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家抒情散文,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家抒情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家抒情散文
家抒情散文
冬天的脚步渐渐逼近了,虽然周边的景物依然如油画般的绚丽,但凛冽的寒风如顽皮的孩子一个劲儿地往脖领里钻,他在告诉我们,冬天已然来临。
冬日的暖阳是大家最渴望的温暖,但是在冬日拥有炙热的阳光竟是奢望,因为太阳已不再顾及晚霞的苦苦挽留,早早的滑落天边了,随着太阳的西沉,天空瞬间被一块硕大的黑纱笼罩,视线模糊,气温下降,空气阴冷,这时夜色犹如奔腾汹涌的潮汐慢慢地席卷而来,那黑色舒缓的浪涛起伏着,就好像柔软绵长的舌头,把白天一点点裹挟、吞噬、淹没,夜幕降临了……
夜,朦胧梦幻,让人缺少安全感。
看!路人都变得行色匆匆,步伐凌乱,马路上的街灯亮起,散发着淡淡的光韵,灯光投射到行人的脸上,那是一张张多么倦怠、苍白的脸啊!他们就如一只只苦于奔命的蝼蚁,赶往家的方向……
路边的许多门脸也都陆续打开了旋转灯,有的灯管里是字幕,大红的字在灯管里循环变换着,非常醒目,有的灯管里就好像藏着一根黑色的绸缎在飞舞,缠绕着,让人眼花缭乱,华灯初上,灯火阑珊,人影闪动,幽深的夜变得更加光怪陆离……
路边,鳞次栉比的楼窗里映照出柔和的灯光,橘黄的`光亮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太阳,把狭小的家变得温暖和安全,那一束束淡淡的灯光,竟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安宁。
夜就像是一双巨大的眼睛黑漆漆的,那墨蓝的夜空就是它深不见底的眼眸,那婆娑的树影就是它迷人的睫毛,那一扇扇透过光亮的窗户就是它的瞳孔,穿过这扇窗你才能真正了解到五味杂陈的生活。
透过窗棂,你能听到锅碗瓢盆的碰撞,能感受一地鸡毛的琐碎,能享受浓情蜜意的浪漫,也能感知相濡以沫的温馨,更能嗅到人间烟火的味道。
家永远是一个温润的字眼,它温暖着孤独的灵魂,慰籍着干枯的心房,它是船儿宁静的港湾,是旅人休憩的驿站,是马儿丰沛的牧场,是鸟儿广阔的天空,其实家就像一只可爱的小狗,它不在乎大小、修饰和富足,它只关乎"爱”……
篇2:念家-抒情散文
念家-抒情散文500字
过完春节外出工作已有半年时间,我已记不清楚,我到底有多长时间没有想家了,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去想。离家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准备了许多家乡的特产让我打包带走,虽然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是全是母亲满满的爱,上车时爸妈一个劲地叮嘱路上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以前总嫌他们唠叨,上车后眼眶不由自主的湿润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家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加深,每次看见我住着这里的一些阿姨和叔叔,她们岁数和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岁数差不多,他们聊天多半都是在聊儿女,他们的儿女十天半个月都会回看他们一回,他们聊着,聊着,就露出了笑脸,这时的我,想起我,我也是做儿女的,忽然间,心里想起父母,不知道他们最近过的怎么样,最近胖了还是瘦了,头上是否又多了些白发,额头是否又多了几条皱纹,这些我都无从知晓,心里突然间难过起来。 虽然时常给父母打电话,但重来没有对他们说一句我想你,最近过得好不好,每当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口。
