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呜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利工程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利工程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利工程论文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利工程论文
1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的特点
水利工程是一项浩大的土木工程,工程建设涉及道路修建、场地平整、取土采料、大坝基础、岸坡开挖、弃土弃渣堆放、移民安置等项目。具有土石方量巨大、占地范围较广、施工周期较长、弃渣量多、点线布置等特点。例如北京市永定河生态治理工程,河段治理长度M.2km,土方开挖455.6万m3,回填种植土148万m3,绿化面积278万m2,整个工程区域面积达608hm2,充分体现了上述水利工程的各项特点。因此,在土石方量巨大,施工范围广的情况下,水土流失在水利工程中变得不可避免,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水土流失以点状、线状分布
水利工程场内外的施工道路线路长,道路布设多沿江河两岸布置,施工中土石方易滚落至下游,占压植被,甚至滚落入河,破坏沿线植被,形成裸露边坡,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大坝、料场、渣场及生产生活等设施呈点状布设,大坝坝基、岸坡开挖、场地平整、料场开采、弃渣堆弃均将扰动原地貌,破坏占压植被,形成裸露面,引发水土流失。
1.2破坏占压植被,经扰动后增加植被恢复难度
水利工程占用林草地大,工程占地不仅破坏了原有植被,而且改变了其利用现状,而且水利工程中有大量的永久占地,永久占地被硬化或建筑物占压,难以恢复植被,使原有水土保持功能损失。同时,经施工扰动后的地表被压实,且多为土石混合,使土壤肥力下降,增加植被恢复难度。
1.3土石方量大、弃渣多,人为水土流失严重
水利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工程本身会产生大量的土石方挖运。例如北京市通州区运潮减河治理工程,其土方开挖量为303.54万m3,土方回填量为28.42万m3,弃渣量为123.73万m3。大量的土石方挖填、堆弃不仅形成裸露面,为水土流失创造条件,而且松散堆猹体成为人为水土流失的重要源头。
1.4工程项目多,水土流失形式多样
水利工程项目涉及道路、场地平整、土方开挖回填等众多施工项目,因工程施工可能引发的水土流失形式多样,主要表现为由水力和重力作用引发的缡础⒚媸础⒐凳础⑸胶榍质础⒈浪、滑坡,甚至可能引发石洪、泥流。
1.5水土流失重点时段为施工前期
水利工程在“三通一平”等工程施工期为土石方挖填的高峰期,在项目施工的同时,水土保持措施尚未实施或未完全发挥固土保水的功能,地表面裸露,是水土流失的重点时段。
2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几项技术
我国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设主要以工程措施为主,措施布设先是满足主体工程的要求,对不稳定边坡、堆体、场地等扰动区多采用工程治理,导致水土资源保护、生态措施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防治模式难以满足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形成的要求。按照生态修复理论,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应注重保护、转变观念、重视改良、合理配置重建结构。下面通过北京市永定河生态治理工程这一案例,分析几种主要的生态修复方法和措施:
2.1保护表层种植土,确保生态修复植物重建A土壤资源
土壤是生态修复措施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土壤资源的数量、质量同生态修复的效果密切相关。在水利工程“三通一平”等工程施工时,表层种植土往往同开挖弃渣堆至渣场,或被回填掩埋,因开挖、回填施工具有不可逆转性,在后期迹地生态修复植被重建时,短缺的表层种植土成为重要制约因素,直接影响到植物措施实施的质量,甚至能否实施也是个问题。因此,开展表层种植土收集储存是水利工程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重要前提。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历史悠久,河道经过长时间逐渐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沙坑,由于坑壁陡峭,大部分卵砾石裸露地表,部分地段分布有杂填土,因此,在河道主体工程施工之前,特别区分了杂填土和原有种植土,将杂填土运弃后,留下了原有种植土,为后期绿化工程做好了准备。
2.2减少生态植被的破坏,维护其原有生态系统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减少对现有生态植被的破坏,维护其有生态系统是最有效的生态修复途径。水利工程施工扰动面大,原地表植被被扰动破坏后,将散失其生态功能,被施工裸露地所取代,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增加植被重建难度。水利工程施工虽然在征地红线范围内进行,但并非红线范围内可以随意进行施工扰动。施工中应避开植被良好区,控制施工占地,提高场地重复利用效率》在永定河河道治理过程中,由于工程的三家店水库段属于植被良好的地段,为了避开施工临时占地对现有植被的破坏,于是将施工临时占地往下游移动了800m,同时对土方开挖回填重新平衡,避免因施工临时占地位置变化造成工程投资的增加。
2.3转变治理模式观念,采用新型生态修复技术
裸露边坡遍布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根据所处位置和其重要性多采用喷锚等工程措施防护,此类工程措施虽然保证边坡的永久稳定,但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降水难以渗人,隔离了原边坡的水汽微循环系统,生态系统难以自我恢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喷混凝土、植生槽等新型技术巳成为开发建设项目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永定河河道生态治理采用了新型的护岸材料,主要以连柴柳枝与各种柔性护岸相互结合,柳枝可用作护岸中的栅栏、筑堤的材料,也可以当作附生海苔的材料使用,这些枝条也被称作“柳木“或“枝柴”,可形成连柴栅栏植物护岸的形式。加工连柴栅栏需要长度约为1.5?3.0m、直径10?25mm的枝条,并需要应用活木桩(长度约为0.8m)、死木桩(长度约为0.7?0.9m)和粗麻绳若干(直径5?30mm)对连柴栅栏进行锚固。这种新型的生态护岸,可促进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滞洪补枯、调节水位,恢复河中动植物的生长,利用动植物自身的功能净化水体。这种护岸既能稳定河床,又能种植芦苇、菖蒲、鸢尾等高等级的水生植物和水柳等根系较为发达的树种等水边植物,形成自然的水陆过渡带,使河岸趋于自然形态,从而更好地形成河流生物链,同时,水边植物可以削减波浪对河道冲刷影响。
