情绪。(2)细节护理:保证手术室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注意局部保暖。遮挡患者隐私部位,尊重患者。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尽量保证患者舒适的体位。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情绪变化,患者嘴唇干裂应及时润湿。手术后护理人员清理血迹,配合医师包扎,应用消毒液或温盐水清洗干净,放置引流管,患者清醒第一时间向患者告知手术情况,和麻醉师一同将患者送回病房,并同病房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术后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及舒适度等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焦虑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差异。运用HAMA分析患者的焦虑程度,其中得分<7分表示患者无焦虑,得分为7~14分表示焦虑情绪,得分>14分表示严重焦虑情绪[6]。运用VAS对患者的术后疼痛进行评分,得分0分表示无疼痛,得分10分表示剧痛[5]。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舒适度和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舒适度(96.24±3.79)分、满意度(95.13±3.25)分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焦虑、术后疼痛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焦虑评分为(11.62±4.23)分,术后疼痛评分为(2.92±1.1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为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但手术对患者造成创伤,患者术前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强烈的应激反应可导致患者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系统发生变化,影响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同时增加感染率。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护理工作中的差错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严重甚至产生不良反应[7-8]。手术室护理不当可对患者产生伤害,造成患者出现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难度。手术室细节护理可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正性暗示语可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手术过程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较传统的安抚更加具有针对性,对患者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诱导,保证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医护人员在交谈中不直接表达观点,通过委婉和隐蔽的方式向患者传达手术信息,提高患者认同度,同时使患者在心理获得安全感[9]。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焦虑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手术室正性暗示语及细节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和术后疼痛,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及细节护理对手术患者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斌,侯琳,宋玲,等.手术室医护合作实施“正性暗示语言”对患者术前恐惧及术中心率血压的影响[J].护理学报,,20(4B):5-8.

[2]刘萍,黄敏贞,辜雄军.手术室医护人员使用正性暗示语言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46(5):482-484.

[3]翁云平,杨少华,张瑜敏,等.正性暗示语言对手术患者的影响[J].福建医药杂志,2012,34(6):148-149.

[4]陈晓晶,原英姿,姚晓丽.细节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6):174-176.

[5]毛怡欣.正性暗示对手术室患者术前手术应激状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9):1961-1963.

[6]陈水凤.细节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12(2):226-227.

[7]米红梅.细节护理对手术室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335-336.

[8]邹娟,晏继红.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方法和效果的分析[J].求医问药,2013,11(6):250-251.

[9]傅菊红,梁柳芳.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5):771-772.

篇10:手术室纸塑包装袋护理质量管理研究论文

手术室纸塑包装袋护理质量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纸塑包装袋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组常规器械物品采用双层平纹棉布包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不常用的根据器械物品的大小和性能不同,选择规格不同的纸塑包装袋和灭菌方法;对照组术前所有器械物品均采用双层平纹棉布包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2组分别进行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结果通过600例腔镜手术的临床实践证明,观察组术前器械物品准备的完好率98.1%和护理质量满意度96.2%较对照组的88.3%和84.8%显著提高(P<0.0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纸塑包装袋的运用可以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保障手术安全,降低手术室管理风险,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关键词:纸塑包装袋;护理;质量管理;手术室

手术过程中术前器械物品准备完善是保证每台手术顺利完成的必备条件,是每个手术室护理管理者的工作目标。手术室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护理质量不仅表现在术中护理对象提供直接的护理,也包括术前、术中各环节的间接护理服务,如术前物品准备、术后器械的清洗灭菌等,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护理服务[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每月选择Ⅲ、Ⅳ类腔镜手术100例,妇科腔镜手术60例:其中宫腹腔镜联合手术40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0例、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10例;外科腔镜手术40例,其中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胆道镜取石术10例、经皮输尿管肾镜取石术20例、腹腔镜下胃肠手术1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之间病历的选择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体位,麻醉方法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棉布包装各种手术包,未使用医用纸塑包装袋,对照组全年600例手术中,术前器械物品准备完好情况统计:术前器械物品准备不足46例,术式改变和意外情况发生器械物品不足23例;观察组:在采用传统的棉布包装各种手术包的基础上,使用医用纸塑包装袋,常规的手术器械采用传统的棉布包转灭菌方式进行高压蒸汽灭菌,不常用的器械用单一或小包装方式纸塑包装进行高压蒸汽或低温灭菌,观察组600例手术中明显提高了术前器械物品准备的完好率,仅术式改变和意外情况发生器械物品准备不足6例,中心供应室消毒供应不及时4例,低温灭菌器正在运行而器械无法取出等待灭菌时间1例。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术前所有器械物品常规用双层棉布包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观察组:在采用传统方法常规器械物品用双层棉布包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基础上,把术中可能运用的手术器械且不常规使用的器械进行纸塑包装,能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的器械及物品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医用纸塑包装袋,运用德国进口医用DAHLE508封口机封装后进行山东新华SHINVA型脉动真空压力灭菌器灭菌,不能耐高温的器械采用凯斯普低温灭菌,运用凯斯普医用封口机纸塑封装后行凯斯普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GASP———120灭菌。

