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泥牛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超越管理制度的“老板基本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超越管理制度的“老板基本法”,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超越管理制度的“老板基本法”
超越管理制度的“老板基本法”
以前研究家族企业的时候,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家电行业有家私企,该公司有这样一个员工,用2/8法则来说应该算是公司里的“关键少数”吧。关键少数是企业的顶梁柱,该员工就是为老板顶着营销这片大梁的。三年过去,公司从名不见经传变成行业大牌。这时问题出来了。很多私营企业就在这个时候出问题。这名员工的问题,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心里比较郁闷。这个郁闷不比一般员工闹些小情绪。因为对于这种关键少数来说,你用一般的管理方法解决不了他的问题。比如说,用现在最流行的绩效管理的那条路子就没用。
你对他来个职业规划?再往上就是总经理――老板的儿子了,规划不出来了。沟通?沟通是为了提高绩效,他的绩效已经是A+,还沟通什么?给钱?想要挖这名员工的猎头公司告诉你:你给一个年薪,我们在那个数上加十万美金。老板听到这个,认为是讲笑话。
所以这名员工郁闷得很,根本的一点,他认为没有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间。或者换句话说,要么总经理让他当(这个想法他自动放弃),要么老板出钱做股东,他另立一支(他比较倾向于这个态度)。老板不同意,所以就做君子散了。没有再待下去的理由。
事实上,这样的问题,你用一般的管理办法是找不到思路的。一般提到管理,就是“四大管”:生产管理、行销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质来说,“四大管”是制度,而制度是针对员工的,解决的是怎么管理员工的问题。可是,制度解决不了老板的问题。为什么?制度是老板定的,他要最大限度地起到对员工的管理作用,如果这个制度要最大限度地管理老板,那可以肯定,现在所有研究管理制度的书都会烂在书店。这就跟养狗是为了防盗一样,如果养出的狗都是咬主人的,那狗就没人养了。所以,管理制度解决不了做老板的问题;同样,管理制度也没法让老板看清那名员工离去的是是非非。
是不是老板该有另一套超越于管理制度的'“老板基本法”呢?这等于说,老板需要有一套用来指导自已思维的指导思想,这就是“管理理念”的由来。
管理理念总结的是领导的思维方式,这和管理员工的“四大管”不太一样。“四大管”是制度,制度的确能够看人,但看不住的是人的思想,是公司以外的社会变迁,是企业文化的风气无常,是快鱼时代的竞争革命……因此,任何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反动”的。因为它要的是稳定――制度总是惧怕门外的变化。基于此,管理理念就是基于这样一个使命而受惠于老板了――它要解决外面的变化与内部制度平衡的问题。这个平衡说白了就是老板要有这样的能耐:当门外的变化产生了一个力――开始挑战企业制度的时候,这时,他能凭自己的思维判断出为承受这个力而变更企业制度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对于变化,他能够明辨是非。管理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要解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制度的问题。由此,我们对老板有了这样的划分:
初级老板用制度思考问题,结果越想越乱,不得要领;
二级老板用制度发现问题,结果越找越多,难以解决;
三级老板用制度解决问题,结果制度与问题经常纠缠在一起,陷入不尽的事务中;
四级老板是超精英,他用理念思考制度,结果他知道什么制度是必须坚持的,什么制度是需要动手术改变的。
因此,老板的基本法不是制度,是一套超越于制度之上的思维方式。
现在说一下上面那个故事的结尾:话说该员工被猎头公司挖到了一家外企,但却并没有再做出什么新的业绩。对此,原公司老板是这样认为的:“一个人是否是创新者,从管理理念的意义上,并不在于他是否是最初的发明者或创意者,而在于他是否是这种发明的安排者。”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最可能成为创新者的人是具有所有者资格的决策人。因为只有作为决策人的所有者,才真正承担着创新成败的后果,正因为这样,他才更有资格去思考对职务者所做发明的安排(包括资金筹措、资源运用等等)。一个没有得到决策者肯定的创意或发明,无法得到实际的应用,因此也就谈不上改善和有效。这样的“创新”没有任何意义,也带不来任何利润,所以这位员工不能称之为创新者,只能称作职务发明者。职务发明应跟职务绩效联系在一起,所以应纳入绩效管理之中。所以,在这位老板看来,公司的制度没有错,即使该员工作为“关键少数”走掉了,也不能因为他的走掉而改变公司的人力资源制度。
