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a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江苏高考语文考前练习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江苏高考语文考前练习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江苏高考语文考前练习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去年11月份以来,沪、深股市大盘一直处于调整阶段,中间出现的几次大幅 ,使广大股民心惊肉跳,犹豫不定。
儿童从小就开始学习古诗词,不仅是在练就“童子功”,更是在培养兴趣,它是一个 的过程,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有益的影响。
《寂静的春天》是蕾切尔.卡森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说,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一生都不会被 。
娱乐节目《最强大脑》凭借其独特的内容,新颖的形式以及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在众多选秀类节目中显得非常突出,给观众带来了 的审美感受。
A.振荡 循序渐进 摧残 耳目一新 B.震荡 潜移默化 摧毁 耳目一新
C.震荡 循序渐进 摧毁 焕然一新 D.振荡 潜移默化 摧残 焕然一新
2. 中国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下列名与字对应正确的一组是(3分)
a1.晁补之 b1.尤袤 c1.朱熹 d1.张九龄
a2.元晦 b2.子寿 c2.延之 d2.无咎
A.a1/d2 b1/ c2 c1/ a2 d1/b2 B. a1/a2 b1/c2 c1/b2 d1/d2
C.a1/c2 b1/ d2 c1/b2 d1/a2 D. a1/a2 b1/d2 c1/c2 d1/b2
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世界上的书籍浩如大海, 。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
①喜欢读什么书②能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③再热中的书迷也是不可能穷尽的④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⑤读书时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⑥我们只能尝其一瓢,品其一粟
A.⑥⑤①④②③ B.③⑥⑤①④② C.③⑥④⑤①② D.⑤①④②③⑥
4. 阅读下图中的信息,根据连贯得体的要求补全图下的话语。(不超过40个字)(3分)
有研究者对某省高考作文进行了抽样分析,对考生作文失分情况作了如下统计:
考生高考作文失分的几种因素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例 语言表达 句子、词汇、修辞 49.45% 层次结构 层次、过渡 11.65% 思想内容 中心、材料、分析 33.90% 其 他 书写、标点 5.90% ……为了表达我的一点什么“意思”,会有所夸大,有所削减,有所改变,会加入我的假设,我的想象,这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主体意识。但我的主体意识总还是和某一活人的影子相粘附的。完全从理念出发,虚构一个或几个人物来,我还没有这样干过。
二、名句名篇默写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孟子.鱼我所欲也》)
(3)最是一年春好处,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今年欢笑复明年,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偏信则暗。(司马光《资治通鉴》)
(6)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苏轼《赤壁赋》)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8)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三、古诗词鉴赏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禁中夜作书与元九①
白居易 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鸣后,一点窗灯欲灭时。
得乐天书②
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注)①白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时好友元稹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尚在翰林院任职的白居易连续上书施救未果后而作。②元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那年三月元稹被贬谪到通州(今四川达县),而八月,他的挚友白居易也从长安贬斥江州(今江西九江)。
(1)白诗后两句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3分)
(2)元诗围绕“得乐天书”描绘了哪几个场景?(3分)
(3)请分别赏析“欲封重读意迟迟”和“远信入门先有泪”的表达效果。(5分)
四、现代文阅读
儒家与现代人生
傅佩荣
①由孔子所奠基的儒家学说“究竟”有何主张?它对现代人还有指导作用吗?
②首先,它的历史际遇十分复杂,从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可以用“阳儒阴法”一词来描述,表面打着儒家的招牌,内里采取法家的手段,一旦国家陷入困境,就把责任推给了儒家。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诠释,为了配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形成僵化而封闭的教条,也就不足为怪了。于是,一般人对儒家的印象就异化为:重视群体和谐而忽略个体差异,讲究人情面子而忘了真诚坦荡,最后沦为不讲道理的三纲五常,不分黑白的酱缸文化。
③其次,现代人生在西方文化主导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变得既丰富又复杂。我们身处其中,容易觉得忙碌、盲目而茫然。许多学者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其标签,意思是:没有任何观点可以免于被质疑与否定,由此形成价值中立或“只问事实不问价值”的现象。因此,如果我们能从儒学中找到“解药”,那将不但是我们之幸,也是全人类的福音。
④其实,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若不谈行动者的主体,人生又如何可能建构真善美圣等价值呢?

篇2:江苏高考语文作文
其实不仅仅是父亲,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亲密的伙伴之间都甚少直接说出“爱”字。20xx多年的文明足够漫长,足够每一个中国人都发展出独特的、个性化的“爱”。
我们用沉默的方式说爱,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伶牙俐齿。对社会热点,我们能够长篇大论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周围人的鸡毛蒜皮,我们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我们总是这样,对不那么在意的事情可以长篇大论;面对自己深爱的人,却什么都说不出口。这不是初恋青涩时的“爱你在心口难开”,更像是“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事不关己的时候,想说的有限,组织语言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滔滔不绝。爱太深,可以表达的情感太多,反而一时竟不知如何开口。苏轼所说:“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柳永所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说的都是中国人在表达爱意方面的一种沉默吧。
诚然,不说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没有“说爱”并不代表“不爱”,千百年来含蓄的`我们一直用独属于中国人的、沉默的方式说着“爱”。毕竟“爱”只有一个字,一个发音。而沉默,却各有各的声色。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的爱是“沉默”的,逢在孩子的衣服里;“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子孙的爱是“沉默”的,是送到祖母床头的一粥一饭;“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妻子的爱是“沉默”的,寄托在百转千回的鸟鸣声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对祖国的爱也是“沉默”的,我们从不说出那千篇 一律的爱字,但谁又能否认,那千千万万来自不同的心灵的、不尽相同的爱,读来不会让人热泪盈眶呢?
