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辈子还来成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人教版初三Lesson 17 课堂教学设计,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人教版初三Lesson 17 课堂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借鉴!

人教版初三Lesson 17 课堂教学设计

篇1:人教版初三Lesson 17 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题:Have a good time.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Ⅰ掌握“请求和说明(Requests and instructions)”的几种典型句型。

2学习有关因特网的词汇。(详见课文内容分解表)

Ⅱ.技能目标:

能够在我们创设的情景中,熟练运用新句型进行模拟交际。实现交际功能。

Ⅲ.情景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作用,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加深同学们对网络的了解。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用英文来准确熟练地说出上网查找资料的几个步骤。

知 识 点 学习水平

识记 理解 一般运用 综合水平

1.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 kid; Internet; search; double; type; press; enter; button

B:

C:

2. Requests and instructions

a: Can/Could you … for me?

b: Will/Would you please…?

3. Review the use of

“go Ving” (go scuba diving go fishing)

4. How to search the internet √

学习水平描述

知识点 学习水平描述语句 行为动词

1. New words:

A: kid; Internet; search; double; type; press; enter; button

B: 识记 理解 能正确读出这些单词,并知道中文意思,能在对话中替换。 记住

2. Requests and instructions

a: Can/Could you … for me?

b: Will/Would you please…? 理解 运用 通过操练,掌握请求和说明的句型,并能根据情况做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能用这两种句型编对话,写短文。会写出比较规范的说明性文字。 掌握 运用

3.go+动词的ing形式

go scuba diving 运用 用go+动词的ing形式引入新课 巩固

4.How to search the Internet 识记 通过学习有关如何上网的知识,增加学生的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了解

三、教学内容重难点分析

I.教学重点:

1.提建议的句型:Shall we /I do…?Good idea!/All right./OK NO, let’s…

Let’s do…

2.有关电脑的生词:Internet, search, double, type, press, enter, button

Ⅱ.教学难点:

1.创设“请求和说明”的语言交际情景,操练请求和说明的句型

2.如何用英文描述如何上网的四个步骤。

四、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教学对象是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还不是很多,所以有的单词对他们来说还是生词,这需要我们去扫清词汇障碍,但同时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用英语描述行动的能力。中学生面对电脑这样的新事物必定充满着好奇心,我们老师要因势利导,在这个时候适当地强调一下学好英语的重要性也是应该的。在学好英语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到因特网上去查找资料。这有助于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正确对待网络。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教给同学们一些基本技能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五、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媒体为多媒体电脑一台(设备要求:奔腾Ⅲ以上,64内存,10G硬盘。软件要求:windows95/98/, 安装flash5,flashplayer)

应用设计:整个程序分为几个大部分,一开始进入主界面,出现目标Presentation, New words, Read and act, Exercise, Homework. 每一个按钮分别进入不同的内容。在Presentation中我设计一些图片让学生去欣赏,引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对话题的了解。第二个内容进入New words中通过图片让同学们学习本课我们要掌握的两个生词kid和go scuba diving。在第三部分通过生动有趣的人物对话让同学们很快进入情境并操练对话。第四部分提供一组宾语从句的练习让学生去练习本课同时也是本单元的语法重点宾语从句。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操练习,让同学们真正掌握宾语从句。最后一个部分是开放型的问题设计,让同学们课后通过电脑自己上网查一些资料,找到有关全国各地的图片,去用英语写一个有关全国任何一个省的有关情况简介。这一部分同时也是为下一节课而作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Ⅰ教法:

Teaching Plan (Lesson 17 Junior 3)

Ⅰ.Teaching aims:

1. Learning the ways of Requests and instructions

2. Learning the names of Internet

3.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Internet.

Ⅱ.Teaching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Requests and instructions :

Can/Could you … for me?

Will/Would you please…?

Ⅲ. Teaching aids:

1.a projector

2.a computer

Ⅳ.Teaching steps:

1. Duty report

2. Reviewing the object clause

3. Presenting some beautiful picture of Hainan Island

4. (Ss) Doing a drill following the pictures

5. Presenting two new words: kid and scuba diving

6. (Ss) Reading the example and using the given phrases to make new dialogues in groups

7. (Ss) Listening to the sound recording of Lesson 22 and answering some questions, then read after the tape.

