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ee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物体的浮与沉说课课件,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物体的浮与沉说课课件,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物体的浮与沉说课课件

篇1:物体的浮与沉说课课件

【学习目标】

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的现象,寻求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方法。

2、探究、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经历探究物体浮沉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4、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知识回顾】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用公式表示为F浮=_______=__________。

2、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它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______________,即V排=V物。

3、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它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教学】

篇2:物体的浮与沉说课课件

问题1:乒乓球和重物都受到重力和浮力,那么为什么一个会上浮?一个会下沉?

问题2:利用下列器材如何测出或计算出物体重力的大小?

问题3:利用上列器材,你又有几种方法测出或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一、下沉:

表格一:

物体的状态

重力/N

浮力/N

重力和浮力的关系

下沉

结论:当重力浮力时,下沉 。

二、上浮、漂浮:

表格二:

物体的状态

重力/N

浮力/N

重力和浮力的关系

V1/ml

V2/ml

浮力/N

上浮(浸没)

漂浮

结论:重力浮力,物体上浮;重力浮力,物体漂浮。

三、悬浮

结论:重力浮力,物体悬浮。

交流与总结:

当物体浸没时:GF浮,则物体下沉。

GF浮,则物体上浮。

GF浮,则物体悬浮。

当物体部分浸没时:GF浮,则物体漂浮。

当堂反馈:

1、一个重为0.5N的土豆浸没在装满水的烧杯中溢出了0.4N的'水,则土豆在水中( )

A、下沉

B、悬浮

C、上浮

D、以上都有可能

2、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图中三个球静止时的重力和浮力。

3、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球静止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分别是F甲、F乙、F丙,则:

(1)若三球体积相等,则它们的浮力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2)若三球质量相等,则它们的浮力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4、把重5N,体积为6×10-4m3的物体投入水中,如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漂浮,F浮=6N

B.物体悬浮,F浮=5N

C.物体漂浮,F浮=5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6N

5、把一个小球轻轻放入盛满水的杯中,静止时溢出了0.1kg的水,则小球的质量( )

A.一定等于0.1kg

B.一定小于0.1kg

C.大于或等于0.1kg

D.小于或等于0.1kg

6、将一个质量为300g、体积为500cm3的小球浸没在酒精中,它受到的浮力大小为多少?小球在酒精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小球静止时,受到的浮力为多少N?(ρ酒精=0.8×103kg/m3,g=10N/kg)

篇3:物体浮与沉教学设计

物体浮与沉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一主线展开,从生活中的浮与沉现象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组实验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浮 与沉的条件。通过学习浮与沉的实际运用,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 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 趣和热情。知道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应用浮力 方面的具体事例,培养爱国热情。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浮力和阿基米德 原理的基础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首先通过图示的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 题,接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的变化 情况,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并有意突出了实验方案 的设计环节。最后,为了让学生明确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专门安 排了关于浮沉条件的应用的四个方面的实例,即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和热 气球。

【教法分析】

本节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浮沉条件,因此必须放手 让学生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师应首先 以趣味浮力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应善于及时、自然地引导由观 察浮沉现象进行理论思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的, 从而设计、实施有目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会分析, 并加强表达、说理能力的训练。教师还应多举一些我国古今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 决问题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法分析】

学习本节内容时,除了积极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外, 还应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分析说理,解决问题。另外,学习本节内容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易的密度计和潜水艇的模型,以 加深对密度计、潜水艇原理的理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②知道鱼、潜水艇、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 ③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 过实验,观察玻璃瓶的上浮、下沉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 念,并且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产生三种状态所需的条件;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解 释密度计、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 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与其受力的关系,物体的浮沉与其密度及液体密度的关系

【教学媒体及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一只新鲜鸡蛋,25 个盛水容器和 25 个玻璃瓶。视频、图片、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的活动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泡沫或木头被压入水 中,放手后要上浮,铁块在水中要下 沉,潜水艇或鱼儿在水中就更自由 了,可以下沉,又可上浮,还可以停 在水中任一深度处。那么,物体是怎 样实现浮沉的?这就是本节要学的 内容。 举例、思考、讨论。 用贴近学生生活 的情景引入新课。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进行新课(板书课题)