2.4综合恢复,重视土壤改良和植物配置
在传统的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设中,人工植物措施类型和植物物种单一,缺乏多样性,同时,土地经施工扰动后,土壤板结,肥力降低,有机质减少,直接恢复植被将影响其生长效果,以至植被恢复后生态效益低下,易退化。如在水利工程网格梁植草护坡施工时,在网格梁完成施工后,未经土壤改良便散播单一草籽,其边坡生态效果极差。因此,实际施工中,应在网格梁内先进行除杂整治,然后覆盖种植土30?40cm,选择狗牙根、紫花苜蓿、三角梅、黄花槐等进行草、灌配置,效果会非常好。要注意的是,在植被重建前,应对施工迹地进行除杂清理,所有植物根系、种籽需建植在肥沃的种植土上,以保证植物生长效果。
2.5用于水利工程生态修复的植物物种
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植物物种的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植物物种应适合项目区的自然环境,同当地物种不互克;耐贫瘠、耐干旱、抗逆;速生、管理粗放,应优先考虑能固氮的物种;生态效益明显,兼具景观观赏性;在不同区域的建植时,应考虑植物根系对工程的影响。永定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植物景观设计理念是形成以溪流湿地为主的生态景观带,故此在地被植物材质的选择上,主要选择了适合沙质土壤条件的地被植物,如紫花地丁、二月兰、麦冬等,这些地被具有耐瘠薄、生命力强等多种特点,便于后斯粗放式的养护管理。在植物材质的应用上,以混播为主,打造大色块的大地景观效果,形成单一色调,多种材质。同时,将河道根据三年一遇洪水线划分成多个区域,根据植物的特点合理布置,力求体现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护坡覆土较厚,土壤条件干燥,故此以各种旱生草本组合搭配灌木,形成大面积单一色块的地被植物效果。三年一遇洪水线以上覆土相对较厚,且离水面有一定的距离,相对来说比较干旱,故此种植主要以灌乔为主。乔灌下较阴处,种植耐阴的单一品种,如麦冬、二月兰、白三叶等。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种植各种旱生草本组合,形成缀花草坪。三年一遇洪水线以内土壤条件比较湿润,种植以各种湿生组合为主,局部种植单一开花植物品种,如马蔺、鸢尾、花叶芒等。湿生组合以开红花植物为主,主要为红蓼、红花E架草、沼生柳叶菜按2:1:1的比例混播。湖岸线高程1.5m内搭配多种挺水及浮水植物,丰富水面景观,形成了门城湖、莲石湖、宛平湖、晓月湖等几个重要湖面景观。主要的植物品种有荷花、荇菜、再力花、梭鱼草、凤眼莲等。
3结论及建议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已被参建各方所重视,打造绿色水利工程已成为水利人的奋斗目标,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大坝两岸边坡喷错支护范围偏大,限制了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不注重对表层种植土的保护,影响后期植被生长质量和效果;植物物种单一,易退化;植物措施建植后再次破坏严重;石质堆渣场防护仍为浆砌石挡墙加砌石护面的模式,需进一步改进。针对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在工程设计施工时,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应减少边坡的开挖范围;对稳定的开挖边坡可采用喷混植生态恢复边坡植被;经工程支护的边坡应预留植生槽、生态笼砖等复绿技术的设置空间;在水土保持设计、施工布置时应规划表土堆存场,招标文件中应明确施工单位表土保护责任,建议表土收集储存施工单独委托单位承担;根据项目所在地气候条件’选择多种优势乡土植物物种作为植物重建物种,植物配置应为乔、灌、草;施工迹地植物措施建植后应建立管护制度,减少施工及人员对植被的干扰和破坏;转变渣场的防护形式,对经沉降、削坡稳定的渣体可采用生态袋进行护脚防护和坡面保护,渣体顶面覆土后按乔、灌、草配置林草措施。
篇2:浅谈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浅谈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生态修复的一种类型.本文根据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以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现状,综合分析了生态退化和水土流失的.五种类型,揭示了不同生态退化类型水土流失的因为,并探讨了相应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作 者:许文锋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水利局水土保持站,江西,抚州,344200 刊 名:陕西水利 英文刊名:SHAANXI WATER RESOURCES 年,卷(期): ”"(3) 分类号:S157 关键词: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退化生态系统 技术方法篇3:广东省紫金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初探
广东省紫金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初探
广东省紫金县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措施,采用封禁与治理相结合,管护和开发相结合,能有效地改善当地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项目区内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作 者:彭春生 Peng Chunsheng 作者单位:广东省紫金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广东,紫金,517400 刊 名:亚热带水土保持 英文刊名:SUBTROP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20(3)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生态修复 封禁 良性循环篇4:永泰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监测
永泰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监测
