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异小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医文化心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中医文化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中医文化心得
一、学好中医,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我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先父薛培基早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后随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侍诊四年。父亲毕生致力于血液病、妇科病方面的临床研究。尽管在**年代,被谴返故里,限制诊病,但因其方简价廉、效果显著,德高望重之医名仍誉满乡里。由于家庭的影响,我从小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起初教我习诵易于记忆的歌诀式启蒙书,如《雷公药性赋》、《四言举要》、《医宗金鉴心法要决》等。继之给我讲授《傅青主女科》、《血证论》等中医名著。因年少好学,从小奠定了学习中医的童子功。
初中毕业后,适逢十年**,我报考中医院校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学医之志并未消沉,几经周折,终于有幸拜在父亲师兄---现代著名中医学专家祝谌予老师门下。祝师告诉我:“要想学好中医,提高疗效,必须系统学好中西医基础理论。”因当时处在非常时期,祝师只能指导学习中医学院教材,不能系统讲授,我以自学为主。对疑惑之处,祝师集中解难,因此培养了我自学的能力。经过三年时间,我学完了中医学院中医系的全部教材。同时在祝师的指导下,我先后通过了《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赤水玄珠》、《张氏医通》、《医林改错》等历代名著。由于我勤奋好学,理论联系临床,学用结合,因此有了扎实的基本功。
二、临床侍诊,是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捷径。
祝师常教导吾辈,认认真真随师侍诊抄方,才是学好中医临床技能的最佳途径。我白天在门诊侍诊于老师,抄写医案、医方,每日接诊数十人。每周三、六晚上老师在家义务门诊,我亦侍诊于侧。寒暑十余载,风雪未辍。在祝师亲自教诲下,耳濡目染,心领神会。侍诊之余,整理脉案,阅览方书,并把老师所诊病历,按病、按方、按证分别归类,并查阅相应的文献做笔记,加按语。对老师临证灵感,询问于师,录之于册。日久天长,积累老师活的经验甚多。为求貌似,还常套用老师方法治疗疾病,把自已的体会也记录下来,加以对照。找出差距,如此反复验证,从中省悟老师的学术经验。进而探求神似真谛。
三、广泛搜求,多师临证,才能掌握老师学术全貌。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在祝师倡导下,由我组织成立了“顺义县国医医院”,聘请了北京四大名医传人和首都著名中西专家轮流应诊。先后应诊的有:祝谌予、李介鸣、刘渡舟、董德懋、翟济生、薛培基、赵绍琴、李鼎铭、屠金城、刘贵权、张秀琴、施如瑜、施小墨、肖承悰、陈文俊等中西医名家。此时我能有幸跟随这些前辈轮流侍诊,聆听教诲。老师们在看病时常中西理论有机结合给予讲释,有声有色,使我学之兴趣甚浓,受益良多。
因祝师、家父同受施门教育,受此影响,我自然形成了一个收集师门医案、医方、医论、遗文、遗墨之兴趣,为求全面,面陈老师,提出请施门前辈成立施老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议。恩师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由祝师组织施派在京传人共同发起成立“施今墨医药学术研究中心”。由我任中心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时代在发展,医学在进步,为使传统的医学得到科学的印证,以祝谌予老师为首的施门传人均以自己的专长在顺义国医院开设专科门诊,设立门诊大病历,真实的记录诊疗过程。现已收存文字大病历78000余例,声像病历54000余例,验方百余首,讲稿六十余篇,医论、医话上百篇,名医手迹近千余篇。使老师活的经验永世相传,造福桑梓。在祝师“我们利用时间,将已掌握的验方进行科学实验,精简药味,改变剂型,将其有效验者推向社会。”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将病历中有效验案所用之方药系统分类,利用科学的制做方法把中药传统汤剂改成诸如冲剂、胶囊、口服液、片剂等现代剂型。对其中屡试屡验之方设立对照组进行观察,将疗效确切之品种加以收藏,以备同有志于中医药之士共同开发。经过从师、临床三十余载,我对中医学术产生深厚的感情,并大受其益,渐入精深博大的祖国医学之殿堂。
