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尤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的应用观察论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的应用观察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的应用观察论文

篇1: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的应用观察论文

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的应用观察论文

摘要:

目的:观察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5月-5月的手术室护理人员22人,手术患者1779例,采取常规护理管理,选取自206月-6月的手术室护理人员不变,手术患者1812例,采取护理标识手术室护理管理,比较护理标识管理前、后的应用效果。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工作时间及工作量分配、护理工作压力程度均轻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护理文书、无菌操作、物品准备、无菌物品管理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护理差错率、护理投诉率均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提升手术室护理安全性。

关键词:护理标识;手术室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手术室是院内重要的科室,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并不简单。手术室护理工作量大,且较为复杂,因此工作效率的提升是必要的[1]。同时手术室患者基础疾病严重,时常合并感染类病症,加之人员流动性较大,因此具有较高的风险[2-3]。一旦出现护理差错事件,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不利,也有损医院声誉。因此研究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效率,并且增加手术室护理安全性十分重要。本研究在手术室中应用了护理标识,在手术室管理中起到了令人满意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自205月-年5月的手术室,护理人员22人,均为女性,年龄22~41岁,平均(31.1±3.2)岁;手术患者1779例,其中男1065例,女714例,年龄18~76岁,平均(43.1±8.4)岁;自2014年6月-206月的'手术室,护理人员不变;手术患者1812例,其中男1091例,女721例,年龄18~75岁,平均(42.7±8.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应用手术室护理标识,标识种类包括颜色标识、标语、标志牌、标签、腕带等,分类放置,标志牌、标语等主要放置于手术室环境,用于区分手术室功能区域,不同区域以颜色划分。如绿色标识清洁区,红色标识污染区等。腕带上写明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在手术前由护理人员帮忙佩戴,方便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医师、手术室护士进行核对。另外以颜色标签标识不同的输液通道,上书名称、日期、置管人等信息,方便识别输液通道,并且患者标识还可注明患者的过敏信息,提示护理人员和医师注意,同时也能提供一些患者的特殊信息,如合并感染、血液传染病或者病危患者,应醒目标识。为了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出现差错,手术部位标识也是重要的护理标识。

手术患者在离开病区前,由经治医师和责任护士核对手术部位正确后,在即将手术的患者身体切口位置用不掉色的油彩笔以“+”字进行标识,再与患者或家属共同确认。双侧手术和多平面、多重结构手术除了切口位置以“+”标识,还需要在切口旁以数字标记该手术切口数量,并按手术顺序以数字标识出来,腔镜手术切口部位标识为三个“+”等,方便手术人员在接手术患者及手术过程中查对,确保手术患者安全。而标签类别属于较为重要的警示类标志,主要用于手术室用具及药物区分,在配置不同的药物时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氯化钾等特殊药物采用红色表示,而静脉用药采用黄色表示,提高配置药品的效率,减少配置失误的可能性。手术使用的无菌注射器以及其它手术器械也可用标签区分。采用护理标识应注意尊重患者意愿,保证患者隐私,并且标识应简洁、醒目,字体不能潦草。环境类标识应醒目放置,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并且所有标识均应经过核对,避免出现错误。

3、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以便更方便进行护理管理。护理人员压力来源评定标准:参照英国护理学家(Grey-Toft、Anersen)定制的护理压力表,共35条目,包括管理及人际关系、患者护理、工作环境及资源分配、工作时间及工作量分配、护理工作5项,每项2~4分,分数越高,压力越大;对两组进行护理质量评分,包括护理文书、无菌操作、物品准备、无菌物品管理4项,每项满分为100分,每次犯错减1分,分数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好。统计两组护理管理效果,包括护理差错率、护理投诉率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护理人员压力来源情况比较。

实施后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工作时间及工作量分配、护理工作压力程度轻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后护理文书、无菌操作、物品准备、无菌物品管理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两组护理管理效果比较。

实施后护理差错率为4.55%(1/22),护理投诉率为4.55%(1/22),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6.35%(1714/1779);实施前护理差错率为13.64%(3/22),护理投诉率为18.18%(4/22),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80.02%(1450/1812)。实施后护理差错率、护理投诉率均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4.434、6.952,P<0.05);实施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899,P<0.05)。

三、讨论。

手术室是院内重要科室,也是事故频发的科室,因此手术室管理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风险管理的效果,同时也关系到医院声誉[4]。常规的风险管理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护理差错时间,并且提高护理效率,但尚显不足,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改善手术室管理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规避护理风险事件,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为患者和医疗工作人员提供更好的手术环境,因此今年手术室管理方法的探讨成为了临床热点[5]。本研究中探讨的护理标识是一种有效的手术室护理管理方法,整体思路先进,操作实行简单,效果显著。护理标识主要分为患者类、环境类和警示类三种不同的类型,患者类是发挥作用较大的一种护理标识,主要用于提供患者基本信息,方便护理人员核对患者姓名、疾病种类以及年龄等信息,可提高护理效率。同时患者标识也可提供一些特殊信息,一般手术室患者需要建立多静脉通路,标识静脉通道信息也可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避免护理差错事件。另外,一些特殊患者如有过敏史的患者,合并感染的患者,合并血液传染病的患者等,利用护理标识也可进行区分,避免发生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6-7]。