家虽在远方,却是心里最近的地方。万般簌寂的天空,和着几声浅浅的'虫子的苦鸣,更加重了我思乡的情感,我自言自语:“家真好!”明月千里传相思,希望这皎洁的月光向家人传递我对他们的思念。
篇3:家的抒情散文
关于家的抒情散文
只有浪迹了许久的人,对家的渴望才那样的强烈。只有漂泊了许久的人,对家的概念才那样的真切。
我们的祖先,傍水而栖,结草而居,拜神祭祖,祈福禳灾,遮风挡雨,避害图存,于是,就有了家。家不仅是栖息之所,也彰显着人类生态文化的延展和丰富。
对于“家”,最直接的联想,莫若家庭;最温馨的称呼,莫若家人;最淳朴的眷恋,莫若家乡。惟有心灵的寄托,才有了家的情愫。无论岁月何以变迁,无论时光何以悠远,家永驻于心,不离也不弃。人生,浪迹或许会越来越远,然而,心与家的距离确是越来越近。于是,便有了望眼欲穿,归心似箭之说。一位南下半个多世纪的老人,身体每况愈下,仍念念不忘老宅旁的那一棵古槐,房后那一盘石磨,村前那一条枯河以及曾经的发小。他嘱托儿女:一个生命总是要有归宿的,一生最好的时光留在了南国矿产资源开发,生后要把一g骨灰运回太行山脚下,魂归故里,入土为安吧。。。。。在人生不多的时间里,仍眷恋那一片故土,那一处也许因多年失修而有些破败的老舍。长眠于此,安然一世。
家,不仅是容身之所,更是寄存心灵的田园。一位江西籍战友,常常自豪地说,我们东北老家是米粮仓,我们老家的冬日,如何的魅力,我们老家重工业何以发达,我们黑龙江如何的幽远和丰饶。。。。。。他原本出生于江西上饶,因为在东北读完了小学到大学的课程,心灵已深深植根于那一片黑色的土地了。所以,他无论漂泊何地,东北,他永远的家。
当过兵的人都有“第二故乡”。我在包头服兵役已是很久的事情了,可每每看到内蒙的消息,就格外的关切。就会想到曾经的老乡,曾经的大青山,曾经的昆都仑区,以及我做校外辅导员的二十四中学。每每在网络邂逅于内蒙籍贯的`朋友,总会油然一种乡情,那样的亲切,便加好友,加博友,相互走动,相互问候。这分明就是乡缘,就是“家”的感念。
只要是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能读到家的温馨和向往。对于航天员,家就是那蔚蓝色的星球;对于海外游子,家就是飘扬国旗的边防站;对于打工者,家就是那一根靠近家乡的老界桩;对于离家就读的学子,家就是村头那棵老槐树;对于田野里的顽童,家就是那个冒着袅袅炊烟的四合院。每一位游子,在幽远的岁月里,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疗伤的处所,家是心灵的栖息地,家是沐浴亲情的春天,家是远航的起点和返航的终点。
有一则关于家的对话:一个富翁醉倒在自家别墅外面,保安扶起他说:“先生,让我扶你回家吧!”富翁反问保安:“家?我的家在哪里?你扶我,我就能回得了家吗?”保安指着不远处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么?”富翁指了指自己的心窝,又指了指那栋豪华别墅,断断续续地回答说:“那,那不是我的家,那只是我的房子。是的,无论建筑的空间何以豪华,不一定就是心灵的所属。而风雨飘摇的时光里,那曾经遮风避雨的陋室,倒是身心共融的住所和永远的家。
篇4:家乡情抒情散文
家乡情抒情散文
小桥,流水,人家。喜欢这几个字,更喜欢由这几个字组合起来所表达的意境。
古朴的石桥或者木桥,桥下是静静流淌的河水,不远处村庄的房屋在参天大树的掩映下或隐或现。良田,禾苗,草木,开阔的视野,‘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远离繁华远离喧嚣的朴素自然之美如诗如画地纵横伸展......
