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好青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望江南古诗阅读附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望江南古诗阅读附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望江南古诗阅读附答案
望江南古诗阅读附答案
望江南
金德淑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玉楼间。
[注]金德淑:南宋宫女,宋亡后被俘入元。
1.本词的特点是情重、语拙、境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2.本词 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这首词抒写亡国之哀,感情沉痛,用笔不可谓不重;用语朴素无华,不事雕琢,此之谓拙;内容包举积雪燕山、万里长城、六街灯火,视野开阔,境界宏伟,是为大。(4分)
2.比喻,把雪中的长城比作缟带(白色绢带,古代的孝服),暗含哀悼宋亡之悲;烘托,以六街稀疏的`灯火,暗示夜色沉沉,烘托词人亡国后黯淡的心情;动作描写,以人物长时间独立玉楼的动作,折射出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悲伤。(答出两点即可)(4分)
赏析:
这首词由南宋女词人金德淑所作。这首词具有很高的价值,写亡国之哀,用笔不可谓不重;用笔朴素无华,此之谓拙;包举积雪燕山,万里长城,悲壮无比,是为大。词为悼南宋而作,调寄《望江南》,别有一番意味。此词堪称亡宋之挽词。
金德淑是南宋旧宫人。她和王昭仪、汪元量都是宋亡后入元的三宫中人。公元1288年(元至元二十五年),汪元量因为道士而得南归。诸旧宫中人为其饯行,赋词相送。
金德淑这首词即作于此时。这首词具有很高的价值。词的意境较为重、拙、大。写亡国之哀,用笔不可谓不重。用笔朴素无华,此之谓拙。包举积雪燕山,万里长城,悲壮无比,是为大。词为悼南宋而作,调寄《望江南》,别有一番意味。此词堪称亡宋之挽词。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上句点明作词的季节为春天。随之描写空间范围燕山睡起,写出女主人公(被俘至此之宋旧宫人)。缟素,是传统丧服。白雪积满燕山,如山披缟素。万山缟素之意象,实已暗逗全词哀悼宋亡之含蕴。再回味春睡起,令人痛定思痛。起笔造境,沉痛至深。万里长城横缟带。从燕山山脉望见万里长城,如一条巨龙蜿蜒起伏于丛山峻岭之颠,宛如缟带。万里长城,为历史文化凝聚之一伟大象征。缟带,为传统孝仪之一重要丧服。国破山河在。神州陆沉之痛,使山河披上缟素。在女主人公之心魂中,自己与大地山河一道为祖国之亡而服素戴孝矣。此句为全词神光聚照之篇眼。人们常称道吴梅村恸哭六军俱缟素之句,以梅村诗句视此万里长城横缟带词句,着眼亦不同矣。六街灯火已阑珊。六街,指大都城。灯火阑珊,是灯火稀疏。阑珊灯火,反衬夜色沉沉。自春睡起至灯火阑珊,词之意境无限遥深。暗淡的现境,透视出词人暗淡的心态,也意味着同样暗淡的现实。
人立玉楼间。结笔直接描写词人自我形象,总结全文。玉人独立玉楼,从早到晚独立久矣。丹心难灭,是素服缟带亦难全表心肠。全词曲已终,而悲伤无已。无怪乎后来金德淑对人诵其此词,犹感泣下。词人写此,已至举重若轻之地步。
这首词是词人沉郁于腹中的爱国情思的自然发散。作为一个女性词人。能有如此之笔力,高明之艺术,亦属难能可贵了。词虽用笔墨写就,但犹如用血泪汇成。虽未痛哭,但却让人无比沉痛。词中融摄雪山、缟带、玉楼于一体,整合为悼故国之全幅庄严境界。
篇2:望江南古诗阅读答案
【原文】
望江南
王琪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①,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②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注释】①迥:遥远。②素娥:嫦娥
【问题】
8.上阕中的“圆缺几时休”中的“圆”与“缺”分别指词中的“冰吐鉴”与“【 】”。(1分)
9.对全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咏月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下阕借景抒怀,全词意境悠远。
B.整首词营造了温馨浪漫的秋季夜色的氛围。
C.“天上共悠悠”中“悠悠”一词表现了词人绵长的忧思
D.这首词借月的圆缺不休表达了对人世聚散、悲欢离合的感慨。
【参考答案】
8.(1分)玉沉钩
9.(2分)B。
篇3:望江南阅读题附答案
望江南阅读题附答案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篇4:望江南阅读答案
[清] 吴梅村
江南好,绣帅①出针神。雾鬓湘君②波窈窕,云幢③大士④月空明,刻画类天成。
【注】①绣帅:最好的绣工。②湘君:湘水之神。③云幢:用作仪仗的一种饰有云纹的旗帜。④大士:指菩萨。
(1)这是一首难得的以民间刺绣工艺为题材的佳作,词中“雾鬓湘君波窈窕,云幢大士月空明”一句描绘了能工巧匠们手下的绣品的什么特点?(3分))
绣品具有形神俱肖(栩栩如生)、出神入化的.精妙。(1分)绣品中,以深渺浩瀚的波涛为背景,湘君云鬓乌黑动人;(1分)在云纹旗幡衬托下,菩萨庄严空灵。(1分)
(2)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绣工精湛技艺(1分)的赞叹之情。(1分)
诗人表达赞叹之情的方法,一是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如“绣帅出针神”,将善绣之人称为“帅”,并称赞其“出针”如神,又如“刻画类天成”,称赞其绣品恍如“天成”,非是凡人能及。(1分)一是借助描写间接赞美,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绣品上的形象,各具特点,形神兼似,从侧面表达赞美之情。(1分)
篇5:《望江南》阅读答案
●望江南
