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宝专属爱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教育孩子的60秒纪律法则,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教育孩子的60秒纪律法则,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教育孩子的60秒纪律法则
教育孩子的60秒纪律法则
孩子犯错误了家长教育只要60秒,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看看我们具体怎么做。 想要停止孩子的坏行为,这里所介绍的60秒训练计划,其实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时间限制。相反,它是一个总体的步骤和战略。需要父母注意的是,在这60秒里,你关注的不应该是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是你自己的反应。而且最关键的是,在这60秒里,你必须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0~10秒:快速行动
当你看到孩子在墙上画画,或者两个孩子在滑滑梯旁抱在一起打成一团,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拿走画笔或者把他们分开。不要期待你说一句“停止”孩子就会乖乖服从。“安全永远是第一要务”,所以,如果你看到孩子有任何潜在危险,你需要马上行动。如果有必要,带孩子离开混乱的现场。此外,你自己如果也离开现场,可能会让你更加冷静,而不至于说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话或者作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行为来。
10~20秒:保持冷静
就像面对很多事情,需要大人得先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帮助孩子一样。爸爸妈妈也需要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应对孩子的情绪。生气不是问题,关键是你如何处理你的愤怒。很多妈妈常常发誓,再也不在孩子面前发火了,结果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反倒为此感到懊恼。我们可以生气,但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发泄情绪的方法。其实,与其你大声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讨厌”,不如背对孩子“啊啊啊”地大叫几声。这样,你不仅释放了自己的怒气,孩子也不至于觉得内疚和难堪。
父母迅速平复自己的情绪,不但有利于理智地处理当时的问题,而且也可以让孩子更加听得进你说的'话。如果你对孩子大喊大叫,孩子的关注点便只会在你的坏情绪上,而不是他的过错上。
20~30秒:分析原因
当孩子犯错时,请爸爸妈妈先花一些时间去关注错误背后的原因。波士顿惠洛克学院早期儿童教育专家Rosenqvist博士回忆说,他儿子3岁的时候,一天,他看见儿子拿着紫色的笔在客厅的墙壁上乱画,沙发和墙都毁了,他很愤怒。而且儿子看着他咆哮时的表情,显得胆战心惊。后来他才知道,儿子其实是在模仿一本儿童读物上用紫色蜡笔画的画。其实,很多时候在孩子看来,他是在进行一个伟大的创造,虽然可能选错了创作的地方。
总之,爸爸妈妈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要孩子一犯错,你就立刻联想到他的各种犯错时刻,那样反倒会激发你的怒气,你应该把这件事作为一件单独的事情来看待。你需要想想,导致孩子做出这样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比如,你3岁的孩子发脾气可能是饿了,你5岁的孩子在早上穿衣服时磨磨蹭蹭,可能是因为昨天晚上睡得太晚,没有充足的睡眠。
与此同时,如果你不希望这样的事再次发生,你还得想想解决的办法。比如,如果你不想让他老去碰玻璃杯子,那你就把玻璃杯放在他够不着的地方,而不是把玻璃杯一直放在茶几上。而宝宝觉得有趣去碰它时,你就嚷嚷:“告诉你多少次不能碰了!”