8. Explaining the key phrases in the text.

9. (Ss) Search the Internet

1) .Making instructions about in the text.

2) .Guessing the English names of the Internet by sound

10.(Ss)Doing the exercises(Exercise book Page 115)

1) Read the dialogue and then make new ones.

2) Complete the following dialogues.

11. Summary

1).The ways of “Requests and instructions”

2).Computer is a very important tool in the country.

Ⅱ媒体应用策略。

本课教学重点,落在“请求和说明”句型的操练和电脑网络词汇的认知上。

教学设计的思路遵循学习认知规律,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以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基本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情景,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基础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听、说、读、写操练,使整个教学从知识的内化到外显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发展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电脑的软件融汇了多种传统电教媒体--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及电视机的功能,精简了教学工具的使用,操作简便,使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宽松。首先通过电脑,呈现出一组与课文相关和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把新单词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尽快形成单词的形-义结合。第三步,以动画的形式动态地展示对话范例,为学生树立明确的语言模仿对象;在学生初步操练后,仍以文字形式归纳呈现典型句型,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接着引人录音媒体,检测学生对该句型的初步理解及掌握程度,为下一步的对话练习奠定基础,通过借助媒体,句型教学做到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之后以如何上网为主要情景,推出动静结合,声像俱佳并配以适当文字说明及短句练习的音像材料,为学生的进一步交际创设出生动的语言运用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交际冲动,提高语言交际的真实性、生动性。通过媒体的介入,成功地把词汇教学融汇到句型教学之中,使语言知识的音、形、意全面完整,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了知识容量,提高了学生的识记效率。同时在知识的反馈上,因为媒体的适时介入,使得反馈与调整更及时更准确,从而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达到了及时巩固的效果。

* 媒体组合使用表

知识点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媒体来源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使用方法

1 多媒体电脑 呈现有关海南岛的图片 自备 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让学生讨论图片,并引出本课的话题

2 多媒体电脑 投影展示两个生单词 自备 做到形意结合,从感觉上对学生进行刺激 投影图像

3 多媒体电脑 以动画方式展示给同学们本课的对话内容 自备 动画画面生动,声音逼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识记生词,操练句型 动画、词汇、句型组合展示

4 多媒体电脑 现场以动画方式展示如何去上网查资料 自备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上网的四个步骤,加深记忆,使部分同学能现场背诵课文 投影展示如何上网的四个步骤

5 多媒体电脑 展示出全国各地的风景,让同学们去用英语写一篇有关祖国名胜古迹的小短文 自备 以图片方式动态向同学们呈现美丽的祖国 投影美丽的图片

Ⅲ 教学效果评价(反馈设计)

(1)口头练习:(句型)

分层推进,跟读 机械模仿 仿照课文范例自编对话 在创设的情景中自然对话。

口头操练习宾语从句:

(一)I want to go somewhere warm. Joy says.

(二) Could we go scuba diving? David asked.

(三) That is a great idea. Mr. Smith thinks.

(四) How long are we going to be away? Could you tell us?

(五) We are going to be away about two weeks. Mrs. Smith Says.

(六) Where can we stay on the island? Do you know.

(2)笔头练习:(宾语从句)

用宾语从句改写下列句子

I. “I don’t work as hard as the other people.” He often says.

II. The Greens are going to Hainana Island. Mrs. Black said to the policeman.

III. Where has he put his book? He couldn’t remember.

IV. Were Jenny’s parents very friendly to her? I don’t know.

V. When will he be back? Her husband did not tell her.

VI. When must she finish her work? The girl does not know.

VII. How often do you go abroad for a holiday? Could you tell us.

VIII. Will they go to China this summer? Do you know.

IX. Does he know Japanese? I didn’t know.

X. 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your school? Do you know.

(3) 趣味练习: (词汇)