手术标识则主要用于区分患者手术部位和切口数量等信息,可有效避免出现识别差错,保证患者医疗安全。而环境类护理标识则多用于手术室区域划分,手术室一些区域属于感染区,而误入可能发生医院感染,出于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考虑,划分手术室区域具有现实意义。最后一类是药品、用具类护理标识,该类标识一方面可帮助护理人员快速的配置药物,提高配药效率。另一方面,临床工作中拿错药物的情况虽然发生不频繁,但一旦发生影响严重,特别是一些特殊药物,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药物标识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在配置药物时避免这些错误,提高安全性。另外手术室用具种类繁多且使用频繁,如果不慎应用了受到污染的手术器械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在无菌注射器和手术器械上做好标识,对风险管理有利[8]。

本研究结果中显示,采用护理标识后,护理人员压力更小,因此明显缓解了护理人员的压力,说明护理标识对护理工作是有利的,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量,同时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帮助较大,护理质量的评分提升也说明了护理标识的有效性。因此采用护理标识后,护理人员的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提升。而护理标识对于患者也收效显著,本研究结果中显示,护理标识有效的减少了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使临床护理更加安全,因此患者的满意度较往年同期更高。

综上所述,手术室工作繁重,并且有着一定的风险,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需要采用适宜的管理方法。护理标识是一种优秀的手术室管理方法,可有效的划分危险、提供患者必要信息、标识药品以及医疗用具的详情,因此可提高安全性和护理效率,收到多方面的作用,对护理人员和患者均有利。

参考文献:

[1]吴雪琼,马继,陈丽,等.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10(26):152-153,157.

[2]徐政秀.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1(8):99-101.

[3]颜咏梅.手术室使用护理标识进行风险管理的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4):131-133.

[4]王君娣.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护理标识的效果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2(1):129-131.

[5]王晓础,叶媛媛,林玮,等.双向定位在大型综合医院手术室仪器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9):792-793.

[6]赵晓辉,毕越英.神经外科建立护理安全管理体系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9):663-664.

[7]LaiX,Wong FKY,Ching SSY,etal.Review of boweldys function of rectal cancer patients during the first five years afters phincter-preserving surgery:A population in need of nursing attention [J].European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the Official Journal of European Oncology Nursing Society,2013,17(5):681-692.

[8]滕晓燕.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风险控制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723-724.

篇2:手术室护理论文

人性化护理。

效果

随着医学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临床不断涌现出与护理学有关的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新方法,且在不断实践过程中被逐渐肯定。

在护理服务中“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亦成为各大护理人员在实践过程中需遵循的必要原则。

在明确选用何种护理时需依据患者护理感受与要求[1],虽然手术过程较短暂,但是术中与术后患者需承受的压力巨大。

因此,对于接受手术患者一定要开展心理安慰,提升其自信心,即开展人性化护理。

本文为详细探讨人性化护理用于手术室护理的临床效果,现选取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按照护理模式划分为两组,各31例,其中对照组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人性化护理。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7∶14,年龄为19~76岁,平均(48.2±8.4)岁。

19例为普外科,8例为泌尿外科,4例为妇产科。

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9∶12,年龄为18~74岁,平均(47.7±8.1)岁。

18例为普外科,7例为泌尿外科,6例为妇产科。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即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常规健康宣教,将患者推入手术室,术后送回病房等。

观察组为人性化护理,具体如下:

1.2.1术前人性化准备:①患者自身准备:手术室护士需于术前1d访问患者,患者通过与其了解后掌握自身病情、手术相关事项以及

预后等,同时大致了解目前手术室具备的先进设备、仪器等,对麻醉师与手术医师亦需有所了解,明确手术十分安全性与术者经验丰富,由此安心,缓解紧张或恐惧感。

若有必要可为患者观看相关图片资料或已接受手术的病友现身说法,树立对抗疾病信心,提升配合度。

②术者准备:手术室护士需对患者病历予以细致查阅,对其病情予以全面了解,同时要掌握麻醉师与术者的操作特点,才能确保配合默契,将手术时间缩短,将患者痛苦减轻。

③手术室准备:整齐有序排列手术间仪器与物品,并结合患者习惯对手术室温湿度予以合理调整,轻声交谈,轻柔操作,营造安静、舒适环境。

1.2.2术中人性化护理:责任护士将患者送到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应保持热情、主动的迎接患者,并给予最真诚的问候。

在手术床上将患者缓慢放下,调节手术室温湿度至最舒适状态,确保患者身体舒适度。

完成麻醉后常规留置导尿管,术中确保导尿管处于通畅状态,同时需将患者导尿不适感最大限度缓解。

协助摆放手术体位,确保最舒适,同时在术中可将手术视野最大限度暴露。

但同时要注重患者隐私保护。

需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行密切监测,若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

在此过程中手术室护士需出色完成每项服务,使患者享受到高品质服务。

巡回护士应始终于手术台旁站立,对手术过程予以细致观察,若术中所需物品不足需快速补充,在护理记录单上填写术中所有护理问题并有效解决。

此外,巡回护士不仅要坚守自身岗位职责,还要温馨服务每个环节。

术中与患者交流,询问是否出现不适感,伤口是否牵拉。

若患者意识清晰术中都会表现出焦虑、紧张,护士需抚触患者或者轻握双手将其焦虑缓解。

若由于牵拉反应不适感明显,或者是剖宫产产妇将胎儿取出时存在疼痛感上述护理方法均可有效缓解。

若患者麻醉方式为全麻需用金霉素眼膏对眼部予以涂抹,避免结膜干燥。

1.2.3术后人性化护理:术后将患者身体上的血迹或消毒液用温盐水擦洗干净,穿好手术服,注重保暖,盖上被单。

妥善固定引流管,若需搬移患者一定要轻柔,防止震动过大增加疼痛感或不适感。

巡回护士与麻醉师一起护送患者回病房,安置好后详细交班于病房护士,对家属开展宣教,使其了解体位、保暖以及输液

等相关注意事项,鼓励家属多加陪伴与鼓励患者,使其获得心理支撑进而树立康复信心,在医护操作中多加配合。

术后约3d巡回护士询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包括切口愈合、首次排气、大小便、体温以及饮食状况等,查询手术感受,若患者状态较好可请其为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建议与期望。