30~40秒:和孩子交流
如果孩子总把你的话当作耳边风,你不能简单又生气地说:“你有没有听到妈妈说话?你怎么这么磨蹭!”你这样其实上是在控制他,而不是让他负责管理自己的行为。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你为什么不想让他那么做,以及那么做会有什么后果,而不是一贯地对孩子进行埋怨和惩罚。当然,你可以让他靠着墙壁,看着他的眼睛,非常严肃地和他聊这些问题。但爸爸妈妈要记住,越是小的孩子,你越要用简练的语言和他谈论,他需要很明白地听到理由,以及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比如,你可以说:“我们不要把画画在墙上,因为画在墙上会擦不掉,墙壁也会变得很难看,你可以画在一张纸上,然后妈妈帮你贴在墙上。”这样的谈话相比大吼能让矛盾稍有缓和,孩子也更愿意和你进行对话。如果此时孩子情绪很激动,根本就听不进去你说的话,那你就别再喋喋不休了,让孩子冷静一下,稍后再和他谈论吧。
40~50秒 :拒绝惩罚
许多父母认为,惩罚是让孩子日后守规矩最好的办法,但Rosenqvist博士认为并非如此。因为父母完全可以用行动干涉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予以惩罚。比如,孩子饭前去吃饼干,你可以抓着他的手,不让他去拿饼干。如果该回家了,他还是继续玩球,你可以想办法把球收起来。与其惩罚,不如制止行为的发生。如果有原则性的事情他屡教不改,你倒可以让他看看这样做的后果,比如在和小朋友玩球时,他老无视你的提醒,一没有抢到球就会打别的小朋友,你可以把他拖到一边,让他退出游戏,不让他再和小朋友玩。
50~60秒:连贯性的执行你的原则
“再也别想玩iPad了”或“妈妈再也不给你买饼干了”这样的话其实对建立你的威信毫无帮助。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把握“持续性、一致性”的原则。你要相信,即使一两岁的孩子,也能明白爸爸妈妈希望他干什么,不希望干什么。所以,你不希望孩子做什么,应该从一而终地予以制止。该有规矩的时候一定得有规矩,而且得强力执行你的规矩,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你的威信,而且孩子才会更明确,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妈妈们,这60秒训练计划是不是很简单?在这60秒里,你唯一需要的是理智的思维以及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如果你不再希望看到孩子在墙上乱画或者把食物随意扔到地上,那么请参考这套60秒计划。重要的是,通过这60秒,能帮助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会让孩子遵守一些规矩。
篇2:教育孩子的60秒法则

教育孩子的60秒法则
很多母亲在得知孩子的劣习后,第一反应是雷霆大怒,孩子无比委屈。这时,你可以用60秒法则。让你正确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
0-10秒:快速反应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你应该马上采取行动进行干涉。“安全第一”是与孩子相处的首要原则,任何情况都不例外。
所以如果孩子的'违规行为危及他的安全,你的快速反应就至关重要。
10-20秒:保持冷静
先安顿好自己的心情,尽量保持冷静。如果实在不能控制,可以发作,但发作的方式很重要。如果你想大喊,千万别喊:“你这个讨厌鬼!”你可以喊:“天哪!”这样你既发泄了自己的怒气,又不会令孩子觉得受了伤害和侮辱。
20-30秒:情势评估
用几秒钟时间想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对你非常重要。除了冷静地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还要弄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开始蛮不讲理地吵闹,有时只是因为他觉得饿了。
30-40秒:说什么
你的语言要尽量简洁。孩子除了需要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他还得知道怎样做是对的。DD“我们一般都不画在墙上,而是画在纸上。”说完这些,你就该就此打住。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简单的话往往容易给他留下较深的印象。
40-50秒:要留教训
有的父母认为处罚对管孩子非常重要,但专家们却不同意,认为处罚只有在你所有的解释和说服都不管用的情况下才需要,而这种情况其实很少见。通常,你只要把孩子手里的巧克力拿走,同时告诉他:“今天不可以再吃巧克力了。”就能达到目的。
50-60秒:强化效果
儿童教育和心理专家们那里流传着做父母的8字箴言:始终如一,说到做到。别看孩子小,他们的思维方式可是很有逻辑性的,他们会认为“如果爸爸妈妈没有说到做到,那他们的话也就可以不听了”。所以,在规范孩子行为方面,你的规则可以很少,但一定要坚持贯彻到底。记住永远不要对孩子说威胁的话。
所以,当你再次面对孩子的不良恶习时,不要再怒吼,谨记60秒法则,冷静处理,乖宝宝手到擒来。
篇3:“60秒法则”好孩子教出来
很多母亲在得知孩子的劣习后,第一反应是雷霆大怒,孩子无比委屈。这时,你可以用60秒法则。
0-10秒:
快速反应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你应该马上采取行动进行干涉。“安全第一”是与孩子相处的首要原则,任何情况都不例外。
所以如果孩子的违规行为危及他的安全,你的快速反应就至关重要。
帮助宝贝集中注意力 10-20秒:保持冷静先安顿好自己的心情,尽量保持冷静。如果实在不能控制,可以发作,但发作的方式很重要。如果你想大喊,千万别喊:“你这个讨厌鬼!”你可以喊:“天哪!”这样你既发泄了自己的怒气,又不会令孩子觉得受了伤害和侮辱。
20-30秒:
情势评估用几秒钟时间想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对你非常重要。除了冷静地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还要弄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开始蛮不讲理地吵闹,有时只是因为他觉得饿了。
30-40秒:
说什么你的语言要尽量简洁。孩子除了需要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他还得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我们一般都不画在墙上,而是画在纸上。”说完这些,你就该就此打住。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简单的话往往容易给他留下较深的印象。
40-50秒:
要留教训有的父母认为处罚对管孩子非常重要,但专家们却不同意,认为处罚只有在你所有的解释和说服都不管用的情况下才需要,而这种情况其实很少见。通常,你只要把孩子手里的巧克力拿走,同时告诉他:“今天不可以再吃巧克力了。”就能达到目的。