这景致,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山水,是一首低吟浅唱的小夜曲,是一首宋代理学家邵康节 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是宋朝诗人辛弃疾的`田园诗《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唐朝诗人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是唐代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河岸两旁的树木,曾经繁茂的树叶早已化作脚下层层堆积簌簌作响的落叶,在冬日暖暖的阳光照耀下散发出淡淡的干草香,随清风的吹拂时断时续,高大挺拔的树干静默矗立,枝条或沉稳或飘逸或曲折伸向天空。枝条的顶端坐落着鸟儿精心建立的巢穴。偶尔有小鸟飞速的掠过枝桠,淡蓝的天幕上朵朵洁净的云朵舞动漂浮舒卷自如,清冽的小河淌水,不似春日般暴涨,经过冬霜的洗礼,更加清澈通透,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所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真是我见犹怜。流动的山泉将水草梳理成丝成线,轻盈柔软,随水波的纹理忽左忽右悄然舞动,恰如美女的三千青丝,丝丝柔顺参差披拂却纹丝不乱。迷离而又生香,让人意犹未尽欲罢不能。
不远处的村庄散落着百户民居。房屋依山而建。山峦相连,苍松翠柏劲墨成林,呼啸的山风带着松涛阵阵扑面而来,凉意沁怀,清新无比,空气如同过滤般纤尘不染,疲惫劳累的身心顿时得以放松,在这宽阔的天地之间,所有的一切慢慢的得以释怀,心情慢慢地得乐观豁达,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以一颗淡然的心从容地面对生活。从容,才能举之若定;从容,才能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起落沉浮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一颗怎样的心去面对明天。因为,生活就像山涧水,无论怎样蜿蜒曲折,都会快乐自在奔流不息永向前。
小桥,流水,人家,是家乡的景家乡的情。 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一阙词,蕴含着真知卓见深刻隽永;更是远方千万游子的思乡情结,那里有魂牵梦绕的故土家园,有慈祥和蔼的父老乡亲,无论飞的再高再远,无论身处海角天涯,这里,是永远的窗前明月光,是永远不变的牵挂
篇5:家的抒情散文
有关家的抒情散文
坐在远方异地城郊半山坡,望着不远处夕阳下灰黄灰黄的建筑群,故乡成了此刻深深的依恋。故乡不曾有城市的繁华,也不曾有整洁如一的高楼。
半山坡上几孔望着高远天空的窑洞,经历着岁月的蹉跎,诉说着祖辈们悠远的故事,同时孕育着家族里新的希望。从他们祖辈落脚在这大西北的那一天,笑声中新人来了,哭声中故人走了。就这简简单单的几孔窑洞,成了此刻脑海中深深依恋的一个字“家”。从没想过,他会对她如此眷恋。
曾经多少次,朋友面前他以她为耻,而感觉抬不起头。憋了一肚子气,总想将那心中一肚子的怒火,全都撒到她身上,将她烧为灰烬。可每一次归来,院外那一棵幽绿的迎客松,将他失望的心轻轻按捺了下去。曾经多少次,他想带着一颗幽怨的心逃的'远远的,永远离开她。可他发现他就连那院外坡上的几根牛筋草都挣脱不了。他像一根很长很长的线,他走哪儿他都会把他的心和她捞捞的绑到一起。
院外山坡上没过膝的土蒿黄了绿了,绿了又黄了。岁月如梭,光阴似箭,稍纵即逝的昨天,以将当年那五个孩子满脸的的童真消耗殆尽。一次又一次岁月的洗练,每张脸上都洗出了几分不一样的成熟,几分稳重。孩子一直在追求,追求幸福,追求成功。他原本以为这是他生活的一切,如今在这异地他乡以待了足足两年。