本文对永泰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监测,获得封禁恢复植被、坡地茶果园改造、区域经济发展 等状况,为水保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王新国 Wang Xinguo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泰县水土保持办公室,350700 刊 名:亚热带水土保持 英文刊名:SUBTROP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2008 20(3) 分类号:X833 关键词:生态修复 监测 成果 永泰篇5:水生态修复论文

一、大石埠水库水环境现状及原因分析
1大石埠水库水质状况
通过收集整理大石埠水库近4a的水质监测资料,并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类别分析,按照《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进行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表明:在近4a的50次水质监测中,Ⅱ类水15次,占评价总测次的30%,Ⅲ类水25次,占评价总测次的50%,Ⅳ类水10次,占评价总测次的20%。
水库水体一直处于中营养至轻度富营养状态。
自起,大石埠水库曾连续出现中度富营养状态,富营养状态频次增加较为明显,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石埠水库的总体水环境质量尚好,但是水体的富营养程度相对较高,已经达到了中度富营养化水平。
(2)通过近几年的实地调查,大石埠水库存在网栏养殖问题,特别是在入库径流河口地段的网栏养殖。
由于养殖饵料的投放,造成水库水体的内污染源较重,而这些内污染源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无法通过具体的工程措施进行有效的修复。
(3)水库上游及周边是桃林镇政府所在地及附近村庄。
由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及生活,使入库支流产生各类污染物,特别是在汛期,这些污染物流入水库库区,对水库的水质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库区上游地带的大量土地被开发成为农田,并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由于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广泛应用,农田的面源污染给水库的水质带来隐患。
(5)大石埠水库是山地形水库,水库的岸线较长,水库的形状为狭长型,由于水库的防护带有缺失现象,特别是水库靠马陵山地段缺失较
多,造成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以致形成的径流直接入库,从而影响了水库的水体水质。
(6)大石埠水库在水流力学作用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库岸淘刷现象,有的易造成塌岸,因而影响了水库库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和防洪安全。
(7)由于水库上游是马陵山的丘陵地带,大量的灌木和原有的林地被附近的村民开发种植,原有的生态体系被破坏的现象较为严重。
虽然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但是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从而也对大石埠的生态稳定带来影响。
二、大石埠水库水生态修复措施
1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
根据大石埠水库的实际情况,从发挥区域生态功能出发,充分利用水陆植物的生态作用,以植物修复、重建和优化调整为重要手段,实行
水库的上游地带、淹没地带、消落区域和水下区域的有效结合,进行库区生态修复建设。
通过截留和净化污染物,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建设生物景观等措施,推动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库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兼顾库区的生态效益。
具体的目标是:减少水库周围不必要的人为干扰因素,降低入库的污染物数量。
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辅助以人工措施和工程措施,使遭到破坏的水库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逐步将其建设成为优质的水源地。
2大石埠水库水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
2.1防护带修复
建设3条防护带,种植乔木、灌木和果树。
即在水库西10km左右,靠马陵山山体顶部,种植耐干旱和贫瘠的马尾松等,种植长度3km。
在山体的坡耕地种植苹果、板栗等果树。
2.2建设隔离带
利用土地整理开发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在水库周围建设隔离带。
通过工程措施的配套和乡村河塘的综合整治,以及村容村貌和村庄环境建设,特别是周边村庄生态环境的优化,为水库的生态修复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2.3建造生态浮床
采用木棍和钢丝固定一块水面,其中种植芦苇和荻草等。
每个浮床大约为10m×3m。
建浮床地点,一是在大石埠水库西岸的小桃林村附近,建造放置10个浮床。
二是在水库西岸靠彭才村附近水面建造投放10个浮床。
三是在水库东岸靠关汪村附近建造投放10个生态浮床。
四是在水库东岸军民翻水站附近建造投放10个生态浮床。
2.4恢复与扩建湿地
恢复原黑龙潭水库到大石埠水库的湿地,协调处理历史留下的圈圩,进一步扩大湿地面积,拟扩建湿地30hm2。
2.5生态护坡
利用生态混凝土和生态砖种植芦苇和香蒲等。
具体的生态护坡地段为,库区上游靠小桃林村两岸约6km,库区西岸靠彭才村约2km,库区东岸靠关汪村及军民翻水站约2km,水库管理所至西石埠村地段和道埝翻水站约5km。
2.6河道整治
对大石埠水库的入库河道桃林河进行河道整治工作。
具体措施为打捞水花生和水葫芦,对河道进行浅表清淤。
整治河道的长度约3km。
三、结语
通过水生态修复措施,可有效减少入库的污染物负荷,进一步改善大石埠水库水体的环境状况,促进水体质量的提升,同时也美化了水库的周边环境。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篇6:水生态修复论文
一、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水生态修复的基本措施
1从外源污染出发
1.1建造人工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系统是人工将土壤、砂、石、煤渣等基质按一定比例铺垫,植人特定的水生植被,并将底部完全封闭的可处理废水的生态系统。
它可以形成一个非常好的人工半封闭生态系统,促成良性内部循环的构成。
另外,这种人工湿地系统还能处理很多种工、农业废水,并且效果显著。