1.3观察指标

[2-3]:①VAS评分:术后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标尺两端有数字,由0~10,疼痛强度与数字正相关。

无痛为0,疼痛最严重为10,最后于标尺上明确疼痛强度。

②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服务、礼仪、健康宣教等,100分为总分,80分以上为满意。

③并发症情况与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1.0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用n(%)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开展组间比较。

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开展组间比较,若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

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的应用观察论文3讨论

人性化护理作为新型护理模式的一种具有有效性、个性化以及整体性,将患者作为中心。

在实践中护士应与手术室护理工作特点相结合,使患者享受到安全性最高、环境最舒适、技术最精湛、服务最周到的护理服务,与患者整体要求相满足。

护士工作亦需从手术室内向术前与术后随访延伸,采用专人负责制,将患者负性心理消除,便于手术顺利开展与术后恢复,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同时可将护士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使其具备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意识,将以患者为中心与以人为本理念充分体现出来。

本组观察组住院时间为(6.9±1.4)d,VAS评分(3.6±0.5)分,均优于对照组,对比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5%,护理满意度为96.8%,对照组分别为25.8%、83.8%,对比P<0.05。

与多位学者研究结果相近[4-5]。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用于手术室护理中效果明显,可和谐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加快术后恢复进程,减少并发症现象,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倪丽虹.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7(24):24-25.

[2]周晓红.手术室护理中人性化护理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14(4):697-698.

[3]刘丽霞,房丽娟,岳迎新,等.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8-49.

[4]袁学枝,袁平,龚敏,等.人性化护理对手术室护理的影响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14):1890-1892.

[5]袁兰蓉,古明锋.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2):134-135.

篇3:手术室护理论文

【摘要】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3月~7月46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将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为分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3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手术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正常率、心率正常率、伤口感染率、VA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舒适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

舒适护理。

篇4:手术室护理论文

应用效果

目前,医院手术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因为多种原因导致不同类型的不良事件发生,包括身体伤害以及心理伤害[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46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3月~207月,将所有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

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4.19±2.25)岁。

观察组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4.97±2.86)岁。

两组手术治疗的患者性别、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相互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包括术前密切配合术者顺利进行手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以及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等,以防止意外发生。

观察组在对照组质量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具体如下。

(1)术前:尽量对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行安抚,通过沟通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2]。

(2)术中:保持手术室内安静,将室温控制在25℃左右,在手术操作中,尽可能地减轻器械碰撞声音,防止加剧患者的紧张心理。

术中护理人员亲切安慰患者,告知患者手术非常顺利,做好术中体位护理,确保患者以相对较为舒适的姿势,同时注意防止对患者神经和血管造成压迫。

(3)术后:对于术后出现的不适现象,耐心向患者解释,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并在术后给予患者耐心、细致的

护理,让患者能够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状况,让患者能够在相对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早日康复[3]。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患者的血压正常率、心率正常率、伤口感染发生率,并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评分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评分最高10分(剧痛)、最低0分(无痛)。

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并将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对比,采取百分制,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对护理越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用%表示两组患者的血压正常率、心率正常率以及伤口感染发生率,采用χ2检验,

用(x-±s)表示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采用t检验,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心率正常19例(82.61%)、血压正常22例(95.65%)、伤口感染1例(4.35%),对照组患者心率正常11例(47.83%)、血压正常14例(60.87%)、伤口感染5例(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为(2.46±0.37)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5.84±8.71)分,对照组患者VAS评分为(6.15±0.96)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为(79.82±7.94)分,观察组患者数据更具优势(P<0.05)。

3讨论

在医院的手术室中,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大部分患者在治疗中,均会出现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而应激反应不利于手术治疗的效果。

因此,在手术治疗中,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措施往往难以满足围术期的护理需求,为应对手术治疗患者心理和身体

篇5:手术室护理论文

【摘要】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用于手术室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模式划分为两组,各31例,其中对照组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与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对比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5%,护理满意度为96.8%,与对照组对比P<0.05。

结论人性化护理用于手术室护理中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

篇6:手术室护理论文

神经外科手术护理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的神经外科手术护理常见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1月至5月收治的43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对其神经外科手术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加以分析,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结果43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对其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风险问题加以认识后,我们发现一共发生2例护理风险事件,护理风险发生率为4.65%。这些护理风险问题一旦出现后,就会对手术开展过程以及术后康复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结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在手术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护理人员自身的身体素质、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这两方面管理和控制工作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护理;常见风险问题;应对措施;分析