(一) 演示实验 取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 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 向水中慢慢加 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 动?如果再加些清水,观察到什么现 象? (a) 鸡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还 是下沉? (b)加盐轻轻搅拌的目的是什么? (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 供参考) ? (b)教师引导得出搅 (a)学生观察回答。 培养学生善 于交流与合作的 精神和归纳概括 的能力。 盐水溶于水后,变成盐水, 拌的目的, 一步一步 让学生建立起加盐 水是改变液体密度 的概念。 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 增大; 加盐会导致液体的密度的 (c)随着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有什 (c)学生观察发现, 么现象出现? 鸡蛋上浮了, 有的学 培养学生的发 散思维能力。 (d)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生很吃惊。 (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 ? 可以对鸡蛋做受力分析; (d)学生思考。 一步一步引导 这里有两个状态,一个是鸡 学生,让他们分析 蛋下沉的状态,另一个是鸡蛋上浮的状 出这种现象出现的 态; ? 在两个状态过程中,鸡蛋的 原因。 重力没有发生变化; ? 鸡蛋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重 力没有变,那么肯定是浮力的变化引起 它下沉和上浮; ? 当浮力小于重力时,鸡蛋下沉;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鸡蛋上浮。

(二)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要求:用盛水的容器和玻璃瓶完成 实验,并填写观察的结果。 学生动手实验, 发表见解,讨论交 立经验, 获取实验 教师矫正学生总结出的物体的浮 流。自己总结物体 沉条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 的浮与沉条件。 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 小。 ① ②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 物体处于悬 数据 亲身体会, 建 浮或漂浮状态; ③ 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三)浮沉条件的应用 1.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看书,讨论分通过实际应 用,激发学习兴 观看放映,总 趣。 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让学生弄清密度计 析密度计的原理。 的原理。 2.让学生观察“潜水艇”模型课 件,引导学生总结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结潜水艇的工作原 将较复杂的问题形象、直观地表示出 理。 来,使学生容易接受。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弄清热气 球的工作原理。 培养学生的爱 列举我国古代 国 热 情 和 民 族 自 思考与讨论:你煮过饺子吗?生 劳动人民利用浮力 豪感。 饺子被放入锅中时便下沉到锅底,煮 解决问题的实例。 熟的饺子浮起来了,如果把凉的熟饺 子放入锅中,又沉到锅底,这是为什 么?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强 紧扣目标,回 调重要内容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要 顾一节课的收获知识。 从 受力分析的角度让学生弄清密度提出学习的困惑。

1.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2.《观察物体》的教学设计

3.有关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4.小学浮力教学设计

5.关于单细胞生物体教学设计

6.《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精篇)

7.《求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8.人教版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9.三年级语文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10.三年级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篇4:《物体的沉与浮》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

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一)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二)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幼儿尝试(三)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四)教师提出尝试题:

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办法呢?

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

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六、幼儿尝试(五)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导入:有个小朋友玩乒乓球时把球掉进树洞里了,该用什么方法把它取出来?(灌水)乒乓球真的会浮吗?一起来观察一下(演示:1、放水面2、放水底)真的会浮唉!看来沉浮知识真管用,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吹好的气球,提问:“小朋友,气球娃娃来找你们玩来了,大家快跟它打个招呼吧!气球娃娃想考考你们,'我的肚子为什么是鼓鼓的?

引导幼儿说出气球里是空气,教师”空气从哪里来?我们去捉空气好不好?“

活动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学生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更是为培养学生科学科学素养和能力在不断地探索。

就拿《沉与浮》这一课教学来说,在教学中我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采用“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再运用到实践中”这六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得出的结论证实了有的同学的猜想是对的、有的同学的猜想是错的。但是我感觉这个探究过程更像是验证过程了。而且学生在汇报实验数据时我只让两个小组上来汇报,没有收集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这样我在带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时就不容易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整节课的环节是由学生先猜测,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做实验证实,从而发现物体沉与浮的秘密,通过各种不同的材质,让学生不断的大胆想象,最后再集体归类总结,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水中浮,哪些东西会沉的。

