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休息一下O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独坐敬亭山说课稿范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独坐敬亭山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范文

篇1:《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说教材

《独坐敬亭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单元第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歌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心情。“独”是全诗的诗眼。

说学情

该学段学生已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受知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因素影响,思维易浮于表面需要老师引导、点拨。

说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释、读想结合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了解“景中融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诗句诵读,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

说重难点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定教、引导悟得

学法:读悟结合、合作交流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本诗教学我共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解诗题。题目是文章的文眼,从题目我们就可以大体了解文章内容,诗歌也是如此。我首先引入本课课题,并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引领学生思考“独坐”是什么意思?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二、读诗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古诗文的学习起点一定是读准确,读通顺。因此我用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方式引领,鼓励学生诵读诗文,让课堂上书声朗朗,熟读成诵,并尝试读出节奏、韵味。

三、吟诗韵。在学生熟练诵读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吟诵,“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平低仄高,依义行调”,(教师示范)让吟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得以传承,从而更深入地感受古诗文的.节奏美、韵律美,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四、悟诗意。“悟”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边读边想、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等方法尝试理解诗词大意,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成功。

五、会诗情。深入体会诗人孤单寂寞心情对于学生来讲既是本首诗歌学习的重大,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我引导学生找“尽、孤、只有”等关键词语并仔细品味涵咏:适时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作为背景,同时配乐播放敬亭山画面,教师以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李白面对敬亭山的内心孤寂的独白。

面对如此寂寥空旷的敬亭山,李白看到的是…指名读诗歌;

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李白身处静寂的敬亭山…学生再读;

在敬亭山里,他见山不是山,而是当作他的老朋友,在倾听他的述说…学生齐读。

采用回环读、补白读等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思绪共振。

同时,领悟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作用,了解古诗中“景中融情”的表达手法。

六、得诗法。古诗创作中,山水诗往往都是“景中融情”,为加深学生的对这一类诗歌的认识了解,我向学生推介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让学生自主合作运用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拓展迁移,课外延伸,增加积累。随后在课外作业安排上我布置了:

(1)自学《望洞庭》《忆江南》。

(2)晨诵背诵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为班级诗词大会做准备。

这样以点带面、课内外结合,在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期,积累更多的优秀诗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成长铸魂、固基、打上人生厚重的文化底色。

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显示内容,又展现方法。不仅突出了诗文学习的重点,还彰显了教和学的清晰流程,方便学生今后进行古诗文学习时迁移应用。

篇2: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在适时处指导、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1、每部分诗句理解大部分学生谈的不够充分。这首诗对于学习中上的学生来说,已明确大意,但对于表述不清晰,想象力不丰富的学生来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顺利的表达。应侧重于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

2、诗句的理解若图文并茂,配上音乐,在学生想象、理解的基础上给以直观感受,学生通过对环境描写的认知,进而体会诗人情感会更深刻。

3、本节课朗读着力于体现学生的朗读发展。学生在经历初读、理解感受、回顾、想象绘画的基础上,再配乐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在一节课内的朗读发展会有层次。朗读技巧指导包括停顿、重音、蕴含感情的过程。最后熟读成诵后还能吟唱。

4、问题设计,渲染语言不够精炼,环节预设不够科学。

5、预设课堂中的缺失。

a、基本能按设计思路进行,但还有环节的缺失。比如:学生绘画后应给学生展示说的时间,说说画中有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从画面中感受到的李白的心境如何?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图画表现,应该是一幅环境渐变的图画,在图画渲染的环境中,提炼李白的情感,回归诗题诗眼“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b、朗读技巧指导,当堂背诵,归纳表达方法(借景抒情),课外拓展(毛泽东《沁园春. 雪》)、比较阅读等环节有所疏漏。

篇3:《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单元第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歌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心情。“独”是全诗的诗眼。

【学情分析】

该学段学生已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受知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因素影响,思维易浮于表面需要老师引导、点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释、读想结合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了解“景中融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诗句诵读,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定教、引导悟得

学法:读悟结合、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本诗教学我共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解诗题。题目是文章的文眼,从题目我们就可以大体了解文章内容,诗歌也是如此。我首先引入本课课题,并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引领学生思考“独坐”是什么意思?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二、读诗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古诗文的学习起点一定是读准确,读通顺。因此我用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方式引领,鼓励学生诵读诗文,让课堂上书声朗朗,熟读成诵,并尝试读出节奏、韵味。

三、吟诗韵。在学生熟练诵读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吟诵,“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平低仄高,依义行调”,(教师示范)让吟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得以传承,从而更深入地感受古诗文的节奏美、韵律美,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四、悟诗意。“悟”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边读边想、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等方法尝试理解诗词大意,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成功。