①. 听声音,做动作,拼写单词。

②. 短时记忆练习。

七、教学流程图。

篇2:课堂教学设计

2. 如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用到图片,上传到

编辑器时不能直接粘贴,必须用插入的方式,如图: 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注:填写表格时,请您删除蓝色部分 篇二: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 篇三: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四:《我是什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水是会变的,知道雨、雪、冰雹是水变成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然界的因果关系。

2.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懂得“我”是指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难点: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猜谜语。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他就走。(云)

(2)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雨)

(3)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源自天上来。(雪)

(4)大小珍珠光又亮,霹雳啪啦从天降,小蛙拾起捧在手,慢慢变成水一洼。(雹)

2.开小火车读字并扩词。

3.齐读词语。

4.读多音字并组词。

5.(出示孙悟空图片)师:认识它吗?它会――72变。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位小魔术师,

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师指课题问:瞧!我是什么呢?),相信会读书的孩子一定能

找到答案。

6.生自由读课文,找答案,我是什么?

7.师:原来小魔术师就是“水”啊!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板书:水),它还会变呢!

你们愿意做水宝宝吗?(愿意)那好,今天咱们都是可爱调皮的水宝宝了。

二、精读课文,指导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能变什么?反馈,并说说是怎么变的? 我们变成了“云”,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了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了无数极小极小的点

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2.我们什么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来打扮自己?反馈后看图片。

3.指名读出喜爱之情。学习第二自然段

1.除了变成“云”,还能变什么?(指名读)

2.指名说。(雨、雹子、雪,并相机板书)

3.思考:变成了“雨”,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变成了“雹子”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变

成了“雪”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落、打、飘)

4.联系文本,思考:能不能给它们调换一下位置呢?

5.师总结:我们为了能用词更形象更准确,所以用雨是落下来,雹子是打下来,雪是飘

下来。再让学生填空。

6.同桌互读(边读边做动作)――指名读―评价---齐读。

7.拓展:除了变成云、雨、雹子、雪,还能变成什么?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读第三段,想想我们是怎样生活的?

2.反馈时,让学生理解品味“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的含义,并指导朗读。

3.师:我们的生活真丰富啊!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试一试。

4.指名读---评价---小组比读。总结:将学过的内容读一读,背一背。板书设计: 我是什么水、云、雨、雹子、 雪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语第三册第七单元《我是什么》是一篇新编科普短文,它与《四季的脚步》、《清清的溪水》、《植物妈妈有办法》一同向学生介绍动植物知识、自然常识,进行环境教育。其中,本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进行设计。

一、魔术激趣,整体感知根据课文特点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和抓住“水”是会变化的一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学生很感兴趣的请来魔术师来吸引大家。然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从而,让学生明白小魔术师就是“水”。本节课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让学生和我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着大家一起“变”魔法。这样设计导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按课文特点进行教学,仅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紧扣主线,理解朗读文章的主线是作者的写作思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细读课文,不难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个“变”字上,全文路,理清思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围绕“变”字进行说明介绍,先写水的形状变化,接着写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变化。根据水的形态变化,我从变“云”,让学生理解云的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老师参与到我会变“云”,激发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的兴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变化,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接着继续引导“我还有什么变化?”自然过渡到下两部分,使学生思考“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第三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通过拟人化的比喻,让学生自己通过生活中的的感知,知道了池子里的水是很平静的,小溪里的流的水很缓慢,江河里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涛澎湃。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能体会不同状态的水是有不同的变化的。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益投映画面,突出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会变”引导学生看课件“云”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红袍”是出现朝霞和晚霞时的景象。这样,学生很直观的明白了云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知 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霞”。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进行了从语言到思维到图像再到语言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3:课堂教学设计

新编初中物理教材,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以学生接受能力为线索,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趣味性。教材注重知识、技能、智力的和谐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针对新教材的诸多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精心设计问题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

所谓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使学习方法及教学手段都赋予新意。并不失时机地介绍新科技,运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手段使课堂活动不断变换形式、力求出新。

所谓求活,就是在教学中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给学生说话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努力创设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3.精心设计实验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实验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教师要精心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及课外小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小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