1.3评价指标

护士长设计每台手术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器械的处理及维护,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的工作情况等。每项考核结果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x100%。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例手术结束由巡回护士负责本例手术的满意度调查,由主刀医生填写护理质量满意度情况,并提出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护士长负责收集资料,并监督和追溯资料的准确性。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手术纸塑运用效果观察组术前器械物品准备的完好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

3讨论

3.1对照组护理质量满意度低的原因

3.1.1术前器械物品准备不足

是造成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不满的主要因素。

3.1.2低年资护士占比过高

成长期护士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认识不足。

3.1.3住院医师手术名称书写不规范

手术医生术前通知单上手术名称填写不完善,造成术前器械准备不足。

3.1.4器械周转数量不足

下送供应室清洗-消毒-包装-灭菌时程较长。

3.2医用纸塑包装袋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运用

3.2.1杜绝了术前器械物品准备不足的现象

由于手术室需灭菌物品种类多、数量大、有的器械物品使用频率低,以往用双层棉布无菌包灭菌有效期短而频繁灭菌,增加器械物品的损坏程度和护士的工作量,为节约科室成本,不常用的器械物品没有常规灭菌,术前临时准备手术所需的所有器械物品,由于低年资护士对各专科知识掌握存在偏差,加上术中术式改变和意外情况发生,值班护士对专科急诊手术配合不熟练等导致器械物品准备不足等现象时有发生。手术室护理管理者强调术前认真准备,但是每位护士的在手术室工作年限不同,掌握各专科手术的熟练程度不同,再加上手术室业务繁忙,工作量大,精神紧张,稍有疏忽将造成术前器械物品准备不足。护士长从源头抓起,解决术前器械物品准备不足的根本问题,对以往工作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改进,将所有不常用的器械物品采用单一包装或最小包装,根据各专业组需求分类放置管理,评估下送中心供应室消毒灭菌时间,增加器械物品周转的数量,确保手术器械物品充足,避免由于术前准备不足而延误手术。

3.2.2强化对低年资护士的专科知识培训

本科共19名护士,其中7月新入科护士6人,7月新入科护士3人,2013年不满3年的低年资护士有9人,占手术室护理人员总人数的47.37%。护士长根据目前科室存在的问题组织全科护士加强学习和培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相结合,制定各种手术常规器械物品图谱和可能使用到的器械物品,术前准备由高年资护士负责承担,合理安排参加手术人员,每台手术必须有1名高年资护士参加手术,手术开始前再由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认真核对,发现器械物品遗漏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启用纸塑包装的备用物品。纸塑包装袋的运用减少了器械物品的漏备率,有效的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2]。

3.2.3加强与手术医生沟通

备物护士和值班护士加强与手术医生沟通,明确手术方式和术中可能使用的物品,并要求手术医师对术中可能使用的特殊物品需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手术通知单需要上级医师的签名,提供准确的手术名称,确保每台手术顺利完成。纸塑包装袋应用于手术器械物品的管理避免了由于急诊手术和突发事件时器械物品准备不足的现象,为急诊手术和意外情况的抢救赢得了时间,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3.2.4医用纸塑包装袋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成效

以往器械物品灭菌多采用双层平纹棉布包装灭菌,有效期为7天,反复高压灭菌缩短器械物品的使用寿命和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增加消毒灭菌的成本。医用纸塑包装袋运用到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由于纸塑包装袋有效期长达半年[3],解决了以往棉布包装反复灭菌的困扰,运用纸塑进行小包装或单一器械包装灭菌,针对临床手术使用少而需要备用的`器械使用带来便捷,取用方便,节约成本[4],避免了术中器械不足临时灭菌、手术医生等候器械的现象。本院妇科为全国重点不孕症专科,妇科腔镜手术在闽北处于领先水平,腹腔镜手术器械精细且昂贵,完善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精通的术后器械清洗-消毒-维护是每位护士的责任和义务,纸塑包装袋的运用避免了器械反复灭菌带来的损坏,延长了器械物品使用的寿命,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效率。通过观察组600例腔镜手术的实践证明,医用纸塑包装袋的运用使手术室护理质量满意度96.2%较对照组84.8%明显提高。

4小结

观察组根据不同性能的器械物品和临床手术需求选用不同方式的纸塑包装灭菌,能有效的降低术前器械物品的漏备率,杜绝术中意外情况时无器械物品的现象,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力.洁净手术部护理工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0.