本次活动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几个步骤,经历了激趣、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乐趣中体验,动手中发现,达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活动中,学生做实验的实间偏长,导致后来在做总结的时候就弄得有点仓促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合理安排整个活动过程。

物体的浮与沉说课课件

篇5:《物体的沉与浮》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引起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让幼儿知道,人们利用沉与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船,造福人类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

水、玻璃杯、肥皂盒、能沉能浮的各种物体如:玻璃球、珠子、石子、铁钉、纸片、塑料娃娃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树叶、小碗、磁铁、笔、)若干。

教师准备:

水、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橡皮泥、同一大小,同样颜色的铁球和皮球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孩子们,想不想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今天请小朋友来当小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学习新的知识。

二、实验

幼儿尝试(1):谁沉谁浮

请小朋友看盒子里有什么东西,请你把它们轻轻地放到水里,仔细观察,谁沉谁浮?

幼儿尝试、

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幼儿尝试(2)重沉轻浮

同一个玻璃瓶放在水里,封口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了水时,沉到水底下,这是为什么?(让幼儿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

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玻璃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很轻,所以就浮。装满水时,瓶子里没有空气,所以就沉下去。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1、活动中,教师讲的太多,应该让幼儿通过自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跳脱出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

篇6:《物体的沉与浮》教案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上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之后,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继续探究。在探究内容上主要有三:一是认识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与下沉现象;二是探究浸没在液体中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条件;三是通过学习,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教材重点

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浸没在水中小瓶运动,继而分析小瓶上浮与下沉时的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合力,得出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条件,进而得出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的条件。

本节主要突处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利用浮沉条件进行简单的生活应用及解释。

本节课以新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参与体验,交流合作的学习新理念,落实了三维目标,坚持了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完成了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合作共建、知能应用、诊断评价五个环节。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创设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物理情景,从生活走向物理。

在本课教学中,在一个饮料瓶里放一个倒置的小瓶,通过挤压实现小瓶的浮与沉。从而创造出与物体的浮与沉相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励他们质疑,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学习探究,重视过程体验。

在物体的上浮与下沉实验探究方面,注重了让学生用小瓶根据题目,自主探究盖上盖子的空小瓶浸没于水中、装满水并盖上盖子的小瓶浸没于水中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及合力的知识分析归纳物体的浮沉条件。

三、小组合作共建,重视合作交流。

如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注重了让学生分工合作,有的小组探究下沉条件,有的小组探究上浮条件,从不同的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小组之间交流合作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方法,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

四、知能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节课遵循着物理来自生活,最终还是应用生活。对于物体浮沉的条件,本节课进行简单的知识应用。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增强学生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篇7:《物体的沉与浮》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了解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及其应用。

一、引入新课:

1.浮力的计算

(1)称重法: F浮= __________。(2)阿基米德原理: F浮=__________。

2.影响浮力的因素:(1)__________;(2)__________。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

【探究1】物体的浮沉条件:

1、从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浮沉

观察:鸡蛋在清水和浓盐水中运动情况,了解物体的浮与沉究竟取决于什么?

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当浮力大于重力时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漂浮或悬浮。即:

(1) 漂浮 → F浮________G (2) 上浮 → F浮________G

(3) 悬浮 → F浮________G (4) 下沉 → F浮________G

问题: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从密度的角度认识物体的浮与沉

思考:你能用公式推导的方法总结出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吗? (1) 漂浮 → ρ液__________ρ物 (2) 上浮→ ρ液__________ρ物

(3) 悬浮 → ρ液__________ρ物 (4) 下沉→ ρ液__________ρ物

观察下面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铁钉、蜡块、小石头、木头。)

三、浮沉条件的应用

【探究2】浮沉条件的应用(阅读课本P179-180)

⑴ 密度计:密度计是测量__________的工具。把密度计放入液体中,密度计始终是

__________状态,密度计工作原理: F浮__________G

⑵ 盐水选种:把种子放在浓度适宜的盐水中,干瘪、虫蛀的种子,由于ρ__________ρ盐水,会__________ ;饱满的种子,由于ρ__________ρ盐水,会__________ 。