这种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例如深圳的石岩河人工湿地系统。
1.2河堤生态系统建设
河堤的作用非常大,首先它具有一定的缓冲功能,其次它也是人们的娱乐地点和城市风景线。
河堤的建设需要考虑的不仅是美观、实用,更重要的是它的安全性和对河道的保护性。
而所谓河堤生态系统就是将河堤建造成一个利于生物生长的,与自然相辅相成的河堤系统。
它不仅改善了水体的生态环境,也增加了河道的自净能力。
1.3生态护坡工程
生态护坡是一种既能实现河道的护坡,又能促进河道生态平衡的工程技术。
它分为植物工程复合护坡和植物护坡两种。
植物工程复合护坡技术有多种形式,例如土木材料固土种植基、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水泥生态种植基、三维植被网等。
上海崇明岛瀛东村河道工程中就使用了这种生态护坡技术。
从效果上来看,河道坡岸的稳定性得到有效加强,河道的水质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还促进了生物的多样性发展,使河道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稳定。
植物护坡则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它主要是利用河岸植被的根系来进行固土,防止河岸水土的流失。
这种方法既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还有美化环境和景观制造的作用。
2从内源污染出发
2.1提高水体溶氧度
在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可以向水体中充入大量的空气或氧气,以提高水体的溶氧度,进而修复河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加快河道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速度,改善水质后,进一步修复水生态系统。
2.2利用底泥生态疏浚技术减少内源污染负荷
所谓生态疏浚,就是清除河道底部大量沉积物表层的氮、磷、有机质等富集层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水底污染物对上覆水体的污染率,阻止内源释放而引发的河道水质二次污染。
我国太湖的五里湖就利用了这一技术,使其底泥中磷的含量大幅下降,进而为水生态修复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3构建水生植物群落
可以根据河道的水体特征,制造最合适的水生植物群落,来吸收河道中的N、P等营养物质,然后再将植物带离河道,从而将河道中多余的营养物质带走。
这种方法易于实行和维持。
另外,合适的水生植物的根系还可以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适合生存的环境,改善河道水生态系统。
二、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水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在我国有2/3的城市面临着缺水问题,大部分城市河道都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
所以,解决河道污染,塑造一个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
而人工治理污染不仅需要消耗大量资金,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所以,修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增强河道自身净化能力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自古人类就喜欢临水而栖,水文化更是体现了人和水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城市河道整治的工程中,要根据当地原有的人文历史资源,将水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倡导人们保护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从某种方面来讲,城市河道对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有着不小的作用。
注重保护城市河道的水生态系统,将生物学原理充分的应用到城市河道规划建设中,既满足了河道的功能和景观的要求,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生存环境的质量。
三、结语
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水生态修复需要充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使已遭到城市废水污染的河道生态系统从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城市河道不仅是城市的一道风景,更影响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篇7: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的论文
关于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的论文
一、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健康、和谐、可持续的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理清、协调、解决好这些关系,这就涉及到了生态伦理。
1.生态伦理的起源
生态伦理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危机而出现和发展的,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反思和调整。原始渔猎社会,人口数量稀少,人类的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处于极低状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大,人与大自然基本能和谐相处;到了农业社会,人口数量增加,生产工具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初步的紧张关系,但是尚在大自然的生态承载范围之内;到了工业社会,人类物质文明快速、高度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在取得了丰富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的疯狂掠夺彻底颠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危机开始出现并日渐加剧。为了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发展的具体实践模式,并逐步调整发展理念,从企图征服自然的发展理念转变成要求确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努力营造环境优美、“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社会。