2王雪晖,姚丽花.纸塑包装袋在手术室物品保存中的应用的现实意义[J].解放军护理杂志,,10:94~95.

3周琴.纸塑包装植入性钢板在手术室的应用[J].中华伤残医学杂志,2013,8:56~57.

4傅克珍.医用纸塑包装袋包装无菌物品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4(5):866~867.

篇11: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护理对策研究论文

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护理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手术室护理对策。方法将68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切口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37例)与未感染组(643例)。对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性质、手术类型、手术地点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组急诊手术、非层流室手术、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3h、接台手术的患者比例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3h、接台手术为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手术室护理的过程中应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切口愈合延缓、住院时间延长、加重家庭负担,甚至造成全身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2]。因此,探讨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手术室护理措施,对获得良好疗效及促进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10间我院手术治疗的680例患者。男344例、女336例;年龄18~69岁,平均43.5岁。急诊手术205例,择期手术475例。骨科手术198例,妇产科手术124例,胃肠手术122例,泌尿系统手术119例,肝胆手术117例。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6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切口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37例)与未感染组(643例),并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性质、手术类型、手术地点、有无参观人员、手术时间、引流管数、是否为接台手术等。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Epidata3.1和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比较方法包括单因素分析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单因素分析

在680例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37例(5.44%),其中急诊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3h、接台手术患者的切口发生感染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急诊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3h、接台手术均为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通过单因素分析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急诊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3h、接台手术患者的切口发生感染率更高,属于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急诊手术往往实施较为仓促,术前准备不够充分,无法及时做好患者的综合评估与消毒清洁工作。非层流手术室不能高效清除环境细菌,致使室内细菌的浓度较高。有参观人员或接台手术时可大幅增加手术室内浮游细菌的数量及流动性。手术时间过长增加了切口的暴露时间,致使其与空气中细菌接触风险增加,更容易导致切口感染[4-5]。

3.2护理对策

(1)术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充分做好术前准备,积极落实清洁消毒工作。合理处理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相关因素,严格执行手术全过程的无菌操作。(2)尽量选择在层流手术室进行手术。对于非层流手术室,应延长术前及术后的消毒时间。(3)手术复杂、预计手术时间>3h时,尽可能优先排序。(4)尽量避免或减少接台手术,其间隔至少需要通风10min,充分稀释空气内浮游细菌,严格遵循“无菌-有菌”的'顺序原则[6]。(5)严格控制参观手术的人数,对操作复杂、时间较长的手术更应规避。减少手术室内人员不必要的走动与出入。术中嘱参观者与手术台之间保持>1m的距离[7]。(6)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规范操作熟练度,提高护理配合能力与效率,并对患者给予适当心理护理干预,以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感染暴露风险。

参考文献

[1]吴海英,全日红,蔡亚娜,等.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3(3):563-564,647.

[2]戴颖珏.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8):1314-1315.

[3]项大业,连永生.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1150-1152.

[4]刘瑜.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J].西部医学,2012,24(7):1343-1344.

[5]陈芳,章忠渭,杨月明,等.普外科老年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33(6):632-634.

[6]黄艳爱,吴丽清.护理干预对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3):33-34.

[7]袁小莲,章卫根.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717-719.

篇12: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探讨论文

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探讨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3月~2月行手术治疗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65例,女性41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7.8±5.6)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手术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实施风险评估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提高护理技能。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应及时对患者身份信息以及带入手术室的物品进行核对,接送过程中要摆好患者体位;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以及心理特点,开展健康宣教,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注意说话的语气,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完善护理监督机制。加强对手术室医疗设备的管理,形成科室、小组、个人层层细化的三级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提高手术室护理各环节的管控水平,将护理服务落实到实处;重视问题的反馈,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管控,加强手术巡视,定期质控与不定期质控结合,及时纠正护理管理存在的漏洞,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的配置以及现代化手术治疗技术的应用,使手术室护理工作分工更为明确,管理更为专业。(3)规范护理服务行为。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有效防范护理问题的发生;在护理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按照查对制度与流程,与麻醉师、手术医师共同逐一进行手术通知单与患者病历核对、患者病历与手术患者核对各项内容,确保无误后方可进行麻醉和手术;并在术前、关闭体腔前、皮肤缝合前认真清点手术物品和器械,避免物品遗留在患者体内,通过与手术医师交流、发放征求意见表,及时听取医生的建议。