做管理研究的学者应该为老板理清这样一些思路。比如应该告诉老板这样一些理念:当外界的变化开始冲击并动摇一个企业的时候,老板应如何用“管理理念”看清问题的是非曲直。
篇2:家族企业的老板基本法
以前研究家族企业的时候,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家电行业有家私企,该公司有这样一个员工,用2/8法则来说应该算是公司里的“关键少数”吧。关键少数是企业的顶梁柱,该员工就是为老板顶着营销这片大梁的。三年过去,公司从名不见经传变成行业大牌。这时问题出来了。很多私营企业就在这个时候出问题。这名员工的问题,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心里比较郁闷。这个郁闷不比一般员工闹些小情绪。因为对于这种关键少数来说,你用一般的管理方法解决不了他的问题。比如说,用现在最流行的绩效管理的那条路子就没用。
你对他来个职业规划?再往上就是总经理――老板的儿子了,规划不出来了。沟通?沟通是为了提高绩效,他的绩效已经是A+,还沟通什么?给钱?想要挖这名员工的猎头公司告诉你:你给一个年薪,我们在那个数上加十万美金。老板听到这个,认为是讲笑话。
所以这名员工郁闷得很,根本的一点,他认为没有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间。或者换句话说,要么总经理让他当(这个想法他自动放弃),要么老板出钱做股东,他另立一支(他比较倾向于这个态度)。老板不同意,所以就做君子散了。没有再待下去的理由。
事实上,这样的问题,你用一般的管理办法是找不到思路的。一般提到管理,就是“四大管”:生产管理、行销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质来说,“四大管”是制度,而制度是针对员工的,解决的是怎么管理员工的问题。可是,制度解决不了老板的问题。为什么?制度是老板定的,他要最大限度地起到对员工的管理作用,如果这个制度要最大限度地管理老板,那可以肯定,现在所有研究管理制度的书都会烂在书店。这就跟养狗是为了防盗一样,如果养出的狗都是咬主人的,那狗就没人养了。所以,管理制度解决不了做老板的问题;同样,管理制度也没法让老板看清那名员工离去的是是非非。
是不是老板该有另一套超越于管理制度的“老板基本法”呢?这等于说,老板需要有一套用来指导自已思维的指导思想,这就是“管理理念”的由来。
管理理念总结的是领导的思维方式,这和管理员工的“四大管”不太一样,
“四大管”是制度,制度的确能够看人,但看不住的是人的思想,是公司以外的社会变迁,是企业文化的风气无常,是快鱼时代的竞争革命……因此,任何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反动”的。因为它要的是稳定――制度总是惧怕门外的变化。基于此,管理理念就是基于这样一个使命而受惠于老板了――它要解决外面的变化与内部制度平衡的问题。这个平衡说白了就是老板要有这样的能耐:当门外的变化产生了一个力――开始挑战企业制度的时候,这时,他能凭自己的思维判断出为承受这个力而变更企业制度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对于变化,他能够明辨是非。管理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要解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制度的问题。由此,我们对老板有了这样的划分:
初级老板用制度思考问题,结果越想越乱,不得要领;
 二级老板用制度发现问题,结果越找越多,难以解决;
二级老板用制度发现问题,结果越找越多,难以解决;
三级老板用制度解决问题,结果制度与问题经常纠缠在一起,陷入不尽的事务中;
四级老板是超精英,他用理念思考制度,结果他知道什么制度是必须坚持的,什么制度是需要动手术改变的。
因此,老板的基本法不是制度,是一套超越于制度之上的思维方式。