王琪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1)赏析“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描绘的景象,并分析其中蕴含作者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阙的后面三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上句写天上月,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下句写江中月,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前句“鉴”写月圆,后句“钩”写月缺,这样冰、玉状月色的皎洁;鉴、钩描明月的形态。夜月的圆缺不休,象征人事的聚散无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离愁。
(2)运用了衬托(对比)的表达技巧。月中丹桂四时不谢,虽然它不会因秋而凋零;但衬托出嫦娥离群索居,在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离愁,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八、无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望江南王琪江南月,清夜满西..”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篇6:《望江南》阅读答案
望江南·幽州九日①
汪元量②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注】①幽州,元都城所在地,即现在的北京一带。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②汪元量∶原为南宋官延琴师,在 1276 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的初秋,被元兵俘虏,遣送到幽州。
阅读题目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三句写重阳节词人心绪如麻,夜不能寐,沉思默想一直到月沉西山,长夜中响起的角声也似在诉说悲伤。
B.上片写景运用视听结合和拟人的手法,衬托了深夜的寂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也暗示出词人身在官舍的心境。
C.下片“绮席”两句写词人讽刺以前在南宋拥金枕玉的“美人”,忘了亡国之痛,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醉生梦死。
D.末句“和泪捻琵琶”动作描写真切,把感情外化为有形,呼应上片“悲”“愁”,委婉地表达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15.词人为什么会“肠断裂”?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4.C
15.①故国不再、亡国被俘的屈辱。面对被囚禁的境况,怀想旧日南宋宫廷的繁华,深感悲痛。②佳节思亲、夜不能寐的孤独。重阳节在旅馆思念家人,长夜无眠,搔首长叹。(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篇7:《望江南》阅读答案
苏轼
春未者,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眷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敌人思敌国,且将新火试新萘。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载,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澈题名“超然”,《老子》“虽有荣处超然”之义。
8.词的上片写景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5分)
9.如何理解”诗酒趁年华”?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望江南的阅读答案
8.(5分)①从视觉上看:感受到春风拂面的同时,作者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浓淡相宜,使景物画面色彩丰富。②乐景衬哀情:词中所描写的春景是多姿多彩的,反衬了下片作者对人生的哀叹。③动静结合:作者所见的烟雨中被春水春花环绕的城池是静止的,而随风飘动的杨柳给整个画面增加了动态美。④由近及远:由眼前的柳树,到登高后所见全城之景。(答对一点给3分,两点5分)
9.(6分)“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作者欲趁着年华未老来抓紧时机以诗酒自娱,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世间的一切,这是“超然”的最高境界,(2分)也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1分)“试上超然台上看”引起了作者的相思,但欲归而不得,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休对故人思故国”,表达出作者苦涩无奈的情绪,“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自我排遣。“诗酒趁年华”作为全词的词眼,表达出作者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3分)
篇8:《望江南》阅读答案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试题】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参考答案】
(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篇9:《望江南》阅读答案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译文:
昨夜的梦里存有多少恨意! 梦中的景象,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
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 正是百花烂漫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你读出了什么?