⑶ 潜水艇:工作原理:靠改变__________来实现上浮和下沉。

⑷ 热气球、孔明灯、许愿灯:改变球内气体__________来控制浮沉。

四、习题演练

1、把乒乓球浸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会__________;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会__________,氢气球放手后会__________;充满空气的气球放手后会__________。由此可见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大小。当__________时,物体上浮;当__________时,物体下沉;当__________时,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

2、密度计是用来测量__________的仪器,密度计的重心在密度计的__________,所以在测量液体的密度时,密度计能直立在液体中,这时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它所受的重力。

液体的密度越大,密度计露出液面的体积就__________,因此密度计的刻度约往上越__________。密度计的刻度分布__________,而且上面的刻度线偏__________,下面的刻度线偏__________; 密度计__________部的玻璃泡内装有小铅丸,其作用是__________。

3、用盐水选种是把种子放在浓度适宜的盐水中,干瘪、虫蛀的种子会上浮直至漂浮是因为_____ ___________,而饱满的种子则会下沉到容器的底部是因为_______ __________

4、潜水艇浸没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__________,受到水的浮力__________,要实现上浮和下沉,只能改变潜水艇自身的__________。因此当压力舱充满空气,阀门关闭时,潜水艇将__________,当打开阀门,海水进入压力舱时,潜水艇将__________,当压缩空气打入压力舱,将海水排出时,潜水艇将__________。

5、一个均匀圆柱体悬浮在液体中,如果把圆柱体截为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在放入该液体中,则 ( )

A、两部分都上浮 B、两部分都悬浮

C、体积大的上浮,体积小的下沉 D、体积小的上浮,体积大的下沉

6、鱼鳔是鱼体内可以胀缩的气囊,是鱼类的浮沉器官。鱼鳔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列哪一个因素来实现浮沉的 ( )

A、鱼的重力 B、鱼的质量 C、鱼排开水的体积 D、鱼受到的压力

7、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 )

A、和物体本身的重力大小有关 B、和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

C、和物体的密度大小有关 D、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4.你煮过饺子吗?生饺子放入锅中,便下沉到锅底,煮熟的饺子就浮起来,如果把凉的饺子放入锅中,又沉到锅底,这是为什么?

篇8:物体的沉与浮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引起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让幼儿知道,人们利用沉与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船,造福人类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

水、玻璃杯、肥皂盒、能沉能浮的各种物体如:玻璃球、珠子、石子、铁钉、纸片、塑料娃娃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树叶、小碗、磁铁、笔、)若干。

教师准备:

水、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橡皮泥、同一大小,同样颜色的铁球和皮球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孩子们,想不想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今天请小朋友来当小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学习新的知识。

二、实验

幼儿尝试(1):谁沉谁浮

请小朋友看盒子里有什么东西,请你把它们轻轻地放到水里,仔细观察,谁沉谁浮?

幼儿尝试.

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幼儿尝试(2)重沉轻浮

同一个玻璃瓶放在水里,封口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了水时,沉到水底下,这是为什么?(让幼儿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

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玻璃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很轻,所以就浮。装满水时,瓶子里没有空气,所以就沉下去。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1.活动中,教师讲的太多,应该让幼儿通过自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跳脱出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

篇9: 物体的浮与沉的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3.知道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

一、引入新课

1、故事:神秘的“死海”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2、兴趣实验:浮子演示

2、新课学习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可以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去分析,设计如下图的实验来验证.

结论:

1.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取决于物体所受的_____力和_____力的大小.即通过改变重力或浮力的大小,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2.当 F浮>G 时,物体上浮

当 F浮<G 时,物体下沉

当 F浮=G 时,物体处于悬浮或者漂浮状态

两个过程:

F浮< G物 F浮>G物

物体下沉 物体上浮

三个状态:

F浮=G物 F浮= G物 F浮<G物

物体漂浮 物体悬浮 物体下沉到水底

... ... ...

想一想:

把铜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铜块沉入水底,木块漂浮在水面上。通过查阅密度表,你发现铜块的密度,水的密度和木块的密度有什么关系?