五、会诗情。深入体会诗人孤单寂寞心情对于学生来讲既是本首诗歌学习的重大,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我引导学生找“尽、孤、只有”等关键词语并仔细品味涵咏:适时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作为背景,同时配乐播放敬亭山画面,教师以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李白面对敬亭山的内心孤寂的独白。

面对如此寂寥空旷的敬亭山,李白看到的是…指名读诗歌;

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李白身处静寂的敬亭山…学生再读;

在敬亭山里,他见山不是山,而是当作他的老朋友,在倾听他的述说…学生齐读。

采用回环读、补白读等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思绪共振。

同时,领悟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作用,了解古诗中“景中融情”的表达手法。

六、得诗法。古诗创作中,山水诗往往都是“景中融情”,为加深学生的对这一类诗歌的认识了解,我向学生推介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让学生自主合作运用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拓展迁移,课外延伸,增加积累。随后在课外作业安排上我布置了:

(1)自学《望洞庭》《忆江南》。

(2)晨诵背诵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为班级诗词大会做准备。

这样以点带面、课内外结合,在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期,积累更多的优秀诗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成长铸魂、固基、打上人生厚重的文化底色。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显示内容,又展现方法。不仅突出了诗文学习的重点,还彰显了教和学的清晰流程,方便学生今后进行古诗文学习时迁移应用。

篇4:小《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篇5:李白《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李白《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_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 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 ]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在适时处指导、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篇6: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参考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独坐敬亭山》一诗的生字。

理解诗歌的意思,由诗句想象画面。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自学生字词,自主了解诗人的生平。

教学图片

教育过程

导入新课

了解李白。

由《早发白帝城》一诗引出李白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学生自由讨论有关李白的诗或故事

写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现在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I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这首五绝写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京城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写的。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学习生字亭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范文

篇7: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参考

点击查看图片

指出亭字是后鼻韵母。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听录音

划出节奏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词语意思

独坐:

敬亭山:在宣州(现在安徽宣城北郊),古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众鸟:

高飞尽:

独去闲:

厌:

了解诗句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意思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意思是:

赏析本首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的景象,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

众鸟高飞尽,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众鸟一般可以让我们想到什么?本来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多有情趣啊!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却是越来越远,一个高字扩展了空间: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这句的表现力度,可以想见李白这时的万般惆怅。运用这种烘托写法的,还有很多,例如……

后句中,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小精灵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我们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令人回肠荡气。

尽闲两个字,把我们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露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我们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与这一句非常类似。

众鸟、孤云的动与敬亭山这静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无奈!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敬亭山极目如画,然而风景如画又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本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的景色,抒发内心无奈的情感。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联系自己实际谈问题:

我们有没有过李白的这种孤寂感觉?谁能举例说明?

我们是怎么排遣这种孤寂带来的苦闷感觉的呢?

拓展学习李白的其他写景诗歌

这首诗与上首有许多类似之处

《月下独酌》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是个乐观洒脱的人,这在他的很多诗中都表现出来的,请大家再看一首: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课堂小结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

布置作业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请把他想对敬亭山说的话,写出来。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怎么安慰他呢?

篇8:独坐敬亭山赏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篇9:独坐敬亭山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 、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篇10:独坐敬亭山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 ・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赏析

敬亭山在现在的安徽省宣城市,古代叫做宣州。这首五言绝句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在宣州秋游时所写。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过着长期飘泊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孤傲倔强的性格依旧。此诗正是作者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表面上是写所见之景,其实是把作者的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辽阔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不愿和诗人在一起,只留下他自己。

通过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句的“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看作一个人。尽管鸟和云都飞去了,诗人却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表达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从诗句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的感情。实际上,诗人越是写山的“有情”,越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孤独与寂寞,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描绘的淋漓尽致。

作者介绍

这首诗的作者是我们最熟悉的唐朝诗人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zhé仙人”,他性格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欢结交朋友,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后人常把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或者“大李杜”。

篇11:独坐敬亭山作文

在李白罢官十年后的一天里,他登上了敬亭山,那里没有一个人,他独自一人坐在山顶,望着一片片绿郁郁的树林,他不禁想起了他的一名名老朋友:汪伦、孟浩然……他感到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喳;喳……”几声鸟鸣打破了平静。李白向天空望去,所有的鸟儿都在他的头顶盘旋着,鸣叫着。它们扇动双翅,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天空的尽头。

天空又恢复了平静,但是却只有一朵小小的云彩了。可它却不肯停留,慢悠悠地飘走了。

现在,只剩下敬亭山和李白了。李白说:“敬亭山啊,敬亭山,现在只剩下我俩了!鸟儿不愿和我作伴,云彩也不肯停留,但你不同,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敬亭山也悄悄回答:“是的,李白,你别的朋友远走高飞,可我不会,我是你永远的好朋友!”