2.生态伦理的内涵
生态伦理的核心是用生态学的理念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问题。强调人和社会是整个“大自然”的一部分,是统一的整体,避免将人和社会从“大自然”中割裂开来甚至成为自然环境的对立面;强调人和社会自始至终都是从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在尊重自然、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的产生是人类对生态环境危机反思的结果,其思想是人类解决当下环境危机和未来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必将影响生态文明的'发展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实践活动。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三个方面:一是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艰巨。目前仍有180多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2400万hm2坡耕地和44万条侵蚀沟亟待治理,水土流失依然是制约广大山丘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二是人为水土流失依然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的生产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人为水土流失呈增大趋势,特别是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规模的矿山开采、采石、挖砂、取土等生产建设活动,点多面广,扰动破坏地表与自然植被严重,监管难度很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屡见不鲜,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三是全社会的水土保持生态意识有待增强。一些地方单位和个人的水土保持生态意识还比较淡薄,法制观念不强,重开发、轻管护,重经济利益、眼前利益,轻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
以上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失衡造成的,是生态伦理错乱的具体表现形式。
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它们之间关系的构成、起源、发展变化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方式,调节和影响人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一内容贯穿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始终,在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同时,也为学科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
针对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困境,要想最大程度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家园,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就必须充分理解生态伦理的内涵,运用整体主义和系统论思想,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时,要根据土壤侵蚀状况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应用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学原理及经济规律,制定合理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在具体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时,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各项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水土流失预防上,要严格执法,规范管理,坚决杜绝亵渎自然、破坏自然的乱砍滥伐、乱开滥垦、乱挖滥采、乱堆乱放行为,扭转唯利猎取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宣传教育活动上,要营造与自然友善、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民众的水土保持生态意识,鼓励和扶持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到水土流失治理和预防实践活动中。
篇8: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1水利工程施工带来的负面影响
1.1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在工程施工期间,施工中的土石方开挖、运输、回填以及多余土石方的弃土场,建筑材料的使用,为工程的建设使用的临时设施修建等工作,需要破坏地表的植被,会造成周围环境的破坏,同时造成水土流失。
1.2施工对水质的影响
在施工中,土石料开采、主体工程的施工、辅助设施的建设等产生的弃土、弃石及弃渣,同时施工中产生的污水,在降雨的作用下,会进入河道污染水源,有的地方甚至污染饮用水源,在短期内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使下游与周边地区处于危险境地。
1.3施工对人们身体健康的损害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产生的噪音、粉尘以及建筑材料中挥发性的有害物质不但极大地危害着施工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危害着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有的大型工程施工工期较长,其对人们身体健康的损害也是不容小觑的。