“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我们有太多话想说,不知道从何说起;我们有太沉重的情感,无法用一个字来表达,因此我们用沉默的方式“说”爱,在沉默中,演变出了独属于每一个人的,爱的表达。
爱就一个字,不够我说一生。
篇3:江苏高考语文模拟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艺术也是一种 ▲ 心灵的艺术。艺术家抚弄艺术, ▲ 在乎其“市场价值”, ▲ 用它来搭建心灵之“庐”。明代末年的戏剧家祁彪佳说其寓园为 ▲ 之所,可寄寓心灵。
A.放任 不是 而是 安贫乐道
B.放置 不仅是 而且是 安身立命
C.放任 不仅是 而且是 安贫乐道
D.放置 不是 而是 安身立命
2.下列诗句与“雨昏青草湖边过”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薄罗轻剪越溪纹 B.山家烟火春日晴
C.花落黄陵庙里啼 D.饮马长城窟更寒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分
A.打扰您了!我想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并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
B.明日新,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C.贵开张大吉,论是多忙,到时我一定会拨冗
D.天气日渐寒冷,侄儿在校是否需要叔父寄送御寒物品?望钧裁!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诗籍店铺真是只有米粒大小,在一道小街上。 ▲ 有时也遇见克莱曼答斯基女士,匆匆地来匆匆地去。
①犄角儿上还有一张桌子,坐着一个戴近视眼镜的,和蔼可亲的,圆脸的中年妇人。
②屋子有点黑,四壁是书架,中间桌上放着些诗歌篇子,木刻画。
③桌前装着火炉,炉旁蹲着一只大白狮子猫,和女人一样安静无言。
④铺子在一楼,只一间,可是和读诗那座楼远隔着一条甬道。
⑤篇子有宽长两种,印着诗歌,加上些零星的彩画,是给大人和孩子玩儿的。
A.①②④⑤③B.④②⑤①③C.④①③②⑤D.①④⑤③②
5.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如陷阱,陷入便不能自拔。
B.只有走出传统,才能推陈出新。
C.面对传统,应当学会自我救赎。
D.泥古不化,易被传统捆住手脚。
二、名句名篇默写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2)汩余若将不及兮, ▲ 。(屈原《离骚》)
(3)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难》)
(4)乱石穿空, ▲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先帝不以臣卑鄙,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范仲淹《岳阳楼记》)
(7)国将兴, ▲ 。(《荀子大略》)
(8) ▲ ,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
四、现代文阅读
千古兰亭
祝 勇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自那真迹被隐匿起来,后人一直苦心孤诣地复原着它原初的形状。这些后人包括: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米芾、赵孟、董其昌、八大山人、陈邦彦……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那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在漫长的时光里,这些摹本、刻本、拓本,都被编入一个紧密相连的互动结构中。白纸黑字的纸本,与黑纸白字的拓本的关系,犹如昼与夜、阴与阳,互相推动,互相派生和滋长,轮转不已,永无止境。中国的文字和图像,就这样在不同的材质之间辗转翻飞,摇曳生姿。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而复始,衍生不息。
中国文化一开始往往依托于巨大的青铜器和建筑(比如长城),通过外在的宏观控制人们的视线,让文字附着在青铜礼器之上,通过物质的不朽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字因此具有了神一般的地位,最早的语言――铭文,也借助于器物,与权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但纸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它使文字摆脱了权力的控制,与每个人的生命相吻合,书写也变成均等的权力。自从纸张发明的那一天,它就取代了青铜与石头,成为文字最主要的载体,汉字的优美形体,在纸页上自由地伸展腾挪。在纸页上,中国文字不再带有刀凿斧刻的硬度,而是与水相结合,具有了无限舒展的柔韧性,成了真正的活物,像水一样,自由、潇洒和率性。它放开了手脚,可舞蹈,可奔走,也可以生儿育女。它们血脉相承的族谱,像一株枝桠纵横的大树,清晰如画。王羲之或许还不会想到,他对良辰美景的流连与哀悼,对生命流逝、死亡降临的愁绪,能借助一纸《兰亭序》从时间的囚禁中逃亡,获得了自由和永生。所有浩荡无边的岁月,被压缩、压缩,变得只有一张纸那么大,那么的轻盈可感,轻得像蝉的透明翅膀,中国人的文化与生命,就是在这份轻灵中获得了自由。
当这十几个世纪里的字画卷轴排列在一起时,我们才能感觉到文字水滴石穿一般的强大力量。文字它以临摹、刻拓的方式,从死亡的控制下胜利大逃亡,一步步完成跨越千年的长旅。从物质性上讲,纸的坚固度远远比不上青铜,但它使复制和流传变得容易,文字也因为纸的这种属性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永恒。当那些纪念碑式的建筑化作了废墟,它们仍在。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