教师设计小实验要考虑到课外小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难度稍大的实验制作,在布置学生时要提示学生怎样做,以及注意事项,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4.精心设计活动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教学中充分运用每节教材后面的“想想议议”提出的信息、精心设计“想想议议”活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总之,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贡献力量。

篇4:课堂教学设计

一、 说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失败怕什么》是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姐妹:顺利往往伴随着挫折而来,成功常常在失败中诞生。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所以本堂课可以说是一堂心理辅导课,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面对失败要不灰心不气馁,勇敢地面对,保持乐观的情绪;面对失败更要分析原因,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因此,这节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以及整个教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的内容,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气馁。

2、能力目标: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乐观的情绪。

3、情感目标: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并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定为:

重点: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气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难点: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并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二、 说学情分析

为了突破重点,讲清疑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来分析一下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社会生活主线不断扩大,其内心世界不断丰富,主题人格不断发展,因此我们要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知道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取的教法与学法如下:

1、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法。

(3)谈话法。

其中,讨论法和谈话法贯穿于课堂的每一个知识点,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说学法:

本节课我计划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动态活动较多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3―5分钟)

回忆我们幼儿学步时的情景,我们是怎样学会走路的,从而引起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

(二)、激励探究(10―12分钟)

1、一起参与活动“我们一起试一试”,看看同学们的记忆效果,再交流一下活动后彼此的心情。

2、把课本翻到18页,一起看看爱迪生是怎样面对失败的,讨论给我们什么启示。

3、再看看课本19页上的评议箱:考试失败之后怎么办,一起讨论。

4、体验园里列举了三种情况,那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的失败的事情是什么,写下来。

(三)体验内化(13―15分钟)

1、开小班会,进行讨论,再看卧薪尝胆的勾践、勇把挫折当动力的凡尔纳、经历挫折,更加发愤的贝利、以乐观打败挫折的牛顿等人的故事。

2、完成练习,看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如何。

(四)延展践行(6―8分钟)

1、我们一起写一写,创写座右铭。

2、我们一起看一看,讨论《隐形的翅膀》的歌词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相对比较简单,清晰明了,一眼就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这样设计也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篇5: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教材p52~53例1、例2及练习十二第1、3、7、8题。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现实生活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学习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学习方法:观察、比较、思考、交流 学习准备: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入:你今年几岁了?再过两年呢?再过三年、四年、n年呢?学生回答自己的年龄,根据教师的问题回答:过几年就用年龄十几,n年就加n。

2.质疑:这里的n表示的是什么?(一个数)

3.揭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1.出示教材第52页例1。引导:图中小红和爸爸也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小红1岁时爸爸31岁;爸爸比小红大30岁。

2.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 出示教材第52页的表格,引导学生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并集体完成表格。

3.质疑: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通过表格,学生能很快列出式子:小红的年龄+30=爸爸的年龄

追问:“小红的年龄”写起来有些麻烦,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的书写更简便? 小组交流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小红”“红”代替小红的年龄,也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个字母或一个符号来代替。

4.重点引导学生用字母来代替。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可能用n+ 30表示,n表示小红的年龄,n+30就表示爸爸的年龄;也有可能用a+30,

用a代表小红的年龄,因为爸爸比小红大30岁,所以用a+30就是爸爸的年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代数式)

思考:大家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代替上面所有的算式,既简洁又方便。这些式子中的字母n、a??都表示什么?(都表示小红的年龄。)(板书:小红的年龄)追问:是不是只能用这些字母表示?还能用其他字母表示吗? 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任意字母来表示小红的年龄。质疑:这些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能表示200吗?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这里的字母能表示从1开始的自然数,但是不能表示太大的数,不能表示200,因为人不可能活到200岁。 引导学生小结:用字母表示数时,在特定的情况下,字母表示的数是有一定取值范围的,比如表示年龄时。

5.质疑: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都表示什么呢? (表示爸爸的年龄,也表示小红比爸爸小30岁。) 归纳: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多媒体出示)

6.提问:如果用a表示小红的年龄,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学生自主计算,汇报:a+30=11+30=41(岁) 当a=12时呢?学生汇报:a+30=12+30=42(岁)

