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炎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版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体现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把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针对语文课的语言学习,应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当然是用“心”读书而不是用“嘴”读,然后把语言加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三重“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趋势,而且要了解并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体学生的发展,拓宽发展的格局。因此教学是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知识背景
通过一学年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哲理。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孩子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简单地、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生字都不认识,字音都还读不准,字形搞不清楚,对于诗意及其蕴含的道理根本就弄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通、读顺、读好、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了解学生能力
二年级学生通过自己以往的学习,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如:老师范读,小老师领读。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了解学生的需求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勇敢地站起来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板块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给他们找朋友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使图、文、声立体同时输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去感悟古诗,使书本上的知识得到内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其情、悟其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不过,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通过讨论、试教,我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凡事都在发展,我也会不断鼓励自己,用取得的收获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篇2: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教案示例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古诗《登鹳雀楼》,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自读质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会奋发向上的精神。板书设计层次清晰,说明诗句前两行为作者所见,后两行为作者所想。
教案示例2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人( ) 日( )
入( ) 目( )
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
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三、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
(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四、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 / 依山尽,黄河 / 入海流。
欲穷 / 千里目,更上 / 一层楼。
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五、课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填空:
( )依山尽,( )入海流。
欲穷( ),更上( )。
探究活动
1.组织一次登高的活动,让学生说说登高望远的感受。
2.收集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看谁收集的多。
篇3: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理解诗句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1、出示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3、范读1、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尽“。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 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3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4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5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3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1、复习已学古诗。
2、指名读题目。
1、自读课文。
2、认真听课文范读。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看图理解诗句。(依)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尽“就是”完“的意思。)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三、四两行。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练习朗读。
1、齐读课文。
2、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填空。
(依、入、目、上、尽、流)
(白、黄)
(千里、一层)
4、说说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
1、练习背诵。
2、讨论思考题。
指导学生读准课题,围绕课题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读课文,再听听录音范读,在评价对照中激发读书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读好词语,读好课文,并学会倾听和客观地评价他人,从而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准读好词语。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同时也提高了朗读能力。
作业:
1、读课文,背诵课文。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
2、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检查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1、出示生字。
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指明读上面的字。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3、指名背诵课文。
1、读生字。
2、组词。
4、自学字形。
5、交流记忆方法。
6、学生练习描红。
学生正确认读新词,简单回顾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准备。
通过反复朗读、识记,引导学生掌握生字。并细致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从而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作业: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17、登鹳雀楼
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教学反思
篇4: 语文《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趋势,而且要了解并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体学生的发展,拓宽发展的格局。因此教学是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知识背景
通过一学年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哲理。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孩子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简单地、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生字都不认识,字音都还读不准,字形搞不清楚,对于诗意及其蕴含的道理根本就弄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通、读顺、读好、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了解学生能力
二年级学生通过自己以往的学习,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如:老师范读,小老师领读。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了解学生的需求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勇敢地站起来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板块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给他们找朋友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使图、文、声立体同时输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去感悟古诗,使书本上的知识得到内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其情、悟其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不过,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通过讨论、试教,我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凡事都在发展,我也会不断鼓励自己,用取得的收获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