现在说一下上面那个故事的结尾:话说该员工被猎头公司挖到了一家外企,但却并没有再做出什么新的业绩。对此,原公司老板是这样认为的:“一个人是否是创新者,从管理理念的意义上,并不在于他是否是最初的发明者或创意者,而在于他是否是这种发明的安排者。”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最可能成为创新者的人是具有所有者资格的决策人。因为只有作为决策人的所有者,才真正承担着创新成败的后果,正因为这样,他才更有资格去思考对职务者所做发明的安排(包括资金筹措、资源运用等等)。一个没有得到决策者肯定的创意或发明,无法得到实际的应用,因此也就谈不上改善和有效。这样的“创新”没有任何意义,也带不来任何利润,所以这位员工不能称之为创新者,只能称作职务发明者。职务发明应跟职务绩效联系在一起,所以应纳入绩效管理之中。所以,在这位老板看来,公司的制度没有错,即使该员工作为“关键少数”走掉了,也不能因为他的走掉而改变公司的人力资源制度。
做管理研究的学者应该为老板理清这样一些思路。比如应该告诉老板这样一些理念:当外界的变化开始冲击并动摇一个企业的时候,老板应如何用“管理理念”看清问题的是非曲直。
篇3:超越老板的期望
超乎常人想象的关怀,是明智;
超乎常人想象的冒险,是安全;
超乎常人想象的梦想,是务实;
超乎常人想象的期望,是可能,
这是出自西点军校的名言,也被蒙牛集团借鉴为自己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蒙牛集团总部的办公大楼旁,就竖立着一块牌子,记载着上述这几行字。集团董事长牛根生认为,蒙牛这几年的发展,与这几句话包含的理念非常巧合。而他更看好的是最后一句:“超乎常人想象的期望,是可能。”
这就是说,要有把事情做到完美的精神。对于一个好员工来说,做任何工作,不能仅以合格为标准,而要力争超乎老板的期望。
美国的一家食品店雇佣了一个15岁的年轻人。一天,老板让他把20篓在冰冻厂冻坏的香蕉卖出去。这些香蕉只是皮太熟了,颜色不好看,质量没有问题。当时市场上完好的香蕉价格是每磅7~8美分,老板让他每磅卖5美分,还叮嘱他说如果实在没顾客,随便甩卖就行了。年轻人没有完全听老板的话,而是在成堆的香蕉前叫卖道:“阿根廷香蕉,快来买哦!”这个新奇的称呼吸引了一大群人。年轻人介绍说:“这些阿根廷香蕉是首次销到美国,现在是试销,因此低价出售,每磅10美分。”围观者听了介绍,都想买来尝尝鲜。不到一个上午,这些香蕉就被抢购光了。
这个聪明的年轻人卖的那些香蕉,本身就属于滞销品。只要能处理掉,就基本达到老板的要求了。而每磅要能卖到5美分,就已经圆满达到目标了。但年轻人还是开动脑筋,把滞销商品变成了畅销商品,超越了老板的期望。
这个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成为美国食品大王的普洛奇。普洛奇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与他的这种职业精神不无关系。
“超越老板的期望”,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敬业精神的一种体现,但它是更高层次上的敬业。做到这一点的员工,不仅仅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只要一切对企业有益的事情,他都责无旁贷地去做好。职场经典:没炼好的矿石
一家钢铁公司新招了一个年轻的搬运工,名叫吉姆,他的主要工作是把炼完的铁矿石运到一个废弃场。吉姆在这里只工作了几天,就发现一个严重问题:被扔掉的铁矿石大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冶炼,矿石中还残留着很多铁。其实,吉姆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这个问题的人。他的很多工友都知道这个事情,但都认为与自己无关,所以漠不关心,
吉姆觉得再这样下去的话,公司将蒙受很大损失。于是,他找到自己的小组长,说明了这个问题。小组长听完不以为然地说:“吉姆,你给我听着,你的工作只是搬运废弃的矿石。即便你是对的,那也是技术部门的事情,与你我都毫无关系。再说了,要真有问题的话,工程师会向我说明的,但他没有,这就证明没有问题。”
吉姆辩解说:“我们应该让公司知道这个问题,否则公司受损失,不也等于咱们自己受损失了吗?”
这下小组长不耐烦了,他大声吼道:“好了,吉姆,你别忘了,这个公司又不是你的,你只是一个搬运工。”
吉姆不甘心,又找到了负责技术的工程师,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个工程师是个很自负的人,他认为自己发明的冶炼技术是一流的,不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这个小小的搬运工居然在挑他的毛病,令他感到很恼火。于是他很不客气地说:“你是个新来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干嘛多管闲事?”
吉姆认为这是个大问题,铁定了心要讨个说法,于是就拿着没炼好的矿石,找到了公司的总工程师,把矿石递到他的眼前,说:“先生,我想这是一块没有冶炼好的矿石,您看呢?”
总工程师只看了一眼,就肯定地说:“是的,年轻人,你说得对。这矿石是哪里来的?”