答: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1)读出了什么?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要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反衬或以虚写实。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3)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读出了什么?(3分)
答: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答出亡国之恨或者这样的意思就可以得3分)
(4)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对这首词作简要的赏析。(3分)
答: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答出以繁华的梦境反衬当前的处境或者这样的意思就可以得3分)
赏析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情事固然是词人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二句似直且显,其中却萦纡沉郁,有回肠荡气之致。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均写梦境。还似二字领起,直贯到底。往日繁华生活内容纷繁,而记忆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在无数次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景象则是车如流水马如龙。此语用在这里,极为贴切。它出色地渲染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
紧接着,又再加上一句充满赞叹情味的结尾花月正春风。在实际生活中,上苑游乐当然不一定都在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但春天游人最盛,当是事实。这五个字,点明了游赏的时间以及观赏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还具有某种象征意味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花月与春风之间,以一正字勾连,景之袱丽、情之浓烈,一齐呈现。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而词却就在这高潮中陡然结束。
从表面看(特别是单看后三句),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着重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处境的无限凄凉。但作者却只在开头用多少恨三字虚点,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托。正因为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景象在他的生活中已经不可再现,所以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见。由于词人是在梦醒后回想繁华旧梦,所以梦境中花月正春风的淋漓兴会反而更触动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悲慨。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全词仅五句二十七字,但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作者以反写正,以乐写悲,以欢情写凄苦,昔与今的对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但也蕴寓了极深的用意,引人回味。全词一笔即成,语白意真,直叙深情,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篇10:满江红古诗阅读附答案
满江红古诗阅读附答案
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
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拚一醉,留春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这是一首送行词,是作者给友人李珙送行而写的。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撰有借春秋以寓时事的《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一书。
本词是借送客以抒发感慨。词的上片作者对友人李珙因欲济时报国而不可得,只能浪迹江湖,表示深切的同情。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红玉阶”,红色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表宫殿朝堂。“翩然”,即飘然。这两句是问李珙为何离开朝廷,飘然引退。词起句故作设问,引人遐想:好端端的京官不做,却偏偏要飘然引去,所为者何?紧接着写他归隐后又将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境遇呢?“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即今后将过着与江上烟雨、鸥鹭作伴的隐居生活。这就告诉友人,辞官归野,虽有摆脱羁绊的欣喜,但亦有风雨如磐的隐忧。这就不难看出友人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自有其难言之隐衷。