他以为他终于走了出去,可不知从那一刻起心猛的震了一下。原来幸福不在远方,回家看看,趁着爸爸妈妈还都未老去,跟他们说说话。看看小时侯长大的地方,我们从那里来。拼搏一定要去,但别让一颗心孤独的飘向远方。家像昏后的晚灯,远远望去,一天天黄了又红了,我盼望着你早日归来再一次回味,昔日的甜蜜。
篇6:家的况味的抒情散文
家的况味的抒情散文
家的况味,于我,最多的是离别。
从高中在外上学直到现在,家似乎离我越来越远了。记不清,多少次梦里还在家中有说有笑,醒来发现窗外月光皎皎,自己却躺在熟悉而陌生的地方。不禁毛骨悚然,惊出一身冷汗。睡不着,想很多,一夜一夜地失眠。
高中离家不是很远,周末偶尔回家。大学了,从江南来到北方,只有假期才回家一次,且不是每次都回。曾经后悔过,为什么当初就狠下心来这么远。
于是,电话就成了连接我和家人的桥梁。节日里,给家人送去一句祝福,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了。很多时候,自己身体不舒服,特别是感冒了,连电话也不敢往家里打,生怕敏感的爸妈听出什么。于是,我只能思念。我不喜欢热闹,一个人的时候我又经常莫名地为此感伤,于是我只能拿热闹来将这一切冲淡,很矛盾。
想起家,那是一条长长的离别路。
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每过完半学期,我就开始拿起笔每天在日历上涂抹,数日子。盼望着,盼望着假期,回家。
终于,放假了,背起行囊,攒着小小的车票奔向火车站。接近四十小时的旅程,很多人都在抱怨这简直就是折磨,而我却很享受,因为心底有一个声音一直在说,就快到家了。好不容易回到家,一眨眼,还没有多歇息一阵。一晃,又开学了。又得开始收拾行囊,想到又要离开家,我在院子里来回踱步,晃得家人眼花。此时千言万语都是那么的多余与无力。我试图把家里的一砖一瓦刻在心底,只等那神圣的一刻到来。
吃完母亲做的早饭,从不生硬地道一声爸妈,我走了,独自踏上前程。我一直拒绝家人的相送,因为我怕自己经受不住离别的感伤。起初父亲是不依的,可是我一再坚持,曾经还因此闹得大家都不愉快。后来母亲说,就让他自己去吧。于是父亲也不好再坚持什么。其实我懂,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与其伤感,还不如不送。于是,后来没有人要送我出门了。只是很多次,父亲在电话那头说,你走以后,你妈泪流满面.听到这里,我就哽咽了,说不下去了。母亲接到电话,说的`却又是另一个版本,你走以后,你爸哭了。我告诉他,孩子都这么大了,由着他吧!说来说去,我都不知道到底是谁哭了。每次,通话快结束了,爸妈都会问我身体是否安好,要我照顾好自己,没钱往家里打电话之类的。听多了,厌了,觉得他们唠叨了,很不耐烦地回答知道了.
今年回家,帮母亲洗头,突然发现许多的白发。和父亲出门,发现他的步子慢了,脊背有些弯了。说不出的滋味。
一个人坐在火车上,身边都是陌生的面孔。有说有笑,我静静地坐在那里,想起家里的点点滴滴,几多欢笑,几多辛酸。这一去,何时才能回家?
记得那次走的时候,说了一句你们就放心吧,混不好我就不回来了,说的很潇洒,走得义无反顾。如今想起来,是多么的幼稚可笑。我在鞭策自己的同时,无形中又在他们肩上徒增了多少阵痛的负担。
漫漫离家路,我不知道下一站是哪里?总之,家越来越远了。也许就像书里写的那样吧,离乡就是为孩子创造另一个故乡,对于漂泊者来说,上一站就是故乡。
于我,家的况味,就在这离别的路上。
篇7:家的味道抒情散文
家的味道抒情散文
有那么一种味道,是幸福的!有那么一种幸福,是充满爱的!有那么一种爱,是温馨的!这便是家的味道。而家永远是心灵避风港湾;烈日下的遮阳伞;严寒时的棉衣;家也是一棵结满爱的果实的参天大树。
时光匆匆,时光机又偷偷地划去了生活的二十天时间,回家之前一天发生的事情好像就在昨天一样。
当把回家的消息告诉父母后,他们二老便开始收拾家里一间冰冷的房间,为土炕取暖,整理房间的一切,用二老的方式迎接远方即将归来的儿子。为此,还买了一些好吃的等待归来。
因为父亲身体不舒服的原因,我没有及时回到家里,而是停留在省会城市陪同查病三天,还好最终检查的结果显示比较正常,这也打消了父母亲原来心存的一点疑虑。
在陪同父亲看病的几天了,母亲仍坚持为我住的房间取暖。在那几天陪父亲在医院附近吃饭的时候,他老还是和以往一样,自己少吃一些,让我多吃一点。这种幸福的感觉,阔别故乡几个月后,又一次近距离体会到了。