神经外科手术的病情特点一般都比较危急,且病情比较严重,一旦没有及时开展手术治疗,很可能会使得患者的病情加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1],因此该科室的护理工作开展非常必要,并且护理工作要求较高,针对此神经外科手术室必须要加强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开展培训和考核,进一步提升我院神经外科科室护理工作效率,提升手术成功率。下面本文选取我院进行治疗43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对其神经外科手术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加以分析,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月至20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3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其中男30例,女13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41.90±5.02)岁。

1.2研究方法:43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对其神经外科手术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加以分析,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2]。

2结果

43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对其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风险问题加以认识后,我们发现一共发生2例护理风险事件,护理风险发生率为4.65%。这些护理风险问题一旦出现后,就会对手术开展过程以及术后康复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

3讨论

3.1神经外科手术护理风险问题分析:

第一,术前护理风险[3]。主要包括错接和体位错误两方面。主要就是患者在手术前存在一定的意识功能障碍和其他方面的功能障碍,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都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为临床医护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容易发生错接患者的情况。同时在手术开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固定,很可能由于长时间体位固定不当,使得患者的身体产生非常严重的不适反应,比如皮肤损伤、压疮等,从而给患者带来其他不良反应。

第二,术中风险。手术位置选取错误是手术开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风险因素,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不够认真细致,没有完全按照手术操作规程执行手术操作,引发手术位置出现模糊情况,引起责任事故的发生。不正确的使用仪器设备也会导致手术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问题,比如手术前没有检查机器设备运行情况,没有定期对手术设备进行维护,使得手术过程中,设备运行出现故障,耽误手术治疗时间,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第三,术后风险。术后没有正确运送患者回到病房,在运送途中速度过快等导致管道脱落,或者是手术运送过程中将患者相关的检测指标记录结果丢失,影响患者术后的病情诊断和检测。

3.2应对措施:在手术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做到三查七对,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确保手术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安全开展,有效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同时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可以保证每一位神经外科的患者都佩戴相应身份腕带,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核对提供较多的方便,术前加强巡视检查工作开展,能够对患者的手术部位加强核对检查,避免手术部位发生错误。同时还需要核对和检查物品存放地点,对每一次手术都进行严格审查和控制管理,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4]。在手术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无菌操作,严格按照手术规章制度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加强医护人员对于手术开展过程的无菌认识,能够很好的加以预防和管理,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治疗和医护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严格做到无菌操作,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从一些小事情做起,一旦发现感染或者护理差错后可以及时加以纠正,每天定期检查手术室情况和无菌物品消毒情况,保证医疗器械设备的无菌安全利用。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操作流程的规范,将其相关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这样可以保证手术交接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所有患者都能够有人进行看管和护理管理,做好相应的预防管理工作。护理风险问题一旦出现后,就会对手术开展过程以及术后康复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在神经外科手术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护理人员自身的身体素质、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这两方面管理和控制工作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郑红艳,师丽,齐梅,等.神经外科手术护理常见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环球中医药,,6(z1):237.

[2]康丽华.神经外科手术护理常见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2(20):214-215.

[3]张碧华.神经外科手术护理常见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12):214.

[4]王晓娟,马慧罗,王湘萍等.神经外科手术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4):140.

篇7:手术室护理论文

手术室护理论文 -论文

1人性化、个性化护理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创造性、个性化、整体性、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降低不适的程度。现代护理理论和实践证明,护理学早已不再是医疗的附属,而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人性化护理是护理学科的一部分,其本质就是“以病人为中心”,这完全是与现代医学模式的视患者为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完整的人相符合的。人性化护理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必需要转变“以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模式,将“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整个护理工作的中心。

个性化服务的实质反映了人性化护理的内质。个性化服务就是针对不同的患者,及时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使患者的健康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最佳状态。充分了解每一位患者的需求,将以往“自己实施什么护理,患者就接受什么护理”变为“患者需要什么,我就护理什么”,这一转变本身也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个性化服务不仅可以体现人性化护理的内质,同时对于护理人员个体而言,个性化服务也是一种人生价值、人格魅力、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等多方面的体现。南丁格尔说:“护士其实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用她的话说:“护理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只表现在护士优雅的举止、整洁的仪表、轻盈的动作,给人以美感,更重要的是人性化护理能体现出我们护士对患者的真情实感。

2手术室人性化、个性化护理实施

手术室护理以其专业特殊性有别于临床护理。但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手术室的护理也应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为手术病人开展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

2.1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前普遍存在着担忧、焦虑、恐惧、睡眠不佳、食欲低下、对手术方案及风险的疑虑等问题。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术前的护患交流,切身体会患者的内心世界,减轻病人对手术的.担忧和恐惧感,增强配合手术治疗的信心。

2.1.1手术室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即由护士长安排本台手术的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等组成人性化护理服务小组,进行术前探视。服务小组到达病房后,首先阅读病历,全面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既往史、药物过敏史以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注意有无异常。向病房护士了解病人的护理计划,并制定手术室相应的护理计划。同时向手术医师了解麻醉方法、手术体位、手术步骤及本手术专用的特殊器械和敷料等。

2.1.2手术室护理人员到病床前与病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事实上,要使自己的服务体现个性化特点,必须先知道患者的个性。要运用所有可能的方式与他们建立友谊,及时掌握患者需求变化的动态,