四、学习老师经验,必须多临床实践,才能深有体会。
古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的说法。我每周应诊四天,每日接诊四、五十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中西医结合,牢记“辩证施治”为祝师一贯所倡导。在老师学术思想的影响下,我认为要想在某一专科有所突破,就要博采诸家,择其精要。治病医路要宽,不要认为自己是某病专家,对其它疾病不予研究。因为在临床有些病不可孤立存在,譬如糖尿病常可见到心、脑、肾、男性功能减退等并发症。如若一味只对糖尿病下功夫而忽略疾病的群体性,往往会出现因治疗方法少而不能应对临床复杂情况。因此我在看病时,内、外、妇、儿无不涉猎,常采用中西两法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茯益良多。
祝谌予老师以中西医结合精深造诣和一张处方常具有中西医理论有机融合之特色而享誉医林。我得益前辈绳墨。加之我对针炙疗法的喜爱,常常针药双施。急则施针,缓则用药,以其即刻疗效形成了我独特的针药方证对应法,而响誉于众多患者。我以行针取穴少,痛苦小为一贯追求。如一例急性肠炎患者,病十余日高烧不退,体温持续38.9度至40度之间。中西医屡试退热消炎诸法不应,日泻十数次,小便甚少且黄,我予针刺外关和委中放血,15分钟后患者体温降至37.2度,排出大量黄色小便而渐安宁,遂以中药三根五苓散三剂而痊愈。我在临床实践中,有个重要体会,就是将老师经验和读书、看病时突发的灵感和体会随时记录,集腋成裘,就为编写读书和临证体会与同道交流,以资提高。从事中医工作30余年,积累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深感中医学术精深博大,学无止境。
五、集诸家之长,创自己之路。
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确是至理名言。先贤越人随风适俗,博求多采,医路甚宽,世代传为佳话;孙思邈凡有“一事长于已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叶天士虚怀若谷,凡易十七师,以至成为妇孺皆知的大家;名医施今墨尝云:“中西医应互相学习,使其融会贯通。”吾师祝谌予常教导我辈:“博采众方就是对他人好的经验和杂志所载有价值的文章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和验证,对其确有效验者,在辩证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我曾有幸跟随著名中医刘渡舟侍诊,刘老精湛而独至的医术使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启迪。例如,我对刘老用五苓散治疗一例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甚佳颇为不解,遂询之,经刘老讲释后顿悟。刘老看我态度诚恳,曾多次赠方于我。
因我对针炙极有兴趣,经祝师介绍,曾得到著名针炙专家胡荫培、王乐亭二位老师指教。针药并用,临床疗效提高,使我饱尝其中乐趣。发扬祖国医学任重道远,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中西结合,针药双修是我毕生为之的道路。
篇2:中医文化名言
1、长寿之道:童心、蚁食、龟欲、猴行。
2、健康之道: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
3、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4、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5、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
6、饮食之道:五谷为养,五畜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
7、治未病的三个层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早治。
感谢欣赏本文,更多名言大全请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名言 企业文化建设名言
篇3:生活与中医文化
生活与中医文化
“从小体质弱,总爱感冒咳嗽”若以肺表不足论治,则不会因为“自从生了我女儿以后身体好多了,很少感冒咳嗽”;皆因女子生育为壬水充盈,则督阳自升,体寒自消,依此可见你素体木气虚微,应卯年秋金(今年立秋后)更是雪上加霜,犯上则“嗓子痒、咳嗽”,金燥受邪则“无痰干咳”。建议以藁本6克/日沸水浸泡代茶,佐以每日戌时热水泡脚,七日为期。仅供参考。红梅傲雪反馈:谢谢老师,我用了您的方法一天多就不咳嗽了,真的太好了!丹源时空医学太神奇了!!!