那么,我们能否用比较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来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是上浮,下沉,悬浮还是漂浮?

上浮: 下沉:

F浮> G F浮< G

液gV排>物gV物 液gV排<物gV物

∵V排=V物 ∵V排=V物

∴液>物 ∴液<物

悬浮: 漂浮:

F浮= G F浮= G

液gV排=物gV物 液gV排=物gV物

∵V排=V物 ∵V排

∴液=物 ∴液>物

浮沉条件

(1) 漂浮 F浮=G V排物

(2) 悬浮 F浮=G V排=V物 ∴液=物

(3) 上浮 F浮>G V排=V物 ∴液>物

(4) 下沉 F浮

简单的说,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和沉,取决于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合力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改变液体和物体密度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悬浮与漂浮有何不同?

悬浮物体全部浸入;漂浮物体部分浸入。

... ... ...

浮沉条件的应用

(一)密度计

1.密度计是一种什么仪器?

它的刻度有什么特点?

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刻度是上

小下大,上稀下密.

2.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F浮=G

3.密度计浸入液体中越深,

说明液体的密度是越大还是越小?

越小

(二)盐水选种

是沉底的种子好还是浮出水面的种子好呢? 为什么?

(3)潜水艇

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下潜、上浮、悬浮在水中的呢?

看实验

(四)热气球

热气球的升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与热气球体积及热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变化有关。当热气球的巨大气袋充满空气(忽略体积变化)时,用喷嘴加热气袋中的.空气,热气球内部气体的温度升高,密度减小。当热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比其外部气体的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时,热气球便上升了。

... ... ...

二、课堂练习

1.铁钉在水中下沉,是因为受到的浮力___重力,在完全沉没下沉过程中,铁钉受到的浮力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漂浮在水面上的皮球,用手将其慢慢压入水中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浮力将___,施加的压力将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是F浮_____G物 ,那么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密度会有什么关系呢?液_____物。(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 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实心球,放入某种液体中静止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F甲、F乙、F丙之间的关系应为:F甲__F乙__F丙; 它们的密度甲、乙、丙之间的关系是:甲__乙__丙。(均选填“>”“<”或“=”)

5. 质量相同的铜、铁、铝三块金属,投入水银中后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1、F2、F3,这三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

A. F1>F2>F3 B. F1=F2=F3

C. F1<F2<F3 D. 无法判断

6.密度计是用来测量___的仪器,同一支密度计分别放置在甲、乙两种液体里均静止不动,则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甲__F乙。两种液体的密度甲__乙。(均选填“>”“<”或“=”)

三、小结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3.知道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

四、板书设计

篇10: 物体的浮与沉的教案

1、受力分析

2、物体的沉浮条件

3、应用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1、2、3

篇11:水中游戏----物体的沉与浮

设计意图:

我设计这节课,是因为9月份我给孩子上过一节科学活动《漂浮的鸡蛋》,孩子特别感兴趣,但那节课孩子对物体的沉浮掌握的不是很透彻。所以,这节课,我准备了更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更深一层的去发现,去了解,水具有浮力,物体的沉浮与水的浮力有关,并去主动探索物体沉与浮的方法。

活动名称:科学

活动内容:水中游戏----物体的沉与浮

活动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能明白水具有浮力。

2. 感知物体的沉浮与水的浮力有关。

3. 能主动探索使物体由浮至沉,由沉至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 装水的容器。筷子,钉子,瓶子,硬纸板,石头,铁片,木板,硬币,一次性塑料杯,电池,月饼盒。

2. 教师需准备一个装有水的鱼缸,一枚钉子,一个月饼盒。

3. 幼儿16名,活动时分为4组,一组4人。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活动。

1. 师幼相互问好,共同进入场地,幼儿围着老师坐,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鱼缸,让幼儿观看,并提问:

(1) 鱼缸里装有什么?

(2) 水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用来喝,洗衣服,做饭等)

2.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月饼盒,钉子让幼儿认识,并逐一将其放进鱼缸,让幼儿观察,提问幼儿发现了什么?(月饼盒浮在水上,钉子沉在水底)

3. 好玩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玩呢?