1.4施工对空气质量及土壤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各种车辆和施工机械在行驶和作业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施工材料如水泥、粉煤灰、沙石土料等运输和开挖爆破也会产生灰尘;运输材料过程中会造成道路扬尘;施工工地装卸、堆放材料及使用过程中会引起风扬灰尘等。这些有害气体及灰尘,势必会对空气产生极大的污染。施工中的水泥浆、石灰水等渗入到附近有机土壤中,对耕地产生破坏。针对以上施工中产生的危害,我们要切实加强水利工程施工期间的环境管理,做到在施工中保护,在保护中施工。采取一切有力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篇9: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2.1减少对土地的破坏措施
由于施工过程中对地表土的破坏较大,因此要对土方的开挖、运输、回填以及土方的弃土堆土进行综合治理,有序规划。土方开挖时按照设计施工图提前做好规划测量,尽量减少动土面积。土方运输时,车斗不要装载太满,装车后进行加盖覆盖,减少运输途中土料洒落,污染道路。土料装车前,根据土的'干湿度撒水湿润,做到装车运输不扬尘。施工中的弃土、弃渣应按设计或当地环保部门要求,运到指定地点堆弃;修建弃土场排水设施;做好植草恢复绿化;修建配套的防护措施,以防止大风、降雨等带来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等质量、同时施工。
2.2防治水污染措施
首先要防治施工废水。对生产污水按要求设置水沟塞、挡板、沉砂池等净化设施,减少泥砂和废渣进入江河。根据国家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标准,控制进入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废水浓度,特别是含油量大的废水,必须建油水分离器或经隔油池处理。然后是生活废水的处理,生活污水先经化粪池发酵杀菌后,按规定集中处理或由专用管道输送到无危害水域。同时要加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质的防止污染环境检测,发现新的污染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防止水质恶化。
2.3防治空气污染措施
根据有关排放标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消烟除尘,减少废气排放量;材料和土方的堆放和运输,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必要时采用彩条布进行覆盖,防止扬尘和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施工机械车辆和燃油机械应安净化装置及消烟除尘设备;砂石料加工及拌和工序必须采取防尘除尘措施;加强施工机械、车辆的管理和维修保养,防止汽油、柴油、机油的泄漏,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2.4防治噪声及固体废弃物的措施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用先进的低噪音设备、改造设备器械声源及传递装置的工艺,控制声源振幅,实行施工区与居住区分离,设置隔音设施,对噪声超标的机械设备上场要安装消音器,在靠近居民区施工的单位,必须合理选择和调整施工时间和机械配置,同时在施工中加强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防噪音教育,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居民的正常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理:要做到生产生活垃圾集中分类堆放,按地方政府环保部门要求处理。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碴,减少占用耕地、河道等;防止废弃物中有毒有害成分污染水体;工程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应实行袋装化,并及时清运至施工区周围较近的城镇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避免白色污染,加强废旧料、报废材料的回收和管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篇10: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措施是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植物和耕作等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的总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根据其特性分为:工程措施、林草措施(或称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三大类。治理中三类措施都要采用,称为综合措施。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所以我们采取措施做好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做好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在进行土石方开挖要用到工程措施,开挖工作面周围做好临时排水沟,防止开挖面以外的流水冲刷开挖动土面;开挖面为坡面的,做好坡面加固防护工程,同时采用林草措施进行植草造林,保土蓄水增强抗侵蚀能力,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而造成的水土流失;施工作业时表面土壤妥善保存,临时施工完成后,及时恢复原来地表面貌或植被,加以耕作。在土方回填时,做到及时碾压密实并做好排水工作,对有临水面的工程,应采用草袋、编织袋或预制块堆码临水面,防止水流直接冲刷填土,造成水土流失。在填土背水面,施工完成后及时植草造林,固结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我们要使防护措施始终伴随着整个施工过程,切实做好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4结语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评定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做好水土保持是每个人的责任。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杜绝一切人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和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让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始终与水利工程建设齐头并进。