原帖首发:丹源时空医学网(dyjkdd.com)
详细出处:www.dyjkdd.com/thread-4397-1-1.html
篇4:关于中医文化随笔散文
六腑,即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形态多为中空,其总体功能是“传化物”。《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胃与脾脏相表里。五脏六腑都依赖胃的输布而得到精气,所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海。《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胆与肝脏相表里。肝主谋,胆主断。《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大肠与肺脏相表里,为化糟粕之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与心脏相表里。凡胃中所纳食物,皆输于小肠,由小肠下口分别滓秽入大肠,水谷入小肠,所以叫做受盛之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膀胱与肾脏相表里,为贮尿之囊。肾脏分泌之尿,经输尿管入于膀胱,贮蓄既满,则放开括约肌,从尿道泄出。《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三焦,又称为孤腑。张景岳《类经》:“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认为三焦有具体的形态。由此,三焦大体相当于现代的胸腔、腹腔和盆腔,但又不完全相当: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肝、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之气的功能,五脏六腑的气化功能都是通过三焦来实现。三焦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道路,所以说三焦主持诸气。三焦能通行水液,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上焦主宣发散布,即通过心肺的输布作用,布散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有“上焦如雾”之说。中焦主腐熟水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有“中焦如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之说。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水谷之糟粕废物,即肾与膀胱的排尿和大肠的排便作用,有“下焦如渎(dú,水渠)”之说。《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水》:“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参见《关于中医文化随笔散文38·气分》)
我们清楚了脏腑相表里,所以,当腑有病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调节脏的功能来恢复健康。例如脾主思,思虑过度则伤脾,脾与胃相表里,伤脾也可能会引起胃病。除了药物等方式治疗外,通过调节脾脏的功能,也可以帮助恢复胃的健康(养生和养脏的内容可参见《关于中医文化随笔散文》中相关内容)。而三焦的病变,也可能与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可以通过调脏来帮助康复。
篇5:关于中医文化随笔散文
近几年喜爱中医、学习中医的朋友越来越多,有人就说中医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很管用。学习中医,掌握中医养生之术可以让自己“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我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来,运用中医的方法治疗了很多疾病,应该说中医确实能达到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那么中医的起源是什么?有人说中医既是文化又是艺术,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中医起源于古代的哲学。
中医来源于阴阳五行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说阴阳是天地循环的道理、是万物生死的规律、是产生各种变化的根本,是决生死的源头。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也是要遵守天地之阴阳大道,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在《说文解字》中对阴阳的解释是“阴者,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阳者,高,明也。”阜是土丘的意思。我们的祖先从阳光照射在山丘上观察到山的南面是温暖明亮的属阳,山的北面是寒冷晦暗的属阴。通过对不同事物的观察和总结得到阴阳的抽象概念。中国文化起源于朴素的唯物主义,从现实生活经验中提炼升华成为中国文化和哲学。
再者,为什么是阴阳呢?我们从来都不会说阳阴呢?阴者为无形是谓“无”,是创生天地的本始,阳者为有形是谓“有”,是生育万物的根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先有“无”,后有“有”,无中生有,即无形生有形,所以是“阴阳”而不是“阳阴”。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自然阴阳变化中生活,比如吃饭用的筷子是阴阳,走路两脚是阴阳,我们每天也都在践行着中国传统文化,但很少有人懂得其中的道理,只是“日行而不识”罢了。
古代认为自然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五种物质按一定次序规律运动变化产生万物。即“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伤寒杂病论》)宇宙万物都可以归类到五行体系中,由此衍生出文化,甚至渗透到我们的语言、居住、生活等各个方面。