(二)教学教材第53页例2。

1.引导: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月球上到底有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出示教材第53页例2):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在地球上我只能举起l5kg。

你们知道为什么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吗? 拓展:是月亮的质量小的原因,月球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2.探索:在地球上能举起l千克的物体,那么在月球上能举起多少千克?在地球上能举

起2千克的物体、3千克的物体,在月球上能举起多少千克呢? 出示:教材第53页的表格。通过刚才的列式,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入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把人在地球上能举起的质量用字母表示(以用x 表示为例):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就是x ×6千克。

3.简写乘号。

直接教学:x ×6,我们可以写成6x ,中间的乘号省略不用写。在省略乘号时,一般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引导学生小结:人能举起的质量是有限的,因此字母表示的数也是有一定范围的,不能过大。4.(出示教材第53页情境图)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纸条的面积公式:长×宽。引导:此题的宽是3cm,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长方形纸条的面积? 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列式汇报:3x 。教师提示乘号简写的注意事项。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回忆厘米、千克用什么字母表示(厘米:cm;千克:kg),再自主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用字母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一个结果以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在特殊情况下,字母的取值是有一定范围的。

2.在省略乘号时,一般要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作业: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7、8题。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们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我们四年级孩子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与枯燥,教学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讲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实现情景创设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本课开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儿歌入手,一只青蛙一站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让学生从儿歌中捕捉信息,再进行编儿歌的过程,充分调动积极性的同时也自然引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有很多只青蛙该怎么表示。学生在编儿歌的同时也在经历着寻找规律的过程,从而自然总结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再把数量关系从用文字描述上升到用字母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在这一环节中,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因为这样的情境创设变得十分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被调动。更重要的是,在编写儿歌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在玩游戏的同时,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让教学情境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

2.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一种激励效应,通过课堂练习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在上完编儿歌这一环节之后,没有急着出示更高层次的问题,而是设置了摆三角形小棒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基本练习中巩固新知,教师更可以丛

中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接下来的环节:“魔术盒”问题,就将显形的规律变化隐藏起来,要求学生要完全通过原始数据和结果中去寻找过滤,思维要求更高的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层次则是通过一些综合练习,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于相同字母相乘,用“平方”表示,强调不够,教学时,只具体针对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2)数字写在字母前面,1可以省略,在做练习时强调的,教学时忽视了这一点。

人教版初三Lesson 17 课堂教学设计

篇6:初三单词表人教版

license n.证;证件

safety n.安全;安全性

smoke v.吸烟;冒烟n.烟

part⁃time adj.&adv.兼职(的)