二, 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1. 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材料,看看都有什么?

2. 幼儿分组活动,分为4组,一组是4个人。

3. 在幼儿操作期间,教师一边观察,一边根据情况,不断提出问题:

例如:钉子能沉在水底,怎么样能让钉子浮在水上呢?

筷子能浮在水上,怎么样能让筷子沉在水底呢?

4. 鼓励幼儿主动探索沉与浮的方法。

三, 交流经验,师幼小结。

1. 教师:小朋友,在操作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些东西是浮在水上的?哪些东西是沉在水底的?哪些东西通过小朋友想的办法,既可以浮在水上,又可以沉在水底?

2. 师幼共同交流经验,收集好的方法并加以试验。

3. 小结:为什么物体可以在水里沉浮?

因为水具有浮力。浮在水上的物体,是因为它本身的重量小于水的浮力。像,月饼盒,筷子,硬纸板,木板等,它们的重量都小于水的浮力,所以,才会浮在水上。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因为它本身的重量大于水的浮力。像,钉子,石头,电池等,它们的重量都大于水的浮力,所以,会沉在水底。

4. 小朋友们,我们知道了物体沉浮的原因,知道水具有浮力,刚才大家也有许多好的方法,让物体既可以浮在水上,又可以沉在水底。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再去自己操作,自己可以想更好的办法,也可以按照别人的方法,让物体又能沉,又能浮,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

四.幼儿再次操作,活动结束。

篇12: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重点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本节课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有利于为今后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而且这里还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

(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教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会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3、 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的基本思想;

4、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猜想的验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2、通过体验对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的过程,从而培养和强化学生科学的实验研究能力和思维方法,感悟从物理现象到物理本质的飞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正确深入理解物体的“漂浮”,“悬浮”和“沉底”三种状态以及“上浮”和“下沉”两种过程,理解决定物体浮沉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认识和定量计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初步的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正确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是分析物体浮沉问题的关键。

突破策略:教师通过有效的演示和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上浮,下沉的过程,观察动态过程的速度变化,进而通过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浮沉条件,并能很好的区分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难点:

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从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区分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如何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力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些都要求学生有较强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破策略:通过教师大量实例的列举,使学生感受到浮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的沉浮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的熟练程度,也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 情景激学法、演示实验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

学 法:推理归纳法、分组实验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

七、教学媒体资源:

1、课前准备:气球,孔明灯,密度计,潜水艇模型,铁块,木块、烧杯、水,水槽等

2、教学手段: 实验、ppt课件

八、设计思想:通过实验探究达到预设目标。

九、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上课前五分钟带学生基本到齐后,开始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同时配以泰坦尼克号从出发到沉没的图片,(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泰坦尼克号的悲壮故事,从而激发兴趣。)上课铃响刚好放完,教师调整自己和学生的情绪,简述泰坦尼克号并提出问题:它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回答是钢铁)

2、教师饱含深情的说:今天我也带了了一个泰坦尼克号,但是是浓缩版的。进而出示一个铁块,(学生哗然)注意,我要让他下水了,大家注意,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然后演示,铁块沉入水底。进而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

以此教师引入新课。

二)、新课:

【第一部分】物体的浮沉条件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出问题:当我把一个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放手,物体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的运动状态(学生猜想)

3、教师演示(三种情况)进而提问:当我放手后物体在水中受到那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如何,引导学生小组实验并讨论。

科学素养培养:分析物理现象,必须抓住问题本质。研究物体的浮与沉,就是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所以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受力分析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如何改变。

物体不受力 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受平衡力 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教师提问并在小组的补充下进行板书(在此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受力及最终的结果)

问:上浮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下沉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悬浮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此处引导学生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弄懂浮沉条件及根据现象判断受力及浮沉的能力。

结论:物体的浮沉取决于其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5、教师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投影出示)你能用物体和液体的密度判断一个完全浸入液体中的实心物体的浮沉吗?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教师提问并板书(布置学生课下用理论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同时可弱化和分散难点)

【第二部分】 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及实际案例:

6、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利用到浮力及物体的浮沉知识呢?(出示投影打出相关图片)