篇11:不同生态退化类型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
不同生态退化类型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
根据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以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现状,结合对生态修复的理解,从理念、方法、原理、重点、关键、目标、适宜区域和实质等方面阐述生态修复的内涵.在综合分析生态退化和水土流失成因与驱动因子的基础上,归纳出造成水土流失的5种生态退化类型,揭示不同生态退化类型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不同生态退化类型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
作 者:董智 刘霞 姚孝友 高鹏 王延平李红丽 张光灿 Dong Zhi Liu Xia Yao Xiaoyou Gao Peng Wang Yanping Li Hongli Zhang Guangcan 作者单位:董智,刘霞,高鹏,王延平,李红丽,张光灿,Dong Zhi,Liu Xia,Gao Peng,Wang Yanping,Li Hongli,Zhang Guangcan(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271018,山东泰安)姚孝友,Yao Xiaoyou(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处,233001,安徽蚌埠)
刊 名: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ISTIC英文刊名: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6(5) 分类号:P5 关键词:水土流失 生态修复 生态退化类型 对策篇12: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探讨的论文
一、生态水利工程的概述
生态水利工程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控制,充分利用水资源,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还能防治灾害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水利工程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水利工程的范围,它能够将自然、水文、人文等因素有效的结合起来,发挥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生态水利工程具有比较独特的特点,它的规划建设过程有别于传统的水利工程,因此,规划人员必须对生态水利工程的特点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出优秀的方案,生态水利工程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的成本较高,生态水利工程由于要兼顾生态与效益,因此,建设环节会更加复杂,工程的建设周期较长,工艺难度较大,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二是工程项目与生态环境联系紧密,生态水利工程有别于传统水利工程的方面就是它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因此,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把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生态效益紧密联系起来,让两者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让生态水利工程发挥出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三是生态水利工程的综合性更强,它的规划建设过程要考虑比较多的客观因素,例如位置的选择、地势条件、地下岩层结构等,综合来看,生态水利工程的综合性是比较强的。
二、加强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学研究对象仅仅是河流、湖泊等组成的水文系统。而生态水利工程学关注的对象不仅是具有水文特性和水力学特性的河流,还是具备生命特性的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水利工程的技术方法:为新建的工程,提供减轻河流生态系统胁迫的技术方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已经人工改造的河流,提供河流生态系统修复规划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及河流健康评估技术,提供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生态调度的技术方法和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等。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三、加强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措施
1、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要求兼顾安全与效益。生态水利工程要承担的责任更多,它必须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又不能丧失水利工程学的原理,还要对生态环境有所贡献。这些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工程的安全因素,生态水利工程在规划时,必须要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保证工程在安全、稳定的状态下运行,具体的方法就是要制作多个规划方案,然后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进行论证,从中选择最为优秀的方案,方案中应当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力通过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益。