吉姆说:“是我们公司的,正要扔到废弃场去。”
“这怎么可能呢?我们公司的技术可是世界一流的,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总工程师十分诧异。
“事实摆在那里,就是这样。”吉姆坚持道。
“看来问题是很严重,为什么以前就没人向我反映?”总工程师怒气冲冲地说。
总工程师与负责技术的工程师一起来到车间,果然发现大量冶炼不充分的矿石。经检查发现,原来是监测机器的某个零件出了毛病。
公司的老板听说这件事以后,感慨地说:“我们公司不缺工程师,缺的是负责任的工程师……人才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真正关心企业的人才。”
不久,吉姆得到了公司的奖励,而且还被晋升为负责技术监督的工程师。海默锐评
吉姆只是公司的一名搬运工,对于公司老板来说,对他的期望无非是做好搬运工作,不怕苦、不怕累,按时完成任务就行了。但吉姆没有让搬运工的身份限制自己,他发现了技术上的问题,虽然与他无关,他还是一遍遍向上反映,直到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他本人最终也得到了回报。
吉姆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为企业无私贡献自己的才智,超越老板期望的人才,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篇4:员工的平衡导向与老板的超越导向
人和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思维模式的区别
老板和员工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思维模式!
成就一个老板的,核心是思维模式,有些人一辈子也当不了老板,也就是缺这个,
思维模式的区别也是各类劳资纠纷背后的根本原因所在,那么,老板和员工各自的思维模式究竟有什么特点,或者说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所在呢?
这里先说一个简单的,员工的平衡导向与老板的超越导向。
什么员工的平衡导向?
所谓平衡导向,就是会进行多方面的外部对比,从总体平衡为导向,来对应调整自己的状态和付出,或是执行力度。试图使得自己处于一个整体平衡的状态。
大多数员工都属于平衡导向,在实际工作中,员工很容易比较这些因素:
1、老板的收入情况
2、身边其他员工的收入情况(尤其是一些不入自己的员工)3、其他同类公司的员工收入情况
4、身边亲朋好友的收入情况
5、自己的付出情况(时间,精力,劳动量,责任心,专业度)6、假定自己在其他公司或是独立创业情况的收益情况。
以上这些因素,汇总起来之后,再来对比自己的实际所得收入,看看是否均衡和公平,若整体上还算是公平对等,那还行,若有偏差,诸如身边某个明显不如自己的员工也和自己的收入一样,或是其他类似公司的同等岗位收入要高处很多,则马上启动反向平衡调节机制,诸如降低工作量、摸鱼打混、迟到早退、消极怠工、虚报费用、偷窃货物,匿名向税务局举报下老板,在同事茶杯里放氰化物……最起码也得嘴上发发闹骚,过个嘴瘾,进行些反向平衡。当然,若是存在反差,诸如拿一样多的收入,自己的工作质量明显不如身边的同事,员工心里也会有些内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增加些工作量,以作正向平衡,
所以,员工在工作中,会给自己设定一些框框,自己的付出(执行力,工作质量,技术运用等等),基本上会控制在这些框框以内,在正常情况下,员工是不会超越这个框的,说的难听点,就是碌碌无为,了此一生……什么是超越导向?
所谓超越导向,就是不满足于当前的现状,以更大的发展为导向,来持续促进各环节各因素的效能最大化,鼓励挖掘潜能和强调创新,努力超越当前客观环境对自己的一些束缚,使得自己处于一个不断发展成长的状态。
绝大多数老板属于是超越导向,毕竟,几万个人里面,才出一个老板,若是常规思维模式,指定出不了这个头,要想出头投地,挣上比普通人多N倍的钱,就不能被当前的客观环境所限制,首先要突破自己,心要够大,目光要够远,思路要更大胆更领先,出手要更快更狠,一切周边因素都要被积极的调动起来,超常规的发挥出来,不断走向更高的高度。
老板和员工,两种不同思维导向的在一起工作,真的能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吗?难!
思维模式不一样,必然导致思维线路不一样,想的事情不一样,思想指挥行动,执行力自然也不一样。
员工是平衡导向,非常在意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之间是否平衡,拿多少钱做多少事,并且还会热衷于与身边同事和其他类似公司进行对比,确保自己不吃亏,同时也就是给自己设定了框,基本不会突破了。同时,员工希望老板关心关心员工的收入,关心现在的薪资行情,核心目的就是要老板把握好平衡,别让员工吃亏。
老板是超越导向,总希望有更好的投入产出率,不断的挖潜力找机会,不断的领先竞争对手。对于员工,老板们则是希望员工能更加的奋进,能挑战自己,积极去创造更大的业绩,去探寻更多的机会。
综上所述,劳资关系的各种纠纷矛盾,根源即是如此,当然了,我写这篇文章不是劝员工,而是劝老板的。
作为老板,首先得要知道老板和员工双方各自的思维导向所在,及差异特性,不能简单的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取代员工的思维模式,你老板想问题的思路和员工完全是两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