篇12:独坐敬亭山作文

就在一个凉风瑟瑟的夜晚,名震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正独自一人坐在落寞的山头上。

那是李白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戴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

没有昔日的胜友如云,没有以往迎来送往的场面,更没有以前的北楼纵酒和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现在,只有李白一个人独自坐在敬亭山上,回想起曾经与朋友在此饮酒论诗的场景,心中便涌起了无限悲凉,回到现实中,也只有自己独自一人,孤独与凄凉随即袭上心头。

再看一眼周围的景色,一群大鸟正在天空中高飞,并继续高空攀升,直至淡出李白的视线。

再看看头顶上的云,也只有一朵孤独落寞的云,李白看着这朵云,再想起自己的处境,也只能长叹一口气。

继续扫视周围,能陪自己的,也只有着一座敬亭山了……

篇13:独坐敬亭山作文

“皇上,如果您再听信杨国忠那个奸臣的谗言,我们大唐就要完了!”我一边走过玄武门,一边这样想着。

我叫李白,心中有一套治国的方法,多么想推荐给皇上啊!可是,当朝的大奸臣杨国忠,深知这套方法对他不利,于是就横加阻拦,还在皇上面前尽说我的'坏话。最后,我被罢官,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今天,我来到敬亭山的脚下,想登上敬亭山,去欣赏一下敬亭山的美景,来排解我心中的郁闷。于是,我大约用了半个时辰就登上了敬亭山。“山上的景色真美啊!”突然,我看见几只鸟儿,我原本以为它们能够陪伴我,同我一起欣赏美景,但我刚一走近,它们就扇着翅膀飞走了;我抬起头,望着天空,空中有一朵白云,心想:看来你才是我真正的同伴,但不一会儿它也飘走了。此刻,我感到非常孤独,看着眼前的敬亭山,敬亭山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我,我恍然大悟:只有这座美丽的敬亭山才是我真正的知己。于是,我就写下了这首: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篇14: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唐诗赏析: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篇15:独坐敬亭山教案

《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课题引人

师:下面我们先进行一个知识问答,大家了解的诗人有哪些?

生:(杜甫、贺知章、李白、孟浩然、王维……)

师:那么谁能给老师背一首李白的诗呢?

生:........

第二步:背景简单介绍

这首诗课本上附有一副形象的插图,老师可以通过插图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李白为什么坐着敬亭山上?他在思考什么,并给学生大致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

第三步:自学

自学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很重要的一步,让孩子通过自己认真阅读本诗,并且可以结合注解,自己大致了解诗意。

第四步:互相讨论

可以先将学生每三到六人分成一个小组,让其相互进行讨论,最后老师再提一些关键点。

师:谁能解释一下“孤云独去闲”中的“闲”字是什么意思?

生:“闲”就是悠闲的意思。

师:意思回答的很准确,但是老师要强调一点,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解释整句话的时候需要做一下顺序的调整,不能直接翻译。谁能给老师翻译一下刚才整句诗的意思呢?

生:……

师:谁能给大家说说自己最喜欢这首诗中哪句诗呢?

生:(举手回答)

师(补充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诗?

第五步:朗读

老师先带领同学们朗读本诗,然后给学生介绍朗读本诗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本首诗主要围绕一个“静”字展开,故在朗读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要用平缓的语调进行朗读,而且朗读速度也应该缓慢,尽量读出诗人亲近大自然时的那种轻松感。

第六步:布置课后作业

讨论结束之后,给学生适当布置作业:朗诵整首诗歌,最后根据自己理解写一篇有感。

篇16:改写独坐敬亭山

改写独坐敬亭山

李白早晨早早地起来了,脸也没有顾着洗,头发也没整理好,就去欣赏美丽的风景了。

李白边走边欣赏美丽的风景,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敬亭山旁边。李白抬头看了看,一只鸟儿正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它们多自在,偶尔和同伴嬉戏,偶尔享受天空和阳光的抚摸。他眼神流露出几分失望,好像在说:就剩下我一个人了,没有人陪我,真寂寞。李白又抬头看天空,一片片形态各异的白云飘过,有的像一只只可爱的小绵羊,让人忍不住向前上前摸几下,有的像一条长长的丝带……不过他们也渐渐消失在李白的'视野中,李白失落地低下了头。

突然李白眼前一亮,敬亭山立在他眼前,还有敬亭山陪着他呀!李白望着敬亭山,敬亭山也仿佛望着他,敬亭山好像在对李白说:“其实你一点也不寂寞,因为你还有我这个朋友啊,你也可以天天来看我,我们做朋友,好吗?”他们两个互相望着,百看不厌,似乎都能读懂对方的心思,李白也好像在说:“好呀,我以后天天来看你,我们就是好朋友啦,如果我们俩都不孤单了,世界就少了个两个孤单的人。”

于是李白经过这次的经历,写了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篇17:李白 独坐敬亭山

朝代:唐代

原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注释

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厌:满足。

篇18:唐诗《独坐敬亭山》

朝代:唐代

原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