50-60秒:
强化效果儿童教育和心理专家们那里流传着做父母的8字箴言:始终如一,说到做到。别看孩子小,他们的思维方式可是很有逻辑性的,他们会认为“如果爸爸妈妈没有说到做到,那他们的话也就可以不听了”。所以,在规范孩子行为方面,你的规则可以很少,但一定要坚持贯彻到底。记住永远不要对孩子说威胁的话。
篇4:孩子教育的四大法则
1.鱼缸法则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孩子健康强壮的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鱼缸”。随着社会进步,知识的日益增加,父母应该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2.狼性法则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他们不会讲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迷,新奇永远令狼惊异。狼总是会有对周围的`环境的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力的生存下来。
因此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做个明亮之星,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3.南风效应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猛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自己孩子的家长,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是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养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加好地教育孩子。
4.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玛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文是一个技艺超群的雕塑家。有一天他完成了一个少女的雕像,雕像如此完美以致国王本人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雕像。国王的爱情感动了爱神阿弗狄罗芯,爱神给雕像注入了生命。皮格马利文的幻想成为现实,从此遂有了塞浦路斯人。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度大幅度提高。同学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的关注了他们。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的去爱戴,期望,珍惜这些孩子。孩子的成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简单的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每一个人都有他值得赞扬的地方。赞美和鼓励是引发一个人体内潜能的最佳方法。说句好话轻而易举,只需要几秒钟,但它的功效却是巨大的,有的甚至能够让一个人受益终身!
篇5:正确教育孩子的法则
正确教育孩子的法则
(一) 家长要学会从容面对。
无论怎么着急,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家长在心态上要做到从容镇定。
(二) 无条件爱孩子。
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但是现在有很多家长在爱孩子方面却增加了条件,把爱与学习挂钩,把爱与优秀挂钩,甚至把爱与听话不听话挂钩,这都是错误的。
(三)坚持原则。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是有原则的,不能无条件顺从孩子。不该做的事情一定不能做,没有商量的余地,让孩子们了解家长的底线,触犯了要受到惩罚。
理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四) 热爱学习。
学习不是孩子的专利,家长也必须要学习。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同时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没有排斥心理。家长学习,还可以与孩子分享快乐,可以就一个话题进行研究,共同讨论,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五)转移注意力。
家长应该在人格上尊重孩子,在能力上帮助孩子。有些家长光全都放到孩子身上,因为越关注孩子,孩子的压力越大,孩子成功几率就越小。有的家长不会转移注意力,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有的甚至把工作都丢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六)经常鼓励和表扬孩子。
现在很多家长都意识到这个道理了,但还是不得要领。表扬和鼓励要注意两个原则:实事求是和把握分寸。不能无原则地“夸”孩子,这可能会让孩子骄傲、自满。
(七)移交权力。
孩子的事情由孩子做主。家长能做的是教会孩子选择,家长的'意见只作为孩子的一个选项。如果孩子选择错误,他肯定会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这会让孩子在下次选择时格外小心,那时他会综合考虑,愈发成熟。
(八)学会微笑。
孩子很会察颜观色,如果家长成天绷着脸,孩子会很紧张。要知道在轻松和快乐的状态下,做事的效果最好。所以家长要学会微笑,这还会感染一家人。同时还在孩子做对的时候开心地笑,做错事时从容地笑。
(九)陪伴孩子。
陪伴孩子不单是指在孩子婴幼儿时期这样做,就是在孩子长大后也要这样做,不要认为学习或玩只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要做孩子的学伴和玩伴,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爱,而爱是有力量的,能产生很强的责任感和巨大的上进动力。
(十)理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认为孩子不好,主要是认为孩子学习不好,可是没有分析为什么学习不好。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孩子没有学习兴趣,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兴趣?是因为学校和家长没有培养出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家长理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