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拖鞋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王维《陇头吟》阅读答案附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王维《陇头吟》阅读答案附赏析,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王维《陇头吟》阅读答案附赏析

篇1:王维《陇头吟》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维《陇头吟》阅读答案附赏析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

注释:

1“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

2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1.简要概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5分)

答.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3分)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2分)

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 ①用对比手法(反衬)。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情,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更鲜明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深省。(手法名称,结合诗句解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各2分;分析对比,也可以是“麾下偏裨万户侯”与“驻马听之双泪流”的关西老将形成鲜明对比,副将封侯,身经百战的老将沉沦却依然沉沦边关,突出了对朝廷赏罚不公的感慨。)

②用了用典(类比)的手法。尾联用了苏武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

赏析: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篇2:王维《陇头吟》阅读答案

王维《陇头吟》阅读答案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①。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 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②,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

8.简要概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5分)

9.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3分)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2分)

9. ①用对比手法(反衬)。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情,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更鲜明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深省。(手法名称,结合诗句解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各2分;分析对比,也可以是“麾下偏裨万户侯”与“驻马听之双泪流”的关西老将形成鲜明对比,副将封侯,身经百战的老将沉沦却依然沉沦边关,突出了对朝廷赏罚不公的感慨。)

②用了用典(类比)的手法。尾联用了苏武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

篇3:陇头吟,陇头吟王维,陇头吟的意思,陇头吟赏析

陇头吟,陇头吟王维,陇头吟的意思,陇头吟赏析 -诗词大全

陇头吟

长安(一作城)少年游侠客。

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

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

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

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

节旄落尽(一作空尽。一作零落)海西(一作南)头。

篇4:王维《陇头吟》翻译与赏析

王维《陇头吟》翻译与赏析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 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 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 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 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 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释:

1“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

2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名句: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麾(huī挥)下:部下。偏裨(pī啤):偏将和裨将。这两句大意是老将己身经百战,部下的偏裨副将都已成为万户侯,而他还沉沦边塞。

本诗通过关西老将的不平遭遇,写出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位关西老将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到头来只能是“驻马听之双泪流”,而他的那些偏稗副将,却早已飞黄腾达,封侯拜将了。诗句写得悲怆忧愤,能激起人们的同情和不平。可以此二句讽喻封建社会中功大赏小,功小赏大的'现象。

赏析:

“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陇头,指陇山一带,大致在今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边疆查访军情。长期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王维见到了奇异的边疆风光,感受到了艰苦的军中生活,诗情勃发,留下许多优秀的边塞诗。本诗即是其中一首。诗题一作《边情》。

王维《陇头吟》阅读答案附赏析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篇5:王维陇头吟全诗赏析

王维陇头吟全诗赏析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注释:

①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他主兵象,可据以预测战事。

②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

解析:

1“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

2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赏析: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作者写到“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

篇6:王维诗词《陇头吟》的诗意赏析

王维诗词《陇头吟》的诗意赏析

《陇头吟》是唐代诗人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此诗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三种类型的人物,以及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三种边塞生活场景集中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艰苦的边塞生活,表现了老将功高而得不到封赏的悲愤之情。全诗基调悲怆郁愤,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陇头吟》

【年代】:唐

【作者】:王维

【内容】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赏析】: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篇7:王维《陇头吟》的阅读鉴赏总结

王维《陇头吟》的阅读鉴赏总结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题解

“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陇头,指陇山一带,大致在今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边疆查访军情。长期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王维见到了奇异的边疆风光,感受到了艰苦的军中生活,诗情勃发,留下许多优秀的边塞诗。本诗即是其中一首。诗题一作《边情》。

句解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它主兵象,可以根据它的变化预测战事。都城长安的游侠少年一到边疆,便登上边防城楼,夜观太白星象。如此急切的心情,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跃跃欲试的豪情壮志。那么,今夜星象如何呢?诗人没有回答,笔锋一转,从踌躇满志的少年转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陇山的月亮高高地照在陇关上,明亮而又遥远,边防士卒们在这样的夜里吹着笛子。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此情此景下的笛声,呜咽的是哀怨,是愁绪,是思念。十五从军的惜别,老大难回的哀痛,更有那铁马裹尸的刻骨离恨,都在冷月清辉下的笛声中一一重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王维同时代的王之涣的边塞诗里也有笛声。笛,大概是最能寄托征人情怀之物吧。