“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作者代友人慷慨陈词,代抒愤懑,即李珙空有报国之心而不能实现;虽有济时良策而无处吐露。于是只有归去!这样写,既是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理解,亦是作者自我心声的吐露。作者吴潜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佞。但却因此受谗被贬。可见他们二人的遭遇是相同的,因而有共同的心声。“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想到友人今后将泛舟湖海之上,寄情山水之间,作者自然地对友人加以关切和叮咛:在你泛海弄扁舟、途经垂虹亭时,不要忘了在桥亭之下系住小舟,去尝尝那著名的鲈鱼。“垂虹亭”,在今江苏吴江县。据《吴郡图经续记》云:“吴江利往桥,庆历八年(1048),县尉王廷坚所建也。……桥有亭曰垂虹。苏子美尝有诗云:‘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非虚语也。”李珙,吴郡人,归隐乡里,这里用其家乡景物、故事,显得亲切、自然。“鲈堪煮”,是用西晋人张翰的故事,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的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就弃官回到松江(见《世说新语·识鉴》)。
词的上片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询问友人为何要“翩然引去?”表示对友人依依惜别而不愿其遽去的深情;其次则指出友人虽“济时有策”,却“报国无门”,这便表达了对友人离开“红玉阶”(辞官),泛舟江湖(归隐)的深切理解与同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就友人归隐事而表达自己的'劝慰之情,同时亦抒发自己的感慨。
“拚一醉”六句,写出了自己对友人欲送还留的矛盾心情。“拚一醉,留君住。”想到友人即将离京返乡,不知何日才能相逢,因而总想多相聚一会。而多饮一杯酒,便可以让友人多停留一点时间,所以作者甘愿一醉相留。而且临行劝老友多喝一杯,殷殷惜别,亦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慨。“歌一曲,送君路。”千里搭帐篷,没有不散的筵席。一醉相留之后,临行愿以一歌相送。这一歌,蕴含着难以言传的无限深情,真是“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唐·韦庄《江上别李秀才》)“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这是作者对友人归隐的忧思,是令人深思的反问。即放眼大江南北,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左,不思收复失地。对于一个有志于“济时”、“报国”的人来说,何处才是你的归宿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欲归无处”!这是促人猛醒的劝诫。意在唤起友人对残破现实的关注,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卑不忘忧国。“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这是作者进一步陈述自己的感触和想法。意即世事都未了结,而岁月如流,人亦垂老,若再蹉跎岁月,岂不更难“济时”、“报国”了吗?作者殷殷致语,词意愈转愈深。“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举头问天,“何处是归处”?天亦无语。说明自己的感慨无人理解。结语显得委婉、含蓄、深沉。
这首词以问句结构全篇,做到层层深入。词以问句始,以问句终,中间亦以问句道出全词的主旨。起句是问友人因何事要翩然引去?作者代为回答是空有济时良策,但却报国无门。中间是问友人“欲归何处”?这一令人深思的反问,正是此词的主旨所在。结语是问青天,得到的回答是“天无语”。司马迁曾说:“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当人们对现实中的一些人事无法理解而苦闷、悲愤时,便不禁仰天而问了。但天却“无语”。这“无语”是不解人意而无法回答呢?抑是深解人意而不愿回答呢?词收束得极其含蓄。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篇11:浣溪沙古诗阅读附答案
浣溪沙古诗阅读附答案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17.(1)词中能反映时序变化的两句是 (2分)
(2)赏析“楼上晴天碧四垂”一句中“垂”字的妙处。(3分)
(3)请结合“芳草”和“杜鹃”两个意象赏析本词所表达的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7.(1)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2分)
(2)“垂”,准确地描绘出词人从楼上看四周,只见晴朗高旷的碧天,与四周的旷野浑然一体,难以区分的情景。(2分)着一“垂”字,一个广阔的'立体空间尽收眼底(构成人们自上而下的立体空间感),境界开阔。(1分)
(3)以无边无际的“芳草”,写家乡的遥远;(2分)以“杜鹃”的悲啼,写思乡的悲切(2分)。全词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欲归不能的羁旅思乡之情,词中渗透着漂泊的疲倦感。(1分)
篇12:蝉古诗阅读附答案
蝉古诗阅读附答案
蝉
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 诗,从题材看都是 诗。(2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2分)近体 咏物
2.(3分)D
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