1.3统计学处理

将所获数据录入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体现为室内感染因素、手术室感染因素、技术因素、器械因素和管理因素共5个方面,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7.5%(4/53)低于对照组22.6%(12/53),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包括室内感染因素、手术室感染因素、技术因素、器械因素以及管理因素,主要是由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操作规程不合理、器械设备管理混乱、护患沟通无效等造成,如未认真核对患者病历信息、手术器械设备准备不充分等,会影响手术进程,器械清洗消毒未达到要求可能会引发医源性感染等,有效防范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尤为必要。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共发生4起不安全因素,对照组共发生12起,观察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7.5%(4/53)低于对照组22.6%(12/53),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进行优化,将风险评估管理模式引入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增进护患沟通、完善手术室护理监督机制、提高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可有效防范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医患纠纷,从而实现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篇13:脊柱骨折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方式研究论文

脊柱骨折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方式研究论文

脊柱骨折属于骨科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约占全部骨折的5%~6%,多由外力所致,如高空坠落、重物砸伤或交通撞伤等,一般病势危急、病情复杂,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剧痛、畸形、马尾损伤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1-2]。针对脊柱骨折,目前临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内固定手术为最主要的方式之一[3]。手术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所以如何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也成为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对我院164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9月-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64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82例。对照组男性43例,女性39例,年龄28~65岁,平均(42.3±2.5)岁。胸段脊柱骨折30例,腰椎骨折38例,颈椎14例。病因:交通意外39例,高空坠落24例,重物砸伤15例,其他4例。干预组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26~67岁,平均(42.5±2.4)岁。胸段脊柱骨折31例,腰椎骨折36例,颈椎15例。病因:交通意外40例,高空坠落22例,重物砸伤17例,其他3例。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安排检查、发放药物、输液等。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2.1术前护理协助患者及家属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如备皮、备血、血常规检查、静脉滴注抗生素、灌肠等,对手术区域清洁、消毒,并做好无菌包扎;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多与患者交谈,且保持语气亲切和蔼、举止大方得体,向患者讲述医师的丰富临床经验和治疗成就,疏导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从而主动与护理、手术治疗工作相配合;采用宣传册、宣传栏、黑板报、观看录像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对病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有初步的了解,看到痊愈出院的希望,保持积极、轻松的心情,配合各项工作,争取早日出院。

1.2.2术中护理密切关注患者在全麻诱导、全麻苏醒和术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包括呼吸频率、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进行处理;术中患者出血量较大,应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变化,必要时输血、输液以补充血容量;患者手术过程中一般取俯卧位,需要翻身时应直线翻身,以免扭转颈椎、损伤脊髓、颈椎等;全面检查电刀负极板在患者身上的接触部位,以免电击烧伤。

1.2.3术后护理术后仍应定期监测并记录患者呼吸、心电、血压、脉搏、意识等变化情况,若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出冷汗等症状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术后应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通畅,不可以出现扭曲、压折现象,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量、性质,据此进行患者预后评估,并制订针对性的术后护理方案。

1.2.4出院指导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如肌肉按摩、活动关节等,注意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程度酌情增加训练范围和强度,要求患者能独自进行整个锻炼流程。叮嘱患者出院后仍要坚持日常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叮嘱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远离安全隐患;告诉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检查恢复情况以及有无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05%明显高于干预组的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总满意度为85.37%低于干预组的9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P<0.05),见表2。

3讨论

脊柱是人体的`重要组织结构,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5个部分,当脊柱受到直接或间接外力时可引起节段骨折,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脊椎骨折一般病情危重,只有患者各项生命指数稳定后方可进行手术,故临床治疗时,一般先对合并症如颅脑和内脏损伤、开放性骨折等进行处理,再行手术[4]。目前仍以内固定手术为主。脊柱骨折患者病情一般较为复杂,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5]。因此,综合性的、个性化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脊柱骨折患者一般康复期较长,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家属在这段时间内注意膳食营养,以富含钙、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如排骨、瘦肉、瓜果蔬菜等,确保患者康复期间营养供应。此外,患者出院后仍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患者创口愈合情况以及四肢、关节的功能活动情况。护理人员还要多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的其他需求,了解日常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工作中的短板方面进行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加强人文关怀,将患者的感受放在工作首位,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从整体上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护理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涂成华.40例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观察[J].大家健康,,10(12):232-233.

[2]魏艳,许晶晶,牛鑫.脊柱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式及意义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4):56-57.

[3]周翠云.脊柱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中国药物经济学,,1(1):374-375.

[4]胡伟,马瑞.脊柱骨折手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要点研究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5(102):346.

[5]王如彪,张宏斌,刘云华,等.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2(1):47-48.

篇14: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析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有效的措施。方法对南阳市中医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发生的手术室护理不安全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手术室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中,以对患者病史掌握不充分、护理技术操作错误、无菌操作观念差、手术器械管理不仔细的发生率最高。结论通过对医院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的认真分析,然后针对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有效的措施,才能够不断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为患者、医院,也是为护理人员自己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