论文

尽管在较短的时间内与患者建立紧密联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抓住关键点,即可找到突破口。首先注重“第一次亲密接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建立的最佳印象就在5s之内,第一句话、第一个问题、第一顿饭、第一次检查、第一次输液穿刺、第一次标本、第一次用药、第一晚睡眠这8个“第一”就是与患者建立友谊的基础。其次向病人自我介绍,语言沟通要亲情化,“请”、“您好”、“对不起”、“很抱歉”是比较规范的文明用语。通过谈话了解病人心理活动,针对不同的病人心理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宣传疾病的有关知识,耐心地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不要对所有病人都是一个模式,应根据具体患者给予具体有侧重的讲解,并介绍患同种疾病病人手术的效果,使其树立康复的信心,解除其紧张情绪,让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

2.2术中关怀

2.2.1当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由服务小组成员热情迎接病人。护理人员在术前交谈、沟通的基础上,可边做各项术前准备工作,边向病人介绍手术室的环境,消除病人由于陌生带来的拘束、恐惧感。同时说明手术麻醉与术中必要时需配合的注意事项。保持环境的安静,必要时可根据病人的喜好和病情许可,播放轻音乐,以减轻病人的紧张和恐惧情绪。另外,可由巡回护士根据情况抚摸手术病人术野以外的肌肤,给予病人亲人般的关怀和体贴。

2.2.2当病人进入麻醉状态时,护士应给予周到的关怀,各项护理工作做到稳、准、轻、快,注意调节室温防止病人着凉,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心电监护,保持输液的通畅。同时对病人病情不得随便议论,以保护病人的自尊心,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待手术结束麻醉完全清醒后,巡回护士与术前麻醉师一起送病人到病房,并向病房护士交待术中情况及注意事项。

2.3术后探访

2.3.1手术后第2天由护理服务小组成员对手术后病人进行探视和问候,询问病人术后的一般情况,包括切口的疼痛、肠蠕动等基本情况,以及有无感染及其它手术并发症等。同时就病人的不适给予安慰和解释,以体现手术护理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也消除了对手术实施的疑虑,使患者真正感到护理人员真诚的爱心与呵护,也使我们的服务由“满意服务”上升到“感动服务”。

2.3.2了解掌握病人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尤其是对护理工作提出的问题,作为护理人员更要自我反省,有则改之。要把患者的投诉、意见、抱怨、建议、表扬、赞美等作为宝贵的财富,重视其对我们实施人性化护理、个性化服务的价值,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把护理工作做好。同时向病人及家属宣教术后应注意的事项,填写好记录单,认真评估护理计划的落实情况。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总之,护理人员通过将人性化、个性化护理运用于手术的整个过程,使手术病人得到护理人员亲人般的照顾与关怀,获得人性关怀的温暖,同时丰富“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内涵,充分体现护士的多重角色功能,扩大护理范畴。人性化护理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将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中心转向病人,而不单纯的围绕手术,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促使护士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

篇8: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摘 要:手术室是医院内的重要场所之一,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对患者实施各类手术。由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大多病情都比较严重,因此其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种种风险事故的几率也比较大,医护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或疏漏就有可能对患者造成身体损伤,严重者更有可能

关键词:发表护理论文

手术室是医院内的重要场所之一,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对患者实施各类手术。由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大多病情都比较严重,因此其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种种风险事故的几率也比较大,医护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或疏漏就有可能对患者造成身体损伤,严重者更有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所以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工作时必须要高度集中精神,尽量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而为了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对其护理工作做出有力的指导,近年来很多医院纷纷开始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能够让手术室护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化和安全化,从而有效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几率。目前,风险管理己经成为了护理管理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我院近年来在手术室护理管理方面也做出了许多临床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随机选取我院自5月~5月期间内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给予风险管理,另随机选取我院在20之前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管理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组的100例手术患者是我院自年5月~205月期间内收治的,其中男性患者有57例、女性患者有43例,各占总数的57%和43%;年龄在18~74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43±8.6)岁;急诊手术患者有32例、择期手术患者有68例,各占总数的32%和68%。对照组的100例手术患者是我院在2012年之前收治的,其中男性患者有59例、女性患者有41例,各占总数的.59%和41%;年龄在16~77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45±9.2)岁;急诊手术患者有36例、择期手术患者有64例,各占总数的36%和64%。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管理方法我院自2012年起开始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行风险管理,具体如下:(1)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增强其专业知识,提高其操作水平;(2)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加强对其风险处理能力的训练;(3)对医护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其休息时间,保证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工作时的精神充足;(4)科学划分护理风险等级,针对不同护理风险等级的患者合理为其调配医护人员;(5)建立和完善风险反应机制,手术之前预先对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事故作出评估,并准备好相应的处理措施;(6)真实和仔细地记录全手术过程和患者的情况,以便出现问题时及时找出原因;(7)随时安排专门人员准备急诊手术,并保证有急诊手术患者入院时能够及时调配到足够的人手。1.3评价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手术室护理中的风险事故发生情况、护患纠纷发生情况、投诉情况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等,其中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调查采用的是我院自制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1.4统计学分析对上述临床研究中所记录的数据皆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对所有计数资料均采取t检验,对计量资料均采取χ2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在手术室发生风险事故(切口感染)、2例患者发生护患纠纷、2例患者投诉、95例患者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各占总数的1%、2%、2%、95%;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在手术室发生风险事故(3例切口感染、1例意外伤害、2例记录失误)、5例患者发生护患纠纷、9例患者投诉、80例患者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各占总数的6%、5%、9%、8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管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风险指的是在临床手术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一切风险事故,手术室护理风险一旦发生,其往往会对手术的顺利进行造成极大影响,并还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为了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的发生几率、保障护理服务的质量,医院应当在护理管理中实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应当要贯穿在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当中,医护人员应当要对手术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都进行认真准备和操作,并提前预估好可能会发生的风险事故,从而能够在风险事故发生时及时进行处理。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风险管理的观察组中100例患者的临床管理效果优于对照组的100例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证明,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和投诉率,并大大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广大医护人员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篇9:优质护理在手术室