pierce v.扎;刺破;穿透

earring n.耳环;耳饰

flash n.闪光灯;闪光v.闪耀;闪光

tiny adj.极小的;微小的

cry n.&v.哭;叫喊

field n.田野;场地

hug n.&v.拥抱;搂抱

lift n.电梯;搭便车v.举起;抬高

badly adv.严重地;差;非常

awful adj.很坏的;讨厌的

take back 回嘴;顶嘴

teen n.青少年

regret n.&v.感到遗憾;懊悔

poem n.诗;韵文

community n.社区;社团

keep...away from 避免接近;远离

chance n.机会;可能性

make one’s own decision 自己做决定

educate v.教育;教导

manage v.完成;应付

society n.社会

support v.&n.支持

get in the way of 挡…的路;妨碍

enter v.进来;进去

choice n.选择;挑选

篇7:初三单词表人教版

初三单词表人教版Module 1

wonder n.奇迹 v.想知道;对…好奇

band n.乐队

review n.评论

ancientadj.古老的;远古的

composition n.作文

grade n.成绩;年级

pyramid n.金字塔

pupil n.学生

meeting n.会议

listen up注意听

callv.叫做;名为;打电话

event n.事件;比赛项目

naturaladj.自然的

get out of从…内出来/离开

lightadj.明亮的 n.光线;灯

reply v.回答

clear v.散开;打扫干净a dj.清晰的

rise v.升起

ground n.地面

below prep.在…的下面

edge n.边缘

on the edge of处于…的边缘

bottom n.底部

at the bottom of在…的底部

canyon n.峡谷

side n.边;面;侧

disappear v.消失

distance n.距离

huge adj.巨大的

face v.面对;面临n.脸

sight n.景象

height n.高度

lift n.电梯

view n.景色

attract v.吸引

description n.描述

location n.地点;位置

初三单词表人教版Module 2

work n.作品

influence v.影响

respect v.尊重

thinker n.思想家

wise adj.睿智的

as far as就…来说

not...any more 不再…

monthly adj.每月一次的

literature n.文学

millions of 数百万的

bahaviour n.举止

cave n.洞穴

freedom n.自由

funeral n.葬礼

outsider n.外来人

social adj.社会的

theme n.主题

treasure n.宝藏

clever adj.聪明的

run away潜逃;逃跑

dead adj.死的

for a time暂时

pleased adj.高兴的

alive adj.活着的

grow up成长

talk about谈论

southern adj.南方的

state n.州;邦

version n.版本

historicaladj.历史的

editor n.编辑

publisher n.出版者

reviewer n.评论家

篇8: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

教材分析

本章是正式系统学习化学的第一章,带领学生进入化学课堂、走进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教材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物品、精彩而神秘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了解化学课的学习内容、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基本哲学观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通过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分析本章是化学启蒙教育的第一章,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通过对一门新功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教材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物品,让学生认识化学课学习的内容,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基本的哲学观点,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课学习的内容,玻璃仪器的洗涤,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

2、了解药品的取用方法和加热操作,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一些生活简单变化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通过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安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3、通过对铜加热变黑实验的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一门新功课的学习憧憬和疑问,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科学。

教学措施通过实验及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现代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科学。

篇9: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

材及学情分

析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有空气的一些常识,通知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体会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课时教学目

标知识目标:

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通过学习能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能初步辩别纯净物、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学习或理解有关概念。

2.通过空气成分的实验、分析实验过程等方法,能自主得出实验结果,能更深刻地理解有关学习内容。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打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树立尊重客观事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空气污染与保护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中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

3.空气的作用。

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难点难点:

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教法学法2

指导实验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1、介绍仪器和药品名称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实验过程,动作要慢

2、熟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推测同此得到的结论。

教学过程

1、通过阅读P33页的图,体会物质性质与用途的联系

2、学生阅读,看图、分析这几种气体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

3、能叙述出氮气、几种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篇10: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

第三节 化学与农业生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 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 NH3•H2O 易溶于水 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 NH4HCO3

硝酸铵 NH4NO3

氯化铵 NH4Cl

硫酸铵 (NH4)2SO4

尿素 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 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 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第四节 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难点: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前准备: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收集资料。收集好资料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水资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为污染源小组、危害与防治小组。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正象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甚至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经济,不重环境。下面,我就将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告诉大家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保护生命之源――水

水是生命之源,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水资源却十分有限。那么目前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的现状如何呢?哪些同学收集和整理了有关水 污染与保护方面的资料? 让我们请他们给大家介绍好不好?

二、大气的污染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一下对大气污染及防治的认识。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工艺,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篇11: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

一、素质教育目标

1. 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 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 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3

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4

绿色粉末状的

碱式碳酸铜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篇12: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活动准备:

1、教具:大象5只、香蕉5根、小狗4只,骨头4根,小猫3只,小鱼3条,青蛙5只,荷花5朵,标记图一张。

2、学具:幼儿用书33、34页。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依样接放,交替排序。

出示标记图和4只交替排序的大象和小狗,引导幼儿观察大象和小狗的排列规律,说说:图上有什么?它们是怎样排队的?

出示2只大象和2只小狗,引导幼儿帮它们排队,请个别幼儿来操作,边排边说:一只大象排在小狗的后面,一只小狗排在大象的后面……最后,从前往后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排队的?