回家的那天,虽然提前告知母亲大概到家门口的时间了,但是母亲还是会主动多次到家门口瞭望。等待我们回去,为我张罗了一桌好饭。
总有我爱吃的饭菜,满足我那渴望家里饭菜已久的胃。还时不时的问我吃的怎么样,有种“做客”的感觉,更是一种对久别远方归来儿子的最亲切的关心。
一顿可口的饭菜,温暖了我这颗长时间没有回家的心,虽离开家几个月,但那种对家的.陌生感瞬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在家里了,自己要负责自己的起居。也因为在外待的时间久了,做这些事情都习以为常了。但是父母亲还是不放心地去操心我住的房间的取暖问题,时不时提醒我和亲自去看一下。
在他们的眼里,我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所有的问题他们好像感觉都不放心。这也许就是做父母的自我心里责任!也许在他们心里认为自己已经老去,但我们在他们眼里一直还不够成熟。
几天后,弟弟也回家了。家里变得热闹了许多,而更加热闹的是,姐姐带着外甥和外甥女来了。于是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同时还有小孩子的吵闹声,虽有些不安静,但这就是家里应有的样子。
在一年中大多时间里我们一家人天各一方,能有这样的相聚机会是少之又少。全家人希望在这样的相聚时段,做更多好吃的,说更多想说的话。
小时候,姐弟几个有时候,会因为一件小事争吵,也想早一点离开家,离开父母远走高飞。而现在我们只想多说一会话,聚在一起多吃一顿饭菜。
姐姐在的一周时间里,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一起做更多好吃的,还有更多想说的话没有说完,一周的时间已经从手缝里溜走了。
这一周里,外甥和外甥女的影子时不时的出现在我左右。一声声亲切的叫喊声回荡在耳旁,一会他(她)到你的右侧,一会他(她)又到你的左侧了。过一会又拉一下这个东西,争夺一下那个东西的。
弄得我们为了他们忙的不亦乐乎,但是这样的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的短暂。一个家里,没有小孩子总是却少热闹的。外甥和外甥女回去后,家里的热闹气氛瞬间就少了许多,也不知道下次这样的相聚又在哪几天。
随着我们的长大,走的离家越来越远了;但是家的那种浓浓的味道一直都在。每次和家人相聚在一起都是快乐的,都是幸福的。时常在没有病痛的折磨时,欢声笑语总来的那么快,来的那么容易。
我们要珍惜每次与家人相聚的时刻,用心体会这些长大后来之不易的相见。
家也是人的根基,情感的根基,是风雨飘摇之中的依靠,是凄寒冬夜的炉火,是夜来幽梦的温馨与感怀,也是巴山夜雨时窗前摇晃的烛影。
家在我们的心中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不是高楼大厦,也不是三间寒舍的朴素简陋,那些灯红酒绿的,那些人情淡漠孤单寂寞的,那些是为了邀显富贵,而极尽奢华的,都不是一个温暖家,也不是家的味道。
真正的家是用来温暖心结的,是在我们心灵流浪的时候,带给我们归属感。家的意义,在我们心中,家的味道,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体现。
篇8:抒情散文《家的味道》
抒情散文《家的味道》
家,是我待着最自由,最长时间的避雨湾。像是漂泊在外已久的人想寻觅的温柔乡。这里有微笑,有幸福,得到了追随与亲和力。
没有家的时候,会选择去哪里。是的,我的家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样连在一起,想自己一样不可缺少的共同体。
此时,我就在家中,喝着茶水,啃着瓜子,吃着零食,怀着抱抱熊,看着电视,听着动人的`音乐,享着现有的简单的快乐与满足,这是家的味道。