优质护理在手术室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中要加强术前访视、术中护理、术后随访。使手术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保障手术安全顺利地进行,使手术室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社会满意度。 术前访视 手术室护理实践基准的第1阶段是进行术前访视,掌握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状态。按照护理程序,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术前访视主要是评估、诊断、计划阶段。 手术前1天下午,手术室巡回护士在不引起患者的紧张感和疲劳感的基础上,花费约15~20分钟做好术前访视。护士到病区访视患者时,先做好自我介绍,消除护患间的陌生感,说明访视目的,简要介绍手术室的环境,手术的医疗设施,介绍手术医师及麻醉医师的大概情况;术中的体位、可能的不适及必要的配合;嘱其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洗涤、更换病员服,成人晚9∶00之后禁食水,小儿晚12∶00之后禁食水。女性患者术前除去口红、指甲油,术日不能化妆,以免影响术中观察唇色、肤色。术日晨排空大小便、洗脸、刷牙,不能饮水,将假牙、金属物及贵重物品交由家属保管。根据访视内容认真做好记录,访视完毕感谢患者配合,告知术日会一直陪在身边安抚其紧张情绪。 术中护理 入室后注意保暖:要求将手术间温度维持在22~25℃,湿度50%~60%。如在患者的颈部围上围脖、外展的`手臂套上保暖套、等医生准备消毒时才将患者身上盖的被子移开,加强手术开台及转运过程中保暖,尽量减少体温丢失。 尊重患者、做好隐私保护:视患者为一整体,不要过分暴露患者的身体,在需要暴露患者身体进行操作时尽可能关闭手术间大门,手术结束时待患者完全清醒,病情稳定,送患者出手术室房间时应帮患者穿戴整齐,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熟练掌握各个手术体位的安置,防止坠床、保护患者皮肤完整性:①手术开始根据手术需求,巡回护士提前准备好特殊手术体位所需的翻身保护垫,正确将患者摆好手术需要体位,此时,除了要使患者处于功能位,防止神经肌肉的损伤,还要在各个容易产生压疮的部位垫上软枕或者棉垫,防止术后压疮的形成。②手术完毕,如果患者是全麻,苏醒期有可能出现躁动,手术室护士应妥善束缚患者,防止发生患者坠床,引流管、静脉留置针脱落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严格执行手术室各项护理操作常规,保证患者手术安全:①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心电监护,随时观察其肢体语言等,及时分析,判断,及早发现病情动态,随时配合麻醉师妥善处理,以免操作被动,造成不良后果。②严格执行手术室各项护理操作常规,认真做好各种护理记录。手术护士全程负责患者的安全,手术中途无特殊情况不交接,术中用物提前准备齐全,减少护士离开手术间的工作机会。③手术过程中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不高声喧哗、谈笑,体现人性的关爱,患者至尊、服务至馨的护理文化。 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巡回护士应擦干净患者体表残留的消毒剂、血迹等,尽可能穿戴整齐,各管道妥善固定,护送患者回病房,安置好正确体位,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工作。向患者和家属讲解不同麻醉方式所需的体位要求,及各种创口引流管的管理以取得配合。 术后第3~5天访视护士对术后患者进行回访和探视。询问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切口疼痛等。同时就患者现存的不适,给予适当的处理安慰和解释。了解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程度,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护理配合质量。 手术室是为患者施行手术治疗、诊断以及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手术室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医疗效果和患者的愈后,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让我们借优质护理契机,提升手术室护理服务内涵,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篇10:手术室护理医学教育论文

手术室护理医学教育论文

一、“人性化”心理护理

1.1手术前

多数病人对手术产生焦虑、紧张、恐惧、不安、抑郁、消极和悲观等不良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当接近手术日期时,会直接影响病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造成心理和躯体的不适,甚至导致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病人的忧虑更加明显。为配合病人访视,手术室可以根据各科室的特点,编写相应的访视纲要,制作心理护理手册。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过敏史、检查结果、有无合并症, 了解病人心理活动, 针对不同的病人心理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认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了解他们的心理反应,针对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给恰当的解释和安慰,让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要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1.2手术中

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由于对周围环境较陌生而紧张,此时巡回护士要及时迎接护理患者,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并做一些查对和解释工作,让患者感到放心和有安全感。之后,手术室护士同时和病房护士认真进行交接班,核对姓名、床号、诊断、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以关切的话语询问病人术前休息情况、心理是否焦虑,扶着或推着病人进入手术间,边走边向病人介绍手术室的布局和设备以打消病人对手术室的恐惧和神秘感。到达手术间后,护士应将病人扶到手术床上,轻柔地协助医师摆好麻醉体位,注意不要过多暴露非手术部位,尊重病人的隐私,并不断地安慰病人,询问病人的感觉,将病人摆放成最舒适的姿势以协助完成手术。在此期间,对患者进行术野消毒,术中冲洗腹腔,使用的是37℃温盐水,这大大提高了患者术中舒适度。人性化服务更需要手术室护士在操作中,动作精细、娴熟。比如,给患者摆放体位时,动作要轻柔,尽量使患者舒适并保证患者的呼吸。骨突出置海面垫,以免压伤患者。约束患者时,约束带下面要称棉垫以防患者不适。术中配合要稳、轻、准;尽量减少发生器械碰撞,以减少患者的感官刺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变化,确保手术安全。在手术进行过程中,要保证室内温度保持在24 ~26℃,湿度50%左右,以防止因术中病人的低体温引起凝血障碍、术后渗血量多、切口愈合时间延长、感染增加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1.3手术后