(2)对应匹配食物。

出示香蕉和骨头图片,让幼儿看图说说:这里有什么?谁来把它们送给大象和小狗,边送边说:××,我送你一根什么,…

请个别幼儿在黑板上操作,学习正确运用量词。

2、操作活动。

(1)、第一、二、三组。

排序匹配活动。

观察标记图上的动物,学习依样接着摆放动物,再对应匹配食物,鼓励幼儿边操作边说。

(2)、第四、五、六组。

依样排序。

观察标记图上的图片,请你依样排列。

观察实物数量,画出相应数量的短线或小圈,记录实物数量。

3、活动评价。

4、展示幼儿活动材料,请幼儿说说他市怎样排卡片的,体验有规律的序列。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小瓢虫(3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2、学习按数量分类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纸制瓢虫若干

2、树叶3片,儿歌《小瓢虫》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这里是什么?(瓢虫)今天我是瓢虫妈妈,你们就是瓢虫宝宝,瓢虫最喜欢吃害虫啦!我们一起去抓害虫吧!

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

爬来爬去的小瓢虫(五指作爬行状)

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

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做吃状)

二、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1、观察瓢虫的外型特征,确立对斑点的认识

师“宝宝们,累了吧!好,我们坐在小椅子上休息一下”

(出示瓢虫纸)师:咦?一些瓢虫宝宝真顽皮,跑到这里来了,看看这些瓢虫宝宝它们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斑点不一样)

2、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学习数数1、2、3

(1)老师指着1只瓢虫,提问:瓢虫宝宝的背上有几个斑点?(1个)

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手口一致的点数1,并齐声说1。

(2)指有2个斑点的瓢虫让幼儿来手口一致数2,并齐声数1、2,那共有几个斑点?(2个);

(3)指有3个斑点的瓢虫让幼儿来数一数,也齐声数1、2、3,那共有几个斑点?(3个)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1、数斑点

(1)现在妈妈请宝宝们看看自己身上有几个斑点?拿下来,伸出手指数一数,数的时候,请你一边数一边说。

(2)幼儿数一数,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拿着瓢虫上来数一数,说一说,学说一句话“我身上有几个斑点?”

2、送瓢虫宝宝回家

(1)让幼儿把不同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相应圆点的树叶上

师“宝宝们,天黑了,该回家了,那你们的家在哪里呢?(出示树叶)。噢!原来在这里,这些树叶是瓢虫宝宝的家。它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圆点不一样),那1个斑点的瓢虫哪个是它的家呢?(一个点的树叶),老师示范(也可以有意摆错了,让幼儿来纠正)。2个斑点的家呢?(幼儿上前摆放)3个斑点的家呢?(幼儿上前摆放)好,现在哪些瓢虫可以到1个圆点的树叶家里?(请幼儿上来送)2个斑点的呢?3个斑点的呢?

(2)集体验证。

四、幼儿操作

师:瓢虫宝宝都送回了家,你们高兴不高兴?噢,你们真棒!好,现在啊,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那儿也有一些小动物们想回家,它们希望我们小五的小朋友们送它们回家,你们乐意吗?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送它们回家吧。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图形分类(数学)

一、活动目标能把大小(颜色)相同的图形归在一起,并能表达分类标准。

二、重点与难点能大胆表达分类标准。即分类后能说出是按颜色或大小分类的。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积木、雪花片、木珠,几何图形等。

四、设计思路分类活动属于数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为幼儿以后理解数概念作心理准备。如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需要对某数所表示的物体的数目进行抽象,而抽象的基础是能够排除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的干扰。这种能力是在分类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小班进行分类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操作摆弄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让幼儿表达分类标准是小班幼儿开展分类活动的重点难点。这是一因为幼儿的概括能力比较差,同时语文表达能力也比较弱。因此,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语给幼儿适当的提示,还可以采用放标记的方法让幼儿先把想法表示出来,然后再学习用语言说明分类标准。

五、活动流程操作经验——讨论归纳——复习巩固操作体验在活动区中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积累有关物体的颜色,大小等特征的感性经验。

(1)分雪花片。材料:大小、颜色不同的雪花片,每种颜色的雪花片4——5片。指导语:请你把颜色相同的雪花片放在一起。

(2)分积木材料: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圆柱体积木各不相同4—5块,每种形体的积木放在一起。指导语:请你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

(3)分木珠材料:四种形状不同的木珠,每种4—5个,颜色不同。指导语:请你把形状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或:请你把颜色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