7、教师: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大家想认识它吗?出示投影密度计的图片,并结合食物介绍其原理、作用、特点和使用方法。

8、教师投影潜水艇的图片并讲解其结构,引导学生研究潜艇的浮沉原因,学生讨论后教师提问并总结

(进而切入鱼也生活在水里,它的浮沉和潜艇相同吗?引导学生讨论)

9、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小组完成对气球,飞艇和孔明灯等的浮沉原因。

10、简介盐水选种,明确原理。

三)、课堂训练:

1.一艘潜艇从长江潜往大海,它所受的浮力大小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2.学会使用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观察V排与所测液体的密度液的关系,并比较其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

3.如果手边只有一只量筒及适量水,你能利用它们测出一个木块的重量吗?

四)、课堂小结:

教师谈教的感受,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引导学生谈一谈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还存在的困惑(学生的困惑有时间则请会的学生来解答,若时间紧则留到课后一对一的帮助解决)

五)、课外延伸:

1、完成课上布置的几个任务

2、讨论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

3、层次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板书设计:

7.5 物体的浮与沉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前提:完全浸没

(V排=V物)

二、应用:

密度计 轮船潜艇飞艇 3、下沉:FG液体>物体漂浮:F=G十、教学反思:

由于浮力问题贴近生活,但是又要在大量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浮沉条件,这突出了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但是由于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不强,导致在新课中,探究过程过长,影响了教学进度。但我认为有些时间的浪费是值得的,因为我看到了学生是真正的投入实验中去了,而不是简单的凑热闹。

另外,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的应用了情境教学法,使用具有鼓励性和更诙谐的语言,使课堂气氛积极且活跃,学生参与热情很高。

篇13: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

参加百节好课评比让我更进一步认识什么才是一节好的物理课,以下是对本节课的一些想法。

引入——浮沉子

浮沉子实验非常神奇,但往往是一个备选实验。小玻璃瓶在生活中并不常见,配重过程又比较繁琐,且揭秘时不易“看”清原理。我将弯折的吸管和回形针组合起来,通过吸管长度的调节和回形针数量的增减可以方便的调节浮沉子的比重,揭秘可以课上现场拆解也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去寻找答案。 G物影响浮沉——瓶子与吸管

实验采用的是330ml的塑料瓶替代了原来的小玻璃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单凭手的感觉就能轻易分辨浮力和重力关系。

通常探究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如何让浮着空瓶沉下去,第二个是如何让沉下去的瓶子浮起来。学生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通常的做法是把瓶子从水中取出,倒掉里面的东西实现上浮。但是本节课要求学生不许用手触碰沉底的瓶子,借助一个吸管让瓶子浮起来。这将原来过于简单的问题变得有挑战性,学生求知欲很强。向瓶子里吹起控制瓶子的沉浮这一方法也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

该实验对如何控制气球的沉浮,潜水艇的沉浮是一个铺垫。

V排影响浮沉——沉底的气球

气球体积的变化是很容易观察的,吹起后浮力的变化也很容易用手感知。 该实验对鱼的沉浮,汤圆的沉浮是一个铺垫。

液影响浮沉——鸡蛋与蜡烛

控制鸡蛋沉浮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尤其是悬浮。实验中用浓盐水代替了盐,在改变浓度的时候液体不会有大的晃动,鸡蛋上浮下沉情况比较稳定。

在得出结论后,随机取一小组的蜡烛放入酒精中沉底,学生会感到神奇而合理。

上浮至漂浮过程中浮力的变化——几何画板

这一过程书上给出了四幅图片,将过程一一展现比较清晰,但如果实现动态的过程就更好了。浮力在水面以下和以下是分两种情况的,像PPT,白板不易实现。本课我利用几何画板SGN函数实现了浮力的分段变化,并考虑了物块在水面上下的颜色不同。

我觉得一节好的物理课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实验简单却不简单。简单指的是器材要从生活中来,实验现象要易于观察;不简单指的是任务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有种“我怎么原来没想过”的感觉。

二、理解想象内容具现化。抽象的东西不易理解,在学生互助的时候如果有个器材或者有个图,交流起来会更好,因此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