为了便于消毒和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患者进入手术室有可能暴露隐私部位,为了维护患者的尊严,在麻醉及术中应注意遮盖患者,尽量减少患者身体的暴露。手术结束后,为病人穿好衣裤,即使患者尚未完全清醒,不方便穿时,也应该用病员服完全遮盖住身体,使患者及家属感到被重视及尊重。术后3 天内需要再次到病房访视患者,观察他的精神状态,伤口敷料是否清洁,伤口疼痛及睡眠情况。以诚恳的态度询问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丰富手术室护理内容,使手术室的人性化护理得到完善。

二、“人性化”硬件设施

2.1手术室房间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因此手术室房间,应该是洁净、照明、温度、湿度、噪音等,这些各项指标要达到国际标准,同时配有背景音乐、各种监测报警系统、数据通信系统、供气系统、电视教学系统,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工作环境,也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诊治场所。定期清洁通风管道,每月清洗风口过滤网,每3个月清洗1次初效过滤器,每年更换1次过滤器。有效保障空气层流循环系统,确保空气净化质量。同时,增设患者专用的风林通道,地面铺设清洁消毒地毯,使用医用转换车接送手术患者,减少或杜绝了在接送患者中心环节致手术室环境的污染。

2.2手术室内的仪器

通过增加仪器:如增加电刀、c型臂X光机、电动止血器等仪器满足各种仪器的及时供应和手术的安全,减少因仪器不足造成的患者不必要的等待。通过增加设备:如进口手术床等增加患者的体位的舒适感,避免或减少压疮的发生等。

2.3手术间的物品

对于手术间物品、地面、墙壁每日用有效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保持清洁无灰尘、无血迹。

2.4一次性医疗用品

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严格把好购买关节、使用环节、回收环节。购进环节: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前必须查看生产厂家、供货单位、产品名称、规格、单位、产品批发号、消毒或灭菌日期、出厂日期、卫生许可证有效期限以及有无破损和变质等,完全符合一次性医疗用品质量标准的方可使用。使用环节:一次性医疗用品与其他无菌物品分别放置,存放的房间需要保持通风干燥,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把物品存放在密闭的无菌柜内。回收环节: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的处理实行专人负责制,建立登记制度,严格按规定正确操作,感染性废物与生活垃圾严格分开,分类入袋由专职人员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丢弃造成社会污染及社会公害。

三、总结

3.1人性化护理能使得病人获得最佳的状态

近年来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临床医学及手术,护理模式也在不断改进,以期更好地做到为患者服务,提高护理质量,达到尽快让患者康复的目的。人性化护理运用于手术室, 具体贯彻到护理估计、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估各个环节之中,营造一种以病人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的既舒适又安全的人文环境,使得病人在整个的手术过程中,从心理和生理上均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并尽可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手术,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配合手术,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为则,注重语言沟通、形体沟通以及心灵上的沟通。使患者从术前访视到术后随访,每个环节和每个场所都受到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

3.2人性化护理可以激发护士的学习、工作的热情

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变,护理服务对象的拓宽和护理服务对象的延伸,“人性化护理”在实践中的运用对护士来说也是学习、工作的好机会。其能激发护士的学习热情,更新知识结构、思想理念,促使护士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理论,如沟通技巧、社会学、人文科学等,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在不断总结中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护理质量,直接增加了医院的经济效益,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影响。

篇11:手术室护理的论文

1.1医、患间缺乏沟通:手术室护理主要集中在手术室内部,对手术操作进行辅助与配合,如手术器械准备、检查所需仪器和药剂、辅助麻醉师监护患者等[2],术前患者对手术过程不了解,对治疗效果不明确,通常会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3],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较少,不能及时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和配合度,同时患者的相关信息难以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手术操作医生。

1.2手术室护理制度不完善:医院的手术室护理各项制度长期没有更新和完善,现有的一些制度已经不适应手术室护理的要求。针对不同手术室护理的各个环节规定不详细,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没有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团队建设不够完善。

1.3手术室护理与病房护理严重脱节:由于手术室护理与病房护理严重脱节,导致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期间不能全面掌握患者基本情况[3]。

1.4环境不达标、设备不健全:在一些县级、市级的小医院,较多使用旧设备,缺少新设备,不能按时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且对设备操作不规范、不合理、设施摆放不当。手术室的清洁度和安静度难以达标。

1.5护理人员水平有待提高:在环境污染加剧、食品安全堪忧、社会压力陡增的当下,重大疾病发病率逐年提升,增加了医护人员工作量,手术室的特殊性对医护人员的知识、反应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压力。患者的医疗服务理念改变,更加注重精神治疗。因此,一些责任心不强,观念陈旧的医护人员,不能有效地与术者沟通,易造成操作失误和术者的不满。