(4)分玩具材料:积木、木珠、雪花片。指导语:请你把颜色相同的玩具放在一起。

2、讨论归纳经过分组讨论帮助幼儿提出和转换分类标准。

(1)给每个幼儿一些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每种都有大和小两种。指导语:请你们把这些图形放在两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要放入一样的图形。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分类结果。并证明为什么把这些图形放在一起。或者可以请其他幼儿猜猜他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2)给幼儿再次分类指导语:刚才你们是按图形的颜色(大小)分的,现在你们再用别的方法分一次。

(3)给幼儿两盒雪花片,每盒里都有大小,颜色不同的雪花片,四个空盒子。请幼儿给两盒雪花片分别进行分类,两次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完后用标记(大)、(小)表示。然后再让幼儿证明分类标准。说明标记应在课前先让幼儿认识。

4、复习巩固在活动中投资其他材料,并增加每种材料的数量,继续让幼儿操作,学习分类。

篇13: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小数加减

内容:小数加减法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50分、综合素质得分是0.88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85分,综合素质得分0.45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

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列算式。怎样计算?

2、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3、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分,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好选手?

4、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5、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教学反思: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形式,分组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在研究第二个问题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只要合理就行。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效果比较好。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有:5―0.42 ; 5.01―5

85-34.7主要原因是数位没对齐,忘记退位.

篇14: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内容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如果教法单一,呆板,就会导致学生处于“老师讲,我就听”的被动活动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丧失兴趣,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注意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创设情境,用老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并利用直观、新颖的教具,组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课,就能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使学生主动地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对知识进行全面巩固提高,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化静为动,用鲜明、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时,要让学生在鲜明,活动的直观形象中,视、听、说、想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逐步领悟新知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的特点,通过色彩鲜艳的图例,生动形象的道具来吸引他们,引导他们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例:教学应用题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如何使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呢?如果单纯用静止的图,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改用活动教具就好理解,如以讲停车场上原有6辆汽车,又开来4辆或开走4辆为例。先出现汽车场停着6辆汽车,接着边叙述边演示,把开来的4辆汽车慢慢向前拉,和原来的6辆合并在一起,老师问:“可以求什么?”“一共有几辆汽车?”学生很快可算出6+4=10(辆),然后,把开来的4辆车翻转过来,变成开走的样子,慢慢向远处移动,小朋友高兴地说:“开走了4辆汽车,还剩6辆汽车。”我追问:“怎样解答”,学生说:“因为从10里面去掉开走的4辆,所以10-4=6(辆)。”这个活动教具演示,便于提示数量的增减,学生又绕有兴趣,从感性上知道了加、减法的关系。

二、运用学具,组织学生充分参与实际操作活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器官协调活动,这样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表象,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棒,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的下面摆出28根小棒,要求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教师用活动灯片演示,并启发:“这些小棒共有多少根。整捆整捆地加有多少?单根单根加有多少?单根小棒加起来超过10怎么办?”引导学生操作并回答,把新捆的一捆小棒加放在整捆的下面,老师再问:“还剩几根小棒?就是个位上还剩几?结合摆的结果在竖式横线下面个位写上2。同时强调在加十位上的数时,千万不要忘了加上个位满10进上来的“1”,并在竖式的十位上写上6,这样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新知。再如,在数的组成练习中和学生对口令,拍拍手,做各种数字游戏,如练习10的组成,我出卡片8,学生出卡片6,学生出卡片4……这样,采用多种活泼多样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而且练习密度大,效率高。

三、设计课堂游戏,让学生在直接参与的“角色”中学习,低年级儿童很喜欢到台上来表演,表现自己的能力,根据这一特点,可让学生进行表演,做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保持旺盛的精力。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要正确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有一定的困难如练习题(1)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5人,右边有6人,一共多少人?部分学生对于这种数量关系不理解,我联系实际,以生活问题引入,根据题意分角色表演,让学生通过语言,动作展示它们的数量关系,而后学生一起讨论,找出解决办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深刻,更灵活获取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真心诚意爱护学生,努力提高教学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5: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商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个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的第(2)问。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组织机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在继续研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