我的动力,让家更加的完美,是我一生的飞翔。不需华丽,只要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事,就算隔着楼上楼下也可以谈天说地。可以允许吵闹但不过夜,可以允许不回家但明天可以看你,可以允许和别人逛街但要带好吃的回家一起分享你的喜悦,还可以···我的家就这样,不需要太幸福,平平淡淡的也是快乐。不需要太美满,磕磕碰碰的也是福气。
嗯,这么做,也许很傻,但是我的梦,也是我的理想、目标、心愿,一直这样。就算将来会不一样,我也会在这里安静的过着这个美好的喜悦,我的打架,家中的你我他,美丽而幸福的微笑。
这是家的味道,我们就在这里交汇。
篇9:抒情散文抢人家有感
抒情散文抢人家有感
今天下午阿云的妈来我家抢人家,说起了一些往事,让我对此也有所感想。
抢人家是我们上虞话,普通话是怎么说来着?不管反正解释起来也蛮简单,就是邻里之间互相走访串门,彼此聊聊天解解闷打发一下时间,增进邻里关系,就是这个意思。
阿云的妈不止一两次来我家了,因为我家常年开店,除了正月里要走亲访友,一般每天大门都是开着的。今天阿云的妈来我家也许是来这边搓麻将,不巧碰上没人玩又打发不掉时间,就顺便来我家说说话了。
自从小时候在太太家(一对公婆和一孙子住在一起,我称之为太太)那里的时候,街坊邻里有六七个同龄人,阿云也是其中一个,比我小一岁,但是唯一一个女孩子。当时的房子现在虽然还留着一些,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大家都各奔前程去了,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再见过面。聚在一起打弹珠,玩跳绳,捉迷藏,玩卡片的童趣情景只能留在大家的记忆里,刻在大家的心里。阿云的妈一来我就上前追问阿云的情况,阿云读了幼师,现在也是跟我一样很少出去,就喜欢待在家里玩玩电脑看看电视,别的就没什么了,与学校相比起来还是待在学校里有皮道(味道)。像小时候一起玩的涛涛、天天都待在家里不愿出门,即使爸妈劝他出去“抢抢人家”,人家熟的多去逛逛。
由此说到了抢人家的话题。现在的社会是发展了,条件也越来越好了,可优质条件带来的是人们喜欢上网,而不愿出门抢人家,可谓物质充裕了,精神干瘪了。一些想出门抢人家的人们多数看到的'是人家的大门紧闭,有的的确没人在,有的却是人在里面而大门紧锁,出于打扰的缘故也只好拍拍衣袖回家去了,就这样怀着寂寞走了。多么渴望回到过去啊!在条件还不好的年代里,人们可以在生产队里多认识不少村里人;在夏天还不知道空调的90年代,电风扇那点风还有感觉啊?有时还三番五次的停电,还在晚上停电,夏日炎炎的多难受啊,翻来覆去直冒汗的睡都睡不好。那时卖冰棍的生意可就好了,跑街串巷的,骑着一辆80年代的永久自行车,我称之为“高骏马”(就是有很高一根横档的轮胎大大的上海产自行车,也让我国成为骑在单车上的国家)如果有很多人聚在一起坐在路口乘风凉谈天论道,冰棍贩子就会停下来叫卖生意,总有嘴馋难熬的小孩哭着要吃,大人对着邻居出于面子考虑便依了自家孩子。我也吃过这样的冰棍,有一次村里组织搭台唱戏,那可是村里的大事,几乎每户人家都赶着来看。戏门还没开始,台下就挤满了观众。有的坐着,他们是自备凳椅从家里带来的;有的是图个方便,两手空空就来看戏,只能站着看而且要站在最后或者两边,也决不能有人闯入后台偷看戏子化妆。正当台上戏子洪亮高唱着,台下就有人在卖食了,那人背着一个木箱子,箱子里装的就是冰棍。对于看不懂戏的小孩来讲又是大热天的哪能坐得住啊!我看到有卖冰棍的在人群中串来串去,嘴馋的我好声对身边的奶奶说:“我要吃冰棍。”我的好奶奶在反应过来之后立即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五毛钱,递到我的小手上,随后我买了根吃了起来,冰凉的润透我的心扉!
现在祖国繁荣昌盛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前了,也不会又哪家村里搭台唱戏了。儿时的艰苦平凡却能快乐,然而今天的抢人家已越来越少了,邻里交流也越来越贫乏了,乡镇农村尚且如此,繁华都市更不用说了。
呵呵。但愿现在在搞的“社区邻里月活动”能真正让人民群众心回抢人家那个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