篇12:手术室护理的论文

2.1术前护理:手术前,除了准备好手术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要及时加强主治医生和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采用合适的语言,耐心地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的基础知识、手术注意事项、预期效果以及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等,以全面地提高其对于手术治疗的认知水平,缓解不安情绪。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性格等信息制订有针对性的手术室护理流程,采取责任到人的分工原则,明确各个医护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2术中护理:患者在进入手术室时难免紧张,可通过语言交流分散其注意力或适当肢体接触,缓解其紧张感。手术过程中加强对术者的全面监测,发现问题积极处理并注意保护好患者的隐私,针对其隐私部位,需要及时地遮盖。手术后,对患者的手术切口,需要及时地予以包扎和消毒,借助于0.9%氯化钠注射液将残留的血迹清理干净,同时需要注意全面做好相应的交接工作。

2.3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人员要及时地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鼓励和安慰,讲解手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拉近护患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术后,全面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地予以饮食指导和生活指导,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缩短康复时间。

2.4管理制度: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式和患者的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并详细规定手术室护理各个环节,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确保护理责任、患者、护理细节落实到人,保证手术室护理管理有据可依。改善护理环境,制定人性化的护理管理措施,科学、合理地配置护理人员,分配岗位,构建高素质的工作团队[4]。加强手术室护理和病房护理的交流合作,确保病房护理人员全面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2.5护理人员:由于护理人员知识和经验有限,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过于盲目、随机,没有完整的体系,导致患者对疾病与手术治疗的认识与理解不系统,对医护人员配合程度不足[5],可对护理人员及时开展培训活动,借助岗前学习、工作岗位的学习来弥补不足,从实践、理论等方面提高技术水平。对护理人员讲解先进设备的使用技能,这样不但能进一步地了解新型医疗设备,还能从根本上规避手术室护理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合理排班和轮休,调整考核和奖惩制度,减轻护理人员的压力,调动其积极性。

3讨论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护资源的改善,人们对于健康的认知与医疗服务的需求发生改变,有效、优质的手术室护理是医院优质服务的重要体现[6],也是综合评估医院业务水平的重点项目之一[7]。手术室整体护理将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融合为一整体,打破手术室护理的局限性,显著地提高了手术室护理的系统性、连续性,有效减少交接所导致的疏忽,帮助医护人员更为详细地掌握患者信息[8],但实施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问题。而细节护理弥补了整体护理的不足,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因此,手术室可采用整体护理和细节护理相结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人性化的服务,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篇13: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手術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特征[1]。在手术室手术过程中,任意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患者最终的手术效果,进而引发护理风险[2]。护理管理作为手术室手术的重要保障,其护理管理质量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类突发问题的处理效果[3]。常规管理方式用于手术室的护理管理,效果欠佳。该文从该院随机抽取3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意识产生的管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中随机抽取3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匀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护理人员15名。年龄范围处于26~39岁之间,平均年龄(32。5±2。7)岁。在该组别的15名护理人员中,副主任护师为1名;护师5名;护士9名。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级别的护理人员共5名,专科及以下护理人员10名。

观察组护理人员共计15名。其年龄范围处于24~42岁之间,平均年龄(33。4±4。9)岁。在该组别中,主任护师1名,护师4名,护士10名。学历在本科及本科以上级别的护理人员共6名,专科及专科以下级别的护理人员9名。

对照组护理人员与观察组护理人员在年龄、职称、学历这3个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采取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护理人员则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开展护理工作。具体的护理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种:①在患者术前8 h,分析患者手术室护理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并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②当手术室护理任务结束之后,及时总结该次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后续的护理风险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分别为: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状况。评分项包含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比较不满意、不满意5种。观察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出现护理风险的几率。

1。4 评分标准

患者对护理人员所提供护理服务满意程度的评分需按照如下标准完成:5分,非常满意;4分,满意;3分,比较满意;2分,比较不满意;1分,不满意。

1。5 统计方法

该文利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30名护理人员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行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

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评分方面:1分维度的对照组评价超出观察组4次;2分维度的对照组评价超出观察组4次;3分维度的对照组评价超出观察组1次;4分维度的对照组评价与观察组评价次数相同;5分维度的对照组评价低于观察组9次。统计结果表明,在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护理人员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得分,两组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室护理期间发生护理风险的比较

两组护理人员在手术室护理期间发生护理风险的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对照组15名护理人员在为15例手术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共出现了3次护理风险,其护理风险几率为20。00%;观察组15名护理人员在为15例手术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并未出现护理风险。统计分析结果可知,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手术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主要包含切口感染、意外伤害等多种类型[4]。对于患者而言,这些风险问题的发生可能会加剧病情,对患者预后影响大[5]。

护理人员应该充分意识到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通过有针对性护理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6]。为了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控制手术室护理中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应该利用风险意识管理替代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7]。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完善的护理服务,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也会发生相应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将风险意识应用在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医院的声誉会朝向积极方向不断提升。

4 结论

医院应该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推广风险管理模式,使护理人员从实际的护理经验中习得良好的风险防控意识,进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廖冰野,丁丽英,谢卫珊,等。风险意识在手术室護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7(2):42—43。

[2] 别逢桂,李柳英,王文平,等。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7):596—597。

[3] 黄小珊,祝妍华,谢健,等。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S1):327。

[4] 林丽。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46):154—157。

[5] 徐东霞,祖丽皮亚·斯迪克。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21):252—253。

[6] 文孝群,刘英妮,曹炜。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33):240—24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