中国人把购物叫“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这是为什么呢?有一次,一位在法国教汉语的老师问我这个问题,她告诉我,她跟学生解释的是因为习惯才这么说的。看似简单习惯的语言,其实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根据五行归类,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属土。从五行上看,东西是指木金,南北是指火水。木和金是可盛受之物,是可以用于买卖的,而水火为不可盛受之物,是不可以用于买卖的。中国人在骂人时也是讲文化的,说一个人“不是东西”,那是什么呢,当然是南北了,是说这个人像水火一样无情无义。
在居住上,中国人最传统的住宅是庭院式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为民居的代表。四合院里的居住也很有讲究,这和太阳的升降有关。古代传说认为“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至于虞渊,是谓黄昏”(《淮南子》)是说太阳从东方的“谷”出发,居于扶桑(郭璞注:“扶桑,木也。”),晚上落入西方的“虞渊”。所以东方是太阳升发之地,小孩子要住在东厢房,与孩子的生长生发之气相应。西方是太阳沉降之所,老人要住在西厢房。而家中的男主人和女主人要住在正堂,因为正堂是阴阳合和之所,能资助家中的男女主人精血充足,家里顶梁柱坚固了,整个家庭就稳定了。
中国传统婚礼的喜服是红色的,红色属火,在五脏中,心属火,所以红色可以愉快心情,振奋心气。结婚吹奏的《百鸟朝凤》为徵音,属火,以sōu为主音,音乐活泼喜庆,欣欣向荣。中国帝王从隋唐开始穿黄色的衣服,这也是有文化的。五行可以衍生出五德,中国人尚土德,崇尚重情厚义,忠孝至诚,度量宽厚。黄属土,且土居五方之中,这也体现了皇帝的中央集权、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所以帝王身着黄色衣服。了解秦汉文化的朋友都知道,秦汉时期皇帝身着黑色衣服,这是因为当时的统治思想是道家思想,而道家是崇尚水德,黑色属水,所以皇帝要着黑色的衣服。当然现在讲自由平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穿不同颜色的衣服。
五行在运动中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五行中相互滋生的关系叫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中相互制约的关系叫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应用相生相克的关系来养生,有一次,一位病人因为和家人生气出现胸闷、腹胀、不思饮食的症状,这是典型的情志致病,音乐可以调畅情志,调和气血,舒通经络,调整阴阳。这一点古人比我们认识得深刻。“药”的繁体字是“药”,“乐”的繁体字是“乐”,此二字为来源相同,可以理解为音乐可以作为药来治疗疾病的。古人在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就有音乐疗法。这位病人是因为生气而致病,肝在志为怒,属木,金克木,而肺在志为悲,属金。根据五行相克的关系,我让病人听忧伤委婉的音乐,因为忧伤委婉的音乐为商音,以ruē音为主,属金,可以胜怒。而我国西北民乐多为此音,建议病人每天听《走西口》,几天后,病人痊愈。
作为一名中医要“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运用整体观的方法论,认识宇宙自然,洞察生命规律。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而我们人体也有十二条经脉,看似巧合,其实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掌握了因天之序可以调理脏腑、平整阴阳。中医养生强调要睡“子午觉”,为什么呢?子时(23点-1点)是足少阳胆经当令之时,“子时一阳生”,胆气开始升发,胆气主升发属阳。此时要入睡才有利于胆气的升发,否则会伤阳气,白天就神疲乏力,时间一长还会影响脏腑功能。午时(11点-13点)是手少阴心经当令之时,“午时一阴生”,此时是养心的关键时间,养心重在静养,午时饭后最好小憩一会儿,即使不能睡觉也要闭目养神一小会儿,否则就会伤心阴,下午就会出现心慌,夜晚容易心烦失眠。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应自然阴阳之气的变化,也会出现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
春天主生发,养生的重点在于“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天到了,生发之气起来了,不要睡得太早,但是不要晚于子时。太阳升起就要起床了,要顺应自然生发之机。但生气也不要生发太急,所以要踱着步子慢慢地在院子里散步。为了不约束生机,在春天要披着头发,穿宽松的衣服,“以使志生”,“志”是什么呢?志是一个人的志向、意志。肾藏志。一个人肾精充足,其志就强。小孩子往往会在人前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当政治家等等。这是小孩子肾精足的表现,而长大成人后就没有那么大的志向了,这说明长大后不如小孩子时的肾精充足。春天重视养生气有利于肾精的生发,否则就会约束生发之机。现在有些爱美的女孩子一到春天就穿上塑形内衣,当时看形体美了,但损伤了养生之气。
夏天要怎样养长气呢?“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晚上晚点睡,同样还是不能晚于23点,早上早点起床。“厌”是满足的意思。“无厌于日”,是不要怕热,夏天就是应该外散,接受阳气,夏天是要出汗。现在夏天都在用空调,该出的汗出不出来,就会生出病来,最常见的是一到秋天就咳嗽。
秋天是气机收敛的季节,养生调理在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天天地之气开始收敛,人也要收敛,不可以再外散。所以要早点睡,听到鸡叫就起床了。鸡叫一般在卯时(5点-7点),此时天门开,人之气也随之而开,此时就要起床了。“使志安宁”,其中“志”仍指志向、意志,因为肾藏志,所以我们以后看到“志”就是中医在讲肾精了。秋天要收敛肾精,就是要收敛性生活了。秋天有肃杀之气,古代就是杀人也是讲文化的,不是有“秋后问斩”吗?到了秋天,人情志上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甚至厌世的情绪,一年当中秋天是抑郁症的高发期。所以秋天要保持情志的平和,减少“悲秋”的情绪。
冬天是阴气最盛的季节,要养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早点睡做好收藏,晚点起避免耗散,等到太阳升起来了再起床。冬天人的阳气收敛到体内,穿厚些,有利于保藏阳气。不要过分开泄皮肤,冬天锻炼是不能出汗的。
四季阴阳是变化着的,是紧密联系着的,是整体的。春天没养好生,会影响到夏天养长,夏天不注意,会影响秋天养收气,秋天没养好,就会冬天不藏,当然,冬天没藏好,春天哪来的生发之根呢?这就是因果关系,没有因哪来的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