在长安少年的幻想里,边疆是意气勃发、恣意驰骋的舞台,而现实中,戍边战士只能在哀回的笛声中默默吞咽自己的孤独痛楚:两者的差距何等悬殊。在这样的对比中,主人公——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出场了。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驻守关西的老将在这样的夜里再也压抑不住满腹的忧愁,他停下马,听着笛声,双泪纵横。人们常言“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是英武一世的老将军。一片笛声为何如此打动老将军的`心?他究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万户侯”,拥有一万户属民的诸侯,这里泛指爵位。经历大大小小一百多场战斗,立下累累战功,手下的百官副将都已封侯封爵,而老将军自己呢?他还在边塞,在冷清的月夜里驰马奔向没有尽头的远方。他闻笛驻马,泪流满面,这当中包含了多少委屈,多少辛酸。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不公平的遭遇?诗人没有明言,只引用了苏武的典故: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苏武(?-前60),西汉武帝时派到匈奴的使节。他被匈奴扣押了十九年。在这十九年里,他握着使节棒在贝加尔湖边放羊,风餐露宿,并时常受到匈奴人的威胁,却依然对汉室忠心耿耿,最后发须尽白,才回到了汉廷。

出使匈奴的苏武坚贞不屈,在海西头呆到使节棒上的旄毛都落光了才回来,也只被封了个“典属国”这样的小小官职。“典属国”,汉代官名,其职事是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

诗人提起苏武,似乎是在安慰关西老将,历经苦难的苏武尚且如此,你又何必过于悲伤呢?实际上,诗人将关西老将与苏武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历来如此。如此一来,深化了主题,也使诗歌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评解

“昔听陇头吟,平居已流涕”,以“陇头吟”为题的诗歌,能让人听来泪流。这首诗正是如此,悲凉郁愤,撼人心弦。

在这十句诗中,诗人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戍楼观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今天的长安少年,怎知不是明天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怎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呢?诗旨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王维的这首《陇头吟》,后被南宋诗人陆游在其名篇《关山月》中有创造性地借鉴。陆诗写了同一片关山月之下,将军、士兵、遗民的不同境遇和心情:将军在月下听歌赏曲,寻欢作乐;士兵在月下吹笛泄愁,思念亲人;遗民对月流泪,心系故国。《陇头吟》和《关山月》就如两首遥相呼应的边关曲,一样的悲伤动人。

篇8:王维诗歌《横吹曲辞 陇头吟》的赏析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作品赏析

〔乐府诗集收此于汉横吹曲。注云陇头水〕

长安少年游侠客:一作“长城少年游侠客”。

节旄落尽(一作空尽。一作零落)海西(一作南)头。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篇9:王维《少年行》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维《少年行》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少年行 王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1)请简要分析“偏坐”的表达效果。(3分)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1)“偏坐”是指侧着身子坐在马鞍上。诗人以“金鞍”为映衬,镜头对准“偏坐”这一姿势,又以“调白羽”(箭在弦上)这一特写镜头,神气活现地写出了少年们因武艺高强而视战斗如游戏,虽临大敌,不仅毫不畏惧,而且潇洒自如,扬威耀武。突出了诗中主人公的`雄姿英发。

(2)全诗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分别从少年的“技”、“胆”、“姿”、“绩”方面下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武艺超群、刚猛顽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构思巧妙,令人赞叹不已。寄寓了诗人早年向往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理想、豪情。

赏析:

首句“一身能擘两雕弧”,状其射技超群。诗人摄取了少年的一个造型:英雄力大无比,技高绝伦,可左右开弓,两手同时掰开两张硬弓。如此技能自然令人刮目相看。次句“虏骑千重只似无”,状其临阵胆气。“虏骑千重”,少年英雄豪气冲天,闯将过去,如入无人之境。这两句内容上互为因果,一个气贯斗牛、武艺高强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第三句“偏坐金鞍调白羽”,摹其战斗风姿。诗人以“金鞍”为映衬,镜头对准“偏坐”这一姿势,又以“调白羽”(箭在弦上)这一特写镜头,突出了诗中主人公的雄姿英发。最后一句“纷纷射杀五单于”,绘其赫赫战果。借五单于纷纷被射下马鞍的画面,再现少年英雄所向无敌,杀得匈奴溃不成军的辉煌战绩。

全诗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分别从少年的“技”、“胆”、“姿”、“绩”方面下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构思巧妙,令人赞叹不已。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武艺超群、刚猛顽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显然,在这少年英雄的身上寄寓了诗人早年的理想、豪情。

篇10:王维《新晴野望》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王维《新晴野望》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

[2]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

[3]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4]郭门:外城之门。郭:外城。

[5]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6]农月:农忙季节。

[7]倾家:全家出动。事南亩:在田野干活。事:动词,从事。

[7]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译文: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

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

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

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

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从“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可以看出雨后新晴的乡村景色有什么特点?

2、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3、诗人在具体描写时,远近相称,动静结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天然绝妙、充满生机的画面,请你发挥想象,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50字左右)

4、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 的特色。

7、全诗重点在写景,写人只有后两句。你能想象得出“农人”的劳动情景吗?

参考答案:

1、空气特别明净清新;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也可用原文中的“原野旷”、“无氛垢”回答。

2、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3、答案示例: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

4、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5、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6、平淡质朴.

7、在山青水秀的村庄里,“农人”们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青山间回荡。

赏析:

《新晴野望》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全诗描绘初夏时节,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将读者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来。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

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却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自然不会忘记添上画龙点晴的一笔。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不愧为山水诗画的大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