2、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要求尊重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能力、整合能力,能够适应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特征,在生态学上用自组织功能来定义这种现象。自组织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能保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维持生态稳定,它的原理是基于物种的自然选择,通过自然选择能够有效的降低人工干预,充分利用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一种比较和谐的状态。自组织功能的内涵与达尔文进化论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这说明生态水利工程利用自组织功能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手段,依靠自然环境的自组织功能,减少了人的工作量,同时效果也是非常的好,让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比较有序的小环境,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范围之内,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达到预期的效果。
3、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要求景观尺度及整体性规划。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项目,在设计景观时,不能只着眼于当前的规划,设计的景观要能在很长的时间内完成自身的价值,因此,景观必须要具备大尺度、长期性和保持可持续性的要素。通过大尺度的规划和建造,能够让水利工程周边的景观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景观建造的效率更高。而小范围的景观建造既不能提高建造的效率,同时也不能为生态水利工程做出贡献,与一般的水利工程没有差别。在规划时,要考虑工程周边的所有要素,将这些要素当成一个整体,从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这些要素之间相互的关系,熟悉它们之间的影响作用,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时能够做出一个整体、综合的项目,周边的环境会得到极大的改善,景观会更有美感和艺术性,让生态水利工程具有更多的作用。同时,要考虑水域的易变性,水域会随着气候、人类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规划时要为工程设置更强的弹性,让生态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内可以适应水域的变化,保持水域内及周边环境的稳定。最后,还要考虑生态水利工程向周边扩展的问题,因为,水利工程的建造必定会影响一部分生物的生长生活习惯,在动物迁徙和植物扩散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它们的伤害,让动植物在被移动的过程中尽量保持稳定。
4、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要求加强工程管理。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延长水利生态工程的寿命,必须加强前期养护和后期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是将水利工程简单的“防洪减灾”的功能拓展至既防洪又与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结合在一起。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防洪问题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
结束语
水利工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意义重大,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用水需求,而生态水利工程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环保、高效的水利工程,对社会帮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力兴建生态水利工程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水利工作。但是我国由于缺乏相关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经验,建成的生态水利工程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加强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合理性至关重要,规划者必须考虑到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并同时保证水利工程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篇1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探讨的论文
[2]毛庆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初步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5)
[3]孙宗凤,聂建平.生态水利的哲学思考及其研究框架[J].水利发展研究.2013(12).
篇14: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分析论文
水力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被广泛开发利用。国内外所兴建的水利工程具有防洪、排涝、供水、发电等作用,并逐渐满足了航运和旅游的需求。由于可循环利用,且污染小,广泛受到人类的推崇和青睐。对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评价,能够使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时妥善的解决,也可以更加客观真实地对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做出评价,从而实现水利工程的平稳发展。我国国家出巨资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使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科学深入研究,致使很多水利工程理论没能得到成功地运用。我们仍需要立足我国的实际,不断深入研究水利工程环境效应,研究制定出更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方案,科学地对